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治分析论文
[摘 要] 目的 分析围产期心肌病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围产期心肌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情况。结果 12例患者经吸氧、营养心肌、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10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 对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积极地进行围产期保健系统监测与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后好。
[关键词] 围产期;心肌病;心力衰竭
围产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是指妊娠末期或者产后5个月内,首次发生以心肌损害为主的心脏病,临床上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或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样改变[1]。其特征为既往无心血管病病史的孕妇,出现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若能早期及时诊治,大部分可完全痊愈,减少死亡率,既往亦见因未及时诊断而耽误了救治,最终导致病人死亡的报道。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收治12例围产期心肌病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1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围产期心肌病12例,年龄18~36岁,平均(27.35±2.78)岁。其中,农民10例,城厢居民2例;初产妇9例,经产妇3例;分娩前发病3例,分娩后发病9例。孕周29~38周,平均(34.01±2.23)周。合并症:合并感染6例,合并低蛋白血症3例,合并轻度贫血5例。入组的患者均符合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断标准,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是国外Hibbard标准:①妊娠的最后1个月至产后5个月内发生的心力衰竭;②既往无心脏病史;③无其他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因;④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和(或)左心室射血分数缩短(LVFS)<3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2.7cm2分别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或左心室扩张,凡符合以上标准即可诊断为围产期心肌病[2]。
1.2 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促、心慌、活动体力下降、乏力、心脏增大等左心衰竭的症状及体征,可伴或不伴咳嗽、颈静脉怒张、肝肿大、水肿等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其中急性发病5例,隐袭7例;咳嗽8例,咳粉红色泡沫样痰4例;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6例,颈静脉怒张5例,肝肿大6例;胸腔积液2例,双下肢水肿7例,双肺底可闻及湿音7例。心功能分级Ⅲ级8例,Ⅳ级4例。辅助检查:心力衰竭时可有患者血中特异性标志物肌钙蛋白T、心肌酶谱及脑钠肽升高,部分患者存在贫血。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继发性ST-T改变7例,2例患者出现房性期前收缩,3例室性期前收缩。X线胸片显示心脏增大11例,肺渗出性改变9例。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扩大11例,室壁运动幅度减低10例,LVEF<50%者10例,心包积液1例。均未见心腔内血栓形成。
1.3 治疗:围产期心力衰竭多发于妊娠33~36周,病情极为凶险,不论孕周大小,为确保孕产妇安全,应积极治疗心力衰竭同时,及时有效终止妊娠。可因分娩时宫缩疼痛、疲劳、血液动力学变化可能导致加重心力衰竭,从而增加抢救难度,甚至丧失抢救最佳机会。故原则上在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控制后,视病情轻重决定分娩方式,应该避免心力衰竭时分娩。诊断明确后,予以抗心力衰竭治疗,包括安静休息、低盐、吸氧等基础上,可运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洋地黄制剂,有栓塞征象应予以抗凝治疗。一般而言,利尿剂、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药物用于围产期心力衰竭孕产妇是相对安全的[3]。本文对产前发病3例中的1例适时终止妊娠。
本文4例重症患者先给予西地兰0.4~0.8mg/d静脉推注,心力衰竭控制后改口服地高辛0.125~0.25mg/d维持,其余8例患者从入院就开始给予地高辛0.125~0.25mg/d控制心力衰竭。如果心功能改善后心率仍快者,加用倍他乐克片6.25~25mg口服,每日2次。为防止水电解平衡紊乱,利尿剂一般可选用速尿联合安体舒通片。同时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静脉滴注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静滴果糖(1,6-二磷酸钠注射液)、极化液等营养心肌。有栓塞征象给予抗凝治疗,华法林片3mg口服,每日1次;患者尚未见血栓形成的则予以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d口服,预防血栓形成。
1.4 疗效评定: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围生期心肌病分级标准[4]: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心力衰竭纠正,心影缩小,超声心动图检查恢复正常,心电图正常;②好转:临床症状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心电图明显好转;③无效:症状、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无任何改变。
2 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6~35天,平均(14.35±10.51天),经治疗后心力衰竭全部得到控制,治愈10例(临床症状消失,超声心动图检查恢复正常),好转2例(临床症状缓解及消失,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增加),无患者死亡。本文产前发病3例中的2例顺产,对1例心力衰竭控制后行剖腹产适时终止妊娠,分娩后新生儿评分10分。
3 讨论
围产期心肌病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有差异,美国孕妇中发病率约为1/1300~1/4000[5],国内发病率约0.023%,且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本组12例患者,10例农民,2例城厢居民。因此,临床上有心力衰竭症状的孕妇,虽然发病率低,应考虑到围产期心肌病可能。
围产期心肌病病因不清,目前研究可能与柯萨基病毒感染相关[6]。病毒持续复制可引起持久心肌损害。亦可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自身免疫、母亲对胎儿抗原的免疫反应、遗传等有关。发病初期行心脏活检通常表现为急性心肌炎。此病多发生年长或双胎孕妇。主要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如胸闷、气促、咳嗽、咳痰、颈静脉充盈或怒张、心尖区新出现的杂音、肺部湿音、肝肿大、下肢水肿等,心电图可发生继发性ST-T改变及各种心律失常,X线可见心影增大,可伴肺瘀血,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收缩功能减退。本组患者基本符合以上表现,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
围产期心肌病的治疗原则与扩张型心肌病相似,包括卧床休息,抗心力衰竭低盐、强心、利尿、扩血管等;预防栓塞;处理心律失常;营养心肌等。本组12例患者积极抗心力衰竭治疗,治愈10例,好转2例,无患者死亡。内科治疗无效的终末期病例可考虑心脏移植治疗或左心室辅助泵。一般认为围产期心肌病预后较原发性心肌病好。本病的主要死因主要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血栓栓塞。
由于围产期心肌病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产科医生和心内科对该病的认识是降低该病病死率的关键。因此,加强对围产期心肌病的认识及防治,加强围产期保健,充分利用产科与内科结合、相互会诊交流,对减少孕妇病死率意义重大。
【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治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围生期心肌病治疗前后的超声观察及临床分析10-26
案例分析论文11-07
开架借阅分析论文10-11
民法案例分析基本方法分析论文10-10
案例分析论文(15篇)11-10
论文的问卷分析报告范文11-05
案例分析论文15篇11-09
儿科护理的效果分析论文10-12
水利建设分析论文10-10
当代观念变革分析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