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的调查与建设分析论文
1985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确定每年的 12 月 5 日为“国际志愿者日”。 1993 年 12月 7 日, 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决定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 每年的 3 月 5 日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在中国青年志愿者 20 多年的发展中,广大有志青年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抗震救灾、2008 年北京奥运会、 残奥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玉树地震 、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等大型赛会和救灾、灾后重建中,发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作用。青年志愿者行动倡导社会公益、 服务他人,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利他精神;青年志愿者行动注重实践、面向全社会,有利于培养大学的探索精神。 因此,志愿者行动在高校受到在校教师和大学生们的广泛喜爱。
一、 调查发现上海市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在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问题也不断涌现。很多时候,我们过高地把志愿者行动定位在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地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上, 认为报名来参加活动的志愿者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义务服务行为。 使得大学生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与活动变成纯粹地为了完成任务或者只是为了社会实践的量化考核。 这些误解和错误的指导严重的影响了高校的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志愿者活动的有序健康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热情。笔者通过调查分析, 在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 总结出上海市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校领导层重视不够 ,缺乏专业的志愿者队伍管理和指导教师。 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都是在各高校团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高校的志愿者队伍隶属于团委学生会。但是笔者通过走访上海市的部分民办高校发现民办高校共青团组织一般只有 1 到 2 名专兼职干部。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体制和学校运行经费来源的特殊性, 有些团委老师还要兼任辅导员的工作, 除了要完成各类团学联的工作之外还要带有一定数量的班级, 完成辅导员的工作。 这导致在志愿者队伍的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指导教师, 志愿者活动疏于有效的指导和策划, 这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2.志 愿者活动形式单一 ,教育实践意义不强,创新不够。人们普遍认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高层次的社会组织性教育活动, 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社会的现实性, 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广发的先进性。 但是现实中志愿者活动却是活动形式单一, 不能体现志愿服务的真正价值。 据笔者走访了解到,上海市民办高校的志愿者活动大体包括志愿献血、 校外公共交通场所维持秩序、 参与科技馆图书馆等事业性场馆服务、 看望敬老院养老中心的老人、陪伴孤儿院的儿童、与幼儿园小朋友玩耍等,多数都是短期和非固定性的活动。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应有的水准不能通过一个有效的平台很好的体现出来, 使得大学生难以找到自我认同, 导致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降低。通过问卷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大学对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形式单一并且没有连续性的志愿者活动是存在一定的异议的。 无论是参与其中的大学生, 团委负责志愿者工作的老师还是社会单位个人, 对于志愿者的理解不应该仅仅的停留在做好事的层面上。 尤其是作为志愿者队伍的管理者各民办高校共青团的负责教师尤其应该思考志愿者活动的真正含义, 以及志愿活动可以大学生带来的成长和帮助。
3.志愿服务缺乏稳定的活动阵地 ,志愿者项目缺乏系统性的规范。 笔者从在大学里参与志愿者服务到参加工作后成为一名老师, 深刻的体会到很多时候高校的志愿者和指导老师都很被动,经常是打游击战,来任务了接受任务。 每年逢“学雷锋日”“植树节”“志愿者活动日”等节日,几乎所有的志愿者组织和共建单位都会开展志愿者活动, 活动主要集中于社区敬老、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 但是这些节日一过, 志愿者活动开展次数就会减少。 高校校内的志愿者活动项目毕竟有限,校外的共建单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又缺乏系统性的长效机制, 这也非常的不利于高校志愿者队伍的长效发展。
4.志愿者活动缺乏应有的经费支持 。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在《章程》中认为,志愿者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笔者认为尽管志愿服务本身不需要支付报酬, 但志愿者活动是必然会产生管理成以及志愿者的饮食、交通、通讯等必需费用。 资金经费成为当前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发展中的一大瓶颈。 就我国目前的志愿服务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共青团的支付,有少部分的社会募集和商业赞助。 由于民办高校没有国家拨款, 迫于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压力, 学校在资金的内部使用上是一紧再紧。 笔者发现,很多时候,在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指导教师、 志愿者队伍的学生干部以及志愿者本人自掏腰包的现象比比皆是。
5.志愿者队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 大学是学生走上社会的最后一站, 大学生正处于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龄阶段, 开始在意和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 希望得到认可和支持。 虽然志愿者活动在民办高校中受到大学生的广泛喜爱,但是“招募多,流失快”的现象一直存在。 在笔者的走访和调查中同样也发现, 各大民办高校都有对本校区内评选“优秀志愿者”。 但是奖项涉及的学生非常有限,奖项的公众认可度也不高,这都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某民办高校为例,校级“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 的荣誉称号可以参评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但是“优秀志愿者”就没有这样的优先权。 在与大学生志愿者交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作为 90 后社会普遍认为是 “娇生惯样”的一代, 但是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并不在乎参与的活动有多辛苦多累, 他们中很多人更在乎的是志愿活动能否给他们带来能力的提升、眼界的开阔、 朋友圈的扩展以及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感。
6. 志愿者活动与学生专业结合度不够 ,与志愿活动相关的培训严重缺乏。 志愿服务按照服务过程和内容可分为非专业化服务和专业化服务两种, 非专业化服务是指技术含量较低的一般性服务活动, 如大型活动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专业化服务是指具有某项专业知识技能或获取专业资格的人士提供的服务,如心理健康、翻译、义诊、法律援助、维修等。 高等院校是知识和人才最密集的地方,但是在现实志愿者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很难或者说很少有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开展服务活动结合起来的。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导致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2014-2018)》中就有指出要建立科学的志愿者培训体系, 加强志愿者培训课程、教材的开发,整合各地优秀课程和教材资源,形成较为科学的课程、教材体系。 创新培训方式, 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培训的质量和成效。 到 2018 年,每名注册志愿者至少参加一次团组织举办的系统培训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 志愿者队伍的长期发展是缺少不了有效的志愿者培训, 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二、 上海市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建设若干对策
大学生志愿服务倡导团结友爱、 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品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指导思想,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力拓展。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涵盖支援贫困地区、社会公益、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赛会、抢险救灾、灾区建设等,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有效实践尝试。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缺失。 青年志愿者行动正是立足于实践并在充分发挥青年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它尊重青年的自身特点,激起青年的热情, 为当代青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辟了现实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裂痕。笔者作为民办高校的辅导员,3 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 通过志愿者活动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是一个非常实用并且有效的方法。 针对目前上海市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可以从以下的对策来建设民办高校的志愿者队伍, 促进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 把思政教师纳入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中。党和政府所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却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为更多的利益和价值,这给我们的大学造成了社会主义价值无用的假象。这种假象一旦长期滋生下去将会是非常可怕。 因此,对大学生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笔者认为这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任课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的课题教学,也需要辅导员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平台和抓手。思政教师可以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原本说教、灌输教学方式,增加课外实践环节,学生开展生动的志愿者服务能较好地实现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思想与服务社会的理念。生动活泼的志愿活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 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而且也赋予了校园文化内容与形式的丰富。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市某民办高校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一共 54 个学时,18 周的授课除了每周 2 学时的课题正常授课安排以外还有 18 个学时的学生课外实践要求。在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缺乏专业指导老师情况下, 把思政教师归入志愿者队伍管理中来,既可以为思政课程中的实践课时提供很好的平台也可以缓解民办高校团学联老师在志愿管理中的工作压力,笔者认为这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2.拓展高校志愿者服务平台,加强与非盈利组织的合作, 高校之间建立志愿者合作联盟。 随着现代交通、通信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这为高校志愿者平台的拓展提供了便利。 首先,民办高校领导要加强对志愿者工作的重视,在顶层设计上就要加大力度支持,更多的联系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 建立志愿者服务共建合作单位,为志愿者建立校外的服务基地。 其次,与非盈利组织合作, 充分利用非盈利组织资源优势,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最后充分发挥各高校的自身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3.加强民办高校志愿活动的文化宣传。 由于缺乏固定的建设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的方式与途径,所以在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的前期、中期、后期都缺乏有计划、有思路、有模式的培养与发展, 无法从志愿者文化建设层面的具体要求有重点、 有目标的锻炼大学生志愿者, 不注重志愿服务本身精神文化层面内涵的推广与打造, 因此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志愿者始终缺乏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引领, 失去了对志愿者文化价值本身的认识与认同,无法带给他们志愿服务的归属感与满足感。首先, 民办高校团学联可以通过校园的广播站、校园网、校刊校报、校园 BBS、志愿者官方微博、 微信、QQ 群以及上海高校中主推的易班网络平台, 有组织有策划的宣传志愿者服务精神和优秀感人的志愿者个人事迹,使志愿服务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道新风尚。 同时网络平台也能很好地促进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鼓励和信息的互通。其次,可以设计统一的志愿者徽章服装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专属的时尚符号,以提升志愿者的归属感。 在北京奥运会后的“鸟巢一代”,上海世博会的“小白菜”,以及南京青奥会的“小青柠”,都成为志愿者的一个专属的称号, 得到了青年志愿者的广泛喜爱和认可。 再次可以组织拍摄志愿者微电影,通过网络视频进行宣传。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某民办高校为例,在基础部校区每年 5 到 7 月份,学院团委都会组织拍摄一部视频介绍团学联的活动其中就包括志愿者的活动。 在每个新学期基础部校区迎接新生的入学教育上团委都会组织新生观看。 视频微电影对新同学的影响和启发非常是非常深刻和直接。
4.更加注重民办高校的志愿者培训 。 志愿者通过培训提升个人的技能不仅可以满足志愿者本身个人的成长成才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让被服务对象享受更高质量的服务,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学校应该把志愿者培训和具体的志愿服务紧密的联系起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专业的老师或者经验丰富的社会义工开授与志愿者自我保护有关主题的课程, 进行志愿项目相关的专业讲座,模拟服务场景服务流程。 工作中,笔者发现在志愿者培训上还可以发动学生社团的作用。 很多大学生既参加了志愿者又参加了社团, 在社团中尤其是社团负责的学生干部,大多有很多的特长和较强的组织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朋辈教育和帮助, 学生之间可以达到很好的分享和学习的作用。
5.通过科研项目资金来支援志愿者活动。一般来说志愿者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资助、项目经费、企业公民捐赠。 作为民办高校,来自政府和企业的捐赠相当于公办学校来说是少之又少。针对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学校高层领导在制定每年的财政预算时应该设定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或者资金。再者高校团委在对外联系的时候要努力建立校外志愿服务更加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与企事业单位的项目赞助体系。最后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应鼓励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申请实践性较强的科研项目,利用项目里的调研经费来支持一部分的志愿者队伍活动必须支出。
6.多种激励方式并存提升志愿者的积极性。 实践中笔者发现将志愿服务工作与学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学生党员发展相结合考虑, 可以更加全面评价和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某高校为例,从2012 年开始校级团组织向每一位在校大学发放《社会实践手册》,该手册要求学生详细地记录在校四年中参加的志愿者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体育活动、讲座等内容。 每项活动参与记录后都需要有团学联盖章,在学生毕业之前折算成相应的学分。
同时各党支部书记和辅导员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这本手册了解学生的情况,作为发展入党的一个参考依据。 教师和学校的认可, 可以好多更好地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也有利于志愿者的管理。
【民办高校志愿者队伍的调查与建设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分析我国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现状论文10-13
司法行政队伍建设调查报告范本07-04
谈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计策论文10-12
案例分析论文11-07
基层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1-17
队伍建设工作总结07-14
最新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查报告05-20
劳动教育队伍建设方案06-25
医疗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1-17
政法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