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高校专业通识教育发展论文

时间:2022-10-01 01:13:1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专业通识教育发展论文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已认识到单纯注重专业教育的不足,许多高校积极探索通识教育,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高校专业通识教育发展论文

  第一篇:高校英语专业通识教育发展及改革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利于其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通识教育;高校;英语专业

  通识教育正逐步发展成为主流的教育模式,中国也在此方面不断探索。

  然而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尤其英语专业的通识教育,在教育系统、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陷。

  但是通识教育发展空间大,需要在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根据自身发展现状进行改革与调整,以应对新世纪的教育发展。

  一、高校英语专业通识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令一些高校逐渐意识到专业化教育存在的缺陷,忽略了将学生作为一个全面的人来培养,导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大降低。

  高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英语专业被细分为诸多分支——英语国家概况、文学、语言学、翻译等,不能否认对英语学科进行分类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均有涉猎,提高了学习的视野。

  但是,对于英语学科分类过细,也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每一分支内容都浅尝辄止,只涉及一些皮毛,很难触类旁通,对学过的知识难以全面把握。

  二、高校英语专业通识教育发展情况问卷调研

  1.问卷设计目的

  为了解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高校通识教育对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影响及作用,以便进一步分析通识教育的发展之路,特设计本问卷。

  2.问卷分析

  (1)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共收到111份有效问卷,第一部分就高校的课程设置及学生的选择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有67.57%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能全面培养人的素质,有58.56%的学生仍旧以学分为选课标准,选择通识教育类课程更多是为了获取学分。

  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仍停留在了解通识教育的初级层次。

  (2)课程缺陷。

  在回答“所在学校通识教育的不足之处”这一问题时,有54.95%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实践类课程少,有接近43%的学生认为通识教育课程种类单一,不够丰富。

  从学生的体验角度,有38.74%的人倾向于课堂氛围活泼自由,可以多讨论,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目前,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还多为选修课程,因此在课程改革方面,64.86%的学生希望能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课,超过50%的学生希望通识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有更多创新。

  (3)发展前景。

  问卷旨在通过此次调研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通识教育的本质目的。

  超过70%的学生赞成通识教育继续开展,这是通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

  同时,63.06%的学生意识到通识教育能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高校英语专业通识教育发展方向及建议

  1.拓展视野,开放心态

  英语系的通识课程要做到有效利用目前学分有限的“通选课”,并要着重建设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内容上做到“少而精”,这有利于拓展英语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

  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本专业课以外的知识,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在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鼓励英语专业的学生跳出学科限制,引导学生多读外文杂志,多听新闻节目,多接触反映大师思想灵魂的著作,引导学生质疑传统,挑战权威,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吸收多元化的知识,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欣赏和借鉴其他文明创造的灿烂文化。

  2.加强师资,改革教学

  为上好通识教育课程,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基础。

  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之外,还应该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根据学科特点采取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研究学习、主题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

  不同的课程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开放、民主、自由的教育氛围,师生合作完成教学。

  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关键。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些院校的成功经验,并形成自身独特的课程体系。

  不可直接照搬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这种盲目照搬的方法是极其不可取的,缺少明确的教学目的。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因地制宜,形成一套真正适合中国学生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术训练,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

  作者:宋文靖 李昊琪 王秋 单位:石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38-65.

  [2]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2001.

  第二篇:高校通识教育学生体育素质培养

  [摘要]

  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进程不断推进,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作为大学中重要的素质教育形式之一,越来越受到高校学生与教师的普遍关注。

  体育素质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必要方式。

  在通识教育理念盛行的背景下,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的高尖人才,而是转变为培养人格健全、素质优良、能力均衡的完备型人才。

  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体育素质以及体育教学方式展开了调查,并详细地指出了现阶段理工类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解决现存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

  体育素质;教学模式;主体地位

  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既符合现代高校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又顺应了目前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其“培育完整的人”这一教育目标对高校大学生体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体育是各大高校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基础技能类通识教育课程之一,在提高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和体育锻炼意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体育素质教育模式还不是很完善,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不到位,对实现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阻碍作用。

  本文以理工类大学为例,浅析我国普通理工类高校在体育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一、理工类大学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现状

  现阶段,各大高校都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理念,高校对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调查发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在被调查的理工类高校中,有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高校都在校区内新建了大型体育馆,为学生进行日常训练、体育教学、比赛竞赛提供了场地支持。

  在体育教学方式方面,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实行分模块进行体育教学的方式。

  在选课前,教师将体育项目进行划分,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分类教学、统一测试。

  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多重选择。

  二、理工类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体育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高

  对于理工类高校而言,体育素质教育相比于专业学科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虽说大学体育属于公共课程,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阶段,大多数理工类高校存在体育课课时较少、体育教师素质不高、体育文化培养重视度较低、学生体育意识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有些高校不仅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程度不够,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体育课活动不足,学生兴致不高。

  (二)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不到位

  经调查研究表明,在被调研的理工类高校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是用来排解无聊情绪、打发课余时间的趣味性活动。

  大多数学生缺乏一项自己感兴趣又可以终身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也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因此。

  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对体育运动的热爱都比较淡薄,进行运动锻炼也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短暂性。

  三、促进理工类高校学生体育素质提高的方法

  (一)实现个性化体育教学模式

  目前理工类高校的体育教学组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素质教育时一般采用统一的培养机制,体育教学中对年龄、学科、性别以及身体状况都不加以区分。

  因此,各大高校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个性化教学,在现有的系统培养机制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各自的特征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供同学们选择。

  顾及每一位同学的身体素质和个人特征,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体育锻炼中取得不同的收获。

  (二)调动学生对体育素质教育的兴趣

  现阶段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大多是在学分需求和学校要求的强制下进行的。

  笔者调查结果显示,真正凭借兴趣自发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只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剩余百分之七十的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较弱,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

  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趣味运动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多向学生讲述体育运动的有益之处,让学生真正将培养体育文化素养与提高自身能力结合起来。

  学习还可以增加体育课课时、提高体育课程学分比重,以此来加大学生的体育素质教育力度,让学生逐渐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行动。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学体育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在教学时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定位不够准确。

  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只是教师与课堂的附庸。

  这一现象在理工类高校的体育课堂上也普遍存在。

  高校应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地位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上自主研究与发现体育运动项目的价值和趣味。

  在通识教育理念盛行的背景下,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的高尖人才,而是转变为培养人格健全、素质优良、能力均衡的完备型人才。

  理工类高校应该顺应社会对于“完整的人”的需要,将大学体育素质教育融汇于文化教育之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

  作者:朱荣臻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胡冬临,孙景召,李岩飞.南京理工类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培养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15):109-110.

  [2]李赫.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8):312.

  [3]朱慧芳,蔡皿.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0):92-95.

【高校专业通识教育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通识教育学前教育论文10-10

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策略分析论文10-12

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对比论文10-08

行政管理对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论文10-08

高校艺术教育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论文10-08

师范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论文参考10-09

关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的论文10-08

高校本科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10-08

通识课程基础医学论文10-08

小学教育的发展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