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教育生态文明论文

时间:2023-04-01 02:36:3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生态文明论文

  学校是教育的摇篮,下面是生态文明论文,欢迎阅读

教育生态文明论文

  教育生态文明论文

  一、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定位

  有学者将生态文明教育分为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和非专业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两大类。

  其中,专业的教育,重点使受教育者掌握生态文明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非专业的公共教育则侧重于提高受教育者对生态文明的整体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生态文明道德观念,激发他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非专业的公共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是高校环保社团开展工作的重要着眼点。

  具体来讲,教育与实践辐射的对象涵盖三个层次,即同辈群体、中小学生、社会公众。

  大学生同辈群体因相互之间地位的平等、沟通交流中的相互启发、原有知识结构的积累等,更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但对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要求也更加专业化。

  中小学生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可塑性强,易于组织动员,但也要求教育形式的生动活泼。

  社会公众分布广泛,构成复杂,思想多元,生态文明教育较难开展与实施,但也因此更加考验环保社团的实践性和持续性。

  这些既是着力的重要平台,又充满着诸多挑战。

  高校环保社团如能在传播生态文明知识的同时,动员和吸引更多人参与生态文明教育行列,则能形成“滚雪球效应,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基础。

  二、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方向

  (一)集约性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是集体行动和集约效应。

  从以往的实践来看,高校环保社团多是突出自身的特色,相互之间乃至对外联合较少,以致难以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近两年来,区域性和流域性环保组织联盟渐成气候,手挽手投身生态建设。

  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高校环保社团在不断摸索前进中,应主动寻求与地区专业化的环保NGO(非政府组织)和其他高校环保社团合作。

  一方面相互交流经验,促进工作提升。

  另一方面,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联合呼吁与行动,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地区影响力,利于推广生态环保的理念,实现工作的预期目标。

  (二)专业性

  高校环保社团的发起与运作,普遍都是凭着大学生的一腔热情,较少有环境相关专业的骨干成员,且多数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常常导致环保实

  践活动中避重就轻,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也因专业性不强、对社会热点关注不够等往往难以使人信服。

  事实上,高校环保社团可以探索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的专业性。

  例如: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尤其是农林理工类专业,定期邀请相关专业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加以指导。

  全媒体信息时代,大学生获取专业生态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便捷且体现主体性,但这对环保社团骨干收集、甄选与组织信息的能力提出挑战。

  网络沟通的即时性也大大方便了高校环保社团从民间环保NGO那里得到专业的指导。

  (三)社会性

  高校环保社团最终要走出校园,迈入社会,才能更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突显社会价值。

  首先,社会性的发展方向体现在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合作上。

  如在一些大型生态环保项目中,高校环保社团可以发挥大学生的固有优势,在其中承担某一部分或环节的工作。

  还可以建立青年与地方人大、政协代表的定期联系机制,递送社团所做的生态调研报告,找到合理的呼吁表达途径,同时为社团日常工作的开展争取支持。

  其次,新媒体时代手机终端的普及应用,为高校环保社团面向社会公众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话语体系和更为开放的发展思路。

  社团自身要在微博、微信、qq空间等新媒体运营上下功夫,传播生态科普知识,准确解读环保热点,定期开展微直播、微话题等,借助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

  (四)持续实践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最终体现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能力。

  因此,作为生态文明教育者,高校环保社团必须从自身做起,做到身教言传,持续开展生态环保实践行动,才能最终带动社团公众的自觉参与。

  持续实践尤其应注意坚持两方面的行动。

  首先,率先践行低碳环保生活,分类处理垃圾、收旧利废、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减少塑料使用等。

  其次,在持续实践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避免为了宣传而宣传。

  高校环保社团十分重视借助地球日、环境日、地球一小时等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虽也能取得一定社会效应,但难免有些形式化,反而淡化了日常环保实践的感染力量。

  而被认为无技术含量的清洁环境类项目其实是最好的日常生态环保宣传,只有持续坚持实践,才能于无声处动人。

  三、高校环保社团的项目化运作

  明确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为高校环保社团提供了努力的目标,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还需要从自身组织建设做起。

  目前,高校环保社团的组织架构大体相似,会长为第一负责人,下设秘书处、财务部、宣传部、项目部、外联部等部门,组织分工与管理难以满

  足会员参与生态环保事业的期待与兴趣,组织目标随负责人的换届呈现不稳定性,社团缺乏有效传承。

  基于现状,尝试探索社团的项目化运作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项目化运作“将工作任务和目标变成一个个项目,而后通过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进行运作,使社团的工作构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环保实践,为高校环保社团的组织建设和工作创新进一步开阔了思路。

  (一)项目化运作丰富工作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

  然而,很多高校环保社团的工作内容却较局限,未能突破单一的捡垃圾、种树、废物回收等工作形式,跟不上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究其原因,高校环保社团现有组织架构很难充分激发会员的创造力,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导致活动缺乏新意。

  而围绕各类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主题,鼓励会员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开发特色项目,则能打开工作思路。

  例如:围绕生态文明宣教开展绿色公益讲堂、组织青少年绿色环教、定期发起绿色微话题。

  围绕践行低碳生活开展光盘行动、倡导低碳出行。

  围绕爱绿护绿开展绿植领养、倡导公益植树。

  围绕清洁环境普及垃圾分类常识、推动政府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建立等。

  单个项目因专门团队的负责能够推动进一步深化开展,而对于整个社团则因实施项目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二)项目化运作保障社团传承

  高校环保社团的传承容易受负责人个人特质的影响,新任负责人尚未很好地领会社团的宗旨与特色,就急于打开新的工作局面,造成组织发展的不稳定性,难以形成持续坚持的品牌。

  出现这一突出问题的原因在于社团注重了组织机构的传承,而非内在精神与品牌特色的传承。

  项目化运作能有效避免这种“因人而异带来的社团断层发展问题。

  高校环保社团在探索项目化发展过程中,通过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可为领域,主动寻求专业的指导,可逐步沉淀社团发展的品牌项目。

  如北京大学的“林歌项目、山东师范大学“星星之火,‘纸’有行动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乐活LOHAS项目等。

  社团若能在组织传承的基础上重视项目的传承,以项目为主体选任新的社团骨干,因事任人,则可有效促进社团品牌项目的持续发展,从而保障社团精神的有序传承。

  (三)项目化运作稳定人员队伍

  “会员流失率高是高校环保社团普遍遭遇的尴尬。

  一年级新生刚加入社团时有较高的热情,也希望在参与生态环保行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因而对社团活动抱有较高的期望。

  但加入社团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实际情况与自我期待差距较大,社团活动中也找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到最后选择离开。

  部门设置未能很好地与生态环保工作有效结合是重要的原因。

  而项目化运作更多地体现了“事业留人的理念。

  会员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专长选择适合的品牌项目,参与到相应的团队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愿意留下

  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更多的锻炼,也为项目的深化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智力支持,实现了个人与集体目标的双赢。

  (四)项目化运作争取经费支持

  目前,高校环保社团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会员自筹、学校团委资助、商业赞助、环保项目小额资助几种渠道。

  资金匮乏是社团发展面临的硬性挑战。

  项目化运作可以从两方面为社团争取一定经费。

  一方面是公益组织小额项目资助,如中华环保基金会发起的大学生环保公益活动小额资助项目、团中央发起的保护母亲河行动小额项目资助等。

  这就要求所提交项目要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能够聚焦问题,有相对专业的设计和严谨的可行性论证,并对项目组织者提出较高要求。

  如果社团一直坚持项目化运作的模式,必然积累了较为成熟的项目管理经验,也能产生严谨切题的优势项目,这样成功申报的几率较高。

  另一方面是企业专项资助。

  如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联合百胜餐饮集团必胜客品牌在全国17个城市发起的“必胜客绿色小超人项目,用于支持高校环保社团通过游戏的方式针对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

  除争取此类子项目之外,高校环保社团还须积极通过项目化的方式争取地方企业的支持,完成项目目标的同时推动企业的形象宣传。

  教育生态文明论文

  1将林业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总框架之中

  森林是区域生态系统之中具备有良好自动净化功能的组成部分,其地位相当重要,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

  市景观等很多方面都有着其他基础设施所不能够替代的作用。

  同时森林生态系统在解决水、土壤、生物多样性问题等方面能够发挥出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森林生态系统保育是一项不能够被忽视的工作。

  同时,作为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对生态建设、生态产业以及生态文化进行整合,并通过三要素的耦合来实现生态文明。

  因此,需要将林业建设纳入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之中,这样才能够对林业建设进行总体规划。

  2育林、造林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中国各个地区地形复杂,所具有的生态系统也多种多样,物种相当丰富。

  在林业建设中,首要任务应是对当前现存的天然林以及珍贵物种进行充分的保护。

  对于造林工作的开展,应该要效法自然,做到因地制宜。

  对造林所在区域的自然地形、地貌、水文、植被以及历史背景等进行充分、综合的考虑,尤其需要对原有的地带性森林植被以及水

  体进行保护,根据当地的的地势,对乡土植被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充分体现,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植物组合的多样性以及稳定性,适合栽种林木的就栽种林木,适合种草的则种草。

  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功能分区、对具有不同主导功能的森林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例如在河湖渠等水网的沿岸需要对水岸林建设进

  行强化,让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防洪固堤、净化水质、改善土壤等各项功能。

  3合理调整林业政策

  3.1从生态保护逐步转变为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

  森林不仅仅可以保护改善气候与生态环境,还能够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具备重要的经济价值。

  为此,可以利用森林资源来提供一定的经济来源。

  首先,需要加速对森林生态休闲产业的发展。

  要不断发展森林生态休闲基地,并对相应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不断提升服务的水平。

  其次,对非规划林地造林的发展进行重视。

  要鼓励农村居民在可以利用的地方种上适合当地的珍贵树种,同时还需要对处置权进行放开,对收益权进行保护。

  最后,加强林下经济发展。

  要鼓励农户积极利用林下土地资源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的符合生产经营模式。

  3.2合理调整造林树种结构

  在过去,造林基本是采用单一树种,这样虽然能够快速地增加森林覆盖面积,但是对于生物多样性以及造林保护都是不利的。

  为此,需要对林种、树种结构单一的情况进行改进,合理调整造林树种结构。

  3.3对传统经营方式进行转变

  大力发展人工林,需要积极转变人工林经营方式,实现可持续经营。

  在人工林建设过程中,要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进行保护,让森林的复合功能能够得以发挥,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林地整理开发必须采取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保留山顶的林木以及原生植被,在山场中部需要预留原声植被草带,并根据山场坡度、坡向的具体情况,适度地营造出防护林带、行道树。

  4结语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带动的是全方位的发展,林业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需积极运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

  各种观念来指导,为林业建设提供更多的支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教育生态文明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生态文明教育与化学教学论文10-07

建筑类生态文明论文09-30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的论文10-11

农村社会生态文明论文09-30

本科生态文明建设专业论文10-01

生态论文09-30

中职生态文明教育教案02-06

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教案02-22

生态文明观循环经济思路研究论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