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小学品德课程的施教方法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11 05:39:0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小学品德课程的施教方法分析论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 对小学生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更加重视学生态度、 情感和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 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为培育新世纪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教师在小学生品德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品德塑造方面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于小学品德课程的施教方法分析论文

  一、小学品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品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现阶段, 很多学校和家长对小学的品德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忽视了这门课程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 导致学校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 而对于学生的品德课程只是表面上表示很重要, 但是在实际中已经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课程。 此外,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过分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品德的教育。 所以,现阶段的学校和家长并没有将小学生品德课程作为小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 使得小学生品德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和提高。

  (二)缺乏专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现价段,我国在小学严重缺乏品德教育的专职教师,虽然有的学校有品德教育的专职教师, 但是教师由于缺乏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导致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一些小学品德教师没有参加过集体培训或者学习而直接进行授课,这样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机械,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品德课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除此之外,一些学校过分的重视数学、语文和英语主干课程的学习,而将品德教育作为“副科”来看待,虽然将品德课程纳入了课程学习计划,但是学校的不重视,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程结构下学习,逐渐地也就忽略了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学校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长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教材内容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生活目前, 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课本主要以“两史一情 ”为主要教育核心 ,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对学生的思想、 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观点的教育。 但是在品德课本中的一些内容较为理想化,导致不能够与实践相联系。品德课程起源于实践生活中, 而现在的课本中的内容将其视为一种孤立的现象, 这会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生活相背离的局面。 品德课本中包含了较多知识性的内容, 而思想道德教育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如果课本中加入过多的知识性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品德,实践品德所起到的实践意义不大。

  二、 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鼓励学生扮演角色,引发学生共鸣提高小学品德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品德,将品德课程的教学变得生动化和实践化。 在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从而将课文中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演出来。 学生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品德教育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我想要我能要》一课中,让学生扮演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买东西的这个情节,并让扮演的学生试图去说服对方。在学生表演完成之后,由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进行表演,这样通过不断地完善,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区别与差距,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学生对品德的学习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本,必须通过其他一些实践活动,深化对思想道德的理解。 开展课堂辩论,是深化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在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抓住思想道德的认知冲突或者学生的认知冲突, 通过辩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深化学生对思想道德品质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例如,在讲授《心中 110》一课时,通过创设情境,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陌生人从汽车上走下来对小明税:“我是你爸爸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爸爸吗? ”提问学生小明应该跟陌生人走吗? 之后,不用让学生直接回答问题, 将学生分为同意和不同意两组,在调整班级座位后,进行一场辩论。 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所隐藏的危险, 并深化学生遇到危险拨打 110 的意识。

  (三)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品德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还应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组织愉快的、主动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情感认知, 从而做到知行统一。 例如,在学习《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中,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建筑、工厂、街道和名胜古迹,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理解,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小学生处于认知能力较低的阶段, 所以通过良好的引导帮助其树立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重视品德课程的重要性, 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关于小学品德课程的施教方法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品德课程的施教方法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环境分析与现代仪器分析方法论文09-17

职校计算机应用课程分析论文07-11

大数据与统计学分析方法比较论文11-13

案例分析论文11-07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论文(精选7篇)08-17

论文的可行性分析02-21

浅论软件需求分析的论文11-10

论文的问卷分析报告范文11-05

案例分析论文15篇11-09

案例分析论文(15篇)11-10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关于小学品德课程的施教方法分析论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 对小学生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更加重视学生态度、 情感和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 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为培育新世纪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教师在小学生品德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品德塑造方面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于小学品德课程的施教方法分析论文

  一、小学品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品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现阶段, 很多学校和家长对小学的品德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忽视了这门课程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 导致学校过分看重学生的成绩, 而对于学生的品德课程只是表面上表示很重要, 但是在实际中已经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课程。 此外,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过分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品德的教育。 所以,现阶段的学校和家长并没有将小学生品德课程作为小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 使得小学生品德课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和提高。

  (二)缺乏专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现价段,我国在小学严重缺乏品德教育的专职教师,虽然有的学校有品德教育的专职教师, 但是教师由于缺乏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导致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一些小学品德教师没有参加过集体培训或者学习而直接进行授课,这样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机械,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品德课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除此之外,一些学校过分的重视数学、语文和英语主干课程的学习,而将品德教育作为“副科”来看待,虽然将品德课程纳入了课程学习计划,但是学校的不重视,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程结构下学习,逐渐地也就忽略了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学校品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长期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教材内容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生活目前, 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课本主要以“两史一情 ”为主要教育核心 ,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对学生的思想、 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观点的教育。 但是在品德课本中的一些内容较为理想化,导致不能够与实践相联系。品德课程起源于实践生活中, 而现在的课本中的内容将其视为一种孤立的现象, 这会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生活相背离的局面。 品德课本中包含了较多知识性的内容, 而思想道德教育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如果课本中加入过多的知识性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品德,实践品德所起到的实践意义不大。

  二、 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鼓励学生扮演角色,引发学生共鸣提高小学品德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品德,将品德课程的教学变得生动化和实践化。 在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从而将课文中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演出来。 学生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 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品德教育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我想要我能要》一课中,让学生扮演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买东西的这个情节,并让扮演的学生试图去说服对方。在学生表演完成之后,由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之后再进行表演,这样通过不断地完善,能够使学生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区别与差距,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学生对品德的学习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本,必须通过其他一些实践活动,深化对思想道德的理解。 开展课堂辩论,是深化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在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抓住思想道德的认知冲突或者学生的认知冲突, 通过辩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深化学生对思想道德品质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例如,在讲授《心中 110》一课时,通过创设情境,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陌生人从汽车上走下来对小明税:“我是你爸爸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爸爸吗? ”提问学生小明应该跟陌生人走吗? 之后,不用让学生直接回答问题, 将学生分为同意和不同意两组,在调整班级座位后,进行一场辩论。 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所隐藏的危险, 并深化学生遇到危险拨打 110 的意识。

  (三)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品德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还应为学生营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组织愉快的、主动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情感认知, 从而做到知行统一。 例如,在学习《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中,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建筑、工厂、街道和名胜古迹,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理解,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小学生处于认知能力较低的阶段, 所以通过良好的引导帮助其树立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重视品德课程的重要性, 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