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预测“双11”交易额将超过1000亿元
即将到来的第八个“双11”又将掀起购物热潮,继去年创下912亿元的交易记录后,业界预测今年这一数字将超过1000亿元。
消费金额放大的背后,既有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和升级,更有新金融“利器”的强推助力。
“数据作为新能源,计算作为新技术,会先后引发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与新文化的变革。”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说,以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驱动的新金融,将会更好地服务更多人群,给经济带来更大活力。
大数据绘制个人信用“肖像”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居民消费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伴随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金融的需求会集中释放,推动经济增长向消费驱动转变。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底国内人均GDP已达到8000美元,发展消费金融正当其时。
但在我国,个人信用记录不健全,金融机构往往难以衡量个人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并据此发放个人信用消费贷款。
2015年央行公布首批8家个人征信机构,互联网企业位列其中,包括蚂蚁金服集团旗下的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
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技术让大量没有个人征信记录的中低收入人群,也拥有了自己的信用“身份”,并能凭借信用记录申请网上消费贷款。
每个人的贷款额度如何确定?以蚂蚁金服的“花呗”为例,蚂蚁金服会根据用户在网上积累的行为数据,比如信用水平、消费档次、消费类型、信用卡还款、水电煤缴费等各种维度,通过大数据运算,结合风控模型,为用户建立起一套新的信用评定机制,并据此发放消费贷款。
在电商卖家杜贤孚眼里,消费金融产品“花呗”成了提高销量的“利器”。
杜贤孚是珠宝品牌TSL谢瑞麟商城业务负责人。
“跟上一代人喜欢储蓄消费不同,现在的年轻人有超前消费、贷款消费的习惯。虽然他们存款很少,但有持续履约的意愿和能力。购买大物件时,他们多数都希望借助消费贷款。”于是,杜贤孚尝试着给自己的天猫旗舰店开通“先购物后付款”的蚂蚁“花呗”这个功能,没想到一直平稳的销量自此开始上涨。
目前,在杜贤孚的店里,买家用“花呗”分期付款的比例维持在47%左右,销量已经持续两年增长。
由于迎合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和蚂蚁“花呗”一样的全新消费金融产品在年轻人中迅速普及,目前,全国90后年轻人中,每4个人就有1个开通了“花呗”。
以天猫商户为例,开通消费金融分期的首月,用户在该店铺的交易额一般都会出现提升;使用分期后,用户单价平均提升约41%。
这种消费能力的释放在“双11”之类的购物狂欢活动中更加明显,特别是手机、家电、度假、珠宝等发展型、享受型的消费类目,网上消费贷款将成为助推消费的新“引擎”。
新消费模式催生新保险需求
从业7年的电商卖家夏维君“双11”之前正忙着研究一个新事物——消费保险。
去年年初,夏维君店铺的销量开始增长,这种增长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
夏维君店铺是专门做卫浴产品销售的,经过仔细研究,他找到了销量上涨的主要原因——去年年初开始他给每位用户加送了一份保险。
“有一次,一位湖北的用户买了马桶,签收后却发现有破损。”这个损失由谁来承担?东西不便宜,而且错不在买卖双方,夏维君犯愁了。
突然,他想起这个马桶是投了消费保险的,可以申请保险理赔:“没想到一天就获得了赔款,买家和我都不用承担损失了。”
夏维君投保的险种是一款专门针对家装建材的消费保险“极保障”,保障范围包括货物破损、退货运费、材质鉴定和品质质保,这一类保险产品正是针对大量笨重粗大、易损易破产品而专门设计推出的。
有了这一保险,人们在网上销售、购买这些商品不再有后顾之忧。
正是基于网络消费的新情况、新变化,不少新型保险产品应运而生。
保险公司在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特点中,发现新的“不确定”,并针对这些“不确定”设计新型、轻巧的互联网保险产品。
“极保障”就是一种消费保险,在电商消费盛行的中国市场首创诞生,涵盖消费链条的各个环节。
它们利用保险机制从价格、质量、物流等各环节提升消费体验,化解售后纠纷,还提供意外损失后的经济补偿,从而促进消费达成。
这种消费保险普遍单价低廉,不少还是商家赠送给消费者的,但小保险却能够提供大保障,让用户买得放心。
蚂蚁金服保险事业群总裁尹铭说:“消费涉及到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众多环节,利用提升售后等服务体验,满足老百姓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 以“极保障”为例,自2016年3月开始为消费者投保的商家服务成本平均降低了20%,消费者购买转化率提升了18%。
今年“双11”,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太平保险、泰康保险、华泰保险、众安保险和国泰产险等9家大型保险机构,纷纷联合互联网平台推出了30种消费保险服务和产品,除耳熟能详的退货运费险之外,还有化妆品过敏险、生鲜腐烂险等。
新金融服务为消费持续助力
消费金融、消费保险……一系列新金融“利器”即将在今年“双11”再次助力消费爆发。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以普惠化、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新金融将打破金融行业多年的“二八原理”,无论是消费信贷、消费理财还是消费保险,不再只面向20%的所谓优质客户,而是更多地服务80%的普通人。
“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这种转向很难实现。”蚂蚁金服副总裁俞胜法说,“蚂蚁“花呗”这样的消费金融平均1个员工服务了200万用户。这些用户中,有60%的人从来没有使用过信用卡。只有通过大数据技术,这些经济实力不足的人群在互联网上积累的信用才能被还原出来,才能转化成财富。”据介绍,一个蚂蚁“花呗”背后有10万多个风控维度指标,100个预测模型,虽然用户中有大量年轻人,但坏账率却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此外,有了消费保险,顾客买到不合适的产品可以轻松退货;运输途中出现有了损毁,保险公司来赔,商家和用户无需再扯皮……从交易场景中衍生出来的这些金融服务,像润滑剂一样,让交易更加顺畅。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唐涯表示,中国的金融与消费市场正在出现新技术、新世代与新结构的叠加特点。
以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驱动的新金融,将改变以往市场中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