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毕业论文

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2-10-05 20:40:21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商务英语的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去写自己的毕业论文吗?在此,小编分享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给大家,欢迎大家参考哦!

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1】

  (摘自李靖民著《英汉翻译实践要略》)

  作为一名从事英语翻译的译者,尤其是初学翻译者,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性问题是必须搞清楚的:

  一、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尽可能恰当而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其本质是信息传递。

  从形式上看,翻译活动的确需要涉及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而在实质上,在翻译活动的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字本身的表现形式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译者是信息传递者,其所从事的活动绝不是简单、机械的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对应转换,而是借助语言这个信息载体的转换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

  译者的工作对象是具有不同文化传统背景的两种语言及其使用者。

  那么,我们这里所说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就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原语解读作者寄载于原文的各种信息,并通过译语把原文所承载的各种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也就是译者借助两种语言作为信息载体,把原语作者明确表达的和隐含其中的消息、思想、观点、意志、情感等各种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

  这个活动涉及三个主体:原语作者、原语读者/译者、译语读者(这里的原语作者、原语读者/译者、译语读者也分别指原语说话人、原语受话人/译者、译语受话人,以后不再赘述)。

  首先,原语作者作为信息传递者,将自己头脑中产生的信息,以符合原语文化传统规约的表达模式寄载于原语文字(有人认为,从广义上讲,这个过程也是一种翻译过程);第二,译者作为特殊的原语读者,即信息接收者,通过原语载体获取原语作者传递的信息;第三,译者作为信息传递者,将其从原文获取的信息以符合译语文化传统规约的表达模式寄载于译语文字;最后,译语读者通过译语载体获取原语作者传递的信息。

  WWw.11665.cOm

  可以看出,翻译活动始终是围绕着跨文化信息传递这个中心来进行的。

  因此,我们说,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尽可能恰当而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其本质是信息传递。

  二、翻译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译者通过原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通过译语传递信息的能力。

  译者必须在充分而准确地理解并获取原文所承载的显性信息和各种隐性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恰当而准确地用译语将原语作者意欲表达的各种信息比较完整或曰忠实地传递给译语读者。

  虽然绝对意义上的“完整”或“忠实”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尽可能减少信息衰减,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信息冗余,是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般说来,原文作者在将信息寄载于原语文字时,总是会预设其确定的读者对象能够根据各种共有的知识和经验,推理明了其意欲传递的信息,包括语言文字本身体现出的表层的显性信息和伴随的隐形信息。

  因此,译者作为一名特殊的读者,要想比较充分而准确地获取原文承载的各种信息,就应当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翻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努力发挥相应的推理能力。

  译者在将其从原语获取的各种信息寄载于译语时,需仔细分析两种语言载体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避免受到两种语言文字表现形式本身的束缚,应根据具体情况,以信息传递为中心,在译文里对各种信息的比重进行恰当的调整,以便按照符合译语文化传统规约的表达方式,来确定译文中比较恰当的文字表现形式,来安排译文信息层次的顺序,使读者能够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能够比较充分而准确地获取原文作者意欲表达的信息。

  三、作为一名译者,应当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翻译意识。

  也就是说,译者应当在了解翻译的信息传递本质,熟悉翻译涉及到的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本质性差异的前提下,通过翻译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去体会翻译,认识翻译,提高自己作为译者的自觉意识,从而在翻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应该这么做,可以怎么做,为什么可以这么做。

  除此之外,译者还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

  学习和了解一些翻译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仅仅了解和熟悉翻译理论知识,并不一定就能够成为一名好的译者。

  翻译家金圣华女士在她的《桥畔译谈》中说:

  太多人说过翻译者就像演奏家,原著就好比乐谱,乐谱上的万千音符,必须通过演奏家的演绎,方能以优美悦耳的乐声,传到听众耳中。

  ……很多人以为学会两种语文,就可以从事翻译,其实翻译的技巧精妙得很,空谈理论而不加实习,根本不会明白译事的艰辛。

  外语教学中的翻译应用论文【2】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翻译与外语教学的关系极为密切。

  众所周知,要成为译者,优异的外语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不过要学好外语,使用翻译是否有帮助则是各有所见,甚至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对于翻译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翻译在外语教学法上的角色

  (1)语法翻译法

  利用翻译来学习外语最早可以回溯到拉丁文学习时代,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背诵单字、修习语法和翻译的写作练习,口语能力的训练则付之阙如。

  此种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标准的外语教学方法,并被称为语法翻译法。

  但对许多外语学习者而言,语法翻译法中充斥着无趣的语法规则以及严肃的文学性翻译,鲜少顾及到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用语,catford(1965)曾直言语法翻译法最主要的弊病就是教授“不良的语法和不良的翻译”,难怪语法翻译法逐渐没落。

  (2)交际式语言教学法

  交际式语言教学法是目前外语教学主流,该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外语沟通表达的能力,能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恰当地使用外语。

  老师常使用实物透过角色扮演和解决问题等交际性教学活动来达到学习目标。

  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通常只使用外语,学生的母语翻译在此教学法中并未占有任何地位。

  交际式教学法偏重于口语技巧的训练,较适合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可是对于学习外语的学生而言,可能阅读和写作的需求更加重要,交际式教学法对此就较缺乏方法。

  二.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效应

  (1)翻译在外语教学上的负面效应

  二十世纪初,外语教学的改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革运动开始对语法翻译法发难,批评它忽视口语技能,教导片断零碎的句子,鼓励母语和外语间错误的对应。

  WWw.11665.cOmdanchev (1983)曾经总结外语教师反对使用翻译的立场如下:

  1.翻译使学生不愿用外语思考,延迟其流利度和创造性语言的习得过程。

  2.翻译误导学生以为两种语言间呈现简单的字与字之对应关系。

  3.翻译剥夺老师和学生可以只使用外语上课的宝贵时间和机会。

  4.翻译会产生语言干扰。

  5.翻译是独立于说听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之外的技能,仅适合用来训练专业译者。

  6.翻译是种不自然的语言,而且不适合当作外语测验的题目。

  (2)翻译在外语教学上的正面效应

  从学习者的观点来看,翻译本是外语学习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认知活动,翻译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使用外语,也可降低他们外语学习的焦虑和挫折感,所以事实上学生使用翻译当作一种学习策略来学习外语的情况非常普遍。

  danchev (1983)指出翻译对于外语教学有以下的正面贡献.

  1.母语和外语间自然清楚的比较,有助于学习者破解困难的外语结构和元素。

  2.快速而有效的理解控制。

  3.可以克服与中和母语转移之干扰。

  三.翻译如何增进外语教学成效

  (1)整合翻译和交际式教学法

  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技巧或活动并不等同于语法翻译的教学法,其实翻译也可以应用在其它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建议将翻译整合到交际式语言教学法中。

  例如tudor (1987)认为“翻译传达跨语言和跨文化的讯息,是种最佳的沟通活动,应该比现行的教学情况更为广泛使用。

  ”titford (1985)认为学生在经过基本的交际性语言的训练后,翻译是种最佳的后交际式活动(post-communicative activities),可用以巩固学生之前所学过的语言技能。

  husain (1994)也主张在“后沟通式教学法”时代中应该注入像翻译这种历久弥新的教学技巧,他提出几个在交际性外语教学法中使用翻译的原则:

  1.学生应该大量接触外语,且在教学中可以审慎地使用母语。

  2.教学活动同时注重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流畅性。

  3.老师要为翻译活动提供适合的上下文,不能再像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只以单句为翻译单位。

  4.以沟通能力为教学目标,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都不能偏废。

  5.以归纳法教授语法,有别于语法翻译法所用的演绎法教学。

  6.翻译的材料必须实际而且配合时宜,避免使用过时和生硬的教材。

  7.用翻译来突显母语和外语间的异同。

  由此可见,翻译和现行最受欢迎的交际式语言教学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

  近来的外语教学理论已将翻译视为一种实际的沟通技能,而非只是传统观念上的逐字直译,落实在教学上更能配合不同语言技能和教材主题作弹性使用。

  所以翻译可以弥补沟通式教学法在语言结构和读写技能上教学的不足,而沟通式教学更可协助翻译在跨越语言文化障碍上扮演更灵活的角色。

  (2)外语教学使用翻译的研究

  翻译并不必然是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但翻译却可以是绝佳的外语学习资源和工具,学生可以据此了解外语语法、增进字汇、理解篇章、甚至有助于培养听说技能。

  例如zohrevandi(1992)把学生分组,每组都分配几个母语的单字和词组,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这些单字词组翻译成英文,并据此写成一篇简短的英文会话,每组同学都要经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才能解决语言、语境和文化差异上的困难点,最后每组都要口头演示他们的会话,表现最优秀的一组会给予奖励。

  levenston (1985)也认为在交际式教学法中,翻译是种有效的教学技巧和语言评量工具,他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口译来做角色扮演的活动,活动可以是在公共场合如餐厅、机场或百货公司等。

  英文程度不同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语言需求和场合功能扮演不同的角色,使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

  在翻译教材上,tudor(1987)建议不用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性翻译,可以配合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专业需求,新闻、商业、法律、社会、科技甚至广告都可作为翻译的题材,重点是需要多元化和生活化的教材,使同学得以练习翻译不同专业的实际用语,同时开拓更宽阔的知识领域。

  这些研究皆证明翻译只要运用得宜,无论是在说、听、读、写,还是在词汇、阅读、文化教学、专业英语和沟通技能上确实都可以增进外语教

  学效果。

  总之,翻译原本就是学习外语的一种自然认知过程,应该可以和其它外语教学法整合,尤其是在运用目前最流行的交际式教学法中,它会成为一种有目的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选用实际的材料如报纸、杂志、甚至影视节目让同学翻译,同学译完后可以作角色扮演或帮影视节目配上外语发音;或者在教室中设定场所和情境让同学练习担任口译员解决外语沟通问题等,这些活动都能让学生觉得实用和有趣,当然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施教前的充分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四.结语

  许多外语教师相信学生只有在学习的初期才需要依赖翻译,到了大学应该直接使用外语来思考学习。

  但学习者在外语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必须诉诸于他们的母语来做两种语言间的意义转换。

  课堂上学生需要翻译的学习需求常常和教师对于翻译的负面信念相互抵触,造成学生不必要的学习焦虑和压力,但这种抵触其实在学习理论和教学实务上是可以消解的。

  本文认为,从认知主义和社会建构理论观点来看,学生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翻译实是难以避免的心智认知和社会交流活动。

  根据国内外许多的实证研究报告,在外语教学上使用翻译是种具有价值的资源和工具,可以提高教学成效。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上使用翻译并非是要重返过去语法翻译法的老路,也不是要鼓励学生多用翻译来学习外语,而是特别指出翻译活动可与目前盛行的交际式语言教学法结合,增进学生外语的沟通能力。

  事实上,许多学生未来在职场上很有可能会碰到需要翻译的情况,例如企业主经常会要求员工从事笔译或口译的工作,而且中国追求国际化的趋势也需要能在两种语言出入自如的外语人才。

  所以,外语教师无须完全避免在课堂使用翻译教学或禁止学生使用翻译学习,反而应该多加留意学生对于翻译的策略性使用,并将有助教学的翻译活动纳入教学内容,同时也提醒同学注意使用翻译的负面效果,如母语干扰和字面直译等,如此一来学生的外语能力不仅能够提升,也可得到多元的发展。

  翻译与外语教学论文【3】

  在众多外语教学流派、教学方法的冲击下,翻译法似乎已被淹没殆尽,甚至成了“落后”的教学法的代名词,这实在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其实,翻译与外语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学生方面,除了掌握词汇、语法、修辞等基本技能外,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是要在头脑里进行“心译”这种无形翻译的转换。

  若出于表达的需要,还要进行口头和书面这两种有形翻译的转换。

  在教师方面,他至少可以利用翻译去验证学生在词义选择、语法分析和阅读理解等方面的准确程度。

  可见,翻译不但客观存在于外语教学的全过程,还可以起到其他教学法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词汇方面

  大多数英语词汇是多义的,翻译时必须选择正确的词义。

  词义选择的方法要根据上下文和词的搭配选择、根据词类选择、根据专业选择。

  在理解英文词汇的原始意义基础上,翻译时可根据汉语的习惯按引伸义译出;或用反义词语译出,即所谓的正文反译、反文正译。

  例1 the elderly gentleman who was poorly but neatly poorly but neatly dressed ,accepted the spoon and began eagerly to sample one after another of the puddings ,only breaking off occasionally to wipe his the red eves with a large torn handkerchief.(college english book1:103)〖jp2〗

  在这段文章中,绝大多数人都把“his red eyes”翻译为“他的红眼睛”,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就连《教师用书》也是这样译的。

  wwW.11665.cOM在这一语境中,“red”已脱离了其基本意义“红的或红色的”,而应取其引伸意义“bloodshot”即“(眼睛)充血的;布满血丝的”。

  再联系到文章中这位穷困潦倒、死要面子、硬充富有的老绅士、那破旧的衣着、破烂的手帕,将“his red eyes”译为“他那红肿的(或布满血丝的)眼睛”是吻合而贴切的。

  即使根据常识,我们也绝少说“某人长着一对红眼睛”。

  这如同不能把“red hands”译成“红手”而应该译为“沾满鲜血的手”;不能把“red head”译成“红头”而应该译为“红头发的人”是一样的道理。

  这样就收到了利用翻译辨别词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jp〗

  例2 actually though don′t such sores simply mean that i am very good at answering the type of academic questions that are considered worthy of answers by the people who make up the intelligence tests-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bents similar to mine?(college english book2:146)

  “bent”在课文中被译为“natural tendency or inclination 嗜好、倾向”。

  很多学生翻译时,不是译成“跟我具有相似智力嗜好的人们”,就是译成”“智力倾向跟我的智力倾向相近的人们”,总之,对“bent”词义的选择都没有跳出课文注释的两个词义。

  这也难怪,即使《教师用书》的参考译文也只是改动了一个字而已,即将“intellectual bents”译为“智力爱好”。

  教师告诉学生,教材的注释只是选取了词典中“bent”一词的第一项释义,它还有第二项释义是“a special capacity:talent”,即“天才、天威”之意。

  然后联系课文的语境进行比较选择,才认识到,还是选择第二释义为宜,即应将“intellectual bents”译为“智力天赋”。

  这是因为,文章的作者对他在智力测验中获得高分不以为然,认为他回答的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academic questions”(学究式的问题),而编制这些试题的人们又与他的智力天赋(而不是什么“嗜好”)差不多少。

  因此,词义的确只能产生于具体的语境中,甚至有必要做些考证、分析和比较,切不可浅尝辄止而望词生义。

  二、句子结构方面

  有些并无词汇障碍的句子,翻译时仍然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或偏差,其原因很可能是在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上出了问题。

  句子结构方面的翻译技巧,主要有语序类、组合类。

  (一)语序类

  1. 顺译法与逆译法

  书中讲句子顺序时谈到,英语时间状语可前可后。

  不仅如此英语在表达结果、条件、说明等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也很灵活,既可以先述也可以后述。

  而汉语表达往往是按时间或逻辑的顺序进行的,因此,顺译法也罢逆译法也罢,其实都是为了与汉语的习惯相一致。

  英语表达与汉语一致的就顺译,相反的则逆译。

  2. 前置法

  英语中较短的限定性定语从句、表身份特征等的同位语在译成汉语时,往往可以提到先行词(中心词)的前面。

  3. 分起总叙与总起分叙

  长句子和句子嵌套现象在英语中比较普遍,这是因为英语的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虚词比较活跃、生成能力强,可构成并列句、复合句以及它们的组合形式。

  英语长句虽然长,但它既称为“句”,毕竟可以提炼成一个主干和由若干个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构成的说明部分。

  根据句子阐述的内容和汉语的思维习惯,采用分起总叙或总起分叙翻译法翻译即可。

  4. 归纳法(综合法)

  对于个别英语语言呈跳跃性的长句、蒙太奇性的长句,译者需要进行“综合治理”,重新组合,体会“翻译是再创造”这句话的含义,归纳而成明明白白的佳译。

  (二)组合类

  1. 分句法

  有些句子由于“联系词”的联系,虽在形式上是一个句子,但句子许多成分的意义是独立的。

  将它们断开分成短句是完全可以的。

  断开的位置一般可选在这些联系词处。

  联系词通常由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独立副词、伴随动词等担任。

  2. 合句法

  形式上为两个句子或多个句子,但意思紧密相关,只要译文不显得冗长,是可以合译成一个句子的。

  如:同主语的简单句、并列句可合成一个句子的并列成分,较短的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可由从句缩成主句的修饰成分。

  例3 for give hours she drove ,stopping only to rest her horse . (collage english book3:21)

  这句话可谓简单,但从翻译的结果看,并没有真正理解:“她开车用了5个小时,停下来才让马休息”;“她驾驶达5小时之久,只是让马休息时,才停了下来……”

  显而易见,以上译文或是对“drove”与“horse”的关系把握不准,或是对“stop to rest”这一动词结构及其语义功能理解失当。

  无论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美国内战时期),还是从上下文的情景语境 来看,“drove”的对象既不是“hones”,也不是其他什么车辆,而只能是马车(carnage)。

  在“stopping only to rest her horse”这一伴随情况状语中,“stopping only to rest her horse”只是为了强调说明“stopping(driving)”的原因,从而烘托出“她”连续5个小时赶路的迫切心情。

  顺便指出,教参译文不但“驱车”用词不当,而且犯了主语错位的毛病,不是“马要休息”人才停,而是人为“歇马”不得已而驻。

  例4 for new machines or techniques are not merely a product . but a source of fresh creative ideas .(college english book3:174)

  对这一从句的语法结构的分析,很容易把“of”引导的介词短语误以为仅仅修饰“a source”。

  让学生翻译后,果然不出所料。

  包括《教师用书》的参考译文也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新的机器、新的技术不仅是一种产品,而且是新的创造性思想的源泉”。

  实际上,作者之所以在“a source”后面加了逗号,就是为了突出它与“a product”的并列关系,同时表明由“but”连接的这两个并列成分都是“of”短语的修饰对象。

  据此提出如下参考译文:

  “因为新的机器或新的技术不仅是创新思想的产物,而且还是(激发)新的创造性思想的源泉”。

  三、阅读理解方面

  阅读是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一个主要手段,阅读能力被《大纲》列在各项基本技能的首位,在各类考试中,阅读也大都是分量最重、分值最高的题项。

  在教学中,应该经常要求学生将课文翻译出来,或布置段落、短文翻译练习,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综合语言手段,提高语篇水平上的阅读理解能力,并通过翻译进行校正和检验。

  即使练习或测试中的阅读理解部分,也不仅仅满足于他们答对多少个选择式的问题,而是让他们再翻译一遍,以检验他们理解的真实情况。

  例5 of the fruits of year i give my vote to the orange .in the first place it is perennial-if not in actual fact , at least in the greengrocer′s shop . on the days when dessert is a name given to a handful of chocolates and a little preserved ginger .when macedoine de fruits is the title bestowed on two prunes and a piece of rhubarb ,then the orange ,however sour .comes nobly to the rescue ; and strawberries and raspberries and gooseberries riot together upon the table ,the orange sweeter than ever .is still there to hold its own .bread and butter .beef and mutton ,eggs and bacon ,are not more necessary to an ordered existence than the orange.

  尽管大多数都能做对这一短文后的大部分多项选择问答,但翻译后,还是发现了不少理解上的问题。

  有的把第一句直译为“关于一年的各种水果,我要把票投给桔子”。

  实际上,“of”短语的作用是限定比较的范围。

  “give my vote to”相当于“like …best”,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一年的所有水果中,我最喜欢的是桔子”。

  第二、三句是作者论证他最喜欢桔子的理由。

  如第三句分号之前的两个由“when”引导的从句,是突出描写水果稀少时节的情况,主句则是作者赞美桔子所起到的补缺作用。

  而有的学生却把主句理解为“于是,不论多么酸的桔子都是高尚地走出来救援”,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其实,这里的“however sour”,是一个独立的让步状语从句而不应用作定语。

  宜改译为“而此时的桔子,无论怎样酸,却慨然而出为之解围”,这样,从语气上就与作者赞美桔子品格 本意一致起来了。

  有些学生对最后一句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对日常生活来说,与其说是面包黄油…..,倒不如说更需要的是桔子”。

  原句中的“not more…than”这一比较结构,相当于“not so…as”(不比…更),如“i am not more mad than(=not so mad as)you are.(我发狂并不比你发得更厉害)”。

  作者的本意旨在于强调,与面包黄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相比,桔子也是不可缺少的。

  据此论证,此句宜理解为:“对于有条理的生活而言,面包黄油、牛肉羊肉、鸡蛋咸肉都并不比桔子更加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那种借口避免母语干扰、主张翻译完全排除于外语教学之外的观点是脱离客观实际的。

  我国学生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翻译能力普遍较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与多年来轻视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直接联系。

  这一现象不应再继续下去了。

【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毕业论文商务英语专业10-01

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10-01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10-02

如何写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10-08

英语专业大学毕业论文10-05

大学本科电子商务的毕业论文10-01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提纲11-15

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10-08

大学生商务英语专业实习报告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