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金融全球化和中国银行业政策研究论文
金融全球化是适应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并在发达国家的推动和主导之下产生的。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银行及金融机构不断进入参与我国金融业。由于我国金融竞争能力较弱,其金融监管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较弱,在面临机遇的同时必然遭受挑战。我国银行业如何更好地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除了加快自身管理机制的改革,建立一个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系统外,还应该在产权制度、金融监管、货币政策、信用管理及国际金融合作等政策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以适应金融全球化与银行市场化的发展。
一、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缓慢的问题日益突出,原因在于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等改革不彻底。国际上的大商业银行大多是比较成熟的股份有限公司,并且已经形成了科学的营运和管理制度。随着进入全球化发展,他们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参与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不明导致竞争力不足,难以与国外大银行竞争。所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和制度创新,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全球化经济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国有银行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市场,就必须严格按照国际金融标准来制定自身的组织管理模式,以达到融入全球化经济的目标,进而扩大自身企业的经营规模并逐渐成长为各方面都很符合标准的股份制企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大量资金的融入,给我国的银行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应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国有银行就必须进行改制,与更多有潜力能够带领国有银行走出困境的企业建立更亲密的伙伴关系,具有更强的经营能力的股份制企业应运而生。同时,国有银行面对的不仅仅只是国际上带来的竞争压力,国内的一些其他体质的金融机构也对他们构成巨大威胁。因此,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组成具有更强的经营能力的现代商业银行是刻不容缓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一系列国有银行实现整体上市,实现了产权明晰,以股份制商业银行身份参与到国际金融业,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竞争力。
二、金融全球化下银行业金融监管机制
金融全球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高金融效率,但也给我国银行业的金融稳定和安全带来挑战。随着我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银行业将加快融入国际金融市场,面对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和挑战,必须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高金融监管水平,建立现代化的进入监管体系来进行有效的银行金融监管、稳定我国银行金融秩序。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70%的存贷款市场,这说明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地位依然存在,央行对国有银行的“关注”过多,降低了金融效率,这背离了银行商业化道路。随着我国银行体制的完善,部分银行达到了上市要求且实现了上市。银行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对银行的运作与管理等金融行为负责,中央银行已不再干涉具体的银行内部管理事物,二是集中精力制定“游戏规则”和监督银行遵守金融规则。我国在加入WTO时曾承诺将调整金融监管方式,公布了利率市场化的计划时间表,这要求我国金融监管国际化,既要保证我国银行金融的稳定发展,又要提高金融效率。近年来国内多个金融机构由于金融监管出现问题导致破产,这表明若不加强金融监管,很可能加剧金融风险,甚至出现金融危机。所以必须加强金融监管,以保证监管的效率和质量。
三、金融全球化下的货币政策取向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银行业向国际开放逐渐加深,这使得我国银行业对于国际经济宏观平衡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在货币政策的制定上要越来越多的考虑外部平衡。对外经济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国际收支差额是影响对外经济活动宏观均衡的主要因素,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都可能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金融全球化将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反馈、控制力、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外在约束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金融全球化对货币政策有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对于货币政策的及时反馈具有积极意义,当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时,反应最快的是外资银行。
金融全球化对货币政策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因为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对外资银行开放将会削弱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第一,我国对货币方面的政策控制力逐渐减小;第二,在我国货币政策方面,有效地掌握货币目标的中介能力降低;第三,其中的一部分执行货币政策手段的适用性降低;第四,外部对货币政策掌控越来越强。
为了避免货币政策不利的一面,应该建立合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当前,我国放宽了外汇管理,加强了外汇市场建设和推广,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显着成效,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美元利率稳步上升,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在实行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结构调整,保证在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过程中能稳定发展。银行及相关的汇率工作部门要加强金融服务,提高外汇管理水平,为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支持。企业自身要调整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以更好地适应汇率浮动及提高应对汇率变化的能力。
四、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行业的经济特点也存在差异,所以必须因地制宜地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信用风险的支持系统
通过对个人信用系统的建设来减小信用风险,这也是它主要的支持系统。对个人信用制度进行建设需要进行很多相关的制度建设,比如:个人的信用观念信用需要被重新建立、个人在银行的信用记录系统需要被完善、个人的存取款都要求是实名制的等。
在2000年前夕,由第三方操作进行的将个人金融方面的各种信息,尤其是个人的信用状况以及荣誉信息,从上海市的各个商业银行调集出来,并对其进行处理加工,最终存储起来作为个人的信用信息档案,以此来方便银行对个人信用等进行调查。截至到目前,上海市已成立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它将从很多政府部门收集所有市民的信用信息,在银行机构对个人贷款进行调查初期为其提供信息服务。
(二)建立信用风险的分散系统
个人贷款信用风险的分散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个人贷款保险和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而前者的有效开展又是后者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保险
正如上面提到的,在许多发达国家,对个人贷款进行保险是分散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也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将个人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以期为我国银行分散个人贷款信用风险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2.抵押贷款的证券化
由于个人贷款,特别是其中的个人消费贷款一般期限较长,造成商业银行短资长贷,一方面加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积累了较多的信用风险。因此,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为了分散风险对长期个人贷款实行证券化,以达到分散风险、缩短授信时间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借鉴这一做法,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
【金融全球化和中国银行业政策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金融外交中国际金融论文10-01
从经济全球化到文化全球化论文10-08
有关金融全球化与宏观经济政策毕业论文09-30
碳金融中国市场论文10-08
探究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论文10-08
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金融法发展路径研究论文10-08
我国银行业如何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