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

常见的民俗礼仪

时间:2023-02-24 15:49:34 礼仪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常见的民俗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下面小编整理了常见的民俗礼仪,供大家参考!

  常见的民俗礼仪【1】

  1、五道茶

  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是七仙湖区人民的口头禅。

  茶虽然排在最后,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要素。

  七仙湖区的人民文明待人,讲究礼节。

  特别是家里来了客人,他们待人很殷勤。

  茶,便是他们常常招待来客的第一道礼节。

  广义的茶有多种。

  一般来说,益阳七仙湖区有如下五类茶:茶叶(姜丝)泡茶、芝麻豆子茶或擂茶、红枣荔枝桂圆煮蛋茶、甜酒茶、面茶等款式。

  主人会根据与客人的亲疏关系、往来频度、距离远近、社交场合以及时令季节的不同情况,常把来客分为常客、稀客和贵客三档,不同种类的客人用不同的茶款招待。

  但是不管是何种客人来了,即使邻居来串门,主人首先得让座,这是最基本的常礼。

  常来常往的朋友、邻居或同事称为常客。

  常来往的朋友、邻居多时不见,或出远门较长时间才返家登门拜访,称作稀客。

  至亲好友、儿女亲家、亲长辈、上司、远道亲戚来访,称作贵客。

  常客来了,比较随便,先让座,再敬上一杯茶叶清泡茶或凉茶。

  凉茶一般用开水冲泡茶叶,待凉后滤去茶叶倒入茶壶里,随倒随饮。

  季节不同饮茶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热天常饮凉茶,冷天饮用开水泡茶较多。

  稀客来了,用茶的档次就高一些了。

  不用简便的清茶,而要用芝麻豆子泡茶叶或擂茶。

  用炒熟了的芝麻、黄豆、茶叶、盐姜加开水冲泡而成的茶称芝麻豆子茶。

  其做法是:先用剪刀剪去姜苗、须根,洗尽泥沙,分掰姜趾,刮尽表皮。

  按每斤清凉水加明矾一份的比例兑水调匀,再将生姜泡入水中。

  半天时间后捞姜出水滤干,之后加适量的食盐腌渍,每天翻拌一次,三五天后把姜拣出,切片拉丝,晒干备用。

  也可以将姜盐捞出后,煮沸腌姜的盐水。

  待凉后,再把姜泡入,随用随取。

  它与炒熟了的黄豆、芝麻放进茶杯,另加茶叶、姜丝,用沸水冲泡即成为香喷喷的姜盐豆子茶了。

  其特点是:色泽淡黄,兼与辣味,生津开胃,驱寒补暖,提神补气,扶正祛邪,别有风味。

  贵客临门,茶的规格就更高了。

  女主人献上来的不是芝麻豆子茶,而是一碗荔枝桂圆红枣煮鸡蛋。

  先将鸡蛋煮熟去壳后,放入荔枝桂圆干、红枣若干颗,加红糖再煮一下即可。

  鸡蛋的个数一般是2-4枚,主人会根据客人的档次及食量情况来决定。

  多数情况是三个,最客气的是四个。

  枣子红红的,荔枝桂圆是圆圆的,鸡蛋嫩白滑亮的,汤是甜甜的,色、香、味、形俱全,吃着这样的高档茶,怎能不叫人心里暖流滚滚,顿生感激之情呢!主人用这种茶招待来客,意在祝福客人福禄寿喜,事事如意,四季平安,圆圆满满。

  贵客要是在传统节日或正月新春佳节来拜访,主人待客的茶就换为另一种款式了。

  主人摆好酒桌,红漆台盘装满九碟乡土茶食,如炒米糕、巧栝、地瓜片、花生、瓜子、小花片、酸枣干、葡萄干、山茶片或其它副食品。

  煮好家制的糯米甜酒冲蛋,有的还在甜酒中放入少量糍粑。

  主客围坐一起,吃吃说说,谈笑风生,亲密无间,气氛热闹。

  如果遇上主家操办婚嫁、添丁、做寿等之类的喜酒,或者来客是高朋上司、儿女亲家、本家长辈等贵人至亲,湖乡人家则用最高档次的茶礼了--面茶。

  益阳面条在湖南较有名气,善解人意的益阳人民把面条纳入了茶道,以面代茶,以茶代饭。

  先摆好桌椅,红漆台盘里摆上9个或者12个小碟子,碟子上面堆满地方风味菜食。

  热烘烘的肉丝面或者鸡蛋面端上桌来,大家一边喝酒吃菜,一边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如果家里来的是贵客,如儿女、亲家、上司高朋,则可以享受湖乡人家的顶高级款待,品尝洞庭湖乡的五道茶。

  第一道为开水清茶,是为贵客接风洗尘,湿润喉咙的。

  第二道茶为甜蛋茶,用荔枝桂圆煮鸡蛋,意在贵客临门,吉星高照。

  第三道茶摆在桌子上的九碟土特食品和香喷喷的擂茶。

  意在品味乡情,加进友谊。

  第四道茶是面茶(同上)。

  最后一道茶是姜盐茶。

  意在让客人解油腻,客人在路上御风寒,一路平安抵达家里。

  五道茶汤,五种风味,五种内涵,它能让上门的贵客喝出情趣,喝出友谊,品味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来。

  2、擂茶的故事 (吴尚平 吕庆怀 世英 搜集整理)

  擂茶,据说最初始于安化。

  后向北经桃江、益阳或向南经新化等地传播到湘中北地区。

  如今在益阳城乡及洞庭湖区普遍流行,成为城镇和山乡人民款待来客的必备佳饮。

  成了当地的特色饮料,远近闻名,已经批量出口到国外,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关于擂茶,还有一些广为流传的故事呢!

  相传很久以前,夏日炎炎,久旱无雨,水田开裂,树枝干枯,黄土成铁,河道断流。

  安化、桃江一带的农民不但受到饥饿的威胁,就连水都难于喝上。

  一时瘟疫流行,大多数人都受到疾病的折磨。

  由于天天日照,连续高温,许多人浑身长满疱疮,最后溃烂不治而死。

  一时出现了四处随时死人,万户萧疏,田地荒芜的悲惨景象。

  一日,烈日当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身穿灰色长袍,肩挎蓝色布包,手拄油茶木杖,步履跚跚地路过那里,他正打算到溪边的茶亭里歇歇脚。

  走近茶亭,他看到地上躺着一位中年男子,双目紧闭,面黄肌瘦,仅穿短裤,浑身上下长满了疱疮,而且脓流不止,苍蝇横飞,臭不可闻。

  一老妇人坐在地上,捶胸顿足,失声大哭,悲惨之状难于言表。

  银须老汉上前向老妇人打探原因。

  得知那老妇人全家六口人,由于疱疮疾病不治,已经死去四人。

  现在只剩下小儿子也已奄奄一息了,好不悲惨啊!

  老汉得知此事,深感同情,立刻揭开他那蓝色布包,取出一个小小的瓦钵子来。

  又从包袱内随便抓了一些东西放入钵内,拿起他身边那根拐杖,倒转过来用衣角揩了几下,拐杖在钵内擂磨起来。

  叫那老妇人取来山涧凉水,渗入钵中,钵中之水立刻由黄变白。

  而后,银须老汉口中念念有词,将钵中之水一半洒遍病人周身,一半灌入病人口中。

  一碗水下肚,病人开始哼声,两碗下肚,病人紧闭的双眼微微睁开了,三碗水罐完时,病人完全醒了过来,而且浑身的疼痛也感到轻了许多。

  老妇人见儿子已起死回生,高兴得不得了。

  连忙转过身去,对着那老汉爬地磕了几个响头。

  待她起来时,才发现那老汉不见了。

  只见一朵白云从山间向西边飘去,老汉的拐杖、瓦钵和布包留了下来。

  老妇人拆开包袱一看,里面只有几包芝麻、花生、绿豆和茶叶。

  拐杖上面刻着太白金星四字。

  老妇人如梦初醒,才知道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拯救黎民百姓来了。

  于是她又对着西方连磕三个响头。

  此时,他的儿子病情好转多了,娘儿俩模仿着那位老神仙的做法,连续治好了不少患疱疮的乡亲。

  此后,每逢盛夏来临,这一带的村民们都用芝麻、花生、绿豆、生姜和茶叶等擂成浆糊状,再用山涧水或井水冲泡喝下,自此再也没有人长疱疮了。

  现在,益阳城郊的人们,特别是在安化、桃江一带,不论寒暑,一年四季都可以打擂茶喝。

  特别是家里来了客人,或遇到红白喜事,更是少不了打擂茶招待客人。

  本地人不论节假日,就是平时,家家户户,男女老幼几乎都已养成了打擂茶、喝擂茶的习惯。

  擂茶的另一个故事:

  相传三国时,刘备带兵打仗路过桃江,由于水土不服,军中将士多染疾病。

  刘备派人四处寻医问药。

  后有一老妪献出一祖传秘方--三生汤。

  蜀兵喝后病情很快好转,刘备感激不尽,老妪因此得到一匹马的重赏。

  所谓的三生汤,即把生米、生姜、生茶叶碾碎,如法炮制而成饮料。

  后来人们在制作三生汤时,加进芝麻、花生、黄豆、绿豆和白砂糖或少量的盐等,一起碾成浆糊状,渗入白开水,就变成了今日的擂茶。

  制作擂茶的过程俗称打擂茶。

  不同季节不同的人所喜欢喝的擂茶又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秋冬多喝热的,春夏则喝凉的;有些人喜欢喝咸的,有些人喜欢喝甜的。

  还有人酸甜咸三味俱全才肯喝呢!

  擂茶的做法:先将大米、黄豆、绿豆、芝麻、花生等原料炒熟,并按一定的比例调配好,加水泡胀,盛入陶制的擂钵中。

  用一根质地坚硬、无毒副作用的擂茶棒(常用茶子树杆做成)把原料擂成擂茶脚子,然后加入少许冷开水化开。

  喝热的就加冲开水,喝凉的就加入凉开水。

  喜欢咸的就加入少量盐,喝甜的就加入一些白砂糖,喜欢酸的就加入少量酸萝卜干。

  此外,有时还加入一些配料,如饭(阴)米子或者神仙米之类。

  这样制作出来的擂茶,香、甜、脆、辣兼有,色香味俱全,别有风味。

  喝完擂茶,你会顿感心情舒畅,神智清爽,精神焕发。

  据医药专家考证,常喝擂茶,可祛热、解毒、驱邪、补气、润肺、尽痰、养颜护肤等药用功能,对人体健康有很大补益。

  难怪人们说: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住桃花江边的姑娘们,从小不仅养成了喝用山泉水制作出来的擂茶的习惯,还学会了打擂茶呢!她们当然要比其它地方的姑娘们娇美可爱多了呵!

  3、吃槟榔的由来 (李翰 肖辛 唐世英 搜集整理)

  槟榔,以它的独特风味,以及人情交际之需,近年来已成为某些省市备受人们欢迎的日常果品。

  而且价格不菲,消费可观,大有超越或取代香烟之势。

  吃槟榔的习俗历史悠久,有时可查者,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南史·刘穆之传》。

  书中记载,刘穆之每于饭后必咀嚼槟榔,渐成习惯。

  唐人欧阳询在《艺人类聚》中说:槟榔,士人以为贵,款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

  可见到了唐代,在南中诸郡,槟榔已成为一种用来待客的礼节礼品。

  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请茶、敬烟之类。

  后来,海南岛还以槟榔作为订婚和嫁娶的聘礼。

  如果男方送到女方的槟榔被接受,证明女方已经同意了这桩婚事。

  据《崖州志》载:婚礼纳彩,用锡盒盛槟榔送至女家,尊者先开盒,即为定礼,谓之出槟榔,凡女受聘者,谓之吃某氏槟榔。

  槟榔,属棕榈科,是一种常绿乔木。

  其树叶、根干与橄榄、椰子树大同小异。

  其祖籍东南亚,后来因为贸易海运至我国。

  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及云南等省,因地理和气候适宜槟榔生长,因此遂大量栽培,成为当地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作物。

  雷州半岛上的广东人、陵水万宁三亚一带的海南人吃槟榔已经相当普遍,而且很讲究吃的方式。

  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得最为详细: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

  不论贫富长幼及男女,自朝至暮,宁愿不食饭,唯嗜槟榔。

  富者以银盘置之,贫者以锡盘置之。

  昼则就盘更瞰,夜则置停枕旁,觉则嗜之。

  中下细民,一日费槟榔钱百余。

  吃槟榔的方法尤为讲究。

  一是采摘果实要论季节。

  春取之,为软槟榔(又称嫩仔槟榔"),极可口;夏秋采而干之,为米槟榔;渍之以盐,谓盐槟榔;小而尖者,为尖心槟榔。

  二是吃法多种多样。

  水调蚬灰少许于蒌叶上,裹槟榔咀嚼,先吐出赤水一口,继而吞其余汁。

  如果没有蚬灰,就用石灰;没有蒌叶,就用蒌藤代替。

  此外,还有加丁香、桂花、砂仁等各种香药与槟榔同吃的,谓之香药槟榔。

  不仅槟榔可食,其花也可食。

  据说,槟榔花开绝香,一穗有千百朵。

  屈大均《阳江道上逢卢子归自琼州赋赠》诗云:首夏过琼甸,槟榔得食花。

  作者自注:槟榔花绝甘美,开以二月,则不仅果,花亦可食矣。

  屈乃明代番禺人。

  由此可知,广东、海南一带,种植食用槟榔花的习俗由来已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吃槟榔的习俗渐渐由南向北传到了北方,主要是京城。

  清人笔记、小说对此多有记载。

  清代渔洋山人《条陈给事》诗云:趋朝向火未渠央,听鼓应官有底忙?行到前门门未启,娇中端坐吃槟榔。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也描写了贾琏向尤二姐索要槟榔吃的情形。

  这反映了当时无论是达官贵人,或市井小民,都随身携带槟榔荷包,可随时取食。

  槟榔,味道甘美,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云:入口则甘浆洋溢,香气熏蒸,在寒而暖,方醉而醒。

  既红潮以晕颊,亦珠汗而微滋。

  真可洗炎天之烟瘴,除远道之饥渴。

  虽朱樱、紫梨皆无以尚之矣。

  此外,槟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可用来避瘴、消积、杀虫、利水、下气。

  据近些年来医药专家的研究成果证实,槟榔除上述作用之外,还有防癌、抗癌作用。

  前些年,海南还研制出来了槟榔牙膏。

  笔者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当广大的烟民深刻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之后,便会自觉戒烟,并将对香烟的嗜好转移到吃槟榔上来。

  到那时,已受大家欢迎喜爱的槟榔,可能会代替香烟的地位。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小妹妹提篮抬望眼,低头又想,他又壮,他又美,谁人比他强?赶快叫一声我的郎!……大家都知道湖南不能种植生产槟榔,那为什么《采槟榔》这首著名的民歌出自湖南人之口呢?这恐怕与湖南人喜吃槟榔的悠久历史不无关系吧。

  湖南有句俗话说:饱吃槟榔饿吃烟、饭后嚼槟榔,健胃保牙框。

  可见,槟榔在湖南人心目中自古就与香烟、名茶齐名。

  目前,湖南人喜吃槟榔的人数和槟榔消费量全国排名第一。

  据前些年的《海南日报》报道说:海南岛每年生产槟榔500-700吨,约有500-600吨槟榔熏制成干果后销往湖南。

  另外云南、越南等地的槟榔干也大量销往湖南。

  可见湖南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槟榔消费市场,除了海南部分、广东雷州半岛、广西西南部、云南西双版纳和台湾岛的部分人嗜好槟榔外,其它省市咀嚼槟榔者少之又少。

  那么,为什么大部分湖南人如此嗜好槟榔呢?说来,还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呢!

  据说,很久以前,湖南人是不吃槟榔的。

  只因有一年,湖南遭受特大洪水的洗劫,一片汪洋。

  洪水之后,便是瘟疫流行,人们贫病交加,病亡甚众。

  一时出现了历史上曾未有过的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

  特别是在湘潭,惨象更是目不忍睹。

  绝大部分的家庭病的病,死的死,没有全家都活下来了的。

  然而,唯独只有一家人,却安然无恙,毫毛不损。

  全家人都好好的,好像从来没有发过瘟疫一般。

  瘟疫过后,人们才了解到,那一家人原来是从海南岛迁移来此定居的,祖祖辈辈几代以来一直保留着咀嚼槟榔的习惯。

  自此,人们才了解到,原来是槟榔的功劳。

  其杀菌、解毒、祛湿的功效保全了那一家人的生命。

  于是,当地人开始仿效那家人的习惯,开始吃起槟榔来。

  自此以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有许多人吃起槟榔来了。

  从湘潭向西北传遍长沙、岳阳、益阳、常德;向西南传播到株洲、衡阳、郴州、邵阳等地,几乎遍及湖南全境,还北上流传到了京城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咀嚼槟榔已经在湖南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时尚,槟榔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都很大,许多商家在槟榔市场里捞到了第一桶金。

  湖南槟榔的制作方法也多种多样,各地口味自有特色,市场上槟榔品牌也复杂纷纭。

  如湘潭的王爷槟榔、长沙的皇爷槟榔、益阳的发哥槟榔、求质槟榔、求味槟榔、青果槟榔、七妹槟榔、胖哥槟榔、求醉槟榔等等,真是不一而足,难以胜数!

  嚼着口味各异的槟榔,哼着《采槟榔》歌曲,心灵口快的湖南人们还编出了饶有风趣的谜语来,说:扑哒一只拱,向天一条缝,进去笨硬的,出来韧软的。

  可见湖南人嚼槟榔还嚼出丰富多彩的槟榔文化来了咧!

  常见的民俗礼仪【2】

  【结账】 除夕夜之前,是人们来往借贷结算清楚的时候,如果手头紧,不能还债,要主动上门与债主做个安排,交待来年还款时间,这是古人的诚信行为规范。

  过了除夕,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期间,禁忌向人借钱和讨钱、还债。

  借用别人器皿,用具,也要在除夕前送还人家。

  【压火种】家家灶膛,除夕夜,半夜全家人吃过夜宵(方言:点心)后,用大片的柴火放进灶膛里红红的火炭上,再堆上若干空壳或锯粉,保证灶膛里的火种延续到次日(正月初一),寓意,旧年的火种延续到新年,年年相传,代代延续。

  【做年暝】外地人称年夜饭,家家户户必须做糍,(糍,方言与‘时’谐音,‘糍’寓意——行时(走好运)。

  刚刚舂好的糍,要先供奉天地神,然后,才可以轮到人吃,意思是,地上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界给人类的恩赐,收成后,逢年过节,就要先供奉天地自然,这就是周宁,人与自然和谐相趣的风俗礼仪。

  【做年祝寿】,在周宁,人的一生,有关寿的习俗是,刚刚出生的孩子,一个月叫满月(雅称‘弥月之庆’)、满周岁,成做晬(重点提示,周宁传统习俗,平常没有做生日,那是西方文化的习俗,不可取)。

  到五十虚岁时开始做寿,此后,逢十为寿。

  送给当寿者的礼物,叫做送年,凡是亲戚关系,都要送年。

  送年的基本通用礼物是:衣裤各一件(女儿送给父母的上衣是棉袄);

  帽一顶;

  糍饼成对;

  长寿面(线面)一包(两市斤);

  祝寿联一幅。

  接受送年礼物者,按礼物件数,包好同等价值的红包作为回礼给送年者。

  女儿的一件棉袄,不用回礼。

  【拜寿】正月初一,在县城,所有在城亲戚、朋友要去寿者家里拜寿,主人置办一桌桌美食招待来宾,发给每人一个红包。

  (有准备做寿者,年前就通知,不准备的就不通知)。

  在乡下,如李墩镇东山村,正月初一,早上,同房族的人每家一人,提一瓶红酒去做寿家祝寿,主人备一桌桌茶信,中间有一大盆长寿面,上面铺满蛋丝代表点心蛋,大家喝杯寿酒,倒酒人讲一句祝寿的好话,如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之类的祝寿佳话,吃完长寿面,吃点茶信,主人发给每人一个红包。

  【寿酒】有钱人,要办寿酒,一般都要择日,俗称讨寿酒,年前,发帖邀请。

  宴请亲戚、朋友、同房族、邻居。

  每人要发给一个红包。

  一般家里经济不宽裕者,都不会做寿和讨寿酒。

  常见的民俗礼仪——吃槟榔的由来【3】

  槟榔,以它的独特风味,以及人情交际之需,近年来已成为某些省市备受人们欢迎的日常果品。

  而且价格不菲,消费可观,大有超越或取代香烟之势。

  吃槟榔的习俗历史悠久,有时可查者,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南史·刘穆之传》。

  书中记载,刘穆之每于饭后必咀嚼槟榔,渐成习惯。

  唐人欧阳询在《艺人类聚》中说:槟榔,士人以为贵,款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

  可见到了唐代,在南中诸郡,槟榔已成为一种用来待客的礼节礼品。

  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请茶、敬烟之类。

  后来,海南岛还以槟榔作为订婚和嫁娶的聘礼。

  如果男方送到女方的槟榔被接受,证明女方已经同意了这桩婚事。

  据《崖州志》载:婚礼纳彩,用锡盒盛槟榔送至女家,尊者先开盒,即为定礼,谓之出槟榔,凡女受聘者,谓之吃某氏槟榔。

  槟榔,属棕榈科,是一种常绿乔木。

  其树叶、根干与橄榄、椰子树大同小异。

  其祖籍东南亚,后来因为贸易海运至我国。

  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及云南等省,因地理和气候适宜槟榔生长,因此遂大量栽培,成为当地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作物。

  雷州半岛上的广东人、陵水万宁三亚一带的海南人吃槟榔已经相当普遍,而且很讲究吃的方式。

  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得最为详细: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

  不论贫富长幼及男女,自朝至暮,宁愿不食饭,唯嗜槟榔。

  富者以银盘置之,贫者以锡盘置之。

  昼则就盘更瞰,夜则置停枕旁,觉则嗜之。

  中下细民,一日费槟榔钱百余。

  吃槟榔的方法尤为讲究。

  一是采摘果实要论季节。

  春取之,为软槟榔(又称嫩仔槟榔"),极可口;夏秋采而干之,为米槟榔;渍之以盐,谓盐槟榔;小而尖者,为尖心槟榔。

  二是吃法多种多样。

  水调蚬灰少许于蒌叶上,裹槟榔咀嚼,先吐出赤水一口,继而吞其余汁。

  如果没有蚬灰,就用石灰;没有蒌叶,就用蒌藤代替。

  此外,还有加丁香、桂花、砂仁等各种香药与槟榔同吃的,谓之香药槟榔。

  不仅槟榔可食,其花也可食。

  据说,槟榔花开绝香,一穗有千百朵。

  屈大均《阳江道上逢卢子归自琼州赋赠》诗云:首夏过琼甸,槟榔得食花。

  作者自注:槟榔花绝甘美,开以二月,则不仅果,花亦可食矣。

  屈乃明代番禺人。

  由此可知,广东、海南一带,种植食用槟榔花的习俗由来已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吃槟榔的习俗渐渐由南向北传到了北方,主要是京城。

  清人笔记、小说对此多有记载。

  清代渔洋山人《条陈给事》诗云:趋朝向火未渠央,听鼓应官有底忙?行到前门门未启,娇中端坐吃槟榔。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也描写了贾琏向尤二姐索要槟榔吃的情形。

  这反映了当时无论是达官贵人,或市井小民,都随身携带槟榔荷包,可随时取食。

  槟榔,味道甘美,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云:入口则甘浆洋溢,香气熏蒸,在寒而暖,方醉而醒。

  既红潮以晕颊,亦珠汗而微滋。

  真可洗炎天之烟瘴,除远道之饥渴。

  虽朱樱、紫梨皆无以尚之矣。

  此外,槟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可用来避瘴、消积、杀虫、利水、下气。

  据近些年来医药专家的研究成果证实,槟榔除上述作用之外,还有防癌、抗癌作用。

  前些年,海南还研制出来了槟榔牙膏。

  笔者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当广大的烟民深刻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之后,便会自觉戒烟,并将对香烟的嗜好转移到吃槟榔上来。

  到那时,已受大家欢迎喜爱的槟榔,可能会代替香烟的地位。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小妹妹提篮抬望眼,低头又想,他又壮,他又美,谁人比他强?赶快叫一声我的郎!……大家都知道湖南不能种植生产槟榔,那为什么《采槟榔》这首著名的民歌出自湖南人之口呢?这恐怕与湖南人喜吃槟榔的悠久历史不无关系吧。

  湖南有句俗话说:饱吃槟榔饿吃烟、饭后嚼槟榔,健胃保牙框。

  可见,槟榔在湖南人心目中自古就与香烟、名茶齐名。

  目前,湖南人喜吃槟榔的人数和槟榔消费量全国排名第一。

  据前些年的《海南日报》报道说:海南岛每年生产槟榔500-700吨,约有500-600吨槟榔熏制成干果后销往湖南。

  另外云南、越南等地的槟榔干也大量销往湖南。

  可见湖南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槟榔消费市场,除了海南部分、广东雷州半岛、广西西南部、云南西双版纳和台湾岛的部分人嗜好槟榔外,其它省市咀嚼槟榔者少之又少。

  那么,为什么大部分湖南人如此嗜好槟榔呢?说来,还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呢!

  据说,很久以前,湖南人是不吃槟榔的。

  只因有一年,湖南遭受特大洪水的洗劫,一片汪洋。

  洪水之后,便是瘟疫流行,人们贫病交加,病亡甚众。

  一时出现了历史上曾未有过的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

  特别是在湘潭,惨象更是目不忍睹。

  绝大部分的家庭病的病,死的死,没有全家都活下来了的。

  然而,唯独只有一家人,却安然无恙,毫毛不损。

  全家人都好好的,好像从来没有发过瘟疫一般。

  瘟疫过后,人们才了解到,那一家人原来是从海南岛迁移来此定居的,祖祖辈辈几代以来一直保留着咀嚼槟榔的习惯。

  自此,人们才了解到,原来是槟榔的功劳。

  其杀菌、解毒、祛湿的功效保全了那一家人的生命。

  于是,当地人开始仿效那家人的习惯,开始吃起槟榔来。

  自此以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有许多人吃起槟榔来了。

  从湘潭向西北传遍长沙、岳阳、益阳、常德;向西南传播到株洲、衡阳、郴州、邵阳等地,几乎遍及湖南全境,还北上流传到了京城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咀嚼槟榔已经在湖南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时尚,槟榔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都很大,许多商家在槟榔市场里捞到了第一桶金。

  湖南槟榔的制作方法也多种多样,各地口味自有特色,市场上槟榔品牌也复杂纷纭。

  如湘潭的王爷槟榔、长沙的皇爷槟榔、益阳的发哥槟榔、求质槟榔、求味槟榔、青果槟榔、七妹槟榔、胖哥槟榔、求醉槟榔等等,真是不一而足,难以胜数!

  嚼着口味各异的槟榔,哼着《采槟榔》歌曲,心灵口快的湖南人们还编出了饶有风趣的谜语来,说:扑哒一只拱,向天一条缝,进去笨硬的,出来韧软的。

  可见湖南人嚼槟榔还嚼出丰富多彩的槟榔文化来了咧!

  拓展:

  春节民俗礼仪

  民俗之一――贴春联。

  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康乾盛世,春联艺术日见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春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春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

  民俗之二――贴门神。

  门神也是和春联有着同样地位的一件春节必备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它已经不多见了。我个人认为它的衰弱应该是因为现代建筑对于大门的改革,门神的画像很难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渐消散了。经过多方寻找,我终于看到了它。听卖画人介绍,这是神茶及郁垒的画像,他们一个手执钢鞭,一个腰带铁锏,大有怒发冲冠之势。通过资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采摘野果,摘种桃树生活。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一天,鬼王想在这里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却被两兄弟打了一顿,鬼王一气之下,现出原形,在晚上闯进了两兄弟的住所。两兄弟沉着冷静,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喂了老虎,众鬼便对他们俯首听命。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民俗之三――贴窗花。

  中国剪纸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把剪刀,一张小纸,就能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动物,它们各个惟妙惟肖,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窗花。

  民俗之四――年画。

  除了在门口贴春联、挂门神,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旧时,家家户户在春节里,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起了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较富贵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现在街市上较常见的就有《子鱼卧莲》(一个胖娃娃,手抱着一个大金鱼,卧在连花上嬉戏)、《凤凰来仪》(图画左侧有一岩石,上立以五彩风,右两少年,互相谈论附图)、《年年有余》了,或是描写《白蛇传》、《西游记》、《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的年画。

  民俗之五――压岁钱。

  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春节孩子们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发压岁钱了。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给压岁钱虽好,沿袭了传统,也表现了长辈们对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但是,现在的家长往往很大方,出手就是个一百两百,甚至于上千,这样不但会让孩子将其花在不正当的地方,更会使他们那养成大手大脚、浪费钱财的习惯。所以说,家长在给孩子压岁钱时一不要给太多,二要引导他们将钱用在正确的地方。

  民俗之六――中国结。

  遍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国结的身影,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在按上编出“王”字的穗,流传至今。当时的和尚,为了体现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线编出来的,穗上为了体现他“至高无上”的信仰故编出“王”字。后来,逐渐流入社会,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从大致小,从粗到细,大红色的中国结透露出中国文化的深邃。

【常见的民俗礼仪】相关文章:

中华民俗礼仪12-08

常见的职场餐桌礼仪09-30

常见礼仪知识11-14

社交礼仪中的民俗禁忌10-01

职场常见礼仪介绍12-27

关于吃饭咬筷子餐桌礼仪的民俗说法10-08

餐桌礼仪之吃饭咬筷子的民俗说法08-17

关于色彩民俗语汇与古代人生礼仪10-07

民俗的作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