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语

教师评语和课堂用语的研究

时间:2022-10-11 16:43:20 评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评语和课堂用语的研究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新课改实验已经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新课改强调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传统的纸笔考试,用教师激励性的评语来促进学生发展,正是质性学生评价的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评语和课堂用语对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教师运用的评语,不管是书面评语,还是口头评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研究试图从教学实践出发,通过课堂观察、实物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小学高年级教师评语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在部分教学观摩课和平时听课中,时常都能听到:“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谁还能说得更完善些?他的回答还有什么问题?回答的真好”等等这样一些教师的提问言语及评价语言。本人觉得这是诸多教师的一个通病,是一个共性问题。对此,笔者就对这些课堂的习惯用语及评价语言谈谈自己肤浅的想法。

教师评语和课堂用语的研究范文

  一、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在观摩课、展示课、公开课中这样的提问随处可见:“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本能反应(如:举手示意、坐卧不安等)提问学生。从表面上来看,学生回答之时也有正确的答案。但深层地思考一下,授课教师之所以这样提问,是因为他们更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否按自己的预设完成,课堂教学秩序能否得以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授课的教师都期望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传授最多的知识信息量。为此,教师预设了教学目标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和理解水平设计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并按照设计的教学环节来组织教学活动。在诸多听课教师的潜意识里只有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落实到位才能最终实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达成,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公开展示课、教学研讨课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怕在某个环节上耽误了太多的时间导致内容讲不完出现拖堂现象,尽管是这样也需要提问学生,但授课教师心理所期望的是学生回答的都是正确答案。其目的是让教学流程按部就班不耽误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基于这样的目的和认识在组织类似的课堂教学活动,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问能正确回答的学生。这样的提问表面上看似给了学生平等的参与机会,但教师更多的是忽视了中等生、潜能生的存在。如“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之后,学生一旦不能回正确答问题,教师的习惯做法是:要么打断学生的话让其坐下,要么急于替学生回答来完成内容。”虽然这样的课都能按教师的预设程序完成,从整节课来看也有不少学生参与,但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往自己事先设计的那个套里钻,学生是被动地学习,没有自己的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基于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换一种提问的方法:“谁想回答这个问题?”兴许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能反映出教师对学生参与的期盼。尽管这样的问法,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可能导致课堂教学不能有序进行,但是,这恰恰是学生们最想要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才能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才能更多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样的提问方式也许是新课程标准所想要的。

  二、谁还能说得更完善些

  根据教师的提问之后,面对学生不太理想的回答,随之而来的是:“谁还能说得更完善些?”在很多授课教师的潜意识里,这样的提问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认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深度理解。这样的想法也许不无道理有其合理性,但是,只要认真地反省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这样提问的目的还是对课堂秩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强烈欲望。

  “谁还能说得更完善些”表面上已有不少学生参与进来,最终找到一个更为全面的答案。但这种筛选式的提问得到名利双收的是最后一个学生,前面所有参与的学生回答的都失败得不到教师的终极认可。笔者认为当前学校诸多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与这种筛选时的提问有着直接的关系。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以大多数学生的失败体验来强化一个学生的成功,更不应该将一个学生的成功建立在诸多学生的失败之上。否则,就会使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恶学校和学习,这种结果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三、他的回答还有什么问题

  在某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之后,如果授课教师觉得学生的回答与他心里所谓的标准答案有出入。常常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他的回答还有什么问题?”,之后全体学生来挑选其中不够完善的地方,帮助此学生完善他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合作互助的意识和行为得到了培养,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想要的。但反过来一想,班级里很多学生沦为潜能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这种不自信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自信,尤其是刚开始上学时,如果他担心自己回答不完善,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补充,学生就容易失去参与的勇气,不敢再回答问题。这样,极易使这类学生形成“我不行、我没有能力回答问题”的思想。这种不良的思想一旦形成会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笔者认为,授课教师觉得学生的回答不够完善或者确实需要补充的时候,教师可否用商讨式来提问:“谁还有不同的看法吗?”基于这样的提问,学生应该是能接受的,因为谁都有不同的看法,谁都有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的补充和完善不是对前一个学生答案的挑剔和否定,这样的交流是一种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们拥有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

  四、回答得真好

  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做出评价。评价的言语应有尽有,但授课的教师最习惯的是“回答得真好。”类似的评价的语言还有很多,诸如:“真会说!你真棒!真聪明!真是智慧星!回答的妙极了!”等等。在课堂上授课教师甚至还让学生们给回答好的同学多次鼓掌以示鼓励。在授课教师的思想意识里,之所以这样做是在正向引导学生,是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的确,在很大的程度上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但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繁地使用“回答的真好”这种评价方法,经常对一个学生这样讲的时候,是否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呢?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灵活多样以真正关注学生的角度去评价学生,让学生认可自己的学习的能力。尽管“真好”是一个褒义词,但含义宽泛缺少针对性,久而久之,学生并不会认为自己真的做的很好。

  请看课堂上的这组对话。

  师:你觉得在孟郊的《游子吟》诗中,最能体现慈母爱的是哪一个句子?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对,这是这一句。

  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师生对话。体现的是典型的“课堂知识的权力关系”,教师成了“评判官”,对学生的知识,情感起绝对的评判作用,这种对话是“绝望的对话”。反思我们的课堂用语,更多的是用“对”或者“错”来评判学生,而对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能力与方法却没有投入更多的关注,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知学生的心灵体验。

  再看看我们的课堂常用语“今天你真棒!”“今天你真聪明!”就值得我们思考,难道他就是今天棒,昨天或明天就表现不好、表现不聪明了吗?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佐腾学先生说:“当教师作为课堂的权力性存在驾驭并强化这种权势的时候,体验到的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无力与空虚;反之,当教师放弃课堂的权力,使自身无力化时,体验到的是作为实践主体的教育力量得到复兴的充实。”是的,我们的课堂用语,看似简单,其实像一颗晶莹的露珠,折射出教师对“课程”与“教师”的概念的理解,折射出教师的心灵与修养,折射出教师对童心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需要教师的及时评价。但是在提问和评价过程中需要教师反思。在日常课堂上的习惯用语,以其真正使课堂变为学生们的课堂,成为学生愿意学习的好地方。从而,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教育新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教师评语和课堂用语的研究】相关文章:

课堂教师评语06-02

课堂教师评语12篇07-04

和领导说话的礼貌用语09-27

评语课题研究评语05-23

教师研究性的学习评语10-19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语04-18

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评语10-09

课堂听课评语06-29

学习《课堂用语归类》心得体会12-20

医学研究论文评语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