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研究公共支出管理改革

时间:2022-10-01 05:07:26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研究公共支出管理改革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呈上研究公共支出管理改革,欢迎各位经济管理毕业的同学参考阅读!

研究公共支出管理改革

  摘 要:公共支出政策是政府保证社会稳定和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以近年来中国公共支出实践为分析对象,从中国公共支出结构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对现行公共支出结构进行探究。非盈利性是中国公共支出制度改革的方向,应确定公共支出的适当比例,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膨胀,确保社会公共性开支,提高公共支出效益。

  关键词:公共支出结构;社会公共性支出;制度改革

  一、公共支出制度概况

  (一)世界公共支出结构的基本情况

  一个国家的公共支出结构,会随着不同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各国国情和经济体制的差异也会影响公共支出的结构。经济理论与实践表明,世界各国公共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基本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印证了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关于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同时,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支出结构中的社会性支出日益得到重视。综观世界各国公共支出的变化趋势,其中也有些规律性的东西,如公共支出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较高、社会性支出(如教育和医疗等)日益得到重视。

  (二)中国的公共支出制度与改革

  财政与改革发展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财政问题往往是引发改革的重要原因。当前,中国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财政赤字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中国最大的一次财政制度改革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当时的改革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对财政收入的改革,即着重对税收收入制度进行改革。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二是对财政支出的改革,但效果不太明显。近年来开始探索实施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虽然这些不是深层次的改革创新,但是也为中国公共财政框架构筑了基础性制度平台。

  二、中国公共支出制度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支出结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公共化改革的推进下作了相应的调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经常性支出中的维持性支出和消耗性支出的比重逐渐降低,民生服务性的公共支出的比重逐渐上升,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中国的公共支出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改革中仍存在以下问题和缺陷,支出效率有待调整和优化。

  (一)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

  财政支出是政府履行职能、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它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考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仅可以判断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是否合理,还可以将其作为对经济增长的一个评判指标。中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如表-1所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支出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加,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如表-1所示,1978年中国财政支出为1122.0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0.78%,1985年降为22.23%,到1996年降到最低点11.15%。15年降低了将近20个百分点,几乎平均每年降低一个多百分点。财政支出比重逐渐降低的直接原因是财政收入的规模小、数量较少,当时采取的是量入为出的原则。同时,以放权让利为主调的经济体制改革,各项减税让利措施的实行,各种非规范的收费和收入减免,国家和企业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等打破了传统的财政收入体制,使得当时整个财政收入逐渐减少,进而导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逐渐降低。1997年以后,中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大部分年份都不超过20%。此阶段增长的原因是财税体制改革效果开始显现,此后财政收支水平伴随着中国GDP的快速增长开始上升,并且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二)财政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列入正式预算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中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即使在2010年,也仅为22.4%,远远低于同期国外其他发达国家的支出水平。但是,由于中国财政支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并非真正反映政府的全貌,还存在着大量的预算外资金和非制度资金。如图-1,中国预算外资金在2008年达到最高值6346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

  在官方正式统计的预算支出之外,中国至少还存在相当部分没有统计但规模很大的支出。首先,还存在着相当广泛的制度外收支活动。该部分主要被地方政府所控制,制度外支出的资金来源一般是未授权的收费,既没有合法性也没有系统性地纳入正式编制。其次,还存在着相当规模的税收支出、隐形负债或有负债,这表明政府对社会承担的实际债务水平要比统计的债务水平高。

  (三)维持性支出急剧膨胀,增速过快

  维持性支出是指国家为了维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需要而发生的财政支出,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性质为非生产性支出,是纯粹的政府消耗性支出,依据公共财政的理论要求,此部分支出的比重要尽量达到最小化,保证必要的机构基本运转即可,否则容易产生“挤出效应”,影响社会的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的涨幅较大,绝大多数的年份都超过了10%。如表-2所示,1978年的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4.37%,占GDP的比重也仅为1.45%,而到2005年,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升到了14.25%,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也上升到了3.56%,上升了2.11个百分点。从绝对规模来看,行政管理经费支出由1978年的49.09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4835.43亿元,增长了近百倍之多。

  维持性支出特别是行政管理费的急剧膨胀,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产生的,有一定的必然性和特殊性,但是也有不合理性。如支出管理标准不统一,支出运行的监督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等都影响财政支出机构的灵活性,容易引发财政危机。   (四)社会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化程度不高

  社会公共服务支出,是指关乎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方面的支出,公共财政改革的推进必然要求政府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的投入。它主要是指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的、非生产性的支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支出虽略有波动,大致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但与中国其他财政支出项目相比,这一领域的支出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各项比重仍然较低。

  三、中国公共支出制度改革与构建

  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扮演的角色具有特殊性。在公共支出的安排上,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不应带有盈利的色彩,即公共支出不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是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社会发展为中心。非盈利性是中国公共支出制度改革的方向。

  (一)中国公共支出制度立足非盈利性的原因

  1.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公共支出是要满足各种社会公共需要,其支出效益也就从各方面得以体现,除了经济效益,还可能有政治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等方面的效益。除了中央支出效益、地方支出效益外,还有总效益。这些效益复杂多样,不能仅以盈利性作为效益的衡量标准,要综合、慎重地考虑各种效益,选择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支出方案。

  2.其他原因的归结。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拥有相应的政治权利,一旦政府出于盈利的目的而作为竞争者进入市场,市场与政府分工的基本规则就会被打乱。如果政府活动延伸至竞争性领域,就会对整个经济主体实施差别待遇。

  (二)中国公共支出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1.确定公共支出的适当比例。公共支出在社会经济资源中所占的比例,要符合整个社会经济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客观性要求。同时,要加强公共支出管理,加强财政执法检查力度,协定好法定支出与财力之间的关系,进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财政运行机制改革的要求。

  2.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改变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格局,将由市场和社会负担的部分从财政中分离出去,解决好“越位”和“缺位”的矛盾。中国公共支出的供给范围应进行调整,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社会公共性开支要强化,一些公共支出如补贴等,要逐步清理、控制、消减甚至取消。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公共支出要退出,以便集中全力确保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等的建设。

  3.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膨胀。目前,中国行政管理费用涨幅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在一定的财政职能范围内,行政管理费用越多,反映了政府职权范围越大和工作效率越低。降低行政管理支出的费用和提高行政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明晰行政管理范围的界定,引进竞争机制,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行政支出考核指标,严防公款吃喝等腐朽现象的出现。

  4.确保社会公共性开支。从当今世界来看,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都强化了对社会公共性方面的支出,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是逐渐上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财力的增强,政府职能也逐渐由生产建设慢慢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是,中国财政社会公共性的支出增长较慢,离中国公共财政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今后一个时期,一定要确保科研、教育、农业、人口、资源环境、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支出。在社会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网的建设,城市化等方面也需要加大公共支出的支持力度。

  5.加强公共支出管理,提高公共支出效益。中国现行的支出结构和项目安排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财政对越位性质的补贴和竞争领域的财政投资依然存在。社会集团消费、公款吃喝等浪费现象等是财政支出结构低效率的重要表现。政府应建立健全财政支出考核监督机制,根据不同项目,建立可供考评的量化指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科学考评,尽可能地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参考文献:

  [1]高培勇.财政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张志超,丁宏.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9,(4):31-37.

  [3]OECD.中国公共支出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研究公共支出管理改革】相关文章:

探究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对中国借鉴的研究分析论文10-08

公共管理研究争议与思考10-26

欧美公共管理改革对我国的启示论文10-08

课堂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0-09

公共管理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10-07

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10-08

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毕业论文10-09

新公共管理背景的我国公共服务改革思路论文10-09

公共管理模式研究论文10-08

公共场馆经营管理的研究的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