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时间:2024-11-05 20:25:00 王娟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精选10篇)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精选10篇)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1

  一、选题的依据

  1、选题所属研究领域;

  2、选题的应用价值;

  3、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课题所属研究领域

  1、论文选题属于公共管理领域,具体研究范围是x市农村社会稳定问题。

  2、论文中的概念界定:

  所谓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指乡镇和涉农街道区域内的社会稳定问题。

  (二)课题的应用价值

  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就是所谓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的社会稳定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难度最大的一项任务。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出现,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呈现复杂化和尖锐化的'特征,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农村社会稳定出现了新变化、新情况,加之全国各地政策、管理模式、风俗习惯、群众素质基础等各不相同,社会稳定问题也有其差异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看清现象,剖析案例,查找原因,研究对策是实实在在做好农村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发展趋势

  1、国内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农村社会稳定问题一直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是专家和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社会和政府管理问题,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由于城乡二元经济构的形成,由于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农村资源的争夺,由于农村民主进程的推进,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了新问题,农村稳定问题成为各级政府研究的重点问题,专家学者也发表了很多关于农村稳定方面问题的学术研究报告,主要研究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农村地区不稳定因素的主要表现及原因。表现在体制机制问题、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群众自身素质问题、社会管理问题等;二是解决农村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的主要对策和建议,要在教育、普法、信息、政策、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2、国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在发达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技术性的方面,也有体制性的方面。他们的社会矛盾大多集中在某一特殊问题,直接由基层引起的社会问题较少,针对社会的突出矛盾,集中研究和采取对策。由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的不同,从经济上、贫富差距的解决上来看,社会保障是影响到社会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建立相对健全制度来缓解社会压力。

  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社会问题也各有不同,总体上还是在保证政权稳定的同时,处理国内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选题的学术思想、特色和预期达到的成果和水平;

  2、研究内容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3、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进度计划

  (一)选题的学术思想、特色和预期达到的成果和水平

  1、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摆在市乡两级政府面前最棘手、最普遍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分析社会稳定因素,有解决矛盾普遍性方法和针对性方法。

  2、本论文的特点是针对性、可行性和应用性。一是论文针对x市农村的社会稳定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对x市农村社会稳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并针对x市社会稳定问题提出对策。二是论文可行性是在通过最具x市代表性的L镇社会稳定问题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剖析和总的基础提出来,具有现实可行性。三是论文中既有社会稳定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又对当期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稳定形势做了分析,在此基础提出的对策具有实际应用性。

  3、本论文从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入手,列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合具体乡镇特点,分析原因,找准对策,为进一步引起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视,为今后x市政府和维稳部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1、论文主要研究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包括农村社会稳定的意义,不稳定因素及分析原因,解决方法,确保社会稳定。

  2、论文目录

  (三)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

  1、技术路线

  2、技术措施

  (2)座谈法:访谈相关街道、乡镇、部分村的书记,就农村稳定、工作进行讨论、交流。

  (3)调查法:查找相关维稳及政府组成部门在稳定工作中的文件和做法。

  (四)进度计划

  20xx.6-20xx.9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

  20xx.9-20xx.11问卷设计、发放、收集整理、数据分析

  20xx.11-20xx.1完成论文前三章,论文中期检查

  20xx.1-20xx.4完成论文初稿

  20xx.4-20xx.5修改论文初稿,论文预答辩

  20xx.5-20xx.6论文审查、修改,论文答辩

  三、开题条件(根据专业学位情况填写)

  (一)学术条件

  本人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十五年在乡镇、街道工作,做过一般办事员、副职领导和主要领导,几乎每天都从事农村维稳工作,了解、思考、探讨、决策过农村稳定工作。20xx年参加了大连理工大学MPA学习,已读完该专业的全部课程,掌握了一系列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师H教授从事公共管理和哲学教学和研究并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H教授的指导下,使我具备了撰写论文的学术条件。

  (二)设备条件

  课题具备研究所需要的计算机、网络设备、打印设备等硬件条件。

  (三)经费概算和落实情况

  研究所需费用已落实。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2

  1.选题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现代社会,宣传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能不能把宣传舆论工作抓在手上,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考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触角越来越深入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公民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升。因此近年来,公共舆论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几乎每一次令人哗然的事件的曝光,都有公共舆论的功劳。舆论的焦点五花八门,例如广州孙志刚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许霆取钱案件、众多的拆迁自焚事件等等。这些悲剧的发生让每个人都感到痛心,隐藏在各种事件背后的恶法和诸多社会问题更是让公众感到愤慨。作为社会管家的政府,不能对此袖手旁观。因此,透过这些关系民生的事件,如何面对公共舆论、如何使公共舆论发挥其积极影响力、如何做好公共舆论的管理工作等等,成为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公共舆论对于政府有正向和负向作用之分。正向作用发生在政府与公共舆论的良性互动状态下。这时,公共舆论对于提高政府的合法性、实行科学化决策、维护社会秩序、构建良好的官民关系、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积极意义。反之,公共舆论则会销蚀执政基础、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甚至引发政权更迭。古今中外,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有效驾驭公共舆论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艺术,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卡尔·多伊奇称之为“政府的神经”。环视当今之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民主化浪潮扑面而来,公共舆论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驾驭公共舆论的能力正在经受着全新的考验,迫切要求政府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公共舆论观,实现公共舆论管理模式的转变。

  加强公共舆论管理的研究也是现实生活提出的一个紧迫课题。在我国,公共舆论管理属于宣传管理的范畴。在舆论管理机构方面,既有党委序列的宣传部,也有政府序列的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新闻办公室等相应机构。其主要职能就是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党和政府历来就有重视宣传舆论工作的传统,宣传舆论工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党宝贵的政治优势。

  2.文献综述

  公共舆论管理研究既是政治学、行政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舆论学、传播学、新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从目前所见的资料看,

  众多的研究者或是运用这些单一学科的基础理论进行学理建构,可以说,在质和量上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学术成果。根据笔者搜集到的资料,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政治学——行政学视角

  对公共舆论的关注、研究是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的传统之一。1762年,卢梭在政治学名著《社会契约论》中,认为“公意”是人民主权的基础,是人民“心中的法律”,开创了公共舆论管理研究的民主传统。

  行政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伍德罗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中,研究了行政管理和公共舆论的关系。他认为“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着公共舆论,它就必然起统治作用”,而公共行政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则是“对于叫做公共舆论的由民众组成的君主进行训练和劝说。”

  拉斯韦尔在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文中运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的宣传策略和技巧。此后他又发表了《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了著名的“五个W”理论,从而成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

  美国学者希尔德·勃兰特(RobertC.Hilderbrand)出版了《权力与公民:1897-1921年对外事务中的舆论行政管理》,对麦金利到威尔逊等四任总统任期内的舆论行政管理进行了论证。

  总的来看,无论是近代、现代还是当代的著名政治学家,他们或直接或间接,或褒或贬,几乎都触及到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舆论问题。西方现有的一些政治学教科书中,也都把公共舆论作为重要内容。

  纪忠慧在2006年连续发表了《试论舆论的规则管理》和《美国舆论管理的概念及研究范畴》两篇文章,对“舆论管理”的范畴进行了考证,认为舆论管理是政府实施整个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具有政府管理的规范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因而在广义上是一种规则管理。

  胡仙芝在《政务公开与政治发展研究》一书中,探讨了政务公开、政治发展与公民知情权的关系,认为“政务公开是公民知情权实现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政务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使公民的知情权真正地得到实现和保护。”

  王卓君在《公众舆论的政治社会学解析》一文中,从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公众舆论与政治系统运行的'关系,认为“敏锐的政治家和体制灵便的政治系统,对公众舆论的变化总是会适时地作出反应,而且能够比较好地和比较及时地处理由于公众舆论分歧而产生的重大问题。”

  王景玉在《试论政治沟通》一文中,认为政治沟通必须关注公共舆论,“政府借助大众传媒安排公众的注意力,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的观点和思想的目的。”

  2.2宣传学——舆论学视角

  在我国,政府公共舆论管理更多的是用“宣传”或“舆论引导”的概念。关于宣传方面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有过非常详尽的论述。

  曹福田在《试论宣传学》一文中对宣传学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认为宣传有四个方面的特点:(1)宣传是一种传播的手段和过程,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信息、观念和思想的传递和分享;(2)宣传是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技术媒介来实现的,如果离开了物质载体,宣传就很难实现;(3)宣传总是有一定倾向的,它反映着社会和阶级的利益与意愿,带有社会的和阶级的烙印;(4)宣传是有目的的,不是强化就是改变受传者的情绪、观点、立场和行为。

  刘建明在《天理民心——当代中国的社会舆论问题》一书中,向人们描述了改革开放时代生气勃勃但又有些混乱的舆论环境,各种各样的话语膨胀现象,舆论监督的坎坷,大众传媒卷起的舆论旋风,提出了将舆论活动纳入法制轨道、疏通民意渠道、建立社会预警系统等设想。

  陈力丹在《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一书中则从舆论主体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当代社会舆论的特点:公众的分裂心态导致的矛盾化的舆论,公众的浮躁心态酿就的情绪型舆论,社会群体分化造成的分散化的舆论,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

  2.3新闻学——传播学视角

  陈力丹的《试论大众传媒与舆论的互动》,吕文凯的《大众传播时代舆论形成的主要方式及发展态势》,田家华、龙朝双的《政策议程创立中的舆论“虚拟”》,李伟权、杨江宁的《舆论之舌——大众传媒应对现代舆论》,李峻登、田新华的《大众媒介影响公共舆论的主要理论研究述评》等。

  二是探讨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如明安香的《美国新闻传媒与政府关系剖析》,张诗蒂的《政府、媒体和公众关系的动态平衡》,唐娟的《传媒、政府、政党》,展江的《美国政府对新闻界的调控》,吴庚振、周远帆的《“软控制”:西方国家新闻自由的背后》,刘国明的《关于美国政府限制新闻自由的研究》,童兵的《香港新闻传媒的行政调控与法律监管》。

  三是探讨新闻舆论监督。如奠红兵的《试析我国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南振中的《舆论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陈力丹的《试论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王梅芳的《舆论与舆论监督:正义、公正与制衡》,杨明品的《新闻舆论监督》(专著),王梅芳的《舆论监督与社会正义》(专著)等。

  另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网络舆论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如邓新民的《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李永刚的《互联网与民主前景》,秦刚、彭跃辉的《网络公共舆论的价值变异》,胡翼青的《网络的传播学思考》等。

  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研究内容

  首先是,公共舆论的概念阐述,对整个课题研究的理论和范畴进行界定。相关的范畴主要公共舆论、政府管理、政府职能、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等进行分析;其次,分析公共舆论对政府公共管理的积极影响,公共舆论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公共舆论关系政府科学决策,公共舆论具有政治整合功能,和公共舆论对政府公共管理的消极影响.接着分析,政府对公共舆论的引导方式和分析途径,探究政府对公共舆论干预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表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中国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重要相关性。

  3.2研究方法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基本上遵循两条基本的研究路径:一条是规范研究方法;另一条则是经验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则力求将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尽量吸收其优点,克服其不足,做到优势互补。

  1、规范研究方法。该方法侧重于价值判断、定性分析和逻辑演绎,即“纯从思想本身去寻求真理”。本文系统地梳理了中外有关政府与公共舆论的学说、流派和理论观点,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正如牛顿曾经说的那样:“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历史上,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卢梭黑格尔、密尔、杰弗逊、汉密尔顿、威尔逊、霍尔姆斯等人对政府与公共舆论的关系都有过精彩的论证,许多观点今天看来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要想看得比别人更远,首先就得吸取他们具有普世性的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当然,他们的观点可能会带有时代、乃至阶级的局限,这并不妨碍吸取他们“合理的内核”。当代的诸学科领域也有很多涉及本领域的观点,笔者也尽可能进行搜集、整理和加以运用。这些整理工作是繁杂而艰苦的,但是他们的观点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起来就成为一条项链。人类思想前进的脚步变得如此清晰:因为人类所有的追求,最终是为了追求一种“善业”,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经验研究方法。这与西方的行为主义研究相似,侧重从“过程分析”来动态地把握实践,即“从外在和内心的当前经验中去把握真理”。

  3.系统分析研究方法

  本文结合国内外众多学者有关公共舆论的研究成果,从行为分析、价值分析和规范分析多层面、多角度对公共舆论应对中涉及到的相关组织和个体进行分析,力求全面解析公共舆论对政府公共管理影响的理论和路径。

  绪论

  发展概述

  积极影响分析

  消极影响分析

  基于公共管理的政府公共舆论引导方式与途径

  结论与建议

  基础研究

  特征研究

  对策研究

  4实施计划

  1、20xx.10—20xx.11现状调研、资料整理、确定题目

  2、20xx.11—20xx.3编写开题报告,开题

  3、20xx.02—20xx.04完成初稿,论文第一次修改

  4、20xx.04—20xx.05论文第二次修改

  5、20xx.06论文答辩

  5论文提纲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选题的背景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4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二、公共舆论与公共管理概述

  1.1公共舆论概念简析

  1.2公共舆论的特点

  1.3政府公共管理

  1.4公共舆论与政府公共管理

  三、公共舆论对政府公共管理的积极影响

  3.1公共舆论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

  3.2公共舆论关系政府科学决策

  3.3公共舆论具有政治整合功能

  3.4公共舆论关系社会文化环境塑造

  四、公共舆论对政府公共管理的消极影响

  4.1反面公共舆论可能造成“假民意”的流行与制定政策的非代表性

  4.2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可能会造成决策者的决策失误

  4.3过量的信息提供会引起决策者的“盲目决策”

  4.4当前公共舆论传播方式的不可控性影响真实信源主导性

  五、基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共舆论的引导方式与途径分析

  5.1政府公共舆论引导的内涵与结构

  5.2政府公共舆论引导的规律性分析

  5.3主流意识形态对公共舆论的引导

  5.4政策法律对公共舆论的引导

  5.5议程设置对公共舆论的引导

  六、结语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3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本文旨在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就如何改进建设方法,提高建设效率,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向更快更好方向发展提出建设。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是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意义。

  二、文献综述:

  题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综述

  党的十七大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出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逐渐提上日程,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在此背景下,国内相关领域学者也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与中国财政部于06年组织了“全国农村文化调查”项目,该项目在全国20多个省区开展农村文化调研,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就农村文化状况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咨政调研活动,研究共形成了20个分报告,3个总报告,不仅为财政部制定农村文化投入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后来的农村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实时数据与信息。从1995年到2007年,据不完整统计,我国学界发表了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文章不下300余篇,其中关于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研究包括:当代农村生活文化的理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研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政策、措施研究。现简要综述如下: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述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与文化产业相对应的,主要着眼于农村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农村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体系。建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涵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报刊、网络、演出、文物、图书馆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诸多文化领域,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同时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有普及文化知识,开展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权益。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表现形式有:科普教育;民间文艺;体育健身;休闲娱乐。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李颖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其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社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日益体现。

  刘卫、谭宁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表现形式,分散性较强的农民群体不仅需要一个政府的管理指导更需要政府的服务引导,以此提高其阶级整体性,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是政府引导农民群众的有效工具与方式,所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闫平认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村文化水平,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实力的重要举措。

  三)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李景源、陈威等报告指出,国家财政不断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倾斜,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权益的保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逐渐形成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维护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执政理念,也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长足的进步。

  史大波认为,目前,一个以基层农村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的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首先,在广大农村实施了重点文化服务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其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三,作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补充的农民自办文化服务有了长足发展。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服务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服务的重要创新形式和国办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

  李建新认为,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体制机制不畅,导致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软弱;第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供需矛盾突出;第三,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导致群众文化生活单一;第四,农村散户居住的特点,导致公共文化资源覆盖率低。

  刘华兰认为,现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的缺乏是阻扰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刘卫,谭宁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体制改革滞后。大多基层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滞后,自身生存困难,不具备多出文艺作品、快出艺术人才的良性机制,造成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发挥不足。农民自办文化的主体意识欠缺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和自我服务能力不够。

  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李建新认为,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应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必须提高认识,切实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农民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和目的所在;第二,加强资金投入,确保硬件建设,积极争取资金资助,发展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等;第三,培育文化人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队伍管理机制。第四,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的行业,不但是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和规模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

  刘华兰认为,提高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有以下途径:第一,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旗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努力使旗县、乡镇、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第二,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利用各种节庆日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基层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羊守森强调,准确把握政府公共文化职能,改进政府行政方式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制定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机制创新,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运营体系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动力。

  参考文献如下:

  (1)周素萍、赵京华、张亦明、杨斌:《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及完善》,《农业经济》,2010年第8期,第29、30页.

  (2)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第106页.

  (3)王琳:《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明社会和谐发展》,《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第10卷第5期,第418页.

  (4)闫平:《关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山东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例》,《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第35页.

  (5)政策文件,《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6)李颖:《新农村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大众文艺》,2011年第6期,第153页.

  (7)刘卫、谭宁:《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12期,第73、74页.

  (8)李景源、陈威等:《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53页.

  (9)史大波:《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民营经济》,2009年第1期第106页.

  (10)李建新:《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第4期,第32页.

  (11)刘华兰:《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2008年第2期,第49页.

  (12)羊守森:《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策略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第59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内容如下: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述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成内容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步骤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实力的重要措施

  三)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果

  (2)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2)加大财政投入,保证建设持续性

  (3)创新文化服务形式,提供多元化服务

  (4)培育文化人才,提高服务能力

  (5)改进服务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分析法。通过在学校图书馆阅读报刊、书籍,中国期刊网、常熟统计信息网等网站,广泛搜寻相关文献资料和信息,充分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中对本论文有借鉴和启发意义的知识和理论。

  第二,案例分析法。选取个别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案例进行研究,以获得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

  第三,逻辑推理法。针对现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进行逻辑推理,以获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预期目标:

  一,通过对文化体制改革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的调研,对文化体制改革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的效率、经验和启示给予映像式、模本式的解释和说明。

  二,从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从理论界面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四、所需要的条件:

  ⑴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⑵其他学科知识的广泛涉猎和交叉运用

  ⑶对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了解以及信息的大量收集

  ⑷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论证能力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4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单位自拟课题或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经济效果;

  (3)社会效果;

  (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

  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5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痼疾,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一般是指权力的,从狭义上讲,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或偏离公共职责的权力蜕变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各方面体制机制不尽完善,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反形势越来越严峻,消极现象呈现阶段性多发、高发态势,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反工作呈现了新的特点。高中级干部违法现象日趋严重,仅2010年就有4名省部级高官落马,11名省部高官判刑。案件涉及金额巨大,动辄金额数千万、上亿、甚至数十亿元,分子涉及来源不明的财产的金额不断攀升。犯罪行为趋于隐蔽化、智能化、复杂化,“裸官”跨境转移赃款后外逃现象愈演愈烈,一些分子选择先送子女留学、家人移民、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转移资金到国外或在国外投资置业,一旦风吹草动就择机出逃,滞留不归逍遥法外。其中,官职高、涉案金额大的外逃官员大多逃往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官职较低、涉案金额少的分子则选择拉美、东欧或者其他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据有关部门透露,近30年来,我国外逃官员数量约为4000人,携走资金约500多亿美元,计算起来人均卷走约1亿元人民币。

  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是人类社会反的成功经验,也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路径。从国际经验来看,财产申报制度是当今法治国家预防和治理公职人员问题的主要手段。比如,1978年美国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开始依法实行财产申报制度。89年,美国又颁布了《广泛政府道德法》,对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系统中的官员实行统一的财产申报制度。美国的财产申报制度在反腐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绩效,不少美国高官都曾因为这项制度受到惩处。实践证明,该制度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地遏制的制度性构建。

  近年来我国大案要案不断,公职人员尤其是中高层干部的行径令人发指,很大程度上与制度缺失有关,尤其是与财产不申报或不如实申报密切相关。2009年2月28日,国务院总理同网友在线交流时就有网友提出什么还不建立公务员的财产申报制度的问题,总理回答说:我认为这个建议是正确的,这应该是反对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有助于监察部门全面掌握公职人员的家庭财产状况,尤其是在职期间财产来源变化情况以及其中涉及的经济利益关系,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变事后惩戒为主动预防、提前介入,实现对公职人员廉洁状况的动态监测,防患于未然。同时,按照有关制度和程序统一进行财产公示,开设公众查询渠道,更有助于社会、群众对国家公职人员进行有效地监督,强化公职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确保公权不被私用、滥用,树立政府和公职人员的良好形象,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及其配套措施,既能有效预防和遏制行为的发生,也是加快中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助推器,有利于提升政府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长远发展。

  二、学术研究综述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反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治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这么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建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反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由新西兰的杰里米·波普编著的《反腐策略—来自透明国际的报告》一书是“透明国际”关于反腐倡廉研究的集中成果。它汇集了目前国际上开展反斗争的一些经验。作者探究了目前猖撅的原因即制度的缺失,研究了去掉动因后国家廉政制度的构成,认为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廉政制度,值得推广。

  薛梅在《财产申报制度在我国的进展及前景》一文中指出,建立财产申报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应有之义,财产申报制度的着眼点虽然是防范公职人员的权力不正当运行,但它的意义又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还是增强政治透明度、促进政治民主化、公开化的重要标志。李恩侠在《出台“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遭遇的困境与对策》一文中统计,截止到2009年3月,包括瑞典等北欧国家、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泰国、印度、巴基斯坦、韩国、菲律宾、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尼日利亚、保加利亚、台湾地区、澳门地区等97个国家和地区将“官员财产申报制”入法,其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赵栩莹在《多角度出发推进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中指出,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可以减少国家财产蒙受的损失。2005年至2010年5月,检察机关立案查办的贪贿犯罪案件中,涉及县处级以上干部l3192人,占立案总数的7.39%。由此,我们看出,越早采取坚决措施解决问题,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出台越早,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规范越健全,反的效果就越好,它所带来的社会风险会越小。尤剑平、姚斌在《反腐倡廉期待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出台》一文中指出,从国际社会的长期实践来看,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虽然不可能杜绝,但对于震慑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防腐,减少贿赂,避免更多的官员倒下,具有极大的、独特的、积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这项制度的许多国家,长期以来,官员现象处于低水平状态,有效地阻止了的滋生和蔓延。

  国内有些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观点和思路。黄岩在《财产申报主体界定:原则与范围》一文中自出,在我国,掌握公共权力的群体不仅仅是公务员,一部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甚至是人民团体的主要负责人的收入来自纳税人,他们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和职位可能带来经济利益,存在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把财产申报主体从公务员扩大到公职人员。姚贝在《对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立法思考》一文中指出,我国应在《公务员法》中全面系统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将这一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为预防职务犯罪提供更有约束力的法律依据,让此制度真正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刘旭东在《新时期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实践及其完善措施——从思想观念、制度和技术方面逐步完善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一文中指出,可以考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逐步完善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从宏观方面来看,要大力解放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从微观方面看,要切实从制度和技术方面来逐步完善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蔡新燕在《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本土化构建——基于制度移植的框架》一文中强调,我国要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就需要制度供给的外生变量来推进,高层要在恰当的时机作决策和选择。很多国家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人和他的政治决心是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重要推动力量,如美国,从罗斯福到里根、布什,无不积极突破重重阻力,推行财产申报制度。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制度反腐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一个国家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虽然我国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完备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央就出台了领导干部报告收入等内容的相关文件,进入二十一世纪,个别地方陆续开始了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的试点和实践。本文从人民主权、公益优先的原则出发,通过对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起源、发展和现状的研究,分析目前该项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借鉴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合理建议。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取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例研究法等途径进行研究分析。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国内外关于反领域方面的资料,以及研究、分析国内外有关财产申报制度的期刊、论文等文献资料,得出目前有关本题目的研究现状,尤其是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缺失。

  2、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财产申报制度的研究和比较,总结国外制度的优点,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建议。

  3、实例研究法:通过对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探索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研究,分析目前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问题和原因。

  四、可能的创新:

  利用自己所学的人民主权理论、公益优先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系统的分析,结合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实际,提出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具体建议,为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五、研究框架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三本文的相关概念

  四、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主权理论

  二、公益优先理论

  第二节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必要性

  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惩治和预防需要

  三、政府和公职人员队伍建设需要

  第三节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可行性

  一、民主法治建设加快

  二、公众监督力度加大

  三、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

  第二章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现状

  一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探索历程

  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地方实践

  第二节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申报主体有限

  二申报范围狭窄

  三申报内容不公开

  四申报核查无法实现

  五责任追究流于形式

  第三节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束缚多

  二利益集团阻力大

  三法律规范地位弱

  四配套制度监督少

  第三章域外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欧美国家财产申报制度

  一美国

  二法国

  第二节亚洲及周边地区的财产申报制度

  一新加坡

  二香港

  第三节对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启示

  一立法保障必须到位

  二财产公开必须到位

  三核查机制必须到位

  四惩戒措施必须到位

  第四章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对策

  第一节加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立法建设

  一健全公职人员财产申报的法律体系

  二构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框架内容

  第二节加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规范运行

  一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配套措施

  二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责任追究机制

  第三节加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理念建设

  一加强公职人员的廉洁教育

  二加强全社会的宣传普及结语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6

  一、论文题目

  江西省鹰潭市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二、研究方向

  基础研究

  三、研究综述

  研究表明,普通教育管理理论、儿童教育学理论和儿童管理思想是学前教育管理研究理论的主要来源。其中二十世纪兴起的普通教育管理理论是学前教育管理最根本的思想来源。它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这三个阶段。1主要强调由制度化管理逐步演变成用整体、协调的观念看待组织与人的关系,为学前教育管理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儿童教育学理论是学前教育管理的根本依据,它详细说明了学前教育管理的具体表表现形式。比如,幼儿园教材编写的方法、幼儿园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幼儿园课程设置的模式都是直接来源于儿童教育学。而儿童管理思想则是学前教育管理的重要参考,往往运用在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制定儿童阶段性发展目标,实践管理儿童之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儿童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学前教育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由儿童被动接受教育转变成尊重儿童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由重视课堂教学转变成重视游戏和儿童自发活动;由强调智育开发转变成关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等具体表现。

  四、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较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使得学前教育情况比较复杂,所以在政策的开发和制定上不能盲目的一刀切,必须分地区、分类别、分情况进行详细的`梳理,制定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因此,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案例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

  文献研究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着作,对研究对象的表面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系统的整理,找出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从而探索解决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1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了解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得到比较详实的资料,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案例调查法是最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多指个体。它主要运用座谈、问卷、收集资料等方法,结合分析法,归纳总结出研究对象客观、完整的资料。

  通过这种方法,系统的了解政策与学前教育发展的关系,根据研究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后,为解决学前教育政策困境提供规律性的知识。鹰潭市位于江西东北部,信江中游。是江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工业型城市,赣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现管辖月湖区、贵溪市、余江县、龙虎山风景旅游区、鹰潭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为3656.9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13.40万。地理位置优越,史称“东连江浙,南控瓯闽,扼鄱水之咽喉,阻信州之门户”,其已经发展为多种文化共存的现代都市。

  五、研究结论

  学前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办法,应该包含所有和幼儿教育事业相关的工作,比如政府经费投入是否合理、幼教机构办园是否合法、幼教机构质量是否达标、学前师资待遇是否合理等现象都应该纳为各级政府的督导内容。然后根据每个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建立该幼儿园科学、全面的评价数据,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六、论文提纲

  摘要Ⅰ

  AbstractⅡ

  一、绪论

  (一)引言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案例选择

  二、鹰潭市学前教育发展历程

  (一)尊重差异,倡导多元化的教育路径

  (二)转变观念,注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三、鹰潭市学前教育政策的现状

  (一)有关办园资格的相关政策

  (二)有关幼儿园管理的相关政策

  (三)有关收费标准的相关政策

  四、鹰潭市学前教育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五、地方政府学前教育政策的完善建议

  (一)制定相关法规,保障发展

  (二)制定符合实情的办园政策

  (三)保障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待遇

  (四)完善现行制度,加强管理

  (五)完善管理制度,监督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7

  一、学位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世界各国便出现抨击政府部门规模与能力的声浪(RansonandStewart,1994)。但相当矛盾地,政府(特别是政府的官僚体系)一方面虽然饱受人民的批评,另一方面却又被要求要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目前,对于政府管辖的范围的质疑,已经成为政府所必须面临的挑战之一。有人认为政府自身介入过多活动,而且许多活动的提供皆有替代方法可以运用。基于上述的观点,许多公共事业开始纳入市场自由竞争的规范,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公共服务效率和品质的提升。

  我国早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公共事业象征着国家控制经济资源的工具,也因此公共事业所占的比例高出民间私人企业甚多。公共事业对于我国经济的正面贡献也许是不容置疑,然而社会经济的变迁使产业所身处的大环境已大异于往昔,公共事业所累积的弊病也逐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浮上台面,与民间企业相较,其优势与存在必要性已然日益递减。公共事业未免在市场中落居劣势的地位,不得不思考组织变革之道,以适应环境带来的挑战。在这些变革之中,‘民营化’是最常为人所提及的走向。

  民营化相关议题近几年来在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形成一股不可遏抑的潮流,针对民营化的主题而投身研究的研究生不在少数,每年也有大量的'研究成品呈现。然而,综观近年来博硕士论文对于民营化研究,尽管研究成果丰硕,但都集中在员工权益、经营管理绩效、以及各种个案的探讨上。这些研究或许对于实务界会产生相当深广的正面助益,但却缺乏对于民营化背景的宏观思维,以及前因后果的论理分析。

  民营化趋势让公共事业组织不得不面临重大组织变革。如果从开放系统理论观点来解释,环境是所有组织的外在系统,组织与外在环境间形成一种‘输入─转换─输出’的互动关系而彼此影响。各种外在环境的因素,诸如一般社会环境中的文化环境、科技环境、教育环境、政治环境、法律体制、天然资源、人口特质、社会环境等,以及特殊任务环境中的顾客因素、供应者因素、竞争者因素、社会政治因素、技术因素等都有可能,以各种程度不同的影响力,成为组织系统变迁与调适的动力来源。从以上的观点延伸,公共事业从事民营化的组织变革,必定也是受到外在环境系统的影响所致。

  在这种情况下,本研究选择以开放系统理论作为探讨民营化的架构,将公共事业组织视为与外在环境互动的开放系统,分别从新公共管理的影响、全球化的趋势、实用主义的考量,以及国家政策的走向等等方面来分析这些外在环境如何地影响公共事业,促使其从事民营化的组织变革。

  除此之外,开放系统理论也告诉我们,在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情形下,‘环境─组织’关系并非单向,组织也不是一个消极的系统,只能被动地回应外在的影响力。在分析过影响公共事业从事民营化组织变革的外环境力之后,本研究将公共政策策略管理的角度,分析国家公共政策在面对外来信息并进行处理的系统转换过程中,是否具有前瞻的视野,能否输出足以维系组织长远发展的决策。本研究针对我国学术界这一空白区域提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希望能完成以下研究内容:

  1.了解民营化基本定义与理论内涵,以及造成民营化的因素。

  2.了解开放系统理论基本义涵、理论渊源、重要概念,及其在组织理论上运用,并用开放系统理论架构来探讨民营化组织变革。

  3.本研究将以‘xx电信公司’作为公共事业移转民营化实例,分别从新公共管理的影响、全球化的趋势、实用主义的考量,以及国家政策的走向(包括法率的改革)等四个方向来分析这些外在环境如何地影响公共事业,促使其从事民营化的组织变革。

  4.分别从电信业务的开放、xx电信公司的组织变革、以及xx电信公司如何与员工沟通等等方向,探讨xx电信公司民营化进程与现况。

  5.其后,本研究将从公共策略管理角度出发,检视xx电信公司应该如何认识并过滤外环境变迁信息进行公共事业往民营化的平稳过渡。

  6.最后,本研究将检视xx电信公司从事民营化组织变革的进程与现况,从公共政策策略管理的角度针对其民营化成果,就目标与价值、技术、组织结构、与管理过程等方向给予研究建议。

  其中,研究重点在于从公共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方面出发,进而探讨组织管理者本身是否能即时认识到外环境的变迁,从事有利于组织存续的组织变革。难点在于如何从公共政策的策略管理角度出发,说明哪种策略可以确使公共事业管理者顺利遵循这些政策信息完成公共事业到民营化的顺利过渡。

  三、学位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参考Kast&Rosenzweig(1985)针对‘外环境信息输入’、‘管理阶层认识’与‘决策影响产出’三个方面所提出的系统途径结构并做一些修改,作为本研究基本结构:

  具体研究方法为:

  1)文献分析法:本研究将参考国内外相关学术论著、书籍、期刊、报纸等文献,以及网站资料,分别探讨开放系统途径理论意涵、民营化的理论与实务、新公共管理渊源与发展、全球化趋势现状、实用主义盛行考量,以及国家政策方向的改革,并且将搜集目前实证案例民营化进程相关资料,以作为对现况实务了解与分析。

  2)深度访谈法:为了弥补文献分析法的不足,求得更为正确完整的资料,本研究将对实证研究中xx电信公司的高层决策者、中阶管理者、基层员工等进行深度访谈,希望能藉此取得第一手之资料,了解组织的管理阶层是否能即时适应环境变迁,了解国家的公共政策并准确落实,适应组织未来的变革方向。

  四、计划进度

  20xx年04月-20xx年05月参考文献的阅读和文献综述的撰写

  20xx年06月-20xx年07月进行数据搜集并整理

  20xx年08月-20xx年09月进行民营化公共政策的经验分析

  20xx年10月-20xx年12月在经验分析的结果基础上,对经验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比较分析

  20xx年01月-20xx年02月完成论文初稿

  20xx年03月-20xx年04月论文修改及最终定稿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8

  一、课题意义

  理论意义:当前我国仍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引起社会诸多方面结构的调整。我国乡镇正在发生新的变革,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传统的乡镇治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乡镇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央明确提出了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自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乡镇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坚持不懈推进乡镇改革和制度创新,调整不适应乡镇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的原则;明确提出了健全乡镇民主管理制度的任务。乡镇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国家在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不同,乡镇治理的模式选择就不同。新中国60年乡镇治理实践,“人民公社”和“乡政村治”两大主题基本是各领风骚三十年。在转型期的中国对社会关系全面调整,管理制度全面改进,治理模式全面转变的大背景下,原有的“乡镇村治”模式已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这就需要大力的推进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本课题在研究传统乡镇治理模式困境,反思其成因的基础上,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结合地方政府改革理论、新公共管理思想、公共政策等理论,关注统筹城乡背景下的乡镇治理研究路径,对治理主体的权力关系、职能体系、运行模式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思考。

  实践意义: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毋庸置疑,乡村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而建立怎样的乡镇治理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关系到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进而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的乡镇治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在统筹城乡背景下对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的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关于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路径的分析等方面:

  1、发展现状研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治理体制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建国初期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党政不分”和“全能主义”。改革开放以后,乡镇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开始了“乡政村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管理体制显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乡镇治理制度的改革也迫在眉睫。2006年以后,我国全面免征农业税,进入后农业税时代。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我国的乡镇治理模式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施,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弊端:时和兴在《我国乡镇治理发展面临的制度困难》中认为我国乡镇治理研究结构面临的困境是多重的。从逻辑上看,乡镇治理受到地方政权组织固有困境的制约;从历史传统看,乡镇治理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困境的制约;从治理模式变迁看,乡镇治理受到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困境的制约;从制度演进来看,乡镇治理受到路径依赖困境的制约;从治理环境状况看,乡镇治理受到二元结构困境的制约。金太军在《乡镇机构改革挑战与对策》中认为:我国现行的乡镇行政体制和机构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现行的乡镇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与当前的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已日益突出。乡镇机构庞大,人员臃肿;乡镇党政合一,权力高度集中;乡镇基层党政分设;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乡镇政府条块分割、职能不全;上述问题使乡镇负担深重;农民负担沉重,干群矛盾趋于尖锐;工作效率低下。黄辉祥在《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治理的特点及负面影响》中认为: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治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目标责任”管理、“选择性激励”泛滥、“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用”以及“政绩工程”与“造假”等。这些做法“虚化”了政权,制约了村民自治的成长,并可能引起治理危机。因此,必须加以解决。王海峰在《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治理模式》中认为:全面免征农业税加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危机;当前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难以适应乡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县乡村三级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合理也要求乡镇政府进行改革。

  3、改革路经研究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乡镇治理机制的改革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加强农民的参与意识;二是乡镇治理的制度约束与村民民主权利的协调机制;三是乡镇治理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四是乡镇治理的内驱动力机制及其协调研究机制。在乡镇,乡镇居民既是乡镇治理的主体,又是乡镇治理的客体,乡镇成员既有权利对乡镇建设与管理提出要求,又要为乡镇的建设与管理尽自己的义务。杨雪冬、陈雪莲和刘铎在《构建与公共参与扩大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中认为:我国目前的乡镇治理改革,是的30多年改革开放和城乡统筹背景下展开的。目前乡镇治理改革要完成两个主要任务:一是要在新形势下把国家的管理继续有效地延伸到农村社会的基层,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二是要使广大的农民真正参与到乡镇治理过程中,提高乡镇公共事务的.民主治理水平,增强乡镇社区的凝聚力。目前的改革重点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有效地动员现有制度主体并吸纳新的参与力量,构建农民与政权有效互动的多元机制。王海峰在《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治理模式》中认为:乡镇改革的新模式应为乡镇治理。乡镇治理是指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由乡镇政府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民营企业组织以及其他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乡镇治理意味着乡镇政府组织不是的治理主体;治理中的权力由单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统治转向上下互动、彼此合作、相互协商的多元关系,形成了基层社会多元化的社会网络组织,从事基层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乡镇治理有助于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提高地方公民自主管理能力,促进基层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徐方正和周庆行在《新型乡镇治理机制的研究》中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和政治机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当前的乡镇治理模式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理模式,新型的乡镇治理机制包括办事处或乡镇公所模式(县派)、乡镇自治模式(乡治)和改良式乡镇模式(乡政)三种模式,三种模式是一个整体,他们是并存的关系,但是展望乡镇治理的未来,乡镇自治模式应该是另外两种模式的发展目标。

  4..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各位学者所提的观点基本能覆盖我国乡镇治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但刘蓓蓓、吴平著的《统筹城乡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中对成都部分乡镇的治理制度研究中的“乡镇自治”新模式对我国乡镇治理机制改革具有更好的借鉴意义。

  笔者个人认为每一种乡镇治理机制都存在一定的缺点,要对我国乡镇治理机制进行改革,必须先弄清我国乡镇治理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其他乡镇治理模式的同时,应该根据各个乡镇的“乡情”,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和客观性,从可持续发展层面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促进我国乡镇治理机制的改革。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统筹城乡背景下乡镇治理机制概述

  1、相关概念界定

  (1)统筹城乡

  (2)乡镇

  (3)乡镇治理

  (4)乡镇治理机制

  2、统筹城乡背景下加强乡镇治理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1)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2)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措施

  (3)发挥主导作用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保证

  (4)维护农村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我国乡镇治理机制的历史沿革

  1、乡绅治乡

  2、“乡镇自治”

  3、人民公社时期

  4、乡政村治时期

  5、后农业税时期

  (三)统筹城乡背景下我国乡镇治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1、统筹城乡背景下我国乡镇治理机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

  (1)乡镇规模和布局趋于合理

  (2)政府职能逐步实现转变

  (3)行政效能有效提升

  (4)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2、统筹城乡背景下我国乡镇治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乡镇政府权责不对称,条块分割

  (2)乡镇机构设置未因地制宜,机构设置不合理,貌合神离

  (3)乡镇实际供养人员多,人员结构不合理

  (4)乡镇政府越位侵权,村两委行政化,“自治”不足

  (5)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3、统筹城乡背景下我国乡镇治理机制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源于财政压力下的单向的推动力

  (2)改革环境影响改革进程

  (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触及体制问题

  (4)“村民自治”本身“自主性”不足

  (四)统筹城乡背景下进一步完善乡镇治理机制改革的对策思考

  1、推进乡镇改革,重构乡镇权力结构

  (1)明确方向,转变乡镇职能

  (2)因地制宜,深化乡镇改革

  (3)建立机制,增强内部动力

  2、建立新型乡镇组织体系

  3、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4、推进村民自治,完善乡镇对村的指导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研究法具有内容浓缩化、集中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可以节省同行科技工作者阅读专业文献资料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迅速地了解到有关专题的历史、进展、存在问题,做好科研定向工作。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按照特定的指标系将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失误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对比分析法通常是把两个互相联系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

  四、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20xx年:

  20xx年11月下旬:编制选题报批表

  20xx年12月初:下达任务书

  20xx年12月中旬——20xx年1月初:查阅参考文献和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20xx年:

  20xx年1月上旬:参加开题会,并通过开题报告

  20xx年2月下旬——2012年5月中旬:进行课题写作,完成论文初稿、修订稿和定稿;完成诚信书

  20xx年5月下旬:准备答辩报告(含陈述课件),参加答辩会,通过论文答辩

  20xx年6月初:整理和完善论文相关档案材料并上交

  五、参考文献:

  [1]史卫民,乡镇改革:乡镇选举、体制创新与乡镇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

  [2]张翠,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中国乡村治理与变迁—基于中外城乡发展的比较与借鉴。2011.5.

  [3]卿成,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深化乡镇改革。2009.1.

  [4]马斌,乡镇改革重在乡镇功能的重构。2006.1.

  [5]郝敬江,关于创新乡镇民主治理机制的思考。2010.5.

  [6]王海峰,后农业税时代的乡镇治理模式。2010.1.

  [7]张良,论乡镇治理体制的变迁与改革-基于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2010.1.

  [8]褚风娟,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与乡镇治理机制完善的关系研究。2010.3.

  [9]刘蓓蓓,吴平,统筹城乡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基于成都市30个乡镇45个村的调查。2011.4.

  [10]刘庆芳,任政,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下城乡居民公正发展思考。2010.6.[11]曾远英,我国农村治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7.8.

  [12]时和兴,我国乡镇治理发展面临的制度困境。2010.1.

  [13]李正华,新时期乡村治理的嬗变路径及经验。2010.11.

  [14]刘友凡,改革公益性服务体制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2007.8.

  [15]黄辉祥,压力型体制下乡镇治理的特点及负面影响。2002.6.

  [16]陈利勇,20世纪以来中国乡镇体制的变革与启示。2006.7.

  [17]张良,从“吸取式整合”到“服务式整合”:乡镇体制治理的转型与建构——基于国家建设的视角。2010.2.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9

  一、论文名称、课题来源、选题依据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单位自拟课题或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10

  众所周知,开题报告是每篇学术论文的一个整体架构设计。本文就有关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范文给广大即将毕业的毕业生们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早日通过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村民自治制度中的村务公开问题与对策

  选题目的和意义

  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20多年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己充分展现了村民自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容忽视,它们严重地影响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及其深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向前迈进。加强村民自治工作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村民自治工作稳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向前发展。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就目前来说,“村民自治”在学术界尚无一致定义,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政法司认为,“村民自治的含义,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则认为“村民自治是指农村基层由群众按照法律规定设立村委会,自己管理自己的基层事务,它是我国解决基层直接民主的一项基本政策,是一项基层民主制度”。众多的解释一致的概念取向是: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群众按照法律规定设立村委会,依法行使自治权,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得切入点村民自治制度是与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管理制度。从1980年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建立,到80年代中期,各地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因此,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也就是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村级民主决策、村级民主管理和村级民主监督。

  主要问题

  1、村民自治制度配套法规的欠缺,无法使之发挥最佳效应。

  2、村民自治过程受观念意识上的阻碍,导致村民自治制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村民自治中的`行政化倾向使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流之于形式。

  4、乡镇与村委会的关系不畅导致国家政策执行不力和乡村事务管理不顺。

  5、“两委”矛盾冲突使党务村务管理两难。

  6、民主化村级选举的不完善之处,制约了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重要观点村民自治的实践表明,只有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平衡和规范村民自治制度之间的内部关系,才能真正弥补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困境,有效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实现民主化村级选举制度与村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真正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研究方法、手段和途径

  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思维方法。

  研究手段和途径:在研究过程中,深入农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个别走访、座谈讨论、意见征求等手段,比较准确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然后归纳整理,形成作品。

  研究进度计划

  20xx年4月:查阅相关资料,确定选题,制定调研提纲,准备调研材料;

  20xx年5月——6月:深入农村,认真调研;

  20xx年6月——7月:整理、归纳、统计调研素材,形成论文提纲,初步完成论文;

  20xx年7月——9月:查阅相关资料,修改论文,完善论文相关附属材料。

  论文提纲

  浅谈绥村民自治制度中的村务公开问题与对策

  一、前言

  二、村民自治的含义。

  三、当前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公共管理专业的硕士论文开题报告09-26

公共管理硕士开题报告09-20

公共管理学开题报告07-20

公共行政管理开题报告10-28

公共管理系开题报告范文05-27

公共管理硕士开题报告范文10-12

公共管理MPA硕士开题报告10-13

公共事业管理开题报告09-30

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