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全球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模式
全球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模式
[摘 要] 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会计模式计量的应用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认识,客观地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优劣和其实践中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面临的困难,并提出对中国推广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公允价值 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信息获取的路线
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紧密结合资产价值,要求以当期的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能够比较合理地反映出相关资产的价值。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
这也意味着,如果企业能够较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其业绩即会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而提升;相反,如果企业的投资策略与市场行情相左,其当期利润就会因此受损。
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
与历史成本计量下采用“只报忧不报喜”的原则,使金融工具报告价值经常被低估的作法有很大不同,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是相对比较动态的信息,因此它能够较好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使公允价值的运用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而公允价值计量劣势在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可操作性也有一定的缺陷和问题。
从某些方面讲,公允价值确实增加了投资产品的公开透明性和公正性,也有效预防了金融机构和交易人员以成本价掩盖市场价格下滑的会计舞弊风险。
但是,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获取公允价值信息呢?
国际会计准则提出了三条路线:
1.如果存在活跃市场,则交易价就是公允价值的代表;
2.如果市场不存在相同产品的成交价,则类似产品可观测到的成交价就是公允价值;
3.上述两条路线失效,则需要对产品进行价值评估来量化其价值。
然而,其操作性障碍却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严格估算和验证公允价值要投入大量银行操作成本。
只有在充分流动性市场中,市价才可以被直接作为公允价值,除此之外,银行的其他大部分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都必须重新估算。
2.利率、汇率、内涵报酬率、折现率、通货膨胀率、要素波动率等都会产生估值模型之间的差额。
3.主观人为判断也不能代表客观数据。
此外,从公允价值获取途径分析,它具有“市场客观性”和“主观判断性”双重属性。
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缺陷
由以上分析可知,国际会计准则因为公允价值计量而存在着以下几种缺陷:
1.由于国际金融动荡,使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严重丧失了会计的一贯性。
任何一个资本市场(包括美国)都会存在着“市场有效”和“市场失灵”两种情况,但是。
当市场高涨万方数据时,因为交易价格偏高,也就容易导致相关产品价值的高估;相反,当市场低迷时又会导致产品价值的低估。
同时也表现出在市场交易不活跃,证券或资产需要估值模型定价时,真正合理的价值内涵是不容易被发现的。
2.严重降低或化解了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在市场活跃时,以所谓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产品利润丰厚,管理者往往盲目乐观、大胆冒进,股东投机欲望也更严重,结果导致各种金融风险不断上涨。
一旦市场看空,金融资产价值被低估,依据国际准则,金融机构就要按照资产属性计提减值准备或减少所有者权益,又将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此时为了规避不利影响,金融机构又会大量抛售资产,大家越抛售造成资产估值水平越低廉,如此恶性循环,直至银行破产。
3.加剧了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有些充当企业喉舌的金融分析师和评级机构,在金融动荡时为了规避责任,往往助纣为虐,在极短时间内就会变更同一企业、同一债券的信用等级,这不但加剧了市场恐慌,也形成了负面因素叠加、几何放大作用。
实际上,公允价值应当是在一个完全健康的市场环境下使用的,这个有效的市场必须具备灵活的调控机制和健全的政策体系(当然包括会计政策)。
既要防止经济过热,也要防止经济过冷,既不能在市场高涨时“火上浇油”,也不能在市场低迷时“盲目看空”。
三、推广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概念和方法,规定交易类金融资产负债和初始确认的其他金融资产负债,可按公允价值计量。
我认为,有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要防范金融风险,就必须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也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会计的监管,而金融企业的会计监管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及时修改技术性指标监管的相关规定。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改变权益的范围,特别是部分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将计入资本公积,使得监管资本偏离了审慎的要求。
监管部门有必要根据新会计准则的会计数据,适时对监管资本的计量范围进行调整。
2.创新监管方式,减少公允价值计量中主观性因素的影响。
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大对公允价值监管的力度,要求各金融企业对所使用的公允价值提供充分的依据,并逐一进行审批。
公允价值的真实度与该企业的资信度相结合,保证公允价值的真实度。
3.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加强监管人员的培训力度。
新准则将对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损益确认以及营业利润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给各层次专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提升相关专业人员对新准则及相关国际准则的理解和消化,对推进有关会计准则的实施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要切实提高监管人员分析金融企业财务状况及风险状况的水平,提高监管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燕辉:《金融企业审计与金融业务监管》 财政经济出版社
[2]阎庆民:《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
[3]陈建华:《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
[4]李德:《经济全球化中的银行监管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
[5]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
【全球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相关文章:
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深思10-26
论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10-26
公允价值与当代会计理论研究论文10-09
论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分析论文10-08
公允价值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带来的思考论文10-08
全球公共产品及其供应模式分析论文10-08
全球金融危机视野下的自我伦理问题及其化解路径的论文10-08
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论文10-08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工业品比较优势考察10-05
金融危机对会计基本理论影响的新思考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