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亚洲困境”

来源:实时热点 时间:2017-10-11 编辑:彩珊‍ 阅读: 手机版

  华尔街的“亚洲困境”

  曾经一度风光的高盛,2014年在亚洲的业务还屈居榜首,连续将近20年都名列前茅,而如今却连前10都不在;曾经让人艳羡的国际大投行,今年上半年的表现更是差强人意——全球前12位的投行利润下降21%。

  包括交易利润在内,今年上半年高盛的利润下降52%,摩根斯坦利下降28% 。而在利润率方面,在亚太地区雇佣了百余名资深资产管理经理的瑞银,今年上半年的利润率从去年的39%下降到今年的26%, 高盛则下降了24%。

  遭遇此等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对于亚洲市场的预期过高。虽然华尔街一直看好亚洲经济的腾飞,高盛早已看到中国大陆、印度市场的发展潜力,前CEO鲍尔森(Henry Paulson)更是积极打好与中国的关系。

  但是,亚洲地区的获利一直追不上美国及欧洲地区,再加上近来承销 IPO 的业务萎缩——根据Dealogic,除日本的亚洲IPO交易量今年同比下滑16%,以美元计算的并购量较2015年减少23%,高收益率和投资级债券发行量也分别下滑了两位数字百分比。

  第二,与本土同行相比,缺乏竞争力。对于这些国际大投行相比,中国大陆本土投行的快速发展自然令人刮目相看,而这些本土投行对于当地的政策法规,政府关系、金融操作更为驾轻就熟。而中国公司则更趋向于选择本土投行来承接相应的IPO业务。

  10年以前,中国的投行业务在亚洲仅占8%的市场份额。今年以来,中国本土投行依然占据了83%的资本市场的承接量,去年同期只有72%——这对国际投行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劲敌。

  相反,国际投行所雇用的尖端人才,其技能并不能完全应用到本土市场中去。毕竟语言、关系和文化的差异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

  另外,包括政府在内,亚洲各国多少都还是鼓励本土公司运用本土的投行,在市场上进行操作。所以中国的银行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能力来撬动更多的资金。

  根据Dealogic的数据显示,60%来自合并顾问以及融资的收费都归于中国的银行,以中信为首的中国投行占据了亚洲业务的半壁江山。

  第三,当地经济发展放缓,加上区域性股灾的连带效应,以及各地政策的风险西细数都在提高。

  虽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境外投资者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参与,而且去年上半年也有一度疯狂上涨,给各大投行带来希望,但是夏季的股灾让这些国际投行的兴奋如昙花一现,而随后中国经济的放缓,以及东南亚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让不少正在谈判的合作搁置,也严重影响了包括高盛在内的诸多银行的盈利能力。

  另外,与当地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充满各种风险。比如高盛目前就面临着与马来西亚发展银行之间贿赂问题的调查,摩根大通也面临着所谓“子女计划”——对官员子女的聘用——调查。

  面临如此境地,华尔街能做的除了裁员,并没有太多更好的办法。美国银行计划裁撤亚洲地区企业与投行业务约十二个高级别岗位,波及该地区一些董事总经理和主管,最早可能本周三开始行动。这将是今年该行第二次启动亚洲区裁员。

  同样,高盛也在规划,将大砍超过1/4的亚洲投行人力,主要集中在香港和新加坡。巴克利则表示2016年将裁员20%。

  主要集中在亚洲和全球现金股票业务部门。英国《泰晤士报》曾报道称,巴克莱计划两年内裁员逾3万人。裁员被认为是能提振股价的最好的办法。

  此外,巴克莱也推迟到3月才宣布奖金情况,奖金池较去年削减至少10%

本文已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