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毕业论文

美术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4:27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美术论文范文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在表现上往往是静态的呈示,然而我们关注到它所表现的内容又往往是动态的。由动态向静态的转变自身就是一种创造,画疾驰的汽车、飞翔的小鸟、流动的溪水等。用静态作品来表现动态美也是美术的一种表现手段,重在创造的美术创作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尤为关注在提供素材、指导观察素材的过程中展示素材的情境空间创设,这是呼唤学生与素材产生共鸣的主要手段。

美术论文范文

  河南大学美术教育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作 者 : 逯 瑜

  专 业 : 美术教育(本)

  准 考 证 号 :

  成 绩 :

  联 系 电 话 :

  工 作 单 位 :XX美术学院

  完 成 时 间: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我国艺术教育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美术欣赏课在学校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以其特殊的内容承担着人才培育中的特殊任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当教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美术欣赏课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创造、审美、广博知识、人格境界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教育尤其是其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学科无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

  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题只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随着多媒体使用信息量增大,学科课题综合化都必将大大拓展美术欣赏的容量。

  高中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以列为必修课程,以及大学美术选修课等构成全民的艺术素质教育,突现了美术教育在现代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找准位置就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二个方面,才能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

  不能认为开了美术课就是素质教育了,观念不转变美术照样搞应试教育(如重技巧、轻欣赏,重课外、轻课堂,重特长生、轻多数学生等)。

  美术教育要跳出低层次,实现其阶值就必须改变以掌握专业技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美术欣赏(既使是技能技巧教学也必须更多融入欣赏内容,对于特长生更应当重视美术欣赏及文化素养),纠正作为艺术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大顽症:艺术教育不艺术(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无新意)、普通教育不普通(“重技轻理”过于强调专业技能)。

  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现状

  我国美术欣赏起步晚,很多搞美术的人都以绘画实用美术为主,去搞美术理论的相对很少也属于冷门,从而致使美术欣赏很滞后。

  眼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文化艺术不断与国外交流沟通及碰撞,美术欣赏被提上发展的日程,目前美术欣赏课正处于在普及中提高这样一个层面上。

  美术欣赏从2003年起就成为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课,从体制上看美术欣赏课的地位有很大的改观。

  但在现实教学中,美术欣赏课题依然没有改变,从根本上几乎很难改变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

  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美术欣赏课的重要作用,但是学生说的和做的却大相径庭,在他们眼里这是一门副的不能再副的课,既不统考又不高考(美术专业除外),还是多学点考试用的吧,这样更实惠些。

  不仅学生不重视,社会、学校和家长对美术欣赏课的关注也不够。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几点尝试

  美术欣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新的教学观认为: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不一定必须是成定论的知识,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接触一些尚在争论的内容。

  因此,新课程为寻找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了相对广泛的空间。

  现实生活中的话题往往具有亲近感。

  如在“什么是美术作品”的教学中,笔者出示了现在明星穿着的“破”牛仔裤和学生平时穿的校服问:“这些是美术作品吗?你平时会喜欢穿哪样的服装?”从而引出美的多样性、美的时代性以及美术作品产生的条件,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使学生感觉到美就在身边,并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

  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

  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

  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

  3、创设情景,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

  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地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景设置法等办法,往往事半功倍。

  4、美术欣赏应从文本欣赏走向研究性学习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适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是连通美术与社会文化、时代之间的桥梁,通过这样的活动赋予美术欣赏教育以丰富的意义,无疑给美术鉴赏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

  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

  通过网络资源、图书查询、民间调查等手段广泛收集资料,并且对与课题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进行整合、汇总,围绕自己的课题进行合作探究,完成研究报告。

  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美术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美术文化的体验与感受。

  新课程理念要求,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不要过于追求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如何研究问题,从而锻炼创造性思维,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审美能力的教育

  审美能力就是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到处存在着美与丑、对与错的对比。

  中学生正处在豆蔻年华,感情自然而纯真,对世界的美丽与美好的事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求。

  但对社会一些对立变化认识还是很肤浅,所以中学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教育尤其重要。

  “美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美术是视觉形象艺术,美术教育就重视视觉形象的运用。

  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心灵情感的共鸣,思想冲击,陶冶情操,塑造美的灵魂。

  利用艺术的感染力,感召力,观尽大千世界中的艺术精华。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美的本质,美的真谛。

  从重视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

  运用直观教具、模型、范画、录像、幻灯、电脑设计等,帮助学生感知美,提高审美能力。

  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视觉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

  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

  光凭教者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

  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

  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

  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方能产生情感共鸣。

  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不仅从蒙娜丽莎的脸上看到,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地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同时,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种朴素、自然、纯真的人性情感透溢出来,表现出一种彻底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体现出充满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从而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

  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

  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的魅力在于通过刻画劳动的美,表现出一种自然淳朴的情感,坚实而凝练的笔调描绘出法国农妇朴实、勤劳、诚挚的品格,优美的自然风光,饱含着一种宁静的生活意趣。

  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另外美好的学习环境,会使心情愉悦,激发学习兴趣;恶劣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心情郁闷,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通过美化育人环境,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2、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国的传统教育,包括解放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的确不重视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几千年封建专制政策传统的和“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及近几十年经济的计划管理模式以及过多的政治运动影响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视,这种社会结构偏爱有知识、有技能但因循守旧、被动驯服,因而忽视乃至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创造,“创造”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学习”这种人云亦云的能力每个人(包括动物)都有,但遗憾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人类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文明的象征。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

  ”美术欣赏课利用美术作品的内涵不确定性,让学生大胆想象,并能以我为主、自圆其说,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极其重要的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

  ”世界的发展大多是从无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美术欣赏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对相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能力。

  虽然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形成惊人的作品,但由于形象语言的多样性,也能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成为一种广义的形象思维文化教育。

  这对于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是最为有益的。

  因为这种教育用于大多数,对于创造性思维普遍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如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提倡成品再创造和艺术的大众化、流行化,艺术家运用他们喜欢的材料,创造出一些简单的、有意义的作品,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创作的公有财产。

  1958年艺术家贾斯伯·琼斯创作的《三面旗》画的是三面大小不一而又有渐变形式的美国国旗。

  这件作品力图使人人都熟悉的图像,复制出来让观者看,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和冲击力。

  这便是创作,既简单又富有联想,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创作,美术欣赏课正努力提高美术教育这方面的功能。

  如废物造型创作,从材料到构思,完全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化腐朽为神奇,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特别是结合社会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题,使这种教育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素质。

  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新型材料与工具发掘新课题。

  如广告欣赏、标志欣赏、家具欣赏、店面欣赏、环境艺术欣赏等实用性强,想象空间大的课题,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体现,增强了学习兴趣参与欲。

  学生的创造力在恰当的指导下,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步骤过程到结果,感受到一种全新的体验。

  如在我校五十年校庆之前进行庆徽设计,同学们结合我校的特点及对标志的理解积极构思,细致描绘,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创造性思维锻炼。

  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创造性思维比较常见,效果非常好。

  3、广博知识的源泉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

  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

  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旁征博引,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

  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来源于社会,并依社会而存在,所以,欣赏美术作品必须要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风俗、人文等。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

  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

  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

  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

  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

  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定要涉及到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区别,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出:山水画是散点透视,因为山水画是移步换景、边走边画,不是很注重客观现实,重写意;而风景画是焦点透视,因为风景画是站在一个点不动进行作画,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描写,重写实。

  这几千年的艺术也造就了东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东方人重情感,西方人重理性。

  由此会延伸到很远、很深。

  好的美术作品,欣赏者要有一定的知识做前提,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外部的形式结构,作品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背景,内部情感意蕴。

  所以在欣赏的同时,大大的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4、人格境界的提升

  情感境界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

  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境界。

  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起来可以陶冶情操,完善意志,使欣赏者的人格境界得以提升等。

  如《长江万里图》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民族自豪感;拉斐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大卫》表现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与勇敢、无畏和自信的人格意志。

  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感,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

  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现在全中国正在轰轰烈烈的推行素质教育,而美育教育思想品德的培养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美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决定了它在美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

  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使他们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美术欣赏尽管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所要达到的目标,还有许多深入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

  我国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现状,也需要认真调查研究。

  美术欣赏在自身科研方面相对滞后的状态,应该努力以改善。

  美术欣赏真正切实地实施起来,还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需要进一步探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可以预期的是,通过我们共同努力,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会更加突出。

  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超越了民族界线,超越了国界,是一种无声的心灵语言交流。

  与之交流绝不仅是以上谈到的这种作用。

  一幅优美的作品它有宏大的包容量,个中的内容是我们无法尽述的,这也就是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让我们静静地品味画中的意境,也静静地品味多姿的生活。

  品味灿烂至高的人生,用崇高的精神境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品质,这也正是美术欣赏课的本质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邓福星.《美术教育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徐芬、赵德成 .《教育研究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3]姚今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小学美术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年版.

  [4]钟俊主.《美育》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术论文】相关文章:

美术论文10-01

美术鉴赏论文10-01

美术论文修改10-01

小学美术论文10-01

美术教学论文精选10-01

美术教学论文09-30

美术教育的论文10-01

高中美术论文10-01

美术论文集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