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区域经济中的城市联盟体发展道路探讨

时间:2022-10-26 06:59:20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区域经济中的城市联盟体发展道路探讨

  大学毕业论文,可能对于临近毕业的同学们还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那么小编话不多说,直接给大家带来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毕业生们哦!

  内容摘要:在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关系基础上,本文指出大城市优先增长理论和中心城市论的局限性,并结合我国经济与城市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发展城市化的路径,即通过构建区域经济中的城市联盟体实现区域经济与城市化的整体提升,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现有城市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 区域经济 城市联盟体 城市网络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可促进经济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并不只取决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区域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并不是取决于少数几个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因此,只靠大城市与中心城市建设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毕竟城市化水平取决于城市经济实力的普遍性提升。

  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化才进入正轨,至2001年底,我国设市城市共有682个,建制镇增加到20358个,大城市与特大城市数不足100个(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年鉴)。同时大城市与特大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问题,有的城市已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反观我国国情,人口多,尤其农村人口多、城镇经济薄弱,因此要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关键不在于大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建设,而在于以大城市为核心,发展中小城市,以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进而增强中小城市、城镇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动力,并实现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

  经济与城市化的协同发展理论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同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与城市化之间是协同发展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中西方城市化历程,不难发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呈正相关。18世纪以前,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速度也大致保持相当的速度;18世纪至20世纪,在工业化的驱动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与此相应的是,城市化水平大为提高,当前城市化水平高达75%以上的发达国家就是在这段时期完成城市化的。因此经济进步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也将停滞不前。相对应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也使城市化的过程表现出阶段性规律。

  城市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通俗地讲,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聚集的过程。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劳动技术、资金、市场和人力资源等,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这导致了人类生产活动和市场行为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城市的聚集效应使社会和信息交流成为可能,文化、知识、经验和技术不断碰撞,迸发出创新和变革的火花,这将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散效应也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以城市化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就是基于城市的聚集和扩散效应。

  大量的城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当前不少城市存在严重的城市问题,诸如城市贫民窟、恶化的城市环境、严重的交通拥挤以及社会治安等问题。应该说大部分城市问题源于工业化阶段城市盲目的、不协调的规模扩张。城市问题的治理需要投入巨大的社会成本,当城市的聚集效应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不足以弥补城市问题治理成本时,城市经济发展将缓慢下来,甚至停滞不前,这个时候城市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将明显减少。而且,城市问题也弱化了城市的聚集效应,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多少也反映出这一点。

  大城市优先增长理论和中心城市论的局限性

  大城市优先增长理论。纵观中西方城市化历程不难发现,大城市优先增长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劳动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市场资源,在市场规律作用下,这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尤其是商业气氛浓厚的城市,聚集效应更为明显。但是,国内大城市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问题,要以他们来带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增大城市负担,这无异于西方国家工业化阶段的盲目城市化,而且还会加大国民经济的区域性不平衡。面对农村人口众多的现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能仅依赖大城市的发展。当然限制大城市的做法也不可取,毕竟大城市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能促进经济发展。

  中心城市论。中心城市论也是聚焦于城市的聚集效应,其目的就是通过建设中心城市、产生聚集效应,然后借助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中心城市的建设需要国家的巨大投资,尽管我国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就整体而言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这种条件下,仅依靠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很难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且中心城市的发展必须以提升经济实力为前提,否则很容易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在市场经济下,只建“城”而忽略了“市”,就会出现有“城”无“市”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已失去发展的活力,更谈不上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而且还会严重浪费有限的社会资源。

  经济基础薄弱是制约我国城市化的关键因素

  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中西方城市化历程表明,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象,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没有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就停滞不前。因此,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发展大城市并不一定能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普遍增长,这也意味着发展大城市并不一定能有效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且还会带来严重的城市问题。

  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比起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经济基础整体上看依然很薄弱,而且我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不平衡,有不少地区刚刚脱离贫困线。此外,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的很大比例。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国的城市化困难重重。

  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是发展区域经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都比较落后,而且农村人口比例大(比较而言,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也相对较低)。而且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并不只取决于少数大城市,而取决于整体。因此,我国城市化的关键不是发展大城市,而是以大城市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以及城市化与区域经济整体提升。

  区域经济中的城市联盟体

  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高,国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面对这样的现状,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关键不在于发展大城市,而应立足于农村人口城镇化。然而大中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的确有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那么我国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既能发挥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又能实现“农村城镇化”呢?答案就是建立区域经济中的城市联盟体:以大城市为核心,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实施城市功能或者角色定位以及产业组合,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以及城市之间分工与合作。

  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中小城市、城镇建立城市网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与合作日益深化,这种分工与合作不仅仅表现在个人、企业等微观层面上,而且也日益表现为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城市作为一个系统,已经脱离了独自发展的阶段,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会受到周边城市发展的影响。21世纪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将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并由此引起城市之间的功能定位、产业组合等一系列变革。相应地我国未来的城市化就不再是大城市的发展,而是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中小城市所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因此建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城市建立城市网络,旨在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使资源在整个区域内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产业组合,或者共同做大一块“蛋糕”,进而提升区域经济的影响力。构建区域内城市网络,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有形实物的运输网络,也就是城市间的交通网络。只有在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建立起发达的交通网络,才能加速城市间的物流,才能在大城市聚集效应的作用下实现有形资源的流通和优化配置,进而实现区域内城市的功能定位、分工与合作。第二,无形资源的流通网络。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主要体现在对无形资源的聚集,并以聚集的无形资源带动了有限资源的聚集。要在区域内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就必须在区域内建立无形资源的流通网络。现在是信息时代,完善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可以在瞬间实现信息共享,把核心城市的聚集效应扩散到区域内的每一个中小城市。

  重构核心城市的功能和产业结构,在区域内各城市间实现产业分工。大城市优先增长规律说明,大城市强大的聚集效应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城市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当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得不到有效释放时,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城市问题,并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协调发展。从中西方城市化历程中可以发现,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利器,但是工业化也是城市问题的主要制造者。因此,要在利用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同时减缓城市问题、带动周边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就需要对大城市进行功能定位和产业重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都经历着工业化向商业化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反而增强了这些城市的聚集效应,这也证实了上文所提到的“城市化的聚集效应主要表现为对无形资源的聚集”。为此重构大城市的功能、进行城市产业组合时,应着眼于培育城市商业环境和技术服务等城市优势资源,为区域内各种资源提供交易的市场,把那些工业性质的产业转移至具有相应优势的周边城市,实现产业的区域性分工,并达到以“工业化促进周边城市发展”的目的。

  通过城市网络,形成以核心城市为发展龙头的城市联盟体。核心城市功能定位后,在整个区域内进行产业组合,把工业产业转移到具有相对优势的周边中小城市,就基本上形成了以核心城市为纽带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核心城市通过城市网络系统组织区域内的物流、信息流等,实现城市之间的沟通,最终形成以核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联盟体,并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这种城市联盟体可以实现区域内产业互补,也可以共同做大一个产业。同时以周边中小城市的工业化实现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当然这也减缓了大城市的城市问题。

  城市联盟体是基于分工与合作上的区域性概念,其优点就是通过核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角色转变,把工业产业转移到周边具有相对优势的中小城市,实现城市产业的区域性优化组合,以求在缓解核心城市的城市问题同时,利用工业产业推动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使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同步提升。但是要建立高效运作的城市联盟体,需要各城市达成共识,根据区域优势重新定义核心城市的功能,在区域内实现产业组合和城市分工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林广,张鸿雁.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沈建国.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研究, 2000.1

  3.张冠增.城市发展概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8

【区域经济中的城市联盟体发展道路探讨】相关文章:

城市道路建设调研报告09-05

城市道路建设调研报告05-22

城市经济发展的工作汇报07-16

城市道路设计开题报告范文06-08

城市道路改造施工合同12-28

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心得(精选26篇)01-06

城市化及城市化二元发展调查报告03-18

城市发展区住宅租赁合同03-27

城市建设发展公司自查报告04-14

联盟活动方案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