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策略初探论文
文章以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职业引导课程体系改革的观点。具体措施包括以专业性的同行业衔接课程贯穿四年学习生涯、课程体系中设立模块选修课、设立三学期制等,试图找出一条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之路来提高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前言
旅游管理作为一个较为年轻的学科专业,自改革开放以后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贡献了大量人才。但总的来说,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密切相关。近年来,全国不少二本院校纷纷走应用型本科办学道路,本文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个案,着力探寻应用型本科专业该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以此改进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二、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1.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使就业有针对性
当学生遇到职业规划引导的课程体系,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其中的一些课程学会分析自己和环境,找到自己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大方向,而且,可以在定了大方向之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有选择性地利用学校课堂教学外的教学资源来发展自己。而这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有效地整合自身的资源,减少浪费,也让临近毕业的就业因为有准备变得有针对性,成功率更高。
2.提高学校就业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当学生了解到职业生涯规划后,他会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了解自己主动吸收知识、主动实践、主动关注相关就业信息、主动求职。而学校为毕业生准备的各类就业教育,也只有在学生主动吸纳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率和效果。
3.帮助学生较早地进入职业生涯的探索
人的职业生涯是比较漫长的,面对职业生涯的探索则是越早越好。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对当年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1995年,哈佛大学再次对这批1970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3%有清晰而长远目标的人,25年后成长为各行业的精英。由此可见,对职业生涯越早探索,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几率也就更高。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
1.职业生涯规划贯穿4年大学学习生涯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职业规划这一领域里,我们的教育起步比较晚,发展程度比较低。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引下,中国的学生过去12年为高考而努力的学习生涯,当中的很多人甚至没有考虑过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方向是什么?当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出现时,很多学生开始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实际上,大一应给学生们做职业规划的“定位”讲座,帮助他们通过心理学量表、学校社团、班级活动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确定将来工作的大方向。大二通过短期的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对脑海中想象的工作有个更实际、更清楚的认识、了解特定岗位所需要的任职要求,了解自己现在与任职资格之间的差距,并就此制订职业规划(长期)和学习计划(短期)。大三时,给学生真实接触自己理想职业的机会,培养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小范围修改及执行职业规划和学习计划的能力。大四期间,应给予学生应聘工作的各种辅导,比如说简历的制作技巧、面试技巧等。同时,帮助他们把职业规划的理念运用到工作中去,尤其是在遇到辛苦的一线工作时,职业规划能帮助他们稳定繁重工作所产生的烦躁情绪,安心度过这必要的基层工作经验积累阶段。
2.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学科体系和职业规划两方面结合为指导原则
大一、大二的课程应体现学科体系的轮廓,以校内学科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为主,目的在于积累厚实的知识平台,大三、大四的课程应体现职业规划的指导性。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块的方式,这是体现职业规划理念的。但笔者认为,模块教学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把模块中的课程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其中模块必修课是所有选这个模块的同学都应学习的;而模块选修课则是根据同学的自身需求自由选择,以学分计算。做这样的调整是为了让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发现自身不足后,有针对性地补缺补差,但这种补缺补差普通选修课是难以满足的。因为从时间上来说,大一下学期开始学生就可以自由选择选修课了,而现实情况是绝大部分同学在大一、大二就把选修课的学分修满了,而他们真正接触社会可能是在大三大四的阶段,特别是在了解社会、了解岗位后,很多人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个时候选修课的学分基本已经修满。从内容上来说,学校的选修课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开设的,为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但很多时候,旅游专业的学生经过社会实践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带有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往往不是一般公共选课能够解决的。鉴于此,笔者建议将解决学生社会实践后可能遇到问题的科目以模块选修课的形式存在,以满足学生有针对性地补缺补差之需要。
3.大三、大四两年设立三学期制,以满足社会实践和撰写论文的需要
很多学校既想积极开展本科层次学生的实习和实践工作,又怕耽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毕业论文撰写。笔者认为,大三阶段设立三学期制,可以缓解实践与理论研究之间的矛盾。三学期制的设想如下,第一学期从大三上学期的9月份开始,到第二年1月结束,也就是传统大三的上学期。第二学期从第二年3月开始,到第二年10月中旬结束,这包含了传统大三下学期、暑假和一部分的大四上学期期间。第三学期从第二年的10月中旬到第三年的6月份。这包含了传统大四上学期的一部分,大四下学期。
第一学期用来上专业必修课。第二学期比较长,主要是实践,旅游行业在两个黄金周之间是旺季,企业在这个期间普遍缺人,接纳大规模有薪实习是有可能性的,可以派熟悉心理学和职业规划的教师驻点指导实习,这也能增加指导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企业接轨,了解行业最新动态。通过3月到5月间学生熟悉岗位工作职能的锻炼,五一黄金周时他们就已经能顶一部分职位,暑假也是旅游行业传统的旺季,一直到“十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基本掌握本岗所需的基本技能,了解本岗位工作的各种情况,加深对实习企业的了解,清楚作为一个职业人自己所缺乏的素质和能力。第二学期结束时,学生心目中对自己想从事什么岗位有了更为实际的认识,与企业有继续合作意向的同学可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那么第二学期的实习可以计入工作后的实习期,正式工作后就可以直接转正。第三学期回学校学习,这个学期的课程以模块选修课和偏重就业的职业规划课为主,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准备工作可以在第二个学期中完成)。通过大半年和企业管理和运营中的问题,这个时候他们带着现实问题回到学校,毕业论文也从空洞的理论变为用所学的只是来解决实际问题。三学期制不仅可以改变本科层次的学生普遍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局面,带薪实习还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最重要的一点是缩短了大学课堂和实际工作间的距离,帮助他们把毕业后独自谋生的迷茫困惑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前解决掉,平缓地度过学校与社会之间差异所造成的心理失衡期,实现软着陆,而这对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4.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办学的生命线。应该从以下方面完善实践教学。
首先,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多建实习、实训基地。对周边景区整体考察,在尽量多的优秀景区建立考察、实习基地;重点建设20个左右四星、五星酒店作为实习、实训基地,争取实现专业共建与人才的共同培养。
其次,“请进来,走出去”,建设和储备“双师型”师资队伍。适度引导师资旅游学科带头人一至二名,培养和引进实践型教师若干。大量引进、聘用校外兼职或全职师资。打破人才引进的学历等硬性要求,聘请企业、政府人士担任全职、客座教师,或开设讲座,灵活授课、比如可由相关校内校外相结合。加强对外行业和旅游教育的考察和比较,把相关老师送到行业中进行相关培训或锻炼,让老师大胆参与行业合作,加大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和行业交流的投入。
最后,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和流程。应该有专业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应该包括实习的总体目标,实习内容(类型及方式等)及具体时间安排。每次开展教学实践前提交具体计划,计划应该包括实习的目标、地点、形式、指导教师等人员安排、考察结果形式等内容。在每次实践教学结束后,要由相关教师在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讨论、总结,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表现欠佳的学生提出批评,并在指导教师学院提交实践教学小组调查报告和总结的总结报告及相关音像资料等材料。
四、总结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寻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分析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要求出发,研究与构建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图,制定课程体系表,才能满足市场对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策略初探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改革初探论文10-09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教学改革初探论文10-11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论文10-09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论文10-09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论文10-10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论文10-11
环境设计专业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教学改革论文10-09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思考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