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5:3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

  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体系中,五年制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培养模式上还有待提高。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

  第一篇:国外高职职业教育发展启示

  摘要: 本文对国外高职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借鉴其经验,通过多种路径实施大力发展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

  关键词:

  国外高职;职业教育;经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国外的高职职业教育模式已形成各自独有、有效的模式。

  我国在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可以借鉴其宝贵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发展国情与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一、国外优秀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

  (一)囊括政府重视、社会认同、个人积极的三位一体的配合教育模式

  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国家、地方政府为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投入巨大,并且还给予职业教育立法保障。

  政府的重视将职业教育推上与高等院校的教育同一水平线上。

  比如在瑞士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中,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据16.2%,学术高中占据8.1%,高等教育占据17.1%。

  在工业制造行业较为发达的德国和日本,都出具相应的法律保障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的重视也促进了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国家的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这一现象则很好地提高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民众对政府实行的职业教育积极响应,也影响了进行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了学习的效果和岗位素质技能的提升。

  (二)以法律保障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为了保证国内的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各发达国家将法律法规作为职教的重要保护手段。

  在所有的国家中,德国的职业教育的成功是举世瞩目的。

  德国所推行的教育保护法主要是针对职业教育,如《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双元制”即企业技能培训、学校理论教育方式)、《职业教育促进法》等,日本也出具了《学制令》,以此保护日本国内的职业教育,这些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健康高速的发展,提高了职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得其具备行业内的所有岗位的胜任能力。

  (三)充足的职业教育资金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种税收和资助,如地产开发税、工业制造税收等,这部分的资金占据职业学校总收入的46%,企业直接资助占据23%,混合经费资助占25%,学生学费占6%。

  而日本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是来自于教育体系和雇主分担,比如在20世纪末,日本政府预算用于人力资源发展的是157千万日元,这笔预算直接用于公众的职业教育的经费是116.7千万日元,占据总经费的74.5%。

  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的国家,职业教育经费都是通过多渠道进入,如国家政府、社会资助、企业投入等方式。

  (四)发展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双元制”模式。

  美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符合开放多元发展的“社区学院”模式,日本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企业主体”模式。

  以上发达国家的的职业教育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成熟的培养模式,都重视学校与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联系十分的紧密,将行业的就业市场为培训的导向,鼓励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

  成熟的职业教育为各自的国家培养了大量合格的、高技能的优秀人才,推动国家的制造行业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的五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认同感低

  笔者对近几年的人才需求市场进行调查后发现,随着大学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由精英化向大众化不断的转变,用人单位对求知者的招聘成本也随之降低。

  学历的贬值直接误导了教育机构的畸形发展,高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用人单位人才观虚高受到不公正、不客观的对待。

  尤其是全球经济形式不好后,人才市场一度出现供大于求的失衡状态,造成大量的高职毕业生闲置,导致在校的高职学生出现学习效果下降、自卑心理严重,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抵触心态。

  直接造成了学生由于欠缺专业知识及技能或职业综合能力不足,竞争能力薄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保护薄弱

  目前,国内针对职业教育的的保护法律法规只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议案,没有更为具体严格的法规。

  与发到国家所建立的职业教育保护法相比,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立法较为滞后,监管方面更是严重缺失。

  国内的职业教育法是在1996年开始颁布实施,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与全球形势而言,这套法律法规已不适合发展需求。

  (三)教学资金存在短缺

  五年制高职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是来自于政府拨款及向学生收缴的学费。

  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限,教育费用包括了高等院校费用、高职院校教育费、九年义务基础教育费用等部分。

  经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经费明细可发现,投入教育的资金约占GDP的3.5%,投入的重点是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所以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短缺,教学的设备配备也无法与社会接轨。

  据统计,2009年,高职院校的学生人均运算内公用经费仅为1059.69元,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人均投入是其两倍,所以导致了恶性现象。

  学校为保证高职教育的顺利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就提升了学费的缴纳额度。

  这也是制约高职学校改善办学硬件设施和提升师资力量的瓶颈。

  (四)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成熟

  国内的高职职业教育模式是借鉴德国的“双元制”,采用校企合作的办法进行职业教育,但是德国采用这一方式是经过长久的累积而形成的,国内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根基尚浅,无法促进此模式的成熟稳步发展。

  模式不成熟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对合作的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缺乏约束。

  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就是培养学生技能,提前适应岗位工作模式,并未进行更深层的能力进行培养。

  其次是进行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培养的重点在于技术,而非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行业各阶层综合能力的培养。

  部分高职学校在进行“工学结合”教学中,实习场地有限,缺乏专业培训教师,且部分教师的职业素质和科研能力较差,无法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经验对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启事

  (一)构建有利于高职教育的社会氛围

  为构建良好的循环高职职业教育环境,国家和政府应该进一步确认职业教育在建设工业、机械制造强国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同感,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在社会中的岗位竞争能力,让社会的高度认同转变为积极学习的动力。

  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让处于职业教育中的社会、学生、政府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再让专业人士制定职业证书考核的标准和培训的流程标准,组织统一的职业证书考试。

  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或者考核标准有不合理之处,可以通过协会(中国职业学院联盟)向政府提出建议。

  将社会的职业考核融入高职五年制高职学校培训中,进一步增强五年制高职学校的吸引力,保证教师的技能培训和理论教学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二)增加五年制高职教育资源,采用多途径经费来源

  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必须达到国际的标注值—4.5%,并且对国内各阶段的教育经费投入要公平合理。

  将职业教育的职责落到地方政府的考评中,让五年制高职教育落到实处,同时还需要多方面的资金收紧,形成多元化的办学经费来源途径。

  比如企业资助(先进的设备提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人力资源机构应、社区、工业区联盟(如,四川汽车用品协会)的合作,培养独具特色的人才,从不同的渠道获得资金,降低学生缴纳学费,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改善置业教育的教学设备老旧、师资力量缺乏等状况。

  (三)完善构建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

  国家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法律保护,并建立专业负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构,将合作过程中的双方责任、义务、权利等进行制度化管理及文件说明。

  形成合作双方的润滑剂,保证校企长期有效合作。

  对于工学结合培养学校来说,机构需要为其提供专业、宽大的培训中心或者实训的车间,面向社会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比如职业技能培训、资格证书考核等。

  在进行技能培训时,教师可以按照其标准指派学生进行教学,既能提升学生技能,亦能培养学生综合岗位的适应能力。

  四、结束语

  对于五年制高职职业培训,学校首先需要明确培训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制定教学的计划,采用更有效的模式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

  作者:许小娟 单位: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徐成钢.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模式、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界,2014,06:228-237+312.

  [2]管弦.国外高职教育卓越发展的典型经验——以美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5,08:33-39.

  [3]吕琪.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J].人才资源开发,2015,20:219.

  [4]徐恒山,丁明利,王文华等.借鉴国外实训模式理念建设高职教育实训基地[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2:62-63.

  [5]王黎明.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及借鉴价值的分析和研究[J].科技信息,2012,32:229.

  第二篇:安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给安徽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安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建立联动机制,推动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筑高职教育与皖江示范区产业需求信息平台,重视实践教学建设,创建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使社会、企业、学校主动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更好地服务皖江示范区产业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产业转移;发展;策略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持续推进,承接产业转移规模逐步扩大,重点承接发展的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急需大批技能型人才,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皖江示范区产业人才需求成为安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背景下安徽省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

  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本地高职教育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作为支撑。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每年对所属高职院校的教育资金拨款远高于甘肃、宁夏、青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这一资本投入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的差异。

  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夯实高等教育资金需求的重要基础。

  同时,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够提供更好的待遇,对高层次教师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拉动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促进安徽省高职教育向前发展,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原动力。

  同时,皖江示范区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也会相应增加,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将增强,提升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皖江示范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高职教育可以为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提供适应各类产业结构提升优化所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专门人才。

  高职教育是促进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安徽省高职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安徽高职教育的现状

  安徽省现有高职高专院校74所,其中,政府举办的28所,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23所,企业举办的7所,民办的16所。

  另外,有23所本科院校举办高职高专教育。

  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共有19个专业大类78个专业类,目录内专业531个。

  安徽省高职教育从办学主体来看,有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民间资本等不同主体,已基本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格局,但是,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是形式上的多元化,并没有形成多元化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从发展规模来看,皖江示范区内的高职院校总体上发展不平衡。

  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仅占3%,也有部分省级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但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还是处于办学规模小,办学影响力小,办学资源紧缺的生存状态。

  即使是示范院校与骨干院校,也存在着资源重复建设,专业结构雷同,实训设备陈旧,没有办学特色等问题;从合作机制建设来看,各高职院校间基本没有合作,各行其事,缺乏创新融合机制。

  课题组对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池州等市的皖江示范区职业教育状况进行了调研。

  从调研结果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皖江示范区的人才需求,示范区企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比较突出,若不加以引导,甚至会成为阻碍皖江示范区发展的掣肘。

  (二)安徽省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政府、示范区企业、高职院校三方缺乏联动机制

  安徽省的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校的办学主体是省政府的厅级单位,按照常规的垂直管理体制,市、县等地方政府不能对示范区内的所有高职院校进行统一管理,更谈不上整合资源和集团化运作。

  这样就导致地方政府对示范区内高职院校的管理难度加大,也不愿为之投入更多的教研经费,集团化办学程度基本为零。

  皖江示范区内的企业大多数也归省厅管辖,有的企业来自于省外,市、县等地方政府对这些企业的管理主要是行政职能和税收管理,并不能直接干涉企业的招工、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等行为。

  政府与企业之间没有互动,不了解企业的人才需要,也就不能指导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皖江示范区内的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也长期缺乏沟通交流,各干各的,你生产你的产品,我培养我的学生,至于你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型工人,我培养的学生能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就等学生就业后自己去验证吧。

  这样下去,就出现了学校的毕业生没人要,企业需要的人才招不到的局面。

  高职院校在行业企业内,办学影响力小,对行业企业的发展没有拉动作用。

  高职院校之间也缺乏合作交流机制。

  高职院校之间各自为政,资源配置和专业设置重复,跟风现象严重,没有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

  国家示范院校对其他高职院校的辐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且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公益性投入缺乏制度保障,使这一类型院校规模小,地位低,教学资源建设不足,影响了办学质量,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调研结果显示,安徽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覆盖面窄,重复率高。

  我们对皖江示范区内15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查,重复率达100%的有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2个专业,还有电气自动化、会计、应用电子、数控技术、旅游管理、计算机网络、环境监测与治理、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9个专业的设置重复度较高。

  而且,安徽省大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一直保留十多年前的老专业,没有更新,更没有调研皖江示范区发展五年来所需技能型人才的种类,没有与行业企业进行信息与技术对接。

  即使某些专业是品牌专业,由于和皖江示范区的职业岗位需求不对应,也不能为皖江示范区建设输送直接上岗人才。

  所以近几年出现了皖江示范区内某些工作岗位在省内很难招到合适的高职毕业生,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需要花高薪到省外去引进人才。

  与此同时,一些高职院校每年却又出现很多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机电、模具等传统专业的毕业生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况。

  这表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皖江示范区重点规划发展的六大产业的市场需求相脱节。

  3.高职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缺乏职业素养

  高职毕业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差,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

  二是没有上进心,不愿意钻研专业,缺乏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

  三是缺乏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难管理。

  四是缺乏奉献精神,一味要求企业给予高工资、高回报。

  以皖江示范区内一家化工企业为例,根据这家化工企业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毕业生不懂化工原理、不懂设备、不懂节能、不懂污水处理等基本化工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更是欠缺,甚至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有的员工工作坚持不到一年,有的甚至工作不到一个月就跳槽走人,企业岗位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这种情况使企业陷入了“招工—培训—流失,再招工—再培训—再流失”的恶性循环。

  此种状态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导致企业不愿意和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困难。

  三、安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随着皖江示范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制造技术和新的生产工艺不断涌现,不仅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而且对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示范区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迫切任务。

  (一)统筹谋划,推动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仍是计划性和统一化管理,不能满足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

  在皖江示范区的新形势下,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大力推行高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应适度放权,充分发挥市级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统筹和主导作用,省、市两级政府齐抓共管,合力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为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服务。

  (1)加快高职教育的招生模式改革。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尝试将高职教育招生从普通高等教育中剥离出来,建立职业教育系列,这样既有助于学校正确定位,更有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行职业教育产业化,促使学校将内涵建设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质量。

  (2)适当放权,扩大市级统筹权限。

  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将高职指导性招生计划管理职能下放到各地市;将省属中专学校的业务工作下放给属地管理,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充分发挥各地的招生优势与办学特色。

  (3)省市共建,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

  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与各市级政府共同探索职业教育的统筹运行机制,签订职教改革发展共建框架协议,形成省级规划、市级统筹、分级管理、公办民办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高职教育管理体制。

  (二)制定激励政策,使社会、企业、学校主动参与高职教育

  针对当前社会、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等现状,政府应制定符合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的教育政策,加大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力度,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创新激励机制,让社会、企业、学校各方都能主动参与到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对于社会方面,应加强正向引导和宣传。

  政府应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技能型人才在本职岗位上稳扎稳打,做出更好成绩。

  比如,根据其工作年限和工作业绩,政府可在申请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购买自住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其在本职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但不宜以转岗升职甚至报考公务员作为奖励,以保持技术岗位的稳定性。

  对于企业方面,政府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可按照国家政策给予落实建设用地、规费减免、设施建设、免征营业税、返还税费等优惠政策,并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奖励政策及实施细则,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进和落实校企合作。

  对于学校方面,政府根据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引导学校转型发展,重点扶持皖江示范区六大产业所需专业,对相关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资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确保省内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为皖江示范区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制定教育教学奖惩制度,推行职业教育产业化,促使学校将内涵建设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质量,整合优化高职教育资源,推动职业教育集聚发展。

  高职院校自身也要狠抓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应用型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三)加强实训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

  1.建立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是高职教育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核心内容。

  针对目前皖江示范区内的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实训设备投入不足的现状,根据近几年来示范区内各个地市建立了职业院校集中教学的职教园区的现状,政府可以考虑建立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

  这样既同时满足多所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需要,也大大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率,避免了国家财政资金的浪费。

  在建立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时,也要研究当地的行业企业情况,弄清产业的主要方向,建立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实训基地,为示范区经济发展服务。

  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成后,在确保学校教学的前提下,要面向社会全方位开放,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成为服务社会的窗口和校企合作的平台。

  2.构建产业行业职教集团

  高职院校和企业加强沟通交流和技术合作,由政府主导搭建皖江示范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校企对接会、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等校企合作平台,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畅通对接。

  皖江示范区以产业为引领、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建成一批“校中厂”和“厂中校”,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工学结合。

  根据皖江示范区大力发展的六大产业,进一步创新产教协作形式,由具有相关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牵头成立涉及各主要产业领域的职教集团,邀请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单位加盟,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迈向纵深。

  职教集团负责建设与承接产业相配合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对于技术薄弱的专业教学和实践,可以鼓励其他地区的相关专业实践强的高校到示范区来联合办学或兴办分校,引进新的技术和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培养出能胜任示范区企业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

  3.创建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就业后,大多不能独立上岗。

  高职院校和企业需要加强技术交流,创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

  校企双方成立专门的实践考核标准制定小组,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及各个行业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企业现阶段的岗位需要,创建面向职业岗位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让企业参与到考评中来,促使学校把学生教好,学生把技能学好,真正做到“校企一体办学”。

  (四)构筑高职教育与示范区产业需求信息平台

  目前,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长期缺乏沟通交流,高职院校不了解企业新技术、新需求,设置的专业不能满足企业职业岗位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对行业企业的发展没有拉动作用,是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由政府牵头,政、校、企三方共同参与构筑高职教育与皖江示范区产业需求信息平台。

  以此信息平台作为宣传全省职业教育发展与示范区建设的窗口,既可以发布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措施,也可以提供有关示范区六大产业的发展需要,包括新兴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现状,预测产业发展方向等动态信息,为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专业改革提供信息指导,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和示范区企业用工提供交互信息,更可以成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对接的桥梁。

  四、结束语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是安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

  安徽高职教育应抓住这个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各种类型高技能人才,为皖江示范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皖江示范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够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优化,实现区域经济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作者:张书诚 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

  参考文献:

  [1]许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德国经验及其对中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启示[J].教育与经济,2012(3):54-56.

  [2]刘六生,陈为峰.扩招背景下云南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的视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71-74.

  [3]周永红,熊洋.高等教育质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4-26.

  [4]汪注,汪永太.江苏省职教集团化基本模式分析———兼论江苏模式对安徽省职教集团化建设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6):45-47.

  [5]马自俊.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经济发展———兼论皖江示范区企业的绿色承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6):23-26.

  [6]楼飞燕.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36-38.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发展高职教育本科论文10-04

高职院校中医护理教育发展论文10-09

浅析高职法学教育发展方向及路径的论文10-08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与改革论文10-08

高职计算机教育发展阻力及应用论文10-09

高职院校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10-08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论文10-09

高职护理教育的论文10-08

高职教育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