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旅游景区门票减免的经济学依据
旅游景区门票减免的经济学依据【1】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旅游市场发育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公共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减免的策略。
这是因为在产业集群的推动下,由于乘数效应的存在,门票减免能够带来更大的效益。
针对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一涨再涨的现状,本文认为,国内必须从产业发展角度解决不断高涨的门票价格问题。
关键词:旅游景区 门票减免 乘数效应 产业集群
相关理论概述
2004年底,随着北京六大“世遗”景区门票价格的大幅上调,国内以世界遗产为代表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开始不断上涨,由此引发了景区经营管理者与旅游消费者、旅游服务企业之间的激烈争论,也引起了相关专家与学者的理论探索。
近年来,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是否该涨、影响效应、价格上涨原因、价格影响因素、价格定制方法以及价格的管理体制等方面。
关于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对旅游业的影响,多数学者认为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会透支我国旅游业的未来。
对此,李纪(2005)用总价值构成理论、外部经济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张维、郭鲁芳(2006)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宗圆圆(2008)用垄断竞争及不完全信息理论,吕观盛(2008)用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消费者预算曲线,对国内公共景区涨价的四个主要理由(解决维护费用,控制游客流量,保护稀缺资源,体现景区价值),分别提出了质疑。
对于促进国内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以上研究还没有完全说清楚许多国家和地区放弃门票收入的根本原因,还未找到国内选择门票减免策略的根本依据。
只有找到门票调整的深刻理由,才能为我国旅游景区门票调价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旅游景区门票减免乘数效应的案例分析
本文以三个案例进行说明。
2003年10月,西湖这一国家5A级景区,首次向社会免费开放,第二年就取得明显成效。
2004年,杭州接待国内游客突破了3016万人次,比历史最好年份的2003年2776万人次增加了240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突破了350亿元,比2003年净增70亿元。
接待过夜入境游客123.41万人次,比历史最好年份2002年105.6万人次增加了17.81万人次。
旅游创汇近6亿美元,比历史最好年份的2002年4.77亿美元增加1.2亿美元。
旅游总收入达410.73亿元,比历史最好年份2003年326亿元增加了80多亿元。
西湖免费开放前,其环湖的七大公园每年的门票收入约为3000万元。
免费后,杭州以损失3000万元西湖门票的代价,换来了一年净增80多亿元旅游总收入的巨大效益,两者之比是1:270。
第二个是来自台湾的案例。
自2008年7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启动以来,至今已有两个多年头。
在前两年半时间里(截至2010年底),已有182万大陆游客赴台旅游。
据台湾观光当局估算,大陆居民至少已为台湾旅游相关产业带去超过910亿元新台币的收益,约合人民币近200亿元。
其中,最大的赢家是航空运输业。
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银行业等,也有明显的业绩增长。
第三个是济南的推测案例。
2010年9月济南市趵突泉水位突破了30米大关,72名泉喷势喜人。
为此,当地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应取消门票,做大泉水文章。
济南国信旅行社总经理张晓国算过这样一笔账。
目前,其旅行社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左右,但大多数游客只花半天时间逛逛就走。
如果免费,保守估计旅行社接待量将达到10万人次,游客肯定会拿出一天时间在济南好好逛逛。
假如每人按住宿一晚100元、吃饭50元、交通50元、购物200元计算,一个人的花费是400元。
这多出的8万人将给济南带来3200万元的收入。
按目前门票价格70元计算,济南损失的只有大明湖和趵突泉560万元的门票收入。
两者相比,收入是损失的6倍。
如果游客再品品济南的特色风味,看看演出,再增加100元应该没问题。
这时收入是损失的7倍多。
杭州、台湾以及张晓国算的经济账,实际道出了其中的乘数效应。
所谓乘数效应是指一个经济区域经济活动水平的某一初始变化,会导致同一方向的进一步变化,进而影响更多种类产业的增长,使居民收入、政府财政收入也大幅度提高。
由于旅游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大量的餐饮业、宾馆业、运输业、商贸服务业等必然向旅游资源发达的地区集中。
这势必要求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行业也在这些地区相应发展,如公用事业、银行、保险、环保、零部件生产与维修业等。
进而,引起人口增长以及为居民服务的行业相应发展。
这种效应是一轮又一轮地按乘数放大的,一方面大大促进了旅游业在全国分布与发展的极化;另一方面也因企业数量的乘数激增,税源扩大,税收增加,从而带动当地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当今世界旅游市场发育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就是借助公共旅游资源的引力和免费与低价策略,去吸引大量游客到此一游;然后,依靠各旅游服务企业的优质服务,去打动和留住游客;最后,再通过对各企业的税收,政府获得城市发展包括景区发展的雄厚资金。
这是一种舍小钱赚大钱的盈利模式。
不然,高筑景区价格门槛,片面追求门票经济,这只会压制国民出游欲望,影响整个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旅游景区产业集群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机理
那么,由景区免费所引发的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其根源必须从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中去寻找答案。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领域中,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联系紧密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从而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旅游业就是一个典型的集群产业,与其吃、住、行、游、娱、购相关的餐饮业、旅馆业、运输业、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商贸服务业等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地理集聚特征。
围绕旅游景区,各关联企业、支撑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等,都会在空间上集中在该景区周围,共同谋得发展。
二是外部经济特征。
企业集中布局,因成本节约,资源共享,知识溢出,每个企业都能得到额外益处。
三是路径依赖特征。
旅游业是典型的受自然与人文资源禀赋决定和影响的产业。
一旦该集群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会促进它不断成长,在合理保护前提下它能得到永续发展。
四是专业分工特征。
与旅游业六大要素相关的各行业之间,各行业内其上下游企业之间,侧面延伸的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培训和行业中介等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商等,它们构成分工严密、专业化水平很高的生产与服务的体系。
首先,由地理集中所产生的集聚经济效应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这里,集聚经济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上集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成本节约。
而集聚效应则是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趋于集聚的力量及其作用之结果。
集聚效应的产生主要源于三个因素: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性。
对旅游业而言,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主要趋向于旅游资源集中的地方。
二是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
处于彼此间加强经济技术联系的需要,那些在经济技术上具有互补性、依赖性和关联性的各种旅游经济活动,往往都会集中到资源和条件适宜且优越的同一个地方发展。
三是对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
企业的集中分布,可以使其中的每项经济活动或每个企业,都因其在地理空间上集聚所造成的有利外部环境和相关投资节约,而从中获得外部经济利益。
这种因地理集中所带来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区域内产业集群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其次,由路径依赖所产生的累积因果效应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所谓路径依赖是指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往往受到其初始选择的影响和制约。
人们一旦确定了某种选择,就会对该选择产生依赖性。
并且该选择本身也具有发展的惯性,具有自我加强的放大效应,从而不断强化这种初始选择。
资源禀赋条件是决定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它直接引导着与其相关的行业自发地集中于自己的周围,形成一定的比较优势。
这样,在外部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递增的作用下,各种要素将进一步向该旅游区域集中,从而使这种集群优势进一步强化,产生循环累积效应。
这种循环效应包括:旅游业的发展将不断增强地方的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吸引外地移民进入,增加当地人口;就业机会和人口的增加,又会不断增强地方熟练工人的数量,促进教育机构的发展;伴随旅游业的发展,与其相关的服务业及其他产业将会吸引而至;进一步加强的外部经济,将吸引更多的产业进入。
这样,就会增强该地区的增长动力,使该旅游区域成为一个增长的中心。
第三,由专业分工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在产业集群内,大量的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密切而灵活的专业化分工体系。
各企业间分工明确,形成众多生产与服务的配套体系。
这种灵活的专业化本质是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或社会化。
通过这种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可以使更多的生产服务操作实现内部规模经济。
由于集群企业的庞大需求所形成的规模性的专业化生产,又为每个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外部规模经济。
由于各企业与政府机构聚集在一起,构成一个机构完整、功能齐全的社会化的市场组织网络或产业配套体系。
企业通过该体系,能及时得到资源和提供服务。
从而减少了不确定性,降低了信息搜寻与交易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
第四,由合作竞争所产生的合作共赢效应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集中在一起,既相互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例如,联合经营本地旅游市场,开拓域外新市场,建立生产与服务的供应链等。
由此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竞合机制。
这种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
通过这种合作,许多中小企业可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与强于自己的域外对手竞争。
该机制的形成,也有助于合作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顺畅信息流通,缓和利益冲突,减少交易困难,从而获得集体效率和共赢效应。
比如,旅游景区通过与餐饮、宾馆、运输、商贸等企业的合作,可以减少自己因构建相关设施的巨大投入,也因给餐饮、宾馆、运输业等带来的客源,提高了其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既然各旅游企业因集群形成这么紧密的联系,那么由集群产生的乘数效应就是必然的。
在乘数效应的引导下,旅游业完全可以也应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做大这块蛋糕,而不是固守旅游资源这块小蛋糕做门票经济这篇小文章,仅仅靠门票经济实难取得旅游业发展的最大效益。
结论
转变国内门票经济的发展理念与思路刻不容缓。
2009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
在目前水平之上,要加快实现既定目标,必须转变国内旅游业从过去狭隘的门票经济的发展理念,采用借助门票减免策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旅游业更大的发展。
在规划国内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必须着眼于整个区域经济的更大发展。
从杭州和济南的测算看,关注门票经济和关注区域经济,其效益悬殊巨大。
因此,在规划国内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必须把目光转向对整个旅游区域的关注,必须把旅游业放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框架中通盘考虑。
为此,一定要大幅度调低或取消各公共与准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切实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更好地发挥其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纪.世界遗产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的经济学质疑[J].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2.张维,郭鲁芳.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的经济学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3.宗圆圆.试析旅游景区门票定价问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
4.吕观盛.世遗旅游地价格波动的经济学分析[J].旅游市场,2008(6)
5.崔凤军.摆脱“门票经济”杭州全面“盘活”[N].中国旅游报,2005-5-20
6.邢振宇等.泉城大旅游正逢其时 公园门票取消呼声日高[N].齐鲁晚报,2010-9-25
7.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景区门票价格的经济学【2】
摘 要:伴随着旅游热度的上升,景区门票涨价风潮也日益扩大。
据调查,门票经济占消费者在景区消费的80%以上,涨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旅游经济和消费者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景区门票价格的现状及其对市场各方影响的利与弊,并基于几点问题尝试提出合理有效的门票价格调整方案,以期使各要素间达到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关键词:价格歧视 垄断 供给与需求 可持续发展
1 “门票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1.1 门票上涨引发逆向选择问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受自身条件限制缺乏对景区的调研,无法判断景区门票价格设置的合理性,也不能得知景区内部真实质量是否能满足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信息严重不足;而管理人员由于熟悉景区内的各项设置,具有极大的信息优势,他们能够利用这个优势制定对自身有益的策略,因此便引发了“门票经济”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
在高价门票的背后,经营者还借机不断在景区内开发“隐性景点”,景区内形成“景点套景点”的状态,使游客在已经购买门票的情况下被收取额外费用。
此外,经营者利用景区具有不可转移性,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优势,而消费者对信息了解不足的弱势,无视消费者的利益,任意涨价。
部分消费者由于旅游成本增加,而不再选择进入景区,旅游者的自主权受到限制。
1.2 门票价格的垄断性与外部性
由于景区的自然资源拥有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导致经营者垄断地位很强。
另外,部分景区由原来的政府经营转为私人承包,管理者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屡屡提高价格,却没有重视景区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改善,提价的结果带来了外部不经济,私人经营者利润增加,给自身带来收益的同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这样的现象可以从“税赋转嫁”中得到影射,将门票等同于商品,将成本等同于服务质量,经营者本应自己承受的“税赋”通过提高价格,变相涨价,或降低服务质量,转嫁给消费者承担,经营者暗箱操作定价,即使事前计划将提价的一部分收入作为改善景区环境和设施的经费,由于监管不利,最终没有对景区资源进行适时的修缮与维护,高价低质,信用缺失。
1.3 市场供给小于需求,替代产品欠缺
随着公众生活和文化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者对景区参观的需求程度增加,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由于需求价格弹性小,涨价与否对其需求程度没有太多影响,而景区私人经营者利用部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提高门票价格赚取利润。
而工薪阶层或低收入消费者即使远离景区,寻求资源的替代品,如周边的公共区域,度假设施等,但因其缺乏自身的竞争力和知名度,无法成为消费者的“第二选择”,过多的消费者仍然选择追逐唯一的公共资源,导致供求不平衡。
更有甚者利用法规漏洞任意在公共区域内“圈地”牟利,限制了消费者的使用权,短期内找到产业的替代品成为难题。
2 “门票经济”的治理之途
2.1 价格歧视定价方案的公平性
对于景区门票提高价格,管理者不能只关注自身利益,更应考虑保护景区资源,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而影响持续性发展。
因此,如何制定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机制就成为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门票价格指导线,即政府依据相关数据制定标准化价格建议,对于超出价格线的景区给予惩罚,而对于人文地理条件落后的景区则给予资金扶持。
现行的景区门票定价制度是按照经济学中的三级价格歧视的原则来制定的,即按照不同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
定价策略的实施,还需要考虑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依照各类型人群的特点制定合理价格,其中现行较为广泛的有老年票,学生票,军人,残疾人士等减免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体现了政府为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福利的公平性原则。
对于第二次或多次进入景区的游客可以尝试采取门票半价或更低的价格政策,充分考虑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因为消费者对同一资源消费的满足感是降低的,如果采纳此策略,更易使消费者心里得到满足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但是在价格歧视政策中,对于本地和外地游客采取不同票价的政策有失公平,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投诉案件发生,破坏了景区的形象和信用度。
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规范制度,强化约束,严格制定把握差别定价,力求公平性。
景区门票定价可按照一些日期特点或人群进行细分定价,比如,实行淡旺季定价,游客生日当天免票,设置家庭套票,妇女节女性优惠,旅游开放日等,给公众提供更多享用公共资源的机会。
可以预见,如果价格歧视政策能合理实施,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调控,把私人整体承包某景区的现象分散化,即利益分散化,以减少垄断。
比如,把大的景区分散为几个小的景区,分别承包给不同经营者,在指导线范围内制定价格,各自区域内形成竞争和监督机制,分散各自的垄断力量形成良性发展。
2.2 假日设置的合理性
消费者在“十一”,春节等“黄金周”期间聚集消费,造成景区容量超过了负荷量,因此政府通过实行价格浮动机制试图控制客流量。
然而,旺季提高门票价格的举措会提高经营者收入,但对于控制客流量的作用却微乎其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带薪休假制度不尽合理,公众休假时间过度集中,无法分散消费者消费的时间段,景区淡旺季十分明显,从而带来消费成本的增加。
公众期待公共资源质量和高价格成正比,但二者往往无法对等。
因此,政府应考虑二者间的失衡问题并重点对带薪休假制度做出根本性的调整政策。
各企业单位也可以利用各自行业的淡旺季而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淡旺季来安排员工的休假,在保证企业运行的同时,也可以避免现阶段各地景区旺季价格偏高,质量偏低的局面。
在控制客流量方面,可以借鉴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门票预约管理网站,馆内每天设定固定参观人数,观众需在网上提前预约参观,一旦超过了当日最大值,系统会提示另外选择日期。
依照系统的统计数据,景区管理者便可以提前预知客流量,采取相关措施应对,避免单纯提价增加消费者负担。
2.3 减免门票政策实施的长远性与多样化
鉴于景区管理方需要维持成本等压力,目前实行免票政策较为困难,相关数据表明,在我国现有的153家5A级景区中,约有5%的景区实行免票政策。
但从北京地区部分景区节假日门票方面的举措来看,政府已经尝试把门票优惠甚至门票免费列入发展的规划,而实际产生的效果也很乐观。
2012年,为分散城市内客流量,扶持并发展郊区旅游,市旅游委免费向市民发放10万张远郊区县的景点门票,其中50%以上的门票来自“7·21”特大自然灾害中受灾的景点。
这一举措使受灾地区的旅游业迅速恢复。
2013年春节期间,北京旅游网免费发放5万张景区门票,其中包括圆明园,大观园等市内著名景区,活动深受市民欢迎,不仅增加了公众对景区的关注度,而且还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
当人员密集度超过景区最大负载量时也可执行免票政策。
以城市中心的旅游景点为例,可以建立故宫,中山公园人流疏导方案,适时采取免票入园措施,以缓解人流压力,还能预防“黄牛”欺骗消费者的恶意倒票行为,既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维持了景区的秩序。
管理者与相关供应商也可以制定门票团购计划,进行网络营销;或与移动,联通等大型供应商之间签订定额门票免费发放计划,具体到哪类消费者可以获得免费门票的奖励,提前以短信形式发送给消费者,作为一种激励机制而刺激消费。
不难预见,适时减免门票的优惠政策如果能够长久并形式多样化的实施下去,势必会使相关产业互赢。
但同时需要政府分区域,分时间,按照具体情况适度采纳,使公众成为受益主体,将会获得比单纯提价更好的效果,实现各产业间的相互发展。
2.4 政府干预弥补市场失灵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消费者没有主动权,因此,只有政府加大干预市场的力度,制定合理有效的符合市场机制的公平原则,抑制景区管理者不合理定价,保护消费者权益,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弥补市场失灵。
具体方法有,针对经营者恶意提高门票价格,政府可以增加税收,制定具体的门票定价法规,严格颁布实施;也可以通过建立旅游景区服务网站或微博的形式与消费者互动,将网址打印在门票上,消费者在游览景区的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提问,由景区负责人给予解答,政府定时监督问题解决的效率性。
这样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相结合,共同应对景区质量和票价不符的现象,更加有效的解决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
3 结论
综上所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单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经营者并不能够从门票涨价的策略中达到各方平衡,要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应该从政府方面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沟通效率,在信息透明的情况下消除垄断的负效应。
只有制定景区门票的低价策略,才能实现共同的经济增长,但无论景区门票涨价或降价,都应本着保护不可再生的公共资源和环境为首要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希望政府能够制定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经营者,消费者和景区三个重要的因素在不破坏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达到彼此供求均衡的状态,消除短期利益,形成长久性的经济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秦合岗.浅析门票经济与景区经营企业经营观念的转换[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3).
[2] 汪季清,纵萌萌.对规范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几点思考—— 透析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现象[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8).
[3] 赵雅萍,吴丰林.北京市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变迁、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4).
[4] 雷宏振,邵鹏,雷蕾.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多目标定价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12(7).
【旅游景区门票减免的经济学依据】相关文章:
景区门票促销方案范文10-09
有关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论文10-08
暑假景点旅游门票10-01
景区门票优惠协议书10-05
旅游景区活动策划05-17
旅游景区治理模式09-30
旅游景区资金管理10-26
旅游景区活动方案04-17
旅游景区文明旅游倡议书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