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护理学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8:0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护理学论文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从这一定义引申出:现代护理学是研究如何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一门科学。

护理学论文

  护理论文1

  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116例机械通气患者, 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 各58例。

  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 护理干预组应用循证护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 机械通气后护理干预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 且机械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1)。

  结论 循证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并明显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论文关键词】 循证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指经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48 h后至撤机拔管48 h内出现新的肺实质感染, 是机械通气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同时增加住院时间和死亡率。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除了与患者疾病状况有关外, 也与护理操作有密切关系[1]。

  为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本院应用循证护理学的方法寻找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因素, 采取合理的护理干预, 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16例机械通气患者, 年龄25~82岁, 其中男61例, 女55例。

  所有患者无呼吸道疾病, 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 各58例。

  常规护理组中男30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62岁;护理干预组中男31例, 女27例, 平均年龄63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临床诊断标准 ①使用呼吸机48 h后发病;②与机械通气前胸片比较出现肺内浸润阴影或显示新的炎性病变;

  ③肺部实变体征和(或)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簦 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2, 3]:a.白细胞>10.0×109/L或<4×109>37.5℃, 呼吸道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c.起病后从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新的病原菌。

  1. 3 方法 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干预组应用循证护理, 具体如下。

  1. 3. 1 提出循证问题

  1. 3. 1. 1 环境因素 机械通气患者大多在重症监护室, 病原菌种类多, 工作人员走动频繁。

  如消毒不严、通气条件差, 均可造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

  1. 3. 1. 2 人工气道和呼吸道因素 患者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 呼吸道黏膜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再加上反复吸痰, 细菌易进入仪器和呼吸道。

  1. 3. 1. 3 呼吸机装置及器械相关因素 呼吸机管路、过滤器等都是细菌寄居的部位, 医务人员操作设备如吸痰器、吸痰管也是病原菌的重要来源。

  1. 3. 1. 4 患者因素 机械通气患者多是危急重症患者, 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耐药菌谱的增加, 均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1. 3. 2 循证支持 对循证护理小组成员进行学习培训,结合患者情况制定循证护理计划, 组织实施。

  1. 3. 2. 1 病房管理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及光线, 室温控制在20~22℃, 湿度为55%~60%;定时通风、紫外线消毒;用物及仪器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1次/d;地面擦拭2~3次/d。

  1. 3. 2. 2 人工气道管理 ①人工气囊的压力以25~30 cm H2O (1 cm H2O=0.098 kPa)为宜, 每4小时检测气囊内压预防气道黏膜缺血性损伤和气管狭窄;②气道湿化也是人工气道管理的重要因素, 根据痰液黏稠度调整湿化液量。

  1. 3. 2. 3 呼吸机管道管理 呼吸机管道环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部位, 呼出端的细菌过滤器及湿化液需每日更换, 湿热交换器每周更换, 必要时及时更换。

  环路中的冷凝液是高污染物, 口咽部是细菌的主要来源[4], 必须及时清除, 协助患者变换体位以避免环路中的冷凝液倒流误吸。

  1. 3. 2. 4 呼吸道管理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防止呕吐物及分泌物坠入气道引起肺炎, 适时吸痰, 只有当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明确需要吸痰时才吸[5], 选择大小合适的密闭式吸痰管正确有效的吸痰, 吸痰前后将氧加至100%, 2 min, 严格无菌技术。

  1. 3. 2. 5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对人工气道患者非常重要。

  口腔护理应每8小时1次。

  根据口腔pH值选择口腔护理液, ①pH=7.0时用1%~3%过氧化氢溶液或生理盐水;②pH<7.0

  时用2%碳酸氢钠溶液;③pH>7.0时用2%~3%硼酸溶液;如口腔有霉菌感染时用3%碳酸氢钠溶液。

  1. 3. 2. 6 其他 给予机械通气患者取半坐卧位, 床头抬高30~45°, 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尤其利于肠内营养患者, 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导致的误吸。

  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提高抵抗力;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工作人员及探视人员加强手卫生, 减少感染机会。

  1. 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和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护理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43.10%(25/58), 护理干预组为18.97%(11/58),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 P<0.05);常规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61.8±71.2)h,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1.4±75.6)h(t=3.09, P<0.01)。

  3 小结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不仅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医疗成本, 还是危重患者重要死亡原因。

  通过运用循证护理学提出循证问题, 制定护理计划及实施护理措施, 不断完善护理方案。

  结果显示循证护理能显著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 陈涪. 对医院感染高危科室病人与护士操作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3):142-144.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 现代实用医学, 2002, 22(3):160-161.

  [3] 黄小红.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研究现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9):895-897.

  护理论文2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排尿障碍的影响

  【论文摘要】 目的 分析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的护理效果。

  方法 5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25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 治疗组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 膀胱容量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能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减少导尿管留置率及并发症, 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综合康复护理;脊髓损伤;神经源性排尿障碍

  脊髓损伤是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所引发的一种创伤性损伤, 在脊髓损伤的对应节段相应出现一系列的功能障碍、各类感觉、运动障碍[1]。

  脊髓损伤后, 控制膀胱收缩的神经发生中断, 导致膀胱的生理功能损伤, 患者出现神经源性膀胱, 患者不能自主排尿。

  临床处理不当, 常引起严重的尿路感染和上尿路扩张, 继而引发慢性肾功能衰竭, 这是脊髓损伤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不同程度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 并能有效地预防泌尿系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具体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入院的50例脊髓损伤患者, 均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脊髓损伤, 同时由泌尿科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

  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25例。

  对照组患者男15例、女10例, 年龄15~63岁, 平均年龄(31.2±11.3)岁;治疗组患者男14例、女11例, 年龄18~70岁, 平均年龄(32.1±11.8)岁。

  主要临床表现为排尿障碍、尿失禁、尿潴留等。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排尿障碍的护理, 即留置导尿管, 定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治疗组给予综合康复护理措施, 包括给予心理护理、间歇导尿护理、膀胱训练等。

  具体如下。

  1. 2. 1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突然的创伤丧失基本生活能力, 多数出现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等不良心理反应, 为了使患者及家属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坦然面对现实, 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患者心理障碍[2]。

  1. 2. 2 容量感觉训练及意念排尿训练 进行容量感觉训练及意念排尿训练, 即在患者入院后留置导尿管, 持续引流, 于第8天夹闭, 采用个体化放尿, 鼓励患者多饮水, 进水量为2500~3000 ml/d。

  根据患者膀胱充盈程度确定放尿时间, 即当患者感膀胱区胀且有明显尿意或用手触摸下腹部, 膀胱高度充盈, 其底部达脐下二横指为开放尿管时机, 相反则不开放。

  放尿时嘱患者屏气向下用力做排尿动作,护理论文网 体会排尿感和排空感。

  1. 2. 3 间歇导尿护理 脊髓休克期过后, 可行间歇导尿。

  先制定好饮水计划及间歇导尿时间表。

  然后根据指定的计划严格实施。

  尽量采用直立位导尿, 以减少导尿后的残余尿量。

  对于不能实现直坐位的患者, 可以选择在45°半坐位下进行导尿。

  导尿时应充分润滑尿管, 动作轻柔, 防止损伤尿道黏膜, 引起水肿、出血、感染, 并观察尿液颜色及透明度。

  1. 2. 4 排尿训练 盆底肌肉功能训练, 让患者在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未收缩的情况下, 持续对耻骨及尾骨处肌肉进行收缩训练, 收缩时间保持10 s/次, 5~7次/d, 训练时间越长越好, 以患者具体状况决定[3]。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残余尿量、膀胱容量。

  膀胱功能平衡, 残余尿量<100>250 ml, 患者能有规律性排尿;显效:2个月内达到上述标准;有效:2~3个月到达上述标准;无效:>3个月未达到上述标准。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 治疗组残余尿量<100 ml患者20例、100~150 ml患者5例;对照组残余尿量<100 ml患者6例、100~150 ml患者19例。

  治疗组膀胱容量<250 ml患者1例、250~400 ml患者3例、400~500 ml患者21例;对照组膀胱容量<250 ml患者20例、250~400 ml患者4例、400~500 ml患者1例。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4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分别为9、8、8例, 总有效率为68%。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脊髓损伤可导致不同功能障碍临床表现, 神经源性排尿障碍是其常见并发症状, 神经损伤恢复病程较长, 脊髓损伤病因以意外事故居多, 患者常常会有心理刺激, 加上神经源性膀胱, 长期排尿障碍, 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4]。

  脊髓损伤患者病情稳定后, 膀胱功能重建是康复期主要任务。

  综合康复护理是在患者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复的护理措施, 不同程度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 减少留置导尿管的应用, 能有效地预防泌尿系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英峰, 丁岚.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11):52-53.

  [2] 廖利民, 吴娟, 鞠彦合, 等. 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管理与临床康复指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4):301-317.

  [3] 吴映华, 蔡颖, 周莉, 等. 综合康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20(10):1581-1584.

【护理学论文】相关文章:

护理学论文发表10-06

儿科护理学论文10-08

骨科护理学论文10-08

护理学导论论文10-08

护理学毕业论文10-08

中医护理学论文10-01

护理学经验论文10-08

老年患者护理学的论文10-07

护理学小组教学的论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