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毕业论文

剖析人性视阈中的金融风暴

时间:2023-03-31 22:51:30 金融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剖析人性视阈中的金融风暴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关于剖析人性视阈中的金融风暴的论文,希望可以帮助各位金融专业的同学!

  摘要:一般的“生命个体”只是满足生存而活着,其生命系统处于“平衡态”,它们只是在地球上“循环不已”的延续物种而已。但人类个体是“自为”存在的生命,它永不满足、永不停歇。人类发展处于“非平衡态”的系统中,人性在发展中完善。究其实质,在于人性的无限欲望通过人类实践在其外化物上恰当地得以显现并被予以强化。考量似乎已经走远的金融风暴,我们可以发现,人性的“非平衡态”在虚拟经济时代凸显:超越欲望在“消费符号”上凝结。为此,洞察人性的理性制度设计必须促成人性系统“相对平衡态”的动态重建。

  关键词:“自为”生命;非平衡态;消费符号;虚拟经济

  一、人的“自为”生命存在的“非平衡态”

  在地球上,无生命的存在处于普遍的联系(系统)之中,它们依照各自原有的性质在彼此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但这一切都是在随机联系中实现的,并不具有特定的和稳固的对象性关系。只有在生命出现以后,生物和环境之间才建立起稳定的“对象性关系”,从而把事物的联系引向了内在化和有机化。从生物学的意义看,“生命”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奔波一生只有两件大事:(1)填饱肚皮——保持生命;(2)传种接代——延续生命。这种生命为人与动物所共有,它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生命”。这种生命的根本特点是:由自然给予,服从自然的法则,与肉身结为体,作为种性同等存在于一切个体身上。动物是完全受生命本能(物种规定)支配的,动物属于它的生命,与它的生命直接同一。动物生命的本性其实就在维持这个“生命本能需要”自身的平衡态循环。

  人则不同。人不满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生活,人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创造自己的价值,这说明人作为人已超越了“本能生命”的局限,要去追求高于生命、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这才所以称之为“人”。当然,人也来自于自然,是从“非人”生成为人的。然而人的本性又不同于物性,超然于物性之上。这就是说,人与物,本性上既相联通、又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这里体现的实质就是对物的超越性,这个“超越性”正是属于“人性”的特质。我们理解人性的主要难点和关键也就在:要理解人的超越本质——就必须找出能够联结而又区别二者本性的那个关节点!这个关节点是什么呢?是人的“自为生命”!人类生命通过“生产劳动”而自我超越,从本能生命发展为“自主“生命。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

  为什么人类能够产生独特的“劳动实践”呢?“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推动人进行劳动的内在动力正是人的需要及满足。需要是任何生命体都具有的,而劳动却是人所独具的活动方式。需要是劳动成为人的一般本质的深层原因。对此,英国学者莱斯利·史蒂文斯评价道:“关于人性,马克思似乎至少是准备作出一般的概括,这就是,人是能动的、生产性存在,人用生产其生存手段的事实,使自身与动物区别开来。人自然是为了生存而劳动。”[3]正是通过生产人类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时,人类根本改变了自己生命与环境的天然关系:(1)生命由原来依赖环境的生存方式,变成依赖自身活动的生存方式;(2)生命原来属于它的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人的创造活动来说,环境现在变成被改造的对象,反而成为人的生命的组成部分(人的无机的身体)。从这一意义可以说,人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出自己的自为生命。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强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4]人类正是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满足自己的需要,随着需要的不断满足以及为满足需求而创造出新的工具,又会引发进一步的需求。所谓人的“自为生命”活动,就是从需要到需要的满足并产生新的需要,再到新的需要的满足。这是这样一种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持续发展过程,使人的需要处于动态的“非平衡态”,也可以把它们看做人性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人类初期力量十分软弱的状态下,这时个人完全附属于他所生活的群体,没有独立性的;与此相适应,人们也没有形成与人群相分化的“我”的观念。随着机器生产、商品贸易的发展,人们的交往联系日益扩大,这时个人才有可能形成为独立的主体,自主的“我”才有可能成立。

  二、“非平衡态”的人类“欲望”在当下的彰显

  人类的“自为生命”活动在当下何如呢?可以说,是从需要到需要的满足并产生新的欲望,再到新的欲望的满足。这是这样一种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持续发展过程,人的欲望处于动态的“非平衡态”。而所谓“次级按揭贷款”,就是贷给个人信用记录低于一定级别的人以谋求更高的利息进而增加银行收入。为了规避风险并摆脱“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的限制,美国的这些银行把放出的贷款进行分类归集并打包出售给一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例如SIV/SPV等),SIV再将这些贷款在市场上抵押发行证券(其投资者们遍及全球)。通过这样一系列行为,银行和SIV同时得到了一笔“无风险”的佣金(手续费)。金融机构们(作为中介人的高官、高管们)追逐利润(佣金)的不懈努力使金融市场贷款规模迅速扩张,高风险的按揭贷款产业链应运而生。但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美联储连续17次的加息又导致“次级贷”所有人还款困难,“次级抵押市场”的很多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的“马太效应”顷刻爆发: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按揭贷款金融衍生品大幅度缩水,而证券持有者们的抢兑使金融市场流动性出现匮乏,金融危机因此爆发并借助因特网的全球链接在世界四处肆虐。

  可见,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欧美各国。人类当下的“自为生命”存在与“钱生钱”的货币经济(金融经济)在当代社会的现代联姻:“电子货币”时代的“符号经济”登场了。凭借互联网的联姻,资本在全球滚动升值,人类“钱生钱的物欲”在货币经济(金融经济)中肆虐。“物欲”的生命意志在普通大众身上得到了贴切表述,物欲的“权力意志”更是在华尔街的高官、高管们,也在全球精英们身上得到了充分表达。人类的超越欲望在“消费符号”上凝结——货币符号把人和自然界的现实的本质力量变成纯抽象的观念,并且逐渐主体化和神灵化,它引领人们从“虚拟实在”走向“幻象世界”[5]。全球化的“虚拟经济”通过电子媒介、数字符号已经把人类彻底围困,人类被自己的无穷欲望所困扰。譬如:欧美各国已经步入到消费社会并发展到符号经济时代(物欲“拟像化”为符号)。尤其在美国:穷人消费的是“次贷”;中产阶级消费的是“品味”;富有阶层消费的是“意境”。也就是说,美国人消费的是“超现实的拟像”,因为不管是“次贷”、“品味”还是“意境”都只是“符号”而已。囿于虚拟业务中“无限的”的利润空间潜力,美国的银行和各级金融中介机构把大量增发的美元做虚拟业务,诸如次级贷款和由按揭所支撑的证券以及其他所谓创新的不断增加。

  为此,我们要仔细审查至今被欧美各国奉为圭臬的“理性”。马克斯·韦伯认真考察了理性与现代性社会的具体关联。他发现:现代性进程其实不过是一个社会逐渐理性化的过程[6]。而在理性的“类型”上,欧洲的理性化过程特别偏重“经济理性”的扩展,这种经济理性的行为,倾向于精确的计算以何种有效的手段才能达成目的,也就是讲求效率和效果的做事方法。这种经济理性响应康德在“一切社会事务中运用理性”的号召,从而在社会领域里也成为最高的价值评判标准,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理性化生活态度和理性化社会形态由此形成。囿于逐渐增多的财富充分表征了人欲壑难填的欲望,“理性”逐步演化为“效率”,即经济理性,也是近代人生命欲望的表达。近代人的“理性”在一切社会事务中的运用促成了理性化的社会生活态度,于是“理性”成为“秩序”,理性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更是充分表征了人类生命欲望的四处涌动。遍及欧美的理性主义不过是表征了当下人类生存的欲望渴求,而“理性经济人”只是表述了人的“物欲理性”而已。现代性“囚笼”正是其后果,正像马克斯·韦伯所揭示:巴呵斯特牧师所顾虑的“可以随时脱下的单薄的外套”已经魔化为“像钢一般坚硬的牢笼”[6]!

  正像亚当·斯密所预料:“人们总是对自己有过于乐观的期望”。人的欲望作为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而当下的生命欲望依附于现代的科技创新而在社会四处肆虐。我们不得不重新考量理性当下的“理性”制度:不仅是国际金融体制,各国的金融体制本身的变革也势在必行。BBC援引法国总统萨科齐的话说,“欧盟27国都支持‘根本改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当前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以实现走向‘一种新的资本主义’”[7]。实际上,发展中国家更是美国“权利意志”欲望体现的西方金融体制的受害者。世界各国要审慎认识西方发达国家“权利意志”欲望和发展中国家“生命意志”欲望的表达,以便探寻当下合理性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人类“本能欲望”与“理性判断”的相对动态平衡。“然而控制不可能是中性的,它必定与某种价值判断有关,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了‘目的’这一概念,而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干预,则离不开‘合目的控制’”[8]。为此,必须从全球市场、制度、系统上做根本的改革,否则犹如海上台风、飓风一样的金融风暴难免给世界各国造成灾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莱斯利·史蒂文斯.人性七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张雄.货币幻象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4,(4).

  [6]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7]欧洲争论资本主义出路[N].环球时报,2009-01-06.

  [8]张彦.论系统的目的与控制[J].社会科学研究,1993,(2)

【剖析人性视阈中的金融风暴】相关文章:

物理教学中“替代”现象的剖析10-26

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的论文10-10

《单独中的洞见Ⅱ》人性经典语录03-25

《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性10-05

请带走人性中的善良随笔03-26

公共关系在现代饭店管理中的意义剖析的论文10-09

民商法学中若干争议议题的剖析论文10-08

产品设计中的人性之美10-05

旅游饭店中的人性化管理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