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语

分析美国伦理批评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的重构论文

时间:2022-10-08 08:13:47 评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分析美国伦理批评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的重构论文

  一、 理论溯源的学术史研究

分析美国伦理批评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的重构论文

  以史学进入文学批评,寻根溯源,循迹理论的史学旅程,是格物致知的必经之法与有效途径。

  首先,正本清源是学术史的重要功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人对伦理批评的起源、发展与变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梳理。杨革新这部著作是系统研究西方伦理批评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聂教授在该著序言中充分肯定了该著作的学术史正本清源之功能。国内对美国伦理批评的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层出不穷。唯有杨革新教授从词源学“文学”与“伦理”入手,以史学梳理促进学术传统的直接进入,正本清源,鉴定与甄别术语的能指与所指,考察伦理批评作为批评术语的演变过程,从亚里士多德哲学以及古希腊文艺溯源文学伦理学批评之合法性。他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三位代表批评家弗兰克·如雷蒙德·利维斯、莱昂内尔·特里林、诺斯罗普·弗莱对伦理批评的理论场外加持,到新人文主义伦理批评核心理论代表韦恩·布斯(共导与伦理批评)、玛莎·努斯鲍曼(多元与伦理批评),再到结构主义伦理批评的核心代表希利斯·米勒(文本与语言理论)、亚当扎·克瑞·纽顿(叙事与阅读互动)逐一分析,通过考镜源流、分源别派, 历史呈现其学术血脉和趋势,从历时角度,源流类导,梳理文学伦理批评的兴起、衰落、以及以美国伦理批评为代表的回归与复兴。

  其次, 学科理论供给与自增长。自2004 年,在聂珍钊教授及其团队的共同推动下,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国内显学。文学伦理批评自身的丰富与发展恰恰是不同“场外”学科介入融合的结果。杨革新充分肯定了“场外”多元学科的介入与融合:“伦理批评应充分意识到各种批评思潮和批评方法、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批评模式,吸收其精华以提高自身的阐释力”。比如:默多克、罗蒂、列维纳斯从哲学领域对伦理批评的补裨;自主论者与唯美主义者以纯管弦乐与抽象视觉艺术等的非伦理性,对伦理批评标准普适性的质疑;反自主论者以朋克音乐、埃及金字塔以及伦布兰特名画《熟睡的女孩》的共性虚无来佐证标准的多样性与特殊性;波斯纳从法律视角对伦理批评的间接反证;努斯鲍曼等对语言学意义的高蹈;以及聂珍钊教授将脑文本自然科学原理引入对文学伦理批评本源论的正名与佐证等。

  二、朴学传统与实证科学法之融合

  杨革新的史学钩沉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朴学传统与实证科学法之融合。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纷纷强调清儒朴学潜藏实证之精神。朴学传统与实证科学在归纳演绎的本质上是契合的。但是要强调的是,实证科学法注重演绎与归纳之余,由于其自然科学法的本质属性,在对于社会科学属类的文学伦理批评史学研究上,存在局限:很难诉诸理论以科学的实验方法。而杨革新的朴学历史钩沉“贯本末,彻精粗”、“以经证经”、及“文献考证”实现了元方法操作。

  《美国伦理批评研究》结构上通过史学的历时性回溯,连贯理论的发展始末,进行史学钩沉。行文论述“以经证经”,以文论文,代偿了作为实证法的数理考据之不足。尤其在“美国伦理批评的对话与论战”部分,观点交锋对峙,在二元、多元驳辩中,不断正经明义。“文献考证”近二百部资料,包含大量英文原文资料,从“材料”出发,尊重事实,论述有理有据。杨革新以此三种朴学元方法构架点、线、面格局,践行实证之科学精神,通过朴学与实证法内在同一的历史观、考据观,还原学术史学的“真”与在场感。在对理论进行检验的过程中,证伪与证实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从而构成了实践检验理论过程中的两个相反相成的叙事循环。杨革新几乎对所有问题的论述都遵循了这样的叙事循环逻辑。比如对于英国文化学派利维斯的观点,一方面杨革新充分肯定利维斯“形式与内容统一观”对伦理批评实践的重要价值、肯定其对文学道德标准与道德批评方法的人文主义坚守;另一方面,又及时对其理论缺陷进行“证伪式”反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利维斯因过分追求作品的道德性而使他的批评方法最后沦为道德规约论之流,从而使他从当代描述性的伦理批评实践中脱离出来”。尤其在“伦理批评的对话与论战”中,杨革新设置“自主论与反自主论”、“认知论与反认知论”、“后果论与反后果论”三组二元对立关系,不断立靶子,不断论战证伪。比如反自主论以审美体验的蕴义性证伪了审美体验普适性观点。自主论又以“适度自主论”证伪了自主论的理论自足。于喧哗对话和拨乱反正中,作者协助阅读者从各种假设或猜测中筛选出逼真度最高的理论,通过证伪的层层递进,无限逼近理论真相与本质。

  三、对伦理批评复兴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中重构的思考

  伦理批评作为经典理论,其在上世纪80 年代美国复兴、在21 世纪重返中国理论前沿、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卷土重来的内外动因与价值在哪里?美国复兴经验对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借鉴意义是什么?《美国伦理批评研究》“紧紧抓住重新出现的伦理批评只是一次传统的回归,还是在新的语境中对传统伦理批评的超越这个基本问题,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美国伦理批评的发生和发展脉络进行细致梳理,从比较的视角对中西伦理批评进行对比分析,并实事求是地给以中肯评价”。杨革新不拘泥于对伦理批评进行学术史的纵向与横向平面呈现,他的通篇布局与书写脉络中一直“草蛇灰线”着关于“伦理批评”理论生长、衰落与更新代谢的逻辑思辩。

  从传统人文的暗流涌动到新人文传统的大开大合,再到后解构主义的欲拒还迎,直至文学伦理批评中国重构与完善;杨革新的论述始于线性历史钩沉,开枝于共时比照,深化于理论复兴的内外因素的开掘、理论新陈代谢与复兴的思考。“(伦理批评的复兴)不仅是复兴,经典理论回归与复兴,是理论内部衍生与超越,也是外部文化、社会语境下的顺势而发”。理论的融合与复兴是内外融合并进的,是不断顺应社会哲学、文化变化而更替补充完善的,既是理论代谢选择的结果,也是时代赋新的结果:“一是已有认知阐释模式和伦理及文学关注的重新表达和语境的设置,二是根据当前文化社会历史条件和要求对该模式的替换和重新设计”。

  与此同时,杨革新以一个中国学者的文化自觉,在认同与对话的基础上,考察美国伦理批评的演进与中国重构,尝试伦理理论中国化的阐释掘进。

  其一,术语中国变异的逻辑印证。聂珍钊教授为代表的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首要开拓在于,厘清系列混沌的概念关系与范畴,提出了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核心的系列中国术语变体。术语的中国变化基于聂教授对文学伦理学基本属性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伦理学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美学”三种基本理论关系的重新阐释,其逻辑可以从美国伦理批评史学承变得以互文与印证。杨革新通过对美国伦理批评的历史词源追溯,以及术语之间的博弈反正分析,进一步明晰与佐证了聂教授中国伦理批评新术语与概念提出的逻辑合法性与合理性,有助于夯实“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内涵界定,并促进外延开拓。

  其二,佐证从价值论到方法论的合理性。传统伦理批评将伦理批评局限于道德伦理主体评判上,这也直接授柄于反对者,使其纷争不断于伦理作为价值判断的不确定性与时空阐释多元性。为了化解人文主义的作为价值标准的局限性与理论困顿,杨革新对布斯“共导理论”以及努斯鲍曼的“多元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事实上,无论是“既诉诸规范性的原则,又考虑到植根于教育和经验中通过某个群体共享传统的不断积淀而获得的共有判断”的“共导”,还是“提倡价值的非公约性”的“多元”,依然是停留在伦理价值层面的探讨。杨革新提倡回到历史文本现场,将价值判断的历史媾和不确定转换为方法视角的规约与规范。“伦理性并不仅仅指作品的道德好坏的问题,它还有更广的范围,如作品中的伦理秩序、原则法规等”。这就为纠缠于价值判断中的伦理批评提供了审视纬度的客观科学性与多元性,也佐证了聂教授将伦理批评从价值论拓展到方法论的合理性与变通性。

  其三,回到文学实践。中国文学伦理批评理论的螺旋上升与意义赋新的驱动力在哪里?如何保持独特性与阐释力?杨革新睿智而前瞻性提出“要以批评的实践为导向”,“以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为研究导向,从批评实践中提炼出结论,并用它们来指导具体的批评实践,解决批评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建构只不过是服务于批评实践过程中的自然结果”,既明确了文学伦理批评的实践功能,又加强了实践对文学伦理批评学的中国建构意义。鉴往知来,革故鼎新。敬意于杨革新教授以美国伦理批评的史学研究视野,助力文学伦理批评之中国话语建构。致敬并期待国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新飞跃。

【分析美国伦理批评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语境的重构论文】相关文章:

假言三段论的困境及其语境解释的分析论文10-09

文明进程中的伦理忧患分析论文10-10

比较文学文化语境教育分析论文10-09

文学批评中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论文(精选6篇)09-19

孔子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作用与影响10-26

中国的恶之花分析论文10-09

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10-26

简论当代文学批评:问题与挑战10-26

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经济学论文10-12

美国住房金融体系分析论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