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安全教育,孩子的安全一直都是我们关心的,作为一个家长千万不可大意,下面我们就为大家带来了相关的报道,同时为大家整理了菏泽市安全教育入口!
菏泽市安全教育》》http://heze.safetree.com.cn/
相关报道:
家长太粗心错写10倍剂量 老师帮喂药致孩子中毒
16日,绵阳当地网络疯传“绵阳安州区实验幼儿园老师给一名不到3岁的孩子喂药时,错把剂量3.5毫升喂成了35毫升,导致孩子药物中毒”。
17日,成都商报记者经过调查,发现真实情况系孩子家长在登记用药剂量时,误将3.5毫升写成了35毫升。
当记者给家长看了登记表后,一直认为是老师喂错药的父母表示,确实是自己写错了。
但家长同时认为,老师没有向家长复核,缺乏责任心。
孩子药物中毒
父母称“幼儿园老师喂错药了”
16日,《安州区实验幼儿园 两岁多托管幼儿被老师超10倍剂量服药》一文在网络传开,称“该幼儿园老师受小朋友杨杨(化名)家长委托喂药,结果错把3.5毫升的剂量喂成了35毫升,导致孩子呕吐”。
杨杨母亲朱女士介绍,因为孩子感冒,15日孩子奶奶送其上学时,带去了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委托老师喂药。
当天17时许,她接孩子放学时,发现孩子脸色不对,便向该班班主任高老师询问,高老师表示没给孩子喂药。
“随后,我找到生活老师取回药,发现73毫升装的盐酸丙卡特罗口服溶液只剩下20毫升了。”朱女士说,她立即将孩子带到安州区人民医院挂急诊检查,发现孩子心率高达190(正常人心率是110~120),主治医生诊断为药物中毒,需要马上洗胃。
朱女士称,给杨杨洗胃时,他们联系到两位生活老师,通过核实得知当天15时40分,生活老师蒋阿姨给杨杨喂了35毫升药,孩子16时30分就吐了。
服药登记表上 家长写的35毫升
幼儿园老师真给杨杨喂了35毫升的药吗?17日,安州区实验幼儿园以及当地教育局均表示,老师确实给孩子喂了35毫升,但是,是家长自己亲手在喂药登记本上写的35毫升。
喂药的生活老师蒋阿姨说,“奶奶送来的孩子,拿药给我们时说喂35毫升,当时我说是不是太多了,她回答说‘孩子妈妈写了的’,并从药瓶中拿出一张白纸写的字条,明确写了35毫升。
随后,她自己在服药登记表上也写的35毫升。”
随后,该园园长张小帆拿出了《受家长委托幼儿在园服药情况登记表》,以及孩子家长夹在药瓶中的字条。
记者看到,字条上写着“阳××(化名杨杨)中午喝35毫升”。
在登记表上,孩子奶奶登记的用量也是35毫升,并有签字。
张小帆说,经过调查,老师在喂药时,还专门找另外一名老师来将字条和登记表进行对比,确认了就是35毫升,“而且孩子奶奶在送药时,老师询问后也得到肯定的回答。”
针对家长称孩子在服药后就出现呕吐,张小帆表示,孩子并没有呕吐,而且下午吃晚餐时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吃了一碗稀饭和一个馒头。
缺乏责任心?
幼儿园委屈:我们不是医生
在记者采访中,杨杨母亲开始坚称,自己绝对是写的3.5毫升。
孩子奶奶也表示,她在登记表上写的是3.5毫升。
随后,记者将字条和登记表的照片拿给朱女士和孩子的奶奶辨认后,她们承认是她们写错了。
不过,朱女士表示,即使自己写错了,老师们也缺乏基本常识和责任心。
孩子父亲阳先生也称,“一个孩子怎么可能服用35毫升,他们为什么不给家长打电话核实”。
对此,张小帆觉得有些委屈:学校的老师不是专业医生,不可能对药物剂量做到非常熟悉。
况且,也是按照家长纸条上的要求在操作。
安州区教育局的调查情况通报中称,杨杨母亲接孩子放学时,老师还问了是不是35毫升,朱女士先确认,但迟疑之后又说“好像是3.5ml,我忘了,有莫得啥影响?”蒋阿姨说:“我也不太清楚,你赶快找医生问下。
”杨杨母亲说“我马上带她到医院去看下”。
观点交锋
幼儿园,该不该帮忙喂药?
虽然事情真相大白,但幼儿园表示,已经打算着手做一些操作上的调整,以免再出现类似情况。
当地教育部门则表示,为了稳妥起见,打算让家长到幼儿园喂药。
那么,幼儿园帮忙喂药,其他幼儿园怎么操作的呢?家长们又是什么意见呢?
教育部门:拟让家长到幼儿园喂药
该幼儿园园长张小帆表示,服药情况登记表从两年前就已经实行,目的就是避免老师给孩子喂错药。
16日下午,幼儿园已经给全园老师开会,要求老师告知所有孩子家长,以后孩子生病,需要幼儿园老师给孩子喂药时,必须要出具医生的处方和。
安州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幼儿园是没有义务给孩子喂药的,而且,老师也不是专业的医生和护士。
那么,如何来保证老师不给孩子喂错药呢?当地教育局表示值得思考讨论。
首先,孩子生病,最重要的是养好身体,可以考虑让孩子在家休息,因为幼儿园孩子多,也可以避免交叉感染;其次,“我们拟让生病孩子的家长,不要再带药到幼儿园,或者在给孩子喂药的时间段,自己到幼儿园给孩子喂药。
”
家长:老师应该多一点责任心
杨女士是一名4岁孩子的母亲,孩子在绵阳小博士蒙台梭利国际儿童之家读书两年了,经常遇到孩子生病的情况。
“现在是我们夫妻自己带孩子,如果孩子一感冒就不去上学,我们其中一人根本没法上班。
而且,如果这样,也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只要生病就不上学,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杨女士说,在她看来,每天每个幼儿园感冒的孩子肯定是极少数,老师们只要稍微用心一点,就不会给孩子喂错药。
刘先生的孩子在绵阳一家公立幼儿园上学,在他看来,学校的服药情况登记表非常好,但同时,学校应该配备专门的保健医生或者护士,要有专业的知识,这样一来,对于普通的药品,保健医生或护士就会知晓,也不会弄错。
“如果没有保健医生或护士,喂药的生活老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孩子的服药剂量肯定很小,在遇到与家长登记差异很大时,应该多一点责任心,多向家长核实。
”刘先生表示,当然,家长在送药到幼儿园给老师交代时,也一定要交代清楚,不要马马虎虎。
卫生部门:孩子生病最好在家休息
绵阳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个季节,卫生执法部门都会对学校进行督查,特别是在传染病高发期,更会要求学校做好卫生防疫等工作。
对于幼儿园老师给孩子喂药的情况,卫生部门表示,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孩子生病了,最好在家休息,因为幼儿园孩子多,容易交叉感染。
记者昨日从绵阳市三医院获悉,杨杨病情基本稳定,正在进一步检查治疗。
各校做法
给娃娃喂药 幼儿园都很慎重
绵阳市实验幼儿园:园方负责人介绍,对于给生病带药的孩子喂药,首先是家长先将药交给专门的生活老师,口头交接用法用量,然后,家长在服药情况登记表上签字确认。
成都市第二十一幼儿园:该校教师刘薇娜说,对确有喂药需要的儿童,家长必须和幼儿园做好委托确认,且必须持有正规医院出具的处方,一般药店销售的非处方药或保健品等不得代喂。
“如果处方和登记的信息有出入,喂药的保健医生会做好核对工作并给予更正。
”
成都贝佳乐幼儿园:薛园长表示,喂药严格遵照规定,如果家长要求的用量和药盒标注的用量及处方用量有冲突时,一切都以处方为准。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金牛区光荣音乐幼儿园:需要服药的孩子可由家长接回,服药后再返园,如果孩子不舒服,园内医生会先初步诊断,并立即通知家长。
小编提醒:
上面的新闻案例事故表面上看是大人的粗心造成的,实际上和大人对儿童用药安全知识薄弱也有很大关系,你还知道其它的儿童用药安全知识吗?
误区一:果汁服药。
用果汁送服药物,或吃药后立即喝果汁或吃水果,果酸会中和碱性药物,或使药物提前分解,降低药效。
误区二:喂药加糖。
糖能抑制某些药物的药效,干扰矿物质和维生素在肠道的消化吸收。
再者,糖能与某些中药中的蛋白质、鞣酸等成分起化学反应,产生有害物质。
误区三:剥去溶衣。
外包溶衣的药物一般对胃有刺激或易被胃液分解破坏,如剥去溶衣或压碎服用,易产生不良反应。
误区四:强行灌药。
小孩子往往不喜欢吃药,而父母齐上阵用筷子撑开孩子嘴巴或捏着鼻子,在儿童的哭闹声中强行灌药,易使药物呛入气管,轻则引起呼吸道肺部发炎,重则堵塞呼吸道而造成窒息危险。
误区五:静睡喂药。
儿童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受外来刺激时适应性调整能力差。
如果趁其睡眠时喂药,药液突然刺激舌、喉等部位的神经,可反射引起喉部痉挛。
误区六:服成人药。
有些家长觉得成人药药效强,为使儿童尽早痊愈而用成人药物喂儿童,是非常错误的。
比如治腹泻时用诺氟沙星胶囊(氟哌酸),此药对儿童肾脏有损伤。
误区七:服药过量。
有的家长急于求成,给儿童服药时擅自加大剂量,这样会引起儿童脏器中毒。
如镇痛类药物服用过量,会伤及肝脏(如中毒性肝炎等)。
误区八:滥用退烧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
有些年轻妈妈一见孩子发热,就给孩子吃退热药。
这样做很容易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误区九: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确实很重要,但并不是多多益善。
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
误区十: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用抗生素是不合适的。
而且长期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孩子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长期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