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毕业论文

中国画气韵

时间:2022-10-05 19:02:42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画气韵

  中国画气韵【1】

  摘 要: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绘画艺术贯穿其中。

  尤在文字出现之前,三皇五帝带领子民走出蒙昧,创造出华夏民族璀璨文化,由原始的岩壁涂鸦创造出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汉字,无不显露出华夏民族绘画艺术的传神气韵。

  中国绘画作为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不拘于人物山水的写实,以意达情,以情动人,独创具有独特魅力的东方绘画,屹立世界艺术之林。

  本文通过对我国历朝历代绘画热点的分析,着重论证了中国画“气韵生动”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中国画;气韵;生动;

  自古以来,中国画的气韵一直是前人谈得较多的话题之一,也是他们毕生所追求。

  谢赫的“六法”中,首先提出了“气韵生动”,这是“六法”中最重要的法,它概括了其他五法的表现特质,这正是我国传统绘画突出的美学准则。

  “气韵”不仅是中国画的要求,其他画种甚至雕刻也都要得“神韵”。

  任何中国画作品都是通过形来达到的,然而中国画作品中的形、神与画家描绘的对象--原物象的形、神是不同的,原物象的形、神是客观存在物,中国画作品中的形、神乃是客观存在物在画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由于画家们阅历不同,思想情趣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客观事物反映在他们头脑中就不可能没有差异,这种差异即使运用在写实技法中也是存在的。

  主张借物言志的中国画画家,在观察客观物象时便带上了较丰富的主观情感色彩,其作品要传的“神”便融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因而不同的艺术家即使描绘同一物象,它们的作品也都存在千差万别,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什么是“气韵”呢?谢赫虽未作任何解释说,但他对许多画家的评论中就提到“神气”、“生气”、“情韵”、“韵雅”等。

  汉魏以来,在人物品藻中,最重视评论人物的风格、风韵,“风气韵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就是提外部,则形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这种“风气韵度”的品藻,必然要求画家在画人物时,特别是画肖像时表现出来,而不仅仅做到外形的肖似。

  东晋・顾恺之第一个提出了“传神”的问题。

  “神”就是人物的精神。

  魏・刘邵《人物志》在品藻人物时,认为“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所以顾恺之画人物特别重视眼睛的描绘,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

  谢赫在顾恺之之后提出了“气韵生动”,他所说的“气韵”,就是“风气韵度”的略语,即顾恺之所说的“神”。

  “气韵生动”要求画家在创作中把人物的精神、性格“生动”地表现出来。

  由于谢赫时代的绘画主要是人物画,而人物精神、性格“风气韵度”的表现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谢赫把“气韵生动”作为“六法”中的第一法。

  其后,不少评论家对“气韵生动”一语加以发挥,并广为应用。

  北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把“气韵生动”说得很神秘,认为是“生而知之”的,“不可能学”的,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明・董其昌也这样附和,不过他认为“也有学得处”,只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邱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来,皆为山水传神矣”。

  这一点是可取的,即由画家主观的修养发而为客观的表现,做到主客观的统一,也就是画家的气韵、对象的气韵与画上的气韵三者的统一。

  齐白石主张“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骨,不似为欺世”,要达到此境界,必须对所借之物有充分的认识,并能很好地驾驭它,同时要提高画外功的修养。

  中国画自五代、北宋,一直到现代,随着“文人画”的蓬勃兴起而迅猛发展,名家辈出,高峰林立,各领风骚,造就了徐熙、董源、巨然、徐渭、八大、扬州八怪、齐白石、徐悲鸿等历代大家,然而他们所表现出的神韵都各不相同。

  徐渭的写意花卉,笔酣墨畅,狂放恣肆,痛快淋漓,抒发出画家炽热真挚的情感和奇肆狂放的个性。

  八大的画风冷逸脱俗,奇崛孤傲。

  在他的画中,常见到的花鸟、鱼石等大都已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形态,造型十分夸张,甚至有些怪诞。

  他的作品构图极为简练,有的画中仅有一只鸟,一块石,或一尾鱼,一枝花,而且形象凝练生动,精妙绝伦,更因其中“笔墨无多泪点多”而注入了画家的真情和生命。

  那些形状怪异的危石,单脚而立的孤鸟和目光冷漠的游鱼仿佛就是八大的化身。

  在这里,八大的生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物我两化,天人合一。

  他的作品堪称中国画以少胜多、计白当黑、笔简意赅的杰出典范。

  画家要使作品生动,就要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并用适当的笔墨给予足够的表现,优秀的中国画是作者人格、真情、学识和功力铸就的,因此,画家要在这几个方面狠下工夫,才能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中国画气韵【2】

  摘要:中国画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内涵丰富,技法独特,笔墨中蕴含着精神,黑白中包罗着万象,意境深远含蓄,气韵生动传神。

  气韵成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也是历代画家的孜孜以求。

  关键词:气韵;传神;笔墨

  自古以来,谢赫将气韵生动定为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条。

  气韵生动成为绘画中唯一的灵魂。

  从古至今,众多的从事书画艺术的人都非常看中对气韵的研究,但始终仅仅停留在一中比较表面的研究之上,气韵到底是什么东西,俞剑华先生对气韵之说在古人基础上做了一个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观点对古人气韵之说做一个讨论,仅希望能加深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

  “古之画或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今之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者形似在其间矣。”――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宋 苏轼〈〈东坡诗集〉〉

  在我们练习绘画的过程中,无论中国画还是西方油画,首先都是从模仿开始,开始阶段均在追求对形的准确性的研究,经过长期的联系,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住对象的形态特征。

  但并不一定画得传神。

  也就是缺乏气韵,不生动。

  我们学习绘画必须先达到对形象特征的追求,才能去感受对象的精神传达。

  千万不可以直接去追求气韵而忘掉星的把握。

  对形的把握是我们绘画的一个阶梯,而对物象精神的传达才是我们最重要追求的。

  但在当今画界,一味得去追求形,并非是件好事。

  对形的训练只应达到一定的程度。

  不能无止尽。

  比如说在大学本科阶段的一二年纪,我们可以把学习重点放在对形的练习把握上,而对物象传达的精神的研究可以放在第二位,但进入三四年纪,如果再一味求形,那就会适得其反,技术的东西够用就行,我们应该更多得追求作品的气韵,用绘画者自身的感悟与热情进行绘画创作,这样的作品才能生动。

  由此看来,俞先生所说的绘画必须将形做到很高的程度再去讲求精神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同时代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讲求精神观念成为一种主控力。

  越是拘礼于形,反而难以创作出感人之作品。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俗,自然秋壑内营,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明董其昌《书旨》

  次句出自董其昌的《书旨》,我非常赞成,学画肯定有天才与非天才之分,天才的敏感性是非常高的,但仍然学要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面。

  天才也有其差的一面,不可能样样都精通。

  比如说画山水的画家对于人物的描绘并不一定精通,所以说要让画能传达出精神,作画者必须有一定的修养,多涉及个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画出传世之作。

  但气韵是一种画面自然流露的,并不可以强求。

  否则会误入歧途!

  “笔太粗则寡其理趣,笔太细则绝乎气韵。一皱,一点,一句,皆有意法存焉,若不从古画法,只写真山,不分远近浅深,乃图经也,焉得其格法气韵也”――宋韩拙《山水纯全集》

  作画用比的粗细与作画心思的粗细问题,俞老先生针对韩拙所说进行阐述,他认为画之气韵情趣与用笔的粗细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更多关于作画者所花的心思的多少。

  用笔粗放并非就有趣,用笔细密也并非不无情趣。

  就这点,我个人与俞老先生保持一致的看法,作画用笔,粗细均可取。

  关键在与何时用何法的问题。

  “画用焦墨生气韵”――明 汪珂玉

  古人说用焦墨生气韵,我个人理解其意为焦墨用在合适的地方是能够提升画面的气韵的,俞先生则说焦墨不过是墨中一种,施之画中,不过画中的一部分,气韵是关乎画之全体。

  整幅画中应该根据不同的表现物体采取相应的用墨方法,这样才可以得到想要的效果。

  “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

  世人妄指烟润,遂谓生动,何相谬之甚也。

  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俱谓之气。

  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

  此间即谓之韵。

  而生动处又非韵之可代。

  生者生生不穷,深远难尽。

  动者动而不板,活泼近人。

  要皆可默会而不可名言。

  至如烟润,不过点墨无痕迹,皴法不生涩而已,岂可混而一之哉――明 唐志契《绘事微言》

  古人说烟润之效,我认为画面没有烟润之效则画显缺少葱郁之效。

  多了则容易陷入模糊的效果。

  没有清爽的感觉,每个画家都有其各自的画面特征,比如沈周,石涛,八大等偏重于画面的气,而唐寅,董其昌等则偏重于画面的韵味效果。

  黄公望,王蒙等则气和韵调和,两者应该相互协调。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

  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有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

  何谓发于墨者?即就轮廓以墨点染渲而成这是也。

  何谓发于笔者?干笔皴擦,力透而光自浮者是也。

  何谓发于意者?走笔运墨,我欲如是而如是。

  若疏密多寡,浓淡干湿,各得其当是也。

  何谓发于无意者?当其凝神注想,如不意如是而忽如是也。

  谓之为足。

  则实未足。

  谓之未足,则又无可增加。――清 张庚《浦山论画》

  作画必须从画面布局以及用笔用墨各方面都达到一定高度才能说具有气韵。

  仅仅着眼于用笔或用墨的好坏或是只讲意思多么高深。

  都无法达到气韵效果。

  笔墨是画面的直接效果,是作画的工具而已,用笔用墨不好即使有天赋,也难以表现好,所以我们学画者必须多看画展,多读书,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得进行绘画创作。

  总述:气韵其实就是一幅画特有的精神,人们不论远近观看,均可以了解到画面所传达的意思,并不需要仔细去研究。

  但画面的气韵因画家的性格,能力的不同而各有不同。

  简单来说是画面的气韵效果,深而表达的是一种精神。

  与观者的感情达到一种共鸣。

  参考文献:

  [1]俞剑华.《国画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画气韵】相关文章:

平遥气韵10-05

中国画构图论文11-15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10-06

大班中国画教案红红的樱桃11-16

中国画与诗的交融论文范文10-12

课文《国之瑰宝中国画》教案范文10-13

青花瓷装饰中国画技法的融合与渗透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