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时间:2024-03-13 09:26:44 晓丽 礼仪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只要人类生活中所能碰见之事,具体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

  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

  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

  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

  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

  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

  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

  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

  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

  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

  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7、【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8、【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9、【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 ( 腊月 ) 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10、【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 ( 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 ) ,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礼仪大辞典》关于礼的定义:礼指特定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形成的,以确定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行为方式。

  “礼仪”与古人的敬神活动有关。

  后来原始的礼仪被引入到宗法社会,礼仪又成为人们日常的行为规则,进而又延伸为区分尊卑贵贱、亲属等级的严格的礼法法典,之后扩展到政治体制,形成了一整套维护统治秩序的系统而完整的社会治理程式。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也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分为人生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不同的分支。

  现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礼仪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并且在不断地融合变换。

  礼仪主要种类分别是:传统人生礼仪,即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葬礼仪。

  仪容仪表礼仪:就衣着打扮而言,古人讲究冠正仪整,容颜庄肃。

  现代社会,适当的修饰与装扮不仅体现一个人的身份与气质,展示一个人的个性与才华,也是对他人的—种尊重。

  一个人的仪容仪表等外在形象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既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及文化教养,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自尊、尊人以至于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又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中国传统道德中对于仪容仪表的重视仍是当今我们树立文明社会文明公民的新形象所应继承和发扬的。

  行为举止礼仪 :“毋侧听,毋噭(jiào )应,毋淫视,毋怠荒。

  游毋据,立毋胶、坐毋箕,寝毋伏。”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言辞礼仪:“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

  传统礼仪的价值原则包含三个方面:

  一、传统礼仪是传统道德的一种载体。

  诚敬、卑己尊人、礼让、宽恕、礼尚往来、中和、重仪。

  二、传统礼仪与个人修身养性。

  礼仪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性特征和自我调节能力上。

  具体来说主要是自尊、自信、自省、自新等四个方面。

  三、传统礼仪与和谐社会构建。

  目前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将“明礼”放在了重要位置,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也要求我们要重视传统礼仪教育。

  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社会关系,离不开和谐的心理氛围,更离不开人的道德素质,这些正是礼仪教育的核心功能。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的传统礼仪习俗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在这些祭祀活动中,人们通过庄重的仪式,向天地、祖先表达敬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对天地的敬畏之情,逐渐演变成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形成了独特的礼仪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无处不在。无论是亲朋好友相聚,还是商务场合的交往,都离不开礼仪的规范。例如,在餐桌上,主人会按照尊卑长幼的顺序安排座位,以示尊重。在待客之道上,主人会热情款待,尽量满足客人的需求,以显诚意。在节日庆典中,人们会遵循传统的习俗,如春节拜年、中秋节赏月等,以此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此外,中国传统礼仪习俗还体现在婚姻嫁娶、生儿育女等人生大事上。在这些重要时刻,人们会按照传统习俗进行筹备和庆祝。如婚礼中的“三书六礼”、葬礼中的“五服”制度等,都是对生命尊重和敬畏的体现。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年轻人对传统礼仪习俗的认识逐渐淡化。他们认为这些习俗过于繁琐,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节奏。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既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仪习俗,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

  总之,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礼仪习俗。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将传统礼仪习俗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传统礼仪习俗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让我们共同努力,将中国传统礼仪习俗发扬光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07-26

满族的礼仪习俗文化10-26

壮族的礼仪习俗文化09-27

中国传统的餐桌礼仪10-06

中国传统饮食礼仪10-26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08-26

中国传统的饮食礼仪10-26

临沧佤族礼仪习俗集萃10-26

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09-11

中国传统餐桌礼仪介绍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