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级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机械工程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或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篇一
如何预防机械工程中齿轮的失效
摘要:在现代机械传动中,齿轮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广泛的被应用在各类机械设备应用中。
相关统计表明,由齿轮失效引起各类机械事故的发生率超过了10%。
1、齿轮失效形式
齿轮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齿轮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同时,齿轮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其失效形式也是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齿轮的失效部位多为齿面,其他部位则很少发生。
根据工作过程中齿轮出现故障的原因,常见的齿轮失效形式分为以下几种。
1.1齿轮折断
在机械工程中,齿轮折断有着很大的危险性,这类现象的发生直接导致齿轮最终失效。
按照其引发机制可分为疲劳折断、过载折断以及随机折断。
疲劳断裂。
齿轮在循环载荷的作用影响下,齿根处将会集中较大的弯曲应力,长此以往,如果集中的应力超出了齿轮的疲劳极限,那么就容易在齿根圆角部位出现疲劳裂纹。
随着齿轮循环次数和工作时间的的增加,经过长期的重复工作,疲劳裂纹将会不断加深扩展,终将出现疲劳断裂。
有较多的因素可以预防齿轮形成疲劳断裂,如齿轮设计时未能充分的估计实际荷载、齿根过渡圆角小、加工精度低、齿轮材料不当等等。
过载折断。
当过大的冲击荷载附加在齿面时,就会相应的导致齿轮应力大于其应力极限。
进而导致齿轮出现过载断裂。
通常为短期过载。
在机械工程中,齿轮出现过载断裂时,在断面部分有人字型花样放射区,或直接呈放射状,其中放射方向基本上平行于裂纹扩展方向,断裂源为放射中心,在齿轮折断的部位,可见壳纹疲劳线。
机械工程中若采用铸铁齿轮时,那么发生过载断裂的几率则更高。
随机断裂。
当齿轮材料剥落、缺陷而在断裂部位集中了较高的局部应力后,那么就将会形成齿轮的随机折断。
这种随机折断的断口形式类似于疲劳断裂。
1.2齿面胶合
齿轮在机械运动过程中,往往是进行高速重载传动,齿轮在发生传动时,机械摩擦力做功会使齿合区的温度上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润滑油膜,进而导致两个齿面金属直接接触,且相互粘连,进而在齿面进行相对滑动,相对较软的齿面金属则会随着齿轮的滑行方向被撕下,并产生沟纹,齿轮发生的这种现象则称为胶合。
结合齿面胶合的不同原因和特征,可将其分为破坏性胶合、轻微胶合、局部胶合及中等胶合等。
齿轮若发生齿面胶合后,将会引发强烈的发热现象和磨损、出现不平稳的传动,甚至是导致齿轮报废。
1.3齿面点蚀
在工作过程中,齿轮齿合表面上的每一个点产生的接触应力都是根据其工作状态进行变化的。
如果齿面的接触应力大于材料的接触应力的极限值时,那么将会有一些细微的疲劳裂纹在齿面表层形成,随着裂纹的扩展,逐渐剥落齿轮表层的金属微粒,进而出现一些细小的坑洼,又被俗称为点蚀麻坑。
齿面在出现点蚀后,其承载面积将会减少,引发噪音或冲击,甚至会折断齿轮。
倘若齿轮的点蚀面积大于齿宽、齿高的60%,则要对零件进行更新。
1.4齿面磨损
齿面磨损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齿面进入了砂粒、铁屑等硬质屑粒,进而形成磨粒磨损现象,另一种是齿轮表面的相互摩擦而形成研磨磨损。
如图1所示。
当齿轮表面出现过渡磨损后,会大量的磨损工作表面材料,破坏齿轮形状,极易引发严重的振动和噪音,进而导致齿轮传动失效。
所以,在关键的重要齿轮中,齿面磨损要小于原齿厚度的10%,而对于一般齿轮的齿面磨损,则是根据设备的用途小于20%-30%,应及时更换超过标准的齿轮。
1.5塑性变形
齿轮出现齿面塑性变形通常是在频繁启动、低速过载、频繁过载的场合。
在齿轮表面的工作应力大于材料屈服极限后,则将会出现塑性流动,此时主动齿轮面节线处将会有凹槽产生,而从动轮将会有凸脊出现。
这类齿轮失效往往是发生在非硬面齿轮上。
在实际生产应用中,要及时更换齿形变形严重的齿轮,尤其是左右不对称的齿轮。
2、预防措施
在机械工程的实际生产应用中,为了降低齿轮失效的发生率,还需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加强齿轮安装精度;合理选材;热处理;选择合适的齿轮油;增强修复等等。
在选择齿轮材料时,要结合工艺性能、材料韧性、强度等要求采取综合考虑。
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选用低碳合金渗碳钢是比较合适的,对于承受冲击载荷和重载的齿轮,选用的钢材通常是以Ni-Gr-Mo,Ni-Gr合金渗碳钢为主;对那些模数较小、功率较小,以及负载较稳定的齿轮,也可以选用Ni-Mn钢。
相对于普通电炉钢做的齿轮,采用这类钢材制造的齿轮可以使齿轮极限荷载增强15%-20%,弯曲疲劳寿命将会增强3-5倍。
制作齿轮的材质在经过热处理工艺后,能够使其硬度得到一定的提高,减轻或消除齿面局部过载,促进齿轮表面抗剥落能力的提高。
如用于煤矿机械中的齿轮,通过深层渗碳淬火,能够使齿轮的硬化得以减低,促进芯部硬度的提高。
有相关资料显示,机械工程中,由于润滑不当而引发的机械事故占19.6%,而润滑不足的引发的机械事故占有的比例为34.4%。
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的机械事故是因为润滑问题引发的。
可见,齿轮在使用过程中选用较好的齿轮油的意义非常重要。
为了使齿轮具备较好的硬度和强度,可采用堆焊修复,并采取磨光机整形处理,从而使焊修后的齿轮不进行热处理也可以使强度和硬度达到较高水平。
本文主要根据齿轮失效的几种形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失效的形式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齿轮失效的几种预防措施,使设备故障判别的准确率得到提高,并将故障及时的解决,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篇二
机械工程特色学科建设研究
摘要:阐述了学科建设的机制、内容,大学学科建设、机械工程学科的内涵与意义,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机械工程学科在行业特色院校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给出了具有特色的机械工程学科建设的目标、思路和内容。
关键词:学科建设;机械工程;特色学科
作者简介:黄玉瑄(1977-),男,湖南常德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注重提高协同创新能力的机械工程相关学科建设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BB1212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53-02
“学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通常可以从学科建设的原则、建设的条件、建设的内容以及建设的功能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高等学校的学科是体现高等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载体,学科从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教育质量、教学优势、所处的学术地位等方面来体现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等学校的建设必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建设是一所特色高校发展与进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本文主要从学科建设的主体、客体等方面来对具有特色的机械工程学科的建设目的、内容与方法等进行讨论。
[1]
一、学科建设的机制
学科本身即为学科建设的主体,作为一门学科,必须要拥有独立而固定的以本学科方向研究为第一职业的学科主体。
学科主体既是知识的构造主体,又是知识的构造客体。
通常情况下,学科建设的载体包括学科建制和学科制度两个层面。
学科建制是学科进行建设和发展的物理存在,而学科制度是学科进行建设和发展的精神依托。
学科建制是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组织保障,它以一定的机构为依托,是学科主体的生存依附和生存形态。
学科制度是指不同学科受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发展背景和理论基础的影响,在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学科特有的逻辑思维表现形式和行动准则。
具体的某一学科研究领域所形成的科学知识体系一般被认为是学科建设的客体。
知识体系系统和规范,同时又具有明显的独立性是一门学科之所以可以被称之为学科的标识,也是一门学科能取得独立地位被定义为一门学科的标准。
[2]
二、学科建设的内容
学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建设过程中,科学知识始终处于建设的中心位置,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学科建设纲领。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理念下,抽象的学科建设可以具体化为学科组织建设、学科制度建设和学科文化建设。
人们从学科组织中认识学科,学者们在学科组织中进行学术活动。
学科组织由学者、学术信息、学术资料三种要素共同组成。
学者是组织的核心和第一要素,包括学术带头人以及其领导的学术梯队。
学术信息是学者的主要操控对象,包括知识及课程、教材、专著、论文、科研成果等载体,学术交流的频率和层次等信息交换水平。
学术物质资料指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进行教学和科研的物质条件,包括研究资金、设备、图书资料等。
学者、学术信息以及学术资料这三种因素构成了学科组织建设的基本要素,三者互为支撑,难以独立运用。
通常情况下,学科组织建设是高等学校在学科制度框架下进行的。
大学学科制度指人们在学科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制度和规范,用来规定新进入学科的新人、协调和控制学科主体职业样式。
[3]
学科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无形的学科文化的积淀深度,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底蕴。
学科文化对居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一种规范的作用、警示的作用,并能凝聚本学科学者们对学科的忠诚度和信心。
因此,以学科主体、学科载体、学科客体为基础的学科建设是由一群学者根据一定的学术规则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以知识创新为原点,以知识产出和人才培养为目的,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一种有目的活动。
三、大学学科建设
学科与大学是不可分离的,学科若失去大学的依托,其前进的步伐就会减缓,直至停滞;而大学如果对学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则会失去自身发展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将永远不可能发展成为一所一流的大学。
大学的学科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从学科与专业的设置、高质量精英人才的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推进学科建设,还要求结合高校学科的学术组织机构的设置与建立,以及大学学科制度与文化的建设与形成等方面来进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高等学校在实施学科建设过程中一般会选择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建设路径与方式,包括学科特色与方向、重点建设学科的选择以及建设组织管理形式等多个方面。
一般学科建设模式可以分为四种模式:以学校发展定位来规划学科建设、以学科带头人来规划学科建设、现有学科特色优势拓展的学科建设、利用学科交叉融合引领学科建设。
四、现代机械工程学科的内涵
基于传统制造的机械工程学科,其学科理论基础主要以经典力学原理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基础,主要将机械加工与制造中的工艺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特别是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及技术与机械工程学科的快速交融与结合,从而使机械工程学科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研究方向与内容、知识结构体系等方面,因此,现代机械工程学科已经转变为一个不断快速发展中的动态概念。
[4]
首先,现代机械工程学科已经转变为一个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由信息、计算机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与机械学科的交叉融合后产生了虚拟制造技术、纳米制造技术、仿生制造技术等许多新学科增长点。
这些成为了推动现代机械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现代机械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例如在制造自动化技术研究领域,就包括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制造单元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方向。
再次,现代机械工程学科的特点非常鲜明,目前,学者普遍认为现代机械工程学科是大工程学科下属的以全过程为基础的一种广义制造的概念。
并且,现代机械工程学科的内涵十分广泛而又深刻,包含机械科学基础理论和制造技术两大部分,其中机械科学的基础理论是制造科学的理论基础,制造技术是机械工程科学的应用技术部分。
第四,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前沿之一,现代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非常明确,并表现出显著的综合化、智能化与集成化等多方面的特征。
五、“特色学科”的内涵
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一所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作为主体学科的“三海一核”学科具有鲜明的特色,而计算机、自动化、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通用性较强的学科则是具有一定“船海”特色的学科,同时作为面向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领域的工程及应用的学科也不容忽视。
如机械工程学科的某些研究方向(舰炮技术、海洋工程机械等)带有相当明显的“三海一核”特色,同时作为通用性学科,又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学科的特点。
因此,“特色学科”是一个具有多个方面不同的特点,只能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来论述的新的概念。
要进行特色学科建设,首先要把为特色学科提供支撑作用的基础学科建设好。
六、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具有鲜明特色的机械工程学科的建设
1.学科建设目标
围绕国家海军装备和海洋开发的发展战略,服务国防需求,在已有特色学科方向基础上,凝练新的前沿水平研究方向并拓展已有学科研究内涵,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研及国防重要科研项目的能力,产出具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
建设国内一流的“机械工程”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成为我国海军装备和海洋开发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国防特色学科研究基地。
2.发展思路
坚持内涵式发展。
整合资源,强化优势,以五个研究方向为核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平台。
通过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外研究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促进学科领域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和优质资源的全面共享,有效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培养和造就学科领军人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构建一支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梯队。
在学科建设中,瞄准前沿,优化科学研究的项目和内涵,攻克关键技术,推动“机械工程”学科快速发展。
3.建设内容
围绕海军装备需求、国家深远海油气资源开发战略,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1)人才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服务国家、服务国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培养可靠、有用人才。
(2)科学研究。
凝练学科方向,拓展研究领域,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3)师资队伍。
实施带头人培养、青年教师水平提升、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增强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促进办学水平提升。
(4)国际交流。
扩大国际科研项目合作,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国际、国防合作,提高留学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
七、总结
具有特色的机械工程学科建设首先应从大学学科建设的机制、内容着手,分析现代机械工程学科的内涵、特点、研究内容、发展方向以及所谓特色学科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2]杨天平.学科概念的沿演与指谓[J].大学教育科学,2004,(1).
[3]王建华.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学科制度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学研究,2003,(1).
[4]刘全良,顾平灿.现代机械学科及其在海洋院校中的作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9).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相关文章: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10-08
关于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10-08
中级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03-31
工程师职称论文11-03
工程师的职称论文04-01
工程师职称论文10-05
工程师职称论文参考10-08
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10-08
材料工程师职称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