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时间:2023-03-31 23:09:03 礼仪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

  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下面就通过中华传统礼仪知识来了解一下吧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

  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

  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

  一定要低头弯腰,

  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

  还有“行不中道,

  立不中门”的原则,

  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

  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

  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

  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

  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

  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

  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

  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

  立而不俯,

  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

  在进门与落座时,

  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

  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

  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

  拱起再按下去,

  同时低头,

  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

  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

  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

  即双膝着地,

  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

  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

  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

  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

  尊者上坐,

  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

  如果盲目坐错席位,

  不仅主人不爽,

  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

  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

  即贵客坐西席上,

  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

  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

  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

  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

  非饮食时,

  身体尽量靠后,

  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

  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

  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

  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

  “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

  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

  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

  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

  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

  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

  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

  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

  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

  主客相互敬重,

  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

  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

  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

  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

  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

  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

  不仅态度恭敬,

  口诵贺词,

  俯首叩拜,

  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

  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

  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

  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

  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

  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

  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

  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

  重新取一个名号,

  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

  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

  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

  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

  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

  所谓“周公六礼”,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

  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

  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

  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

  亲友纷纷前来恭贺,

  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

  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

  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中国人重视送亡,

  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

  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

  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

  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

  谦恭待人、尊重他人,

  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若要好,

  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

  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

  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

  礼节就成为了虚套,

  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

  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

  需认真辨析,

  择善而从。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2】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

  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

  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

  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

  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

  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

  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

  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

  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

  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

  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

  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

  协调和谐人际关系,

  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

  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

  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

  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

  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

  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

  俊杰在位,

  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

  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

  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

  不管过去和现代,

  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

  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

  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

  都在身体力行,

  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

  五十不为甸徒,

  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

  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

  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

  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

  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

  声容易肃,

  勿因琐事,

  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

  却非宜”。

  总之,

  上至君王贵族,

  下达庶人百姓,

  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

  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

  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

  见闻广,

  经验多,

  劳动时间长,

  对社会贡献大 ,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

  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

  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

  对长者和老人,

  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

  乘车主动让座,

  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

  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

  三国时候有个典故,

  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

  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

  再而三,

  诸葛亮才答应。从此,

  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

  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

  历来有作为的君主,

  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

  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

  到了紧急关头,

  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

  而是国家缓贤忘士,

  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

  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

  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

  就是要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

  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

  小到公司企业,

  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

  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

  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

  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

  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

  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

  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

  几乎每个节日,

  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

  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

  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

  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

  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

  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

  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

  文过则为奢,

  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

  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

  适当 的文饰是必要的,

  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

  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

  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

  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

  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

  各种节庆活动,

  都有不同 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

  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

  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

  相关 的活动既隆重其事,

  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

  大操大办,

  铺张浪费的现象; 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

  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

  摆阔气,

  互相攀比,

  搞到债台高筑,

  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

  为子女用权谋私,

  收受大宗贺礼,

  助 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

  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

  任何一个文明民族,

  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

  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

  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

  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

  无论过去和现 在,

  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

  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

  为善当先。而这个“善”,

  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

  是诚于中而形于外,

  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

  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

  或是仅仅内心尊敬,

  而毫无表情,

  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

  进而互敬互爱,

  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

  就要平等待人,

  不分贵贱等级,

  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

  以财势取人,

  以利益 交人,

  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

  即使这些 人年轻,

  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

  一定快步走过,

  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

  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

  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

  不能强人所难 。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

  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

  不强人所不能,

  不苦 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

  就是这个意思。 在与人交往中,

  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

  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

  或给 人起不雅的绰号,

  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

  遂以相戏。或相 指名为豚犊者,

  有识旁观,

  犹欲掩耳,

  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

  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

  接受别人的好意,

  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

  人际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

  《礼记》说:“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

  非礼也;来而不 往,

  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

  对于受恩者来说,

  应该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

  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 德,

  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

  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

  “以德报德”,

  有恩必报,

  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

  往来之礼,

  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

  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

  所谓礼轻意 重,

  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

  小人 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

  则无故以离”。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

  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

  举止庄重,

  进退有礼,

  执事谨敬,

  文质彬 彬,

  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

  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

  禽 兽没有了皮毛,

  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

  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

  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

  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这些规范,

  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

  鞋袜紧切,

  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

  鞋袜不正,

  往往会使人产 生反感甚至恶心,

  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

  衣着打扮,

  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

  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

  矫揉造作,

  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

  只有庄 重才有威严。否则,

  即使学习了,

  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

  要求做到“站如松,

  坐如钟,

  行如风,

  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

  坐要稳,

  行动利索,

  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

  不可亵,

  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

  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

  所以居业也” (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

  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

  行必果”( 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

  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

  上天生人,

  于舌头上下 两排牙齿紧密围裹,

  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

  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 ,

  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

  当说则说,

  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

  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

  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

  是值 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 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

  无论他走到哪里,

  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

  得到人们的尊敬。

  毫无疑问,

  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

  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

  这 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

  礼貌待人,

  处事有节,

  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 ,

  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

  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长期以来,

  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

  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 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

  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 不够重视,

  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 精华,

  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

  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3】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

  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

  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

  一定要低头弯腰,

  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

  还有“行不中道,

  立不中门”的原则,

  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

  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

  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

  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

  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

  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

  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

  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

  立而不俯,

  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

  在进门与落座时,

  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

  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

  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

  拱起再按下去,

  同时低头,

  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

  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

  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

  即双膝着地,

  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

  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

  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

  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

  尊者上坐,

  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

  如果盲目坐错席位,

  不仅主人不爽,

  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

  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

  即贵客坐西席上,

  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

  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

  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

  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

  非饮食时,

  身体尽量靠后,

  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

  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

  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

  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

  “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

  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

  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

  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

  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

  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

  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

  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

  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

  主客相互敬重,

  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

  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

  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

  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

  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

  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

  不仅态度恭敬,

  口诵贺词,

  俯首叩拜,

  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

  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

  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

  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

  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

  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

  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

  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

  重新取一个名号,

  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

  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

  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

  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

  传统社会十分看重。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

  所谓“周公六礼”,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

  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

  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

  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

  亲友纷纷前来恭贺,

  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

  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

  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

  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

  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

  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

  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

  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

  谦恭待人、尊重他人,

  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若要好,

  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

  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

  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

  礼节就成为了虚套,

  这就不符合传统的礼义标准。传统礼俗中诚敬谦让,

  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传统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

  需认真辨析,

  择善而从。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相关文章:

传统礼仪知识02-17

传统礼仪知识大全10-05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08-26

传统礼仪知识15篇[精华]12-12

中华民俗礼仪12-08

礼仪知识10-26

礼仪知识10-26

餐桌的饮酒礼仪-礼仪知识08-12

中华传统礼仪演讲稿-中华礼仪演讲稿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