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省教育厅了解到,全省教育系统将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规划中小学校布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积极应对考试制度改革、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安全工作等7个方面加强基础教育工作。
党风廉政建设
在山西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各市、县教育局以及中小学校党委领导班子要一级抓一级,特别是抓住中小学书记、校长这个关键,层层传导压力,压实“两个责任”。
解决一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问题、突出问题,重点是中小学校招生入学、贫困补助资金发放、教辅材料购买、项目招投标、校服制作等问题多发易发的环节,以及乱收费、违规补课、体罚学生等典型问题。
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省纪委“八不准”“十严禁”要求,特别是针对“谢师宴”、“升学宴”等典型问题,以及开学放假、教师节、校庆等容易发生问题的时段,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申明禁令、严查严处,促进教育系统作风持续改进,努力形成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6年接受国家验收的33个县(市、区)要全力以赴做好工作,力争全部、确保28个以上的县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将于2017、2018年验收的34个县(市、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兜底线、补短板、上水平,确保如期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目标。
已通过国家验收的52个县(市、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上质量、上水平,在推进优质均衡、市域均衡上继续下功夫。
履行督政、督教、督学、评估监测四位一体职责,健全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深化教育督导改革,着力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把督导结果作为资源配置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合理规划中小学校布局
山西省教育厅将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对农村中小学校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做到该留的留,该撤的撤,该并的并,该停的停,该补的补。对一些偏远贫困山区,将按照就近入学要求,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对目前已经成为“空壳”的学校、教师多于学生的学校、只有1名学生的学校将加大撤并力度。对生源逐年减少、暂时又不能撤的,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学区制等模式结对帮扶,合并办学。对生源持续减少、学校萎缩严重却正在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采购的项目,将认真排查、评估,停止大规模投资建设,调整的资金、设备用于改善校现有寄宿制学校和教学点办学条件。对人口逐年增长、而没有学校的偏远村庄,将按照学生上下学时间原则上步行单程不超过40分钟的距离补建学校或教学点。
认真做好城镇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山西省教育厅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做好城镇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专项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的通知》,并正在制订《山西省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教育部门将依据国家和省里相关规范和标准,合理确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和规模,科学预留发展空间,确保未来中小学、幼儿园入学需求全覆盖。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
山西省教育厅将全面摸清本地乡村教师队伍底数,切实掌握乡村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努力在师德建设、补充机制、待遇保障、编制管理、职称评聘、交流轮岗、培养培训、保障实施等方面取得实在效。
统筹好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健全完善中小学教师常态补充机制。按照“总量平衡、退一补一”原则,建立年度教师补充机制,满足中小学校教育教学需要,严禁“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
统筹中小学幼儿教师编制管理,调剂部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用于补充公办幼儿园教师,支持学前教育发展。
保障中小学教师待遇,特别是落实好集中连片特困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并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全部纳入乡镇工作补贴实施范围兑现相关待遇。落实好原民办代课教师教龄补贴政策,按时足额发放教龄补贴。
积极应对考试制度改革
山西省教育厅将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实施的新的高考招生制度,从而使得高中学校的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将发生较大变化,走班制、选课制等将逐步推开,在教师配置、校舍、综合实践活动器材、实验室、标准化考场等各方面需要进行积极完善。同时将强化培训,提高教师应对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并加强考试招生机构建设,配齐配强考试、招生人员。
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山西省教育厅将结合通信“村村通”、“宽带普及提速”、“全面改薄”等工程,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校。
加快管理公共服务和资源公共服务“两个平台”建设,省级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建设,部分系统已完成部署开始应用。
学校安全工作
山西省教育厅将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能力建设,以“三化三建设”为抓手,着力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逐条细化分解安全责任;着力推动安全教育常态化,把安全教育和演练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着力完善学校安全基础措施,把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纳入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升级完善学校安全技防系统;着力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强化警校联动,建立经常性的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机制;着力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校园欺凌、上下学交通安全、溺水事故、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