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笛子的演奏特点分析的论文
笛子,又称竹笛,是中国传统乐器,在民间音乐、戏曲、民族乐团、交响乐团和现代音乐中均有运用,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艺术特点各具特色,本文主要选取具有独特演奏特点的曲笛与梆笛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梆笛曲《喜相逢》
民间艺人冯子存(1904—1987)是演奏北方梆笛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所整理、改编和演奏的梆笛曲《五梆子》、《喜相逢》等,是在河北、山西、内蒙古一带流传的民间乐曲和地方戏曲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演奏手法上吸收了“二人台”伴奏乐器中的笛子的演奏特点。
二人台流行于山西北部、陕北榆林、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河北张家口等地区,是在蒙、汉两族民歌坐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歌舞和小戏剧种。早期由两人坐唱,有乐器伴奏,人称“打坐腔”。后来发展为一丑一旦,均由男演员扮演,有一些简单的手势动作。后来又出现了女演员。二人台分为东西两路。东路以歌舞表演见长,以舞霸王鞭为重要内容;西路注重故事情节,以唱、做为主。二人台的道具有霸王鞭、折扇、手絹等,音乐分为唱腔和器乐牌子曲两大类,牌子曲曲目有100多种,其曲调来自戏曲、说唱、佛曲和民歌。
二人台的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和扬琴,被称作“三手丝弦”,另加梆子击板和四块瓦(四块小竹片,形状似瓦,每只手捏两块碰击发声)加强节奏。其中笛子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被艺人称为“骨头”。其演奏很有特色,常以上下装饰音来润饰旋律,民间叫做“加花字”。这些装饰音不仅与本音之间常有较大的音程幅度,而且装饰音演奏起来速度较快,使旋律显得刚劲明快,很有个性。二人台牌子曲的结构为板式变奏体,是同一基本音乐主题由慢到快的变化反复,旋律也由繁到简,其结构程序为:第一段,慢板,一板三眼的 4 ∕ 4 节拍;第二段,二流水板,一板一眼的 2 ∕ 4 节拍;第三段,捏子板,有板无眼的 1 ∕ 4 节拍。“捏子”这里是指音乐紧凑而取其骨干音的意思。
冯子存长期从事二人台小戏的伴奏,二人台伴奏及牌子曲演奏中笛子的特点在他整理、改编并演奏的梆笛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他以急促、跳跃的顿音、强劲有力的垛音、奔放明快的花舌和颤音等技法,赋予北方梆笛曲鲜明浓厚的地方色彩。
《喜相逢》原是流行于内蒙古地区的一首民间乐曲,后来流传到张家口北部一带,被山西梆子和二人台吸收,作为过场音乐,配合戏中人物入洞房、拂拭灰尘等动作。经冯子存编曲的《喜相逢》全曲共四段,为变奏曲结构。乐曲没有按照传统二人台牌子曲的惯用结构每段变换节拍形式,但全曲也是由慢到快,并以笛子演奏技巧的变换,作为乐曲发展的基本手段。
后面三段是主题的变奏,在主要旋律和段式结构基本不变的基础上,演奏技巧、力度、速度和节奏型均产生了多种变化。第二段将起句压缩为 4 小节 2+2,减少了第一段中滑音技巧的运用,在主题长音的基础上填入音符(即所谓“加花”),并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相间的节奏排列给音乐造成轻快活泼的情绪,速度开始加快。第三段,以吐音的运用,以及一拍中“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为特点,速度进一步加快。第四段,花舌、顿音、滑音等技巧的集中使用、力度的加强,以及由装饰音点缀的同音反复的固定音型(例如第四段第 9 小节等)的穿插进行,给旋律造成越来越强的动力感,将乐曲推向髙潮。
二、曲笛曲《鹧鸪飞》
曲笛的代表曲目有《小放牛》、《鹧鸪飞》等。《鹧鸪飞》原是一首湖南民间乐曲,奏者髙超的气息控制,对比富有层次,充分表现出曲笛演奏的特点和风格。乐谱刊载于严筒凡编的《中国雅乐集》中(1926 年出版)。它以箫独奏和丝竹齐奏等形式,在江南一带流传。20 世纪 50 年代,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和赵松庭分别将它改编为笛曲。
中国笛子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声音委婉动人,古人称之为“荡涤之音”。笛子音乐在唐朝是兴旺时期,笛曲极其丰富,人才辈出,并且随着唐朝歌舞音乐的兴盛出现了许多演奏家和作曲家,其中有孙梦秀、尤承恩等,笛曲有《落梅花》、《梅花三弄》等,遗憾的是至今没有笛曲谱子流传下来。自五十年代以来,笛曲再度盛行,以赵松庭和陆春龄为代表改编的大批笛曲,其风格带有深厚的民间音乐色彩,为笛曲和笛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笛子的演奏特点分析的论文】相关文章:
谈胸怀伴奏对笛子演奏的作用艺术论文03-26
分析长笛在室内乐演奏中的音色变化论文06-09
账务分析报告的内涵及特点09-25
从中国民族声乐的特点分析土洋之争论文03-21
案例分析论文07-15
水利分析论文04-01
关于调查报告的特点分析05-13
【实用】案例分析论文07-17
案例分析论文[优选]07-17
分析共同善的论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