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必须深刻领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客观分析智能制造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和自身不足,围绕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提高。
高职教育服务智能制造的问题分析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职教育提高服务智能制造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必须深刻领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客观分析智能制造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和自身不足,围绕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服务;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明确了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生产一线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生存和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息息相关。
《中国制造2025》赋予了高职教育新的新的使命和任务,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院校技术服务与研发提出了新的挑战,更为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高职院校必须紧密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加大专业改革力度,从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管理等方面,大力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为国家战略发展和湖南智造提供匹配和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
1智能制造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在智能制造发展的新阶段,制造企业纷纷将智能制造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制造水平的进步将对传统制造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传统制造业也将面对一系列新的改革,企业发展趋势、岗位及人才需求变化对高职教育正在发生冲击,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市场岗位对接正悄然发生变化。
一方面,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有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企业的岗位设置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些传统岗位,比如工时审核员、晒图员等岗位正在消失,由此,智能制造对高职教育就业市场的冲击将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另一方面,智能生产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将产生新的工作岗位,如设备维护维修人员,数控操作编程人员等,需求旺盛。
传统岗位的减少和新岗位的产生将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
二是面对新的工作模式,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高度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智能化生产系统中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主流。
对从业者的要求更高、设备智能化改造升级快、等特点和趋势。
2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意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供给,包括高职教育供给远远没有满足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客观需要,这既有教育总量的问题,更关键的是由于教育供给与人民需求之间不匹配而产生的结构性矛盾问题。
因此,该理论应用到高职教育当中则应该理解为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刻分析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变化和能力要求,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为核心,
通过专业动态调整、深化校企合作、加强课程改革、提升师资队伍执教能力等方面实践,盘活资源、提升效益,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不断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培育和激发高职教育发展新动力。
3智能制造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3.1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永恒的主题。
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企业用人机制和学校育人机制的耦合作用,无疑是实现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最有效途径。
特别是在制造业,校企双方共同编制培养计划、课程内容、实训就业,达到生产与教学一体化,为企业“个性定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3.2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
智能制造以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对高端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旺盛。
具体为迫切需要一批爱技术、驾驭技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研发人才和既掌握系统理论知识、又能转化先进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
3.3对专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缘于智能制造对人才需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变目前单个专业建设的模式,以对接产业为引领,以专业群建设为载体,构建特色专业体系,为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4高职教育服务智能制造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使命,其与社会经济生产活动联系更加紧密,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能主动关注并紧跟企业技术升级、设备改造步伐,服务企业人才需求更加精准、有效。
但受限于办学层次的影响,对行业前沿科学技术水平把握不够,引领行业产业发展能力不足。
由此,在智能制造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能力疲态犹显。
4.1产业引领能力缺乏
在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大背景下,主要科研力量、项目、资金绝大多数流向本学院校和高水平院校。
其次,重视科学研究但成果转化率低,大多数学术研究成果脱离国内产业实际水平,指导性不强,不能从战略上引导产业发展。
4.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轨迹来看,提升竞争力较为可靠的路径是工艺层面的突破。
这就是我国高职教育提出要培养“大国工匠”的核心意义所在。
而技术精湛的工匠培养关键在于校企深度合作,而我国目前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学校高职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深度还远远不够。
4.3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不够
坚持以市场导向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要依据。
面对智能制造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了要以专业调整进行适应,但受到学体制机制不活、对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不准等因素限制,其力度还远远不够。
4.4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人才培养最终要依托课程。
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建立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
基于实际岗位职业能力设计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最直接有效的载体。
这就涉及如何开发基于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并进行课程组织的问题,这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关键环节,如果缺乏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职业能力的培养就只会是一种概念或理想,无法满足智能化时代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的需求。
5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服务智能制造的策略
5.1以专业动态调整促进专业结构优化
目前,部分院校在专业规模上追求专业数量的大而全,导致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人才培养成效低、无特色,甚至与市场需求脱节,出现结构性浪费;同时,专业动态调整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
不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的要求,从而出现结构性缺失,更无从引领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应首先深入开展企业调研,以调研报告为依据,根据区域制造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相应地规划、优化专业布局,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适应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促进人才供给链与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同时,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与制造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专业群,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服务智能制造业发展的特色专业体系。
5.2以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适应智能制造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递进为主线,践行校企双主体育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与智能制造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平台,在此平台框架下,实施企业定制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现代学徒制人才等多样化人才培养等个性化发展路径,形成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需求、校企共同参与制订课程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并注重对行业新技术的引入和遵循技术技能习得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
三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结合专业特点,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为宗旨,改革传统的、旧的教学方法,大力推行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如现场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网络课程、技能竞赛、第二课堂等手段,强调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5.3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人才精准推送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实施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教学形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寄语职业教育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把创新意识融入学生血液”,因为只有把专业建设产业链上,才能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健在开发区里,才知道人才需求的动向,知道需求,才能提供供给。
这无疑是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高度认同和总结。
高职院校服务智能制造的供给侧改革,必须在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条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技术研发与服务、产业孵化等多方面深化校企合作,才能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真正实现校企双赢、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0.
[2]王振洪.高职教育如何打造“中国教育升级版”[N].光明日报,2013-11-22.
[3]谢勇旗.高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职教论坛,2011(4):21-24.
[4]朱雪梅.美、德、澳三国高等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30-34.
[5]潘懋元口述.潘懋元教育口述史[M].肖海涛,殷小平整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卢志米.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2):85-89.
[7]王振洪.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78-80.
[8]刘洪一.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该如何入手[N].光明日报,2016-01-26.
产业需求促进西藏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摘要:西藏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
西藏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支撑,西藏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摇篮,已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因此,本文在西藏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间关系的研究基础之上,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做法和有益经验,进一步分析西藏高职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西藏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急需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产业需求;高职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西藏经济发生了跨越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极大地促进了西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方向的转变。
为了提高西藏高职教育对西藏产业需求的贡献度,加速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资源需求之间的平衡,必须积极为西藏一、二、三产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一、西藏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西藏高职教育历经十年的发展时间里,西藏不断加强与内地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符合西藏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不断改进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理念,使得其服务于西藏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
但是,同西藏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型净土产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及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渴望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一)政府缺乏指导及扶持力度
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来看,高职教育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教育的发展。
”而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是西藏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自成立以来,其发展规模、专业设置覆盖面有限,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无法满足西藏当地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产业发展形势不能同步。
另外,从高职教育在推动教育进程大众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来看,目前西藏总人口有324万人,据有关数据统计,2015年西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0.26%。
这表明西藏对教育的需求处于一个急需高速扩张的时期,大众受高等教育率不高,需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因此,大力发展西藏高职教育势在必行。
(二)社会需求缺乏有效反馈
目前,西藏高职教育存在专业覆盖面窄、涉及专业学科领域的专家人数不多、专业设置及规划上缺乏行业专业指导规划、没有过多考虑所设专业是否能服务于西藏本地产业发展的需求的问题。
同时,专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一线的生产、技术和服务了解甚少,极易导致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缺乏职业针对性,从而使高职教育的特色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三)西藏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随着各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教育部高教司出台了有关政策,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年)中指出,应“加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始终坚持以面向建设、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为目标,培养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质量技术人才”。
因此,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后,西藏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某种程度上虽然满足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但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2.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西藏高职院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现有在册学生(员)5039人,教职工367人,其中专任教师304人,可以看出专任教师师生比严重偏低。
学校在解决师生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兼职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兼职“双师”队伍不稳定,并且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没有完全对接专业需求,出现师资水平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
3.服务西藏产业发展的社会能力薄弱。
目前西藏高职院校为西藏本土培养的人才质量正在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方向不断深入。
西藏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农牧民剩余劳动力丰富,每年都会通过技能培训方式转化一部分农牧民成为企业劳动力,来解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高素质专业人才仍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充分说明社会服务转化能力薄弱,多数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尤其是对西藏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所需的信息技术、传承技艺等方面还未起到为其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
(四)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力度不够
在行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行业组织是人才供需双方的桥梁,起到人力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
所以,行业组织对人才培养计划及具体实施方案的制订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应该充分发挥其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从目前情况来看,尤其是在西藏人才引进难的情况下,聘请行业专家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甚少,这就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学生的实践技能低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国内外高职教育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一)国内外高职教育模式
首先,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侧重于发挥学校与行业的自身优势,加强校企之间互动合作,最大限度地施展其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德国高职教育主流模式。
其次,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创建了“学习—工作—再学习一再工作”的交替循环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思维限制,将职业培训和技能要求结合行业企业的需求,并据此作为专业设置导向,邀请相关企业参与开发、建设,以达到培养出社会和行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再次,深圳职院的“三明治”模式是以“实践—理论—实践”为主的工读交替、工学结合学习形式。
授课方式强调以能力为重点,以“通晓专业知识、掌握多种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为目标。
(二)成功经验
上述几种高职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取得的效果表现为:①专业设置以行业、岗位、技能为坐标;②教学设计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宗旨;③课程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④教师队伍向“双师型”方向发展;⑤人才培养途径以产学合作为主。
(三)启示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创新性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挖掘,许多发达国家创建了完整的、系统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纵观发达国家和国内较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绩,可以归纳如下:①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石;②实践的教学体系是体现高职教育职业功能性的根本;③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西藏高职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在分析产业需求对西藏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模式及取得的突破性成绩,总结经验并得到启发,结合西藏高职教育发展实际提出相应对策,为西藏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储备。
(一)加强政府对发展高职教育的监督职责
西藏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强监督指导,使西藏高职教育的发展同当地行业发展相匹配,同时也要推进高职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紧紧抓住科教兴藏的中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下定建设西藏大美山河的决心,积极转变传统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在经济发展的局势中,充当一个重要角色。
因此,应切实履行政府对发展高职教育的职责。
(二)建立适应西藏产业需求的办学模式
西藏高职教育需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将人才培养质量需求主动融入人才市场中去,积极进入行业需求的轨道上来,及时了解西藏未来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找准方向,突出特色,吸引更多行业专家参与办学,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认准市场方向,从而突显西藏高职教育特色。
(三)提升西藏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
1.创新性改革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在教学模式上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技能性培养模式,切实贴合西藏本地产业发展,对接本地特色支柱产业,创建“教研合一、学做合一、校企合一”的“三合一”的发展模式。
2.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
通过采取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和外出深造等有效途径,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强化人才梯队建设,按照校企“动态交流、互通有无、专兼组合”的要求,着重对中青年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创建一支专兼结合、拥有“双师型”结构的人才梯队,并建立人才资源的“共引共享”机制。
3.开展“立地式”社会服务。
“立地式”社会服务,一是基于西藏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二是基于为西藏民营企业服务的应用平台。
主要协同行业协会及中职院校,形成优势互补,极力促进西藏职业教育规模化,加强同内地各兄弟院校合作交流,尽量缩短与内地高职教育发展及服务能力差距。
4.加强职业培训服务。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就业导向性越来越明确,呈现出“教育与培训共同发展,学习形式多样化”的局面,对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及促进我国职业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结合西藏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基于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产教研一体等优势,在区内做好职业培训工作,做到细分客户类型,确立职业培训服务的特色定位,
共建共享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源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导向,主动开拓职业培训服务市场,完善培训体系与过程管理,形成培训服务的特色品牌,使西藏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于西藏。
四、结论
随着西藏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产业需求对人才标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本文对西藏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成功模式上,总结经验,结合西藏地区产业发展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标准,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西藏高职教育发展对策建议,为今后适应新型产业需求、转型升级培养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理论思路。
参考文献:
[1]朱桃福.德国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及其借鉴[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2]卓玛穷达.发展西藏职业教育的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4(26):11-12.
[3]朱兴德.我国职业教育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0(7)12-13.
【高职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护理教育的论文10-08
高职院校化学教育论文10-11
高职新生入学教育论文10-01
高职学生护理教育论文10-09
高职美术审美教育论文10-08
发展高职教育本科论文10-04
工学结合高职护理教育论文10-08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10-0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业教育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