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接种疫苗基本常识

时间:2022-10-05 18:13:42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接种疫苗基本常识

  每个新生儿都要接种免疫疫苗,这样可以有效传染疾病的发生!以下是接种疫苗基本常识,欢迎大家阅读!

  接种疫苗基本常识【1】

  接种疫苗可以说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日益成为现代人预防疾病的健康生活方式。

  同时疫苗由于其专业性比较强,在接种什么疫苗、如何接种疫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发挥疫苗的作用,在接种疫苗时有很多攻略需要掌握。

  正视疫苗保护作用 全面接种疫苗

  疫苗给人体带来的免疫保护作用经过了历史的证明。

  上世纪40年代,我国天花发病率很高,但通过接种疫苗,1960年在全国消灭了天花。

  再比如对付脊髓灰质炎,由于全力推广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包括脊灰减毒活疫苗和脊灰灭活疫苗),全球该病的发病率下降了99%。

  我国于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经过30年的努力,全国麻疹、百日咳、白喉、脊灰、肺结核、破伤风等6种传染病的发病人数减少约3亿人次,相关死亡减少400万人。

  并于1994 年9月报告最后1例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后,至今保持无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报告。

  因此,在接种疫苗方面,人们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的规定,全面地接种各种疫苗。

  只有这样,才能让疫苗的价值真正得到广泛应用,人们也可以获益于疫苗的更多健康保护。

  儿童需要接种疫苗

  成人也需要接种疫苗

  免疫规划专家、卫生部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刁连东认为:对于传染病的威胁,只要体内没有产生过抗体,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受感染,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

  而成人作为社会及家庭的支柱,在某种意义上,更需要受到保护。

  如未经过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乙脑、流脑、乙型肝炎等自然感染而获得免疫或未接种疫苗的成年人,均可能罹患这些传染病。

  因此,对疫苗可预防的疾病,每个成年人也应予积极接种疫苗,以得到适当的保护。

  既要接种一类疫苗

  又要接种二类疫苗

  一类疫苗,是政府根据疾病控制的需要,同时考虑国家的承受能力,免费向公民提供的、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婴儿出生后,父母都会从出生医院获得一份《儿童预防接种证》,上面明确标出何时需要接种哪类疫苗。

  很多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接种一类疫苗就够了,二类疫苗接不接种无所谓,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免疫规划专家、卫生部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刁连东建议:一类疫苗与二类疫苗是相对的,在国家财政允许、并且疫苗可以足够供应的情况下,二类疫苗也将会变为一类疫苗,如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的麻腮风疫苗原来是二类疫苗,目前已改为一类疫苗;同时,二类疫苗又是对一类疫苗的重要补充,许多二类疫苗针对的疾病发病很高,危害很大。

  父母只要能负担,应尽量给孩子接种更多的二类疫苗。

  多接种一种疫苗,孩子就多一份保护力。

  防患于未然很重要,有经济能力的家庭要尽量接种优质的疫苗。

  家长在选择接种二类疫苗的时候可以根据传染病流行特征、感染疾病的风险、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孩子的身体情况等做出决定。

  家长在选择接种前,还应了解各种疫苗的特性、适应症及禁忌症。

  如孩子机体抵抗力较低,平时容易患病,在流感流行季节前,应主动选择接种流感疫苗。

  到专业机构按时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对专业性要求极高,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应带孩子到经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有合格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接种单位进行接种。

  绝不能为图省事,随便找一家医疗机构进行接种。

  在接种疫苗时,必须带上预防接种证。

  预防接种证是个人预防接种记录的有效证明。

  必须按照每种疫苗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因为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这是根据临床试验和科学实践为依据而制定的。

  随着孩子的长大,身体内原有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也会逐渐下降。

  因此,有些疫苗还要进行必要的加强免疫。

  接种疫苗应重视与医生的沟通

  在接种疫苗前,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一定要注意孩子近几天有无发热、腹泻、咳嗽、惊厥等症状,如果有以上症状或者有心脏、肝脏、肾脏等疾病,一定要告诉医生,让医生决定是否能接种疫苗;如果孩子在前一次接种后出现了高热、抽搐、荨麻疹等反应,要告诉医生;接种前应换上柔软宽大的内衣,以便挽袖子接种疫苗,也不会摩擦接种部位的皮肤。

  提示:

  疫苗接种答疑解惑

  疫苗如何保护人们的健康?

  疫苗是全世界良好健康的基础驱动力之一,它对于全球死亡率和发病率的下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每年通过疫苗预防的死亡数高达300万例,75万名儿童因疫苗而免于残疾。

  疫苗对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降低产生了全球性影响,还可以预防疫苗可预防疾病导致的疼痛和残疾。

  疫苗可以预防疾病在未接种或无法接种的易感人群中的传播,提供群体免疫力。

  群体免疫力可以减少疾病的暴露和传播,其主要受益者为免疫低下的儿童、成人和新生儿,以及那些被传染后具有传播疾病风险的人群,如医务工作者等。

  免疫接种能否给家庭带来额外收益?

  免疫接种可以给家庭带来额外收益,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保障家庭成员身体健康,减少看病支出;还可以避免家长不能上班的经济损失及雇佣保姆的费用等。

  免疫接种是一项群体性的活动,对大部分人群的免疫可以对整个人群提供保护,从而产生广泛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影响。

  为什么有的疫苗接种1剂次,有的疫苗要接种多剂次?

  根据各种疫苗免疫程序,有的疫苗需要接种1剂次,如卡介苗。

  有的疫苗需要接种2-4剂次,如乙肝疫苗、甲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腮风联合疫苗等。

  这是因为,在每种疫苗上市之前,都要经过科学地、严格地临床试验,得出接种几剂次、多大剂量、间隔多长时间可以达到最佳免疫效果的结论。

  因此,家长应按照免疫程序按时带孩子接种疫苗。

  遇到需要同时接种2种以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应在不同部位接种。

  需要多次接种的疫苗,最好每次接种都选用同一品牌的疫苗,以获得最佳的免疫保护效果。

  孩子接种疫苗后家长该注意什么?【2】

  专家指出,虽然疫苗接种有风险,但在正规防疫部门接种疫苗引起副反应的情况概率很低,家长们不要产生联想心理,应该客观、理性、科学看待疫苗接种。

  不良反应:

  每种疫苗都可能有,但发生的概率很低

  疫苗对人体而言是一种异体或大分子物质,在注射进人体后,通过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免疫力的同时,也可能会发生一些除正常免疫反应以外的其他不利于机体的反应,称之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实际上,每种疫苗都有一个副反应率,即使按规范接种,接种部位准确,人的免疫力和体质都没问题,也会有少数人出现副反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反应办公室主任冯子健介绍说,从目前的生物技术水平来讲,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我们为了在人群中建立相应的针对这个疾病的免疫屏障可能要付出的一个代价。

  一方面疫苗使人体产生针对性的、特异性的、保护性的效果;另一方面因为个体差异的原因,它可能会使极少数受种者发生异常反应。

  但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产生严重异常反应的情况就更为少见。

  总体而言,疫苗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最安全的措施。

  疫苗选择 :

  既不能漏打、少打,也不可重打、滥打

  据了解,目前我国主要将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有义务按照国家规定程序接种的疫苗,也称为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

  如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自愿接种的疫苗,接种原则是“知情、自愿、有偿”。

  疫苗接种,既不能漏打、少打,也不可重打、滥打。

  由于计划内免疫所涉及的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染性极强,致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特点,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家长应及时带孩子按要求进行接种各种一类疫苗,当前国家要求入学、入托时对学生接种证进行查验,须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以备查验。

  至于二类疫苗,家长则要根据孩子自身情况、家庭的经济情况、孩子的生活环境等综合考虑,理智选择。

  任何疫苗的防护都不是百分百的,疫苗并不是接种的越多就越好,指望打了疫苗就可以不生病,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有时候,生病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是孩子建立自身免疫系统必需经历的过程。

  注意事项:

  孩子身体有恙别接种,接种后多喝水少运动

  减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家长应提高安全意识,进行疫苗接种时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预防接种门诊,要充分了解接种的疫苗及孩子的身体状况,在孩子身体状况处于最佳时期时进行适当选择。

  若孩子身体有特殊情况,应在接种前主动向医生说明,确认是否可以接种。

  如在接种的部位有严重皮炎、湿疹,或是正在发烧、体温超过37.5度的儿童,应待这些疾病治愈后接种。

  有疫苗接种过敏史及哮喘儿童须慎重接种;孩子腹泻时不要口服小儿麻痹症糖丸;空腹饥饿时不宜打预防针,以免发生低血糖等反应。

  接种后也不能掉以轻心,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接种后在接种地点观察30分钟。

  接种部位24小时内要保持干燥和清洁,不要用手抓,尽量不要沐浴,以防感冒或发生感染。

  打针后二至三天内要好好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多喝开水。

  尽量别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辣椒等。

  孩子在接受预防接种后,多数没有或有很轻反应。

  少部分孩子可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其中有些属于正常的反应,如在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或发热、食欲减退等,一般都不需要治疗,24小时之后会自然消失。

  但在此过程中,家长要让孩子多喝水,少活动,适当休息。

  如出现持续发烧等现象,可就近求医就诊,并向接种单位报告。

  如果确系异常反应,根据我国制定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可以得到相应补偿。

【接种疫苗基本常识】相关文章:

关于接种疫苗的简报11-13

疫苗接种信息简报11-14

疫苗接种动员简报11-14

疫苗接种志愿服务简报11-13

疫苗接种工作简报11-12

疫苗接种工作总结06-21

疫苗接种督查简报(精选14篇)02-09

疫苗接种动员简报10篇11-14

疫苗接种志愿者简报11-13

社区疫苗接种工作总结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