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毕业论文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2-10-05 21:19:55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1】

  摘 要: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美术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的代表性文化形态,不同民族和地域都具有其独自的表现题材、艺术方式与审美形态。

  但20世纪的中国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土生土长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工艺美术成为我们应该思索和考虑的问题。

  文章以嵊州民间工艺为例,分析了嵊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与现状,提出了有关新时期嵊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民间美术;嵊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创新

  我国的民间美术博大精深,每个历史时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每一种文化艺术都反映出当时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

  随着社会背景和人民的风俗习惯而产生、发展和发扬起来的,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历史、人文、自然等条件下形成的民间美术,都具有其独特的表现题材、艺术方式与审美形态。

  20世纪的中国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手工作坊的小农经济已基本上被机械化的机器大生产取代,中国社会全面进入工业化。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土生土长的中国民间美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但是,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受到人们的关注。

  传统的民间美术正在走上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这条艰难之路就是传承与创新、保护和发展,它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美术工作者都应该思索和考虑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嵊州民间美术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创新之探讨,以小见大,推及到更广的中国民间美术传承研究中去,使得这一文化艺术的活化石得以传承。

  一、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美术的含义

  “民间美术”指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人民根据自身生活的需要而创作、应用、欣赏,并和生活完美融合的美术形式。

  民间美术是人民大众淳朴勤劳的结晶,以其随意但多变的艺术手法和通俗且丰富的表现形式,满足了劳动者在精神和物质上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反映了老百姓最质朴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追求,是民间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视觉形象艺术。

  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所有的美术创作都离不开这个基础,所以说,民间美术是艺术的源泉。

  而在新时期,民间美术已成为群众丰富文化生活的艺术体现,包含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期盼和对美的追求。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民间美术还是一种艺术之流,它与贵气、虚荣背离,用最为粗简、便宜的生活材质,创作出自然、质朴的艺术作品,虽然那或许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用具,但其所体现出的设计意匠和美的造型,都与老百姓的心灵息息相通。

  而民间工艺美术是民间美术中具有较强工艺性甚至是称得上是某些绝活的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并不一定都具有工艺性和工艺价值,但民间工艺则是具有工艺性的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与民间工艺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二、嵊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和现状

  嵊州历史,古老久远,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哺育出绚丽的嵊州民间工艺。

  在剡溪文化的滋养下,朴实勤劳的嵊州人民,充满智慧与创造力,民间美术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钟灵毓秀”的艺术特色,并且种类繁多、技艺多样,在中国的民间美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特别是嵊州的竹编、根雕、泥塑、仿古木雕等工艺产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艺术特色,闪耀着历代嵊州人的智慧。

  这里的竹编、泥塑、紫砂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一些工艺美术已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后起的根雕、仿古木雕、石雕、戏剧服装、花木盆景等亦生机勃发。

  具有嵊州独特风格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在嵊州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和劳动中孕育而成的,所有这些携带着剡溪山水灵秀之气的民间工艺美术,在种类及风格上丰富多变、淳朴典雅,艺术个性明快而简练,透出灵秀、质朴的自然美,体现出嵊州人民朴素而爱美的天性。

  1.嵊州竹编

  嵊州的竹编艺术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汉晋时期开始往精细方向发展。

  明清两代,竹编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竹编艺人组织办起了竹编工艺厂。

  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见长。

  代表作有《六和塔》、《岳飞》、《苏武牧羊》、《昭陵六骏》等。

  嵊州竹编包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广大农民兄弟的聪明才智,记录着农耕时代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嵊州竹编,除具有极高日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外,对研究我国竹编生产的发展、江南农村民俗民情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996年,嵊州市被命名为“中国竹编之乡”。

  嵊州的竹编构思巧妙、编制纹样千变万化、工艺精湛高深,以“精美”两字饮誉中外。

  20世纪90年代末,嵊州的竹编工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落,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成为全球主流意识的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这要求产品的设计者在设计理念和审美意识上也需相应地发生变化。

  然而嵊州艺人对竹编产品的定义还停留在“精品”上,追求产品的“精细”、“逼真”。

  在创作上并没有根据时代特点和多样审美需求创造出符合不同人群需要的多种风格的竹编产品,造成了市场销售渠道越来越窄,竹编需求量日益减少,竹编艺人生活难以为继,竹编技艺后继乏人。

  2.嵊州根雕

  根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传承,更是嵊州民间工艺的典型代表,是一种集自然造化与艺术家的智慧技能,集具象、抽象和意象于一体的造型艺术。

  嵊州根雕深受江南雕刻艺术的熏陶和影响。

  由于嵊州境内存有大量古时候的庙宇和民居,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和堆灰艺术几乎随处可见。

  根雕艺人们主动从中汲取艺术营养,使作品在雕刻技艺上精美无比的同时,还注重文化的内涵与底蕴,具有独特的艺术品位。

  2007年,嵊州根雕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嵊州被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命名为“中国根艺之乡”。

  嵊州的根雕,注重根材的自然形态,又强调雕刻造型技巧,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趣。

  嵊州根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形成风格,90年代形成规模并享誉业内,至今从业人员60多人,产品广销国内各大城市。

  然而为应付应接不暇的订单,像当地郑剑夫、吴筱阳、周扬、郑兴国这样的知名根雕大师,每人都收了好几个徒弟,普通作品在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好的可达上万元。

  然而在市场热销的同时,个人的创作空间正在缩小。

  嵊州根雕大师吴筱阳介绍,“真正雕刻的时间只要两三天,但此前往往需要几天到十几天去构思,推翻,再构思。”以吴筱阳的天工奖作品《寒江独钓》为例,光构思就花去了他两个多星期。

  “但市场不允许你花太多时间构思。要市场还是要艺术,其实是嵊州根雕面临的最大问题。”

  3.嵊州泥塑

  嵊州的泥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泥塑的设计者们用夸张变形的艺术造型和色彩,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这些泥人小巧精致,神态生动,最小的微型泥塑只有黄豆那么大,大的也不过二三十厘米。

  工艺大师宓风光是嵊州泥塑的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打响嵊州泥人的品牌,以造型简洁洗练,着意夸张、写意、设色精当、艳而不俗,力图使泥人艺术从“俗”走向“雅”,创出了“泥人宓”的独特风格,作为浙江泥塑的代表人物,浙江泥人宓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山呈三足鼎立之势。

  其漫塑作品针对泥人易碎易裂的弱点,在造型上追求团心结构,在追求泥人敦厚、结实的同时,放开手脚,加强人物形象的夸饰,运用漫画式的手法,开创了一条泥人漫塑创作的新路。

  代表作主要有《戏剧百脸谱》、《世界首脑人物漫雕》。

  在嵊州,有许多泥塑作坊和企业,每每以盈利为目的,而且创作精品意识不够,一些企业还有抄袭之嫌。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专利权制作权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让宓风光觉得很无奈。

  从事泥塑艺术的30多年来,宓风光先后带了50多个徒弟,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真正继承发扬其技艺的徒弟。

  嵊州工艺美术的艺术形式种类繁多、特色各异。

  几乎每一件艺术品都传达着嵊州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展现了民间美术的深厚艺术底蕴与魅力。

  然而在市场经济之下,传统的民间美术正在走上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去发掘嵊州民间美术中最本质的传承元素,并加以创新和创造性的延续,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完成转型的可能。

  三、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张道一在论及民间美术时指出,“对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传统文化的厚积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应该继续发展,使其延续下去。

  最低限度是保住传统文化的‘火种’,不至于熄灭和中断。

  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保存着高贵的精神品质和优秀基因,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形成无穷的力量,其意义是深远的、无可估量的。”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创新不仅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自身的发展需要。

  因为历史在发展,民间美术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当然也需要跟随历史的脚步,不然就会遭到淘汰。

  嵊州民间工艺美术作为中国民间美术中一个特点鲜明、典型性强的地域性民间工艺美术的代表,正是作者选择其进行尝试性研究的原因。

  1.开设民间工艺专业,培养年轻一代对民间艺术的传承

  正如冯骥才所言,“曾经代表我们民族生存形态的东西已经黯然消逝,无数的民间老艺人在无声无息地逝去。

  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的走,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的断绝。”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中职、高职学校建立合作关系。

  二十年前,嵊州的一所职业学校,在木雕艺人的帮助下,引进外商,创办了木雕班,学校聘请嵊州的民间艺人担任教学任务,进行作坊式的教学,手把手传授木雕技艺,学生的手艺进步较快。

  同时,学校聘请高校里的具有创新理念的专业人才到职校讲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把握时代的审美倾向,让部分优秀的毕业生深入高校继续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至今已经为嵊州木雕培养了400余名木雕专业人才,有的已经成为工艺美术大师。

  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一方面通过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传艺,让学生身处模拟的和真实的工作环境,感性地体验技艺的要求,更好地掌握工艺技巧。

  另一方面师傅带徒弟形式带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样使企业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新鲜的血液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传承和发展道路。

  2.推陈出新,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要求的作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像民间工艺这样属于创意类的文化产业,更需要不断创新。

  民间工艺源自民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传承。

  我们必须尊重传统文化,并用“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努力通过我们的创造让传统文化的精粹发扬光大。

  只有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会使我们的民间工艺在新时代里显现出厚重的魅力,使我们的工艺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很多“民间艺人”已经成了企业家,但对艺术的创新追求始终不能放弃,在创作出商品的同时,也要创作出更多更高层次的精品。

  近年来嵊州的根雕中出现了一些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创新之作,如郑兴国以四川汶川地震为题材创作的《妈妈永远爱你》、《丰碑》等。

  这些作品的出现,是创作者在用艺术的眼光去感知时代、认知时代,再用艺术的手法去记录时代、展现时代,进而推动着作品主题进一步升华的结果。

  这一方面说明嵊州根雕正在进一步向高层次、深内涵的精神文化产品方向攀登,另一方面,嵊州根雕艺术家开始自觉去把握时代脉搏,思考社会现象,正在不断培养作为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人文情怀。

  而这正是越乡创作者在向艺术家过渡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是嵊州根雕正在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内涵的一种表现。

  3.积极开拓市场,引进人才,建立艺术村,扩大合作交流

  近年来,嵊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促进民办民营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人才培育和文化精品创作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一方面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另一方面对民间工艺人才、获奖作品等实施分类奖励,向外出参加民间工艺展评的企业提供不同的资金补助,充分调动了将民间美术工艺做强做大的积极性。

  2005年11月建成嵊州市艺术村,它是一个占地近40亩、建筑面积为22622平方米,集窗口展示、市场交易、艺术交流、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和中心,开始了着力推动全市民间工艺产业形成合力迅速发展的探索之旅。

  嵊州市艺术村的诞生,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前卫和时尚,而是为了延续古越之地的文脉。

  建成以来,艺术村不仅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而且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良好的社会效益。

  市内外慕名前来参观并购买工艺产品的游客络绎不绝,全市民间工艺产业每年实现总产值在1.5亿元以上,同时带动了嵊州的旅游业。

  艺术村建成以后,嵊州的民间工艺泥塑、竹编、根雕等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家”,特别是根雕这一在民间“隐匿”千年的古老艺术,迅速从复苏走向繁荣,实现了艺术上的突破和规模的飞跃。

  现在,这里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根雕艺术家群体和众多的根雕产业从业人员,成为全国最大的根雕创作生产基地,成为浙江根雕艺术界的龙头。

  近年来,在市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下,艺术村以集团军的形式,多次赴全国各地参加展览活动,成功地进行了品牌运作。

  嵊州艺术村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几乎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大型民间工艺类展示展销活动中,都有嵊州艺术村作品的踪迹。

  此外,当地政府还经常组织艺术村的大师们到全国各地参观考察和交流合作,不断扩大艺术村和嵊州工艺大师们的影响力。

  如果说,嵊州是一幅风光秀丽的山水画卷,那么民间美术工艺便是镶在这幅山水长卷上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映在剡溪江畔的一道绚烂美丽的花环。

  进入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主体正式登上主流文化的历史舞台,而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不能是密封式的,而是积极地、开放的,只有创新才能找到在新时代生存下去的根本。

  唯有这样,地方民间工艺美术才能绵延亘久,永远美在民间、美在大众。

  参考文献:

  [1]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首届中国木板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

  [3]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4]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中共嵊州市委嵊州市人民政府.嵊州民间工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6]李红月.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丰富内涵[J].作家杂志,2009,(7)

  [7]王瑞芹,论徐州民间美术的写意性[J].艺术百家,2008,(8).

  [8]李娜.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及传承状况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7

  [9]越乡文化的精华浓缩――走进嵊州艺术村・嵊州民间工艺介绍[EB/OL].asp?ArticleID=279[2008-06-12].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2】

  摘 要:现在,人们对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越来越重视,虽然很多部门或学校愿意承担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发扬,各大院校也愿意加入到保护传承民间工艺的队列中,但是在资源整合、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仍存在很多难题。

  目前,急需研究出系统完善的方法,让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地方民间工艺美术 中职学校 传承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经过多年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国民众代代流传的审美思想和生活习惯。

  随着经济发展及文明的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保护传承的重要性,许多学校也都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参加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队列中。

  但是在资源整合、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仍存在很多难题。

  一、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的现实意义

  1.满足人才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据相关部门统计,温岭市草编帽工艺企业等一些民间工艺企业已发展到585家,规模企业46家,全市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达30000余人,但仍存在大量人才缺口。

  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技术人员的短缺更为严重。

  近年来,相关企业都在不断创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急需对口的专业毕业生来缓解其人才紧缺的现状。

  这都需要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民间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和制作人员。

  而中职学生就是地方企业发展建设的未来主力军,所以有必要促进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的传承,满足人才需求和温岭的经济发展,以此来保障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行业的持续发展。

  2.拓宽传承渠道,发扬民间工艺美术

  温岭有许多民间工艺美术(如:蓝印花布、海洋剪纸、纸扎、龙灯、木雕、贝壳画、草编等)都是民众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

  温岭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温岭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生活文化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许多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空间遭到破坏,于是各种工艺美术正面临着消失、遗忘的困境。

  同时,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不愿传承民间工艺美术,而老一辈的传承者都已年逾花甲或离开人世。

  在这些众多的民间艺术中,只有海洋剪纸等少数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其他很多项目都因无人传承而濒临消失。

  温岭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状况堪忧,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所以,将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引入中职学校,向学生展现温岭本土艺术,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温岭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还能让学生在学习创作中不断创新,让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二、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的现状

  1.没有合理的定位

  在民间工艺美术进校园热潮的推动下,各个中职学校都展示出了极大的热情。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等因素,没有对课程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定位等进行充分的研究,更没有结合专业特色及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去实施传承。

  在传承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定位,导致传承目标不明确,效率低下,因而也就不能有计划地实施传承,达不到有效传承发扬民间工艺美术和为相关企业输送人才的最终目标。

  2.缺乏资源整合,课程体系不完善

  据了解,许多中职学校传承民间工艺美术项目的并没有统一的教材或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课程体系极不完善,或者只是开发了极个别项目的校本课程,而且质量不高。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全面性。

  3.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要在中职学校进行有效传承,就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然而,受到民间艺人逐渐消失、师资紧缺等现实的制约,师资不能得到及时培训,导致师资队伍薄弱。

  没有好的师资,自然也就无法使民间工艺美术得到有效的传承。

  4.课堂模式陈旧,传承方式单一

  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各学校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要传承方式,形式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

  这与中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传承效果不高。

  三、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传承的建议

  1.明确课堂教学定位,有目标有计划地传承

  课堂教学是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主阵地。

  为了有效开展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让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就要做到明确传承定位。

  有了明确的定位,有利于为传承教学指明方向;明确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教师合理地制定传承目标和传承计划,并能以此为核心,逐步展开传承工作;有了明确的定位,有利于为学生学习提供指路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明确课堂教学的定位,要做到根据社会需求和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寻找合适的课程目标定位、强调教学的重点,合理搭配教学模式。

  以此为基础,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向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前进。

  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习得知识能力和技能以及社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传承效率。

  2.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温岭的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基本都零散地分布在民间各个角落,没有一个系统的归纳整合。

  而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的传承必须要依托一定的教学资源才能有效开展,所以教师要积极搜集资料,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全面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美术传承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丰富多元,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用于课堂教学,需要根据本校的特点灵活运用,对其进行筛选、编写。

  筛选课程资源要遵循适应传承目标定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适合本校工艺美术专业建设的实际的原则,通过删减或添加,合理编排。

  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满足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在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3.“请进来走出去”,增强师资力量

  为了改变师资薄弱的现象,“请进来,走出去”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通过引进、外聘、培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打造一支有内涵、有干劲、有钻研精神的民间工艺美术教师团队。

  “请进来”,是指通过将民间艺人请到学校来,对教师进行民间工艺美术的培训和现场指导。

  “走出去”,是指根据民间工艺美术的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开拓校外学习的途径,努力探索各种渠道,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教师学习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民间工艺美术的理论水平和工艺制作技能。

  我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去寻找隐藏在身边的老艺人,如笔者学校的蓝印花布项目,就是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各地的专家、艺人和企业,而后拜师学艺,为蓝印花布的师资培养拓宽了道路。

  4.丰富传承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基于中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不仅要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下足工夫,更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上、生活中获取知识。

  这样既可以体现艺术源于生活的规律,又避免了学生知识面局限的现象,帮助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和技能操作的能力,以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教学做合一,理实结合。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因为地方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培养的是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同时完成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知识的建构。

  而且,传承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不仅要采用一贯运用的‘教学做’合一的培养模式,更要想方设法灵活运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中来。

  (2)巧用师徒制,传统现代相融合。

  在古代,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一般采取师徒制形式,我们可以巧妙地将师徒制运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到企业聘请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成立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或技师工作室,将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融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校陈根土帽饰工作室就在草编工艺传承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3)追踪寻源,将课堂搬到教室以外。

  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民俗节日庆典、博物馆、展览,以拓宽学生视野。

  也可以不定期带领学生到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发源地去参观考察,追踪寻源,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感受地方特色民族文化的熏陶,欣赏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激发创造灵感。

  (4)举办民俗活动,营造学习氛围。

  在民间工艺美术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通过民俗节等活动,在学校里营造学习民间工艺美术的氛围,能够强烈激发中职学生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的热爱之情。

  例如:端午节的荷包制作比赛,小人节(温岭石塘镇的本土儿童节,家长常以面泥纸扎等为材料,制作彩亭彩轿,为儿童祈祷。

  )面塑纸扎展示,或蓝印花布服饰展等等。

  所以在校内举办一些民俗活动,不失为营造浓厚学习氛围的好方法。

  总而言之,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在中职学校传承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改善,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欧新黔.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海霞.民间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刘畅.刍议职业教育与传承民间手工艺[J].职教通讯. 2013(17).

  [4]李朝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4).

  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3】

  [摘要]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博大精深,遗产丰富,技艺高超,是民族思维与心理的凝聚,具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品种繁多,如竹编、草编、木雕、蜡染、泥塑、剪纸、工艺铸件、民间玩具等,本文以剪纸为例,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小议。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

  1民间工艺美术之剪纸艺术概述

  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遗产丰富,历史悠久,技艺高超,比如:剪纸。

  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的手工工艺,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刻)刀为工具,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轻软媒体艺术,它的灵感主要源于民风、民俗和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基于它简捷的制作方法和特殊的镂空技术,又为后来的民间工艺装饰服务。

  纸的折叠性使工艺师的雕镂工艺变成剪刀的掏剪、对折与多折剪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形。

  民间剪纸艺术的装饰美化功能与民间工艺美术存在着一种审美共性:装饰、实用。

  “镂空”是剪纸艺术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运用到平面设计、服装刺绣、建筑界面装饰等各个领域,属于劳动者的艺术,是最经济、简捷、最便于抒情的民间艺术形式。

  人们以唾手可得的纸和最原始的剪刀工具创造了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剪贴艺术,它扎根于民间,服务于人民,作者和欣赏者众多,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艺美术已经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承载着新的文化传承任务;而从国内、国际各个设计领域来看,剪纸艺术面对着与新时代发展的脱节和边缘化问题,同时,这种边缘化倾向也为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带来了创新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2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民间工艺美术在新的知识、技术、观念的冲击下将面临着自身的延续和发展的巨大压力与挑战。

  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民间工艺品价值认识的偏移和民间工艺的创作观念难以与时俱进上。

  在现代生活中,民间工艺品的实用功能在逐步减弱,其审美功能更加受人们的关注。

  在当下发展潮流中,人们寻求一种脱俗怀旧既没有失去现代的功效又与现代的样式形成反差的审美方式,其“实用”的背景以及严峻的内涵已经逐渐消散。

  “因此,一种放弃民俗深度追寻的浅表感,一种注重物质实效的笃实感,一种热衷声色气氛的浮艳感以及一种突出自我价值的个性感,可谓民间美术蜕变形态表现于现阶段的一些品格特征”。

  [1]民间工艺的创作观念受其传承方式的影响也难以与时代同步,父子师徒世代相继的传承方式使民间工艺技法的风格慢慢地走向程式化,难以与时俱进。

  3民间工艺美术的机遇与优势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过“轴心时代”的理论,“每个文明都有它成熟的自给自足的阶段,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该文明所依赖的土壤已经不能再提供更多有效的养分时,这种文明必须借鉴其他的文明资源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发展,否则,该文明虽然存在却缺乏活力,逐渐成为一个走向衰落的文明。”[7]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贵在传承与发展,重在与时俱进,在社会化大发展中,新的技术,新的文化不断促使着剪纸艺术汲取其他工艺元素的优点与精华来充实自己,以致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使其能够很好地复苏与蓬勃发展起来。

  4民间剪纸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4�1保持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剪纸艺术作品特有的民族气质、性格及其特有的美学观念,把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形式、理念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剪纸艺术作品。

  尽量避免采用将传统的图形与符号在表现形式上进行重组和挪用来传达某些历史信息;而是应该基于民族传统又结合生活实际,对剪纸手工艺进行挖掘与创新,突显出剪纸的民族特色。

  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创新,使得剪纸的内涵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剪纸文化进一步升华,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逐步地完善自己。

  4�2在原有审美基础上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民间工艺美术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如果对民间工艺进行深入地发掘与整合,然后再在原有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审美理念,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元素进行深入地提炼再创造,这样既延续了民间艺术,又可以进一步展示民间艺术的魅力,唤起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重视。

  传统的手工艺往往被人们看成是艺术品,我们应该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将它转化为设计作品。

  艺术重在表现个性、表现生活,感性内容较多一些,而设计的目的是用于服务人类、服务社会,因此,民间工艺美术要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生活的节奏,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应该主动适应社会而不是被动地被社会所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民间艺术可持续性地发展。

  正如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里所说的一样:“在艺术的继承中,人类审美意识的连续性对艺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6]虽然人们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但是人们的审美判断是有一个基本的标准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不管过了多少年,东施依旧是东施,终究不会变成西施,嫫母也不会变成毛嫱丽姬。

  人类的审美意识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突然断裂是不大可能的,突然断裂而完全另起炉灶的审美观念就丧失了为人所理解的基础,以此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也很难服众。

  因此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进行深加工,才能更好的保证民间工艺发展的继承和创新。

  4�3遵循市场规律,探析发展对策

  根据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一般原理,当剪纸艺术作品由自娱自乐的单纯目的的作品走向市场谋取利润时,剪纸艺术作品就具有了劳动价值,就转换成了劳动产品,就成为了商品,剪纸这项民间工艺也就成了艺术生产劳动,它面对的消费者就是那些花钱来购买剪纸作品的人,生产与消费的规律就开始了,确切地说这就是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规律,要想持续发展就得遵循市场经济里的规律也就是要满足市场供求关系。

  据分析,传统民间工艺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间工艺创新匮乏、发展不平衡、后继乏人或后继无人,无以形成市场化。

  剪纸艺术作品要想持续性发展下去也应走市场化的道路,同时要注重产品质量、技法应精湛。

  商品只有经过流通才能实现其价值,剪纸这种工艺美术作品不经过流通也是难以实现其真正价值的,剪纸商品的价值只有在剪纸商品消费中才能得以体现,工艺美术师生产出的剪纸作品,无论其蕴含有多少劳动力,有着多大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如果缺少了市场的需求,没有消费者的购买,那它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以活态的形式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才是实现剪纸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6]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进步,工艺美术品的市场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从古至今,大量的客观事实证明,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与振兴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都需依赖市场,如果没有市场,工艺品便无从传承、发展与振兴。

  因此,剪纸艺术作品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大趋势的发展,适应市场竞争的形势,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能长盛不衰,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4�4提供剪纸艺术生存的土壤

  “传统手工艺的衰落,究其根本,是因为现代社会不能再为它提供一个生存的土壤”。

  [9]要想让剪纸艺术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首先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剪纸作品的艺术价值,提高他们对剪纸艺术作品的认同感,甚至积极投身到剪纸艺术的创作中去,这样可以填补人才的断层,使剪纸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剪纸艺术的发展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没有人才,剪纸艺术的发展便是纸上谈兵。

  任何艺术想要发展都必须遵循“技术是血液,人才是资本,质量是生命,发展是生存”的理念。

  [8]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

  5结论

  每一种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都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乡土风情中,同时也依赖于人们对它所寄予的深切期望和无尽关注。

  民间工艺美术可谓是“纯正的国粹”,[10]我们急需根据现代人们的流行意识、市场意识,寻找契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相关文章:

传承与创新学生作文03-31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发展之路10-05

民间剪纸艺术在设计创作的传承论文10-08

工艺美术业与草原文化的创新探究论文10-09

地方文化研究与创新的论文10-0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10-26

民间艺术的传承机制与保护措施论文10-09

民间传统艺术保护与传承会展模式思论文10-08

校美术教学与地方文化传承研究的论文10-08

地方高校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