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和心理学的知识

时间:2023-03-16 12:01:02 进利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和心理学有关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和心理学有关的知识

  和心理学有关的知识【1】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

  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这两个名词经常交替使用,但通常从事理论工作及研究的人员较倾向称作教育心理学家,而在学校或学校相关埸所从事实务工作的就被归类为学校心理学家。

  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与发展,实务工作上特别关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不论是资优儿童或有情绪、行为问题等学童)。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理解教育心理学也有一定的帮助。

  首先,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就像医学与生物学、或工程学与物理学之间的关系。

  然后,从教育心理学又可以发展出研究教育问题的众多特殊领域,包括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学、课程发展、组织学习、特殊教育和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从认知科学及学习科学中得到养分,也回馈到这些学科之内。

  在大学里,教育心理学专业通常设于教育系内,原因可能是在心理学导论教材中常缺少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是讲授给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门理论知识,并指导教师的实践。

  教育心理学者除了到学校做实验外,并不介入学校的心理辅导、咨询、评估和矫正学生的实际活动中。

  总之,教育心理学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是以研究课题为核心的。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学都有密切关系,因而对于它的研究对象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 :

  1、 以教育学的体系为依据,研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法。

  2、认为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人的心理结构,并根据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来确定它的理论体系,探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终身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认为没有必要把教育心理学从普通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完全可以应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探讨在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原理,说明加速人的培养的途径。

  4、认为教育心理学主要任务是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应当着重研究学习理论,尤其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理论。

  至于儿童心理发展、成人心理、心理卫生、个性等,除非与教育和教学直接有关者外,不应归入教育心理学,而应当归入普通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去。

  5、认为教育心理学应着重研究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的规律,并结合实际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直接促进教育和教学的改革,提高质量,以最好的效果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综合上述意见,教育心理学虽与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有密切关系,但是它主要是研究在教育和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具有自己的特点。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培养人的工作,要切实有效而又迅速地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还需要借助于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以深入发现和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并为明确某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选取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所以,教育心理学既不是简单地应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或说明教育和教学的现象,也不是把教育和教学过程当作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而是要揭示在教育和教学的影响下,学生的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的交换过程和交互作用中所引起的机能系统的变化与控制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如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道德规范及其个性形成等心理规律。

  学生本身的体质和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和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和心理学有关的知识【2】

  心理学 教你怎么去看懂人心,自己会不会变态?

  对于心理学所遭受的那些误解,颇有些无奈。

  一些心理学最基本的东西,还有宣传的必要,所以写下如下文字:

  (一)心理学在研究什么?

  每一个以心理学为专业的人,在和陌生人的首次交流中,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每到此时,一些狡猾的专业人士会以各种借口搪塞过去,而对于一些比较老实的专业人士,他们往往会略带惭愧地解释说:“心理学不是算命,我们不以研究别人想什么为研究对象的。

  那么,心理学应当研究什么呢?按标准的说法,它以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

  换句话说,相对于心理内容,心理学更以研究心理过程和心理规律为己任。

  例如,心理学专业者可能不以你此时此刻想什么为研究内容,他们对你在什么情境和条件下会想这些内容更感兴趣。

  大体上,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人的思维过程、情意过程、个性特征,以及人与人之间心灵互动的规律等内容。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心理学不能等于心理咨询,虽然大众对此可能更感兴趣。

  不错,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心理学绝不仅仅研究这些内容。

  比如,我本人就对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层面的心理内容感兴趣,这部分,并不涉及心理是否异常的问题,考虑的更多的是心态正常的人们之间彼此如何互相影响的问题。

  (二)学心理学会不会学变态?

  从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在心理学研习的人群中,确实变态者可能要比一般的群体要高。

  但追究其原因,我并不认为其变态的原因是由于学习心理学。

  心理学一般有三类人在学习,一类是有专业兴趣的人,从小就对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感兴趣;一类是由于某种原因误入心理学阵营,他们或是情愿或是不情愿在学习着心理学;还有一种人,是在学习心理学之间,本身就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之所以来学心理学,就是要为了解决其心理问题的。

  换句话是,他们不是学心理学学变态了,而是变态了才学心理学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的存在,给公众的感觉是学心理学的心理问题反倒更多,这里其实有个变态和学习谁先谁后的问题。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心理学更多的是一种科学,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它不是宗教。

  但是在现实中,也有一些人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痴迷,把心理学某些理论(尤其是精神分析有关的)当成了一种信仰,而不是采用一种研习和客观对待的态度,这确实也容易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当学习者有一些人格缺陷的时候。

  总之,为什么学习心理学的人变态的多,不是因为学习心理学之后变了态,而是因为有些变态的人在学心理学,而且采用了变态的方式。

  (四)心理学家什么样?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搞心理学的人都目光深邃,心灵敏感,不管你什么样的表现,他都会分析出你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个相当利害和不可亲近的角色。

  公众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足为怪,因为我国的心理学专业人员并不多,很多人都是从影视上得到心理专业人士的形象的,以为各个心理学家都象《沉默的羔羊》中那位吃人的心理专家那样可怕呢。

  也许真的有这样的心理学从业者,但至少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我还没有见到过。

  其实,心理学由于研究领域的广阔性,相对于其它专业,心理学业内人士更会体现出参差百态的特点。

  有的人研究人的注意或者记忆,那么他们的表现更可能象个物理学家;有的人研究大脑的生理机制,可能更象个生理学家;有的人研究心理学理论流派,可能更象个历史学家;有的人研究不同文化下的心理特点,可能更象个人类学家……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也可以利用社会科学的办法,这也是心理学的迷人之处,每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不管他的个性和喜好如何,都可以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位置。

  也许没有人能说清心理学家究竟什么样,但绝对不只是如影视所表现的心理学家那样单一的形象。

  和心理学有关的知识【3】

  教你通过深度心理学来认识自己

  究竟何为深度心理学呢?深度心理学即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治疗体系。

  其实,我们可以运用深度心理学来认识自己和他人。

  ●爱和恨就是硬币的两面,你恨一个人是因为你爱他;你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没有的;你讨厌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有的东西;你经常在别人面前批评某人,其实潜意识中是想接近他。

  ●如果你觉得世界充满爱,生活很美好,那是因为你自己内心充满爱和美好。

  如果有人对你说周围的人都对他不好,是因为他内心有对别人的敌意。

  经过心理防御机制的“化妆”,投射成是别人在恨他并且攻击他。

  这种人内心的“自我评价”较低,因此自我防御机制过强,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

  ●当你想到一个人,只有喜悦的感觉,那并不是爱。

  因为当你爱上一个人,想念他而他不在身边的时候,会产生抑郁的内心体验。

  ●很多时候,我们的当下都被记忆或者幻想污染了。

  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高度控制自己的伴侣以及身边人,这种人往往是从小在父母高度控制的紧张环境中长大的。

  潜意识中,他要保持对过去的忠诚,不能“背叛”过去。

  当他将这种状态传递给别人,就会让他和身边人都缺乏幸福感,这就是过去对现在的“污染”。

  ●有的人在人群中能谈笑风生,用快乐和愉悦感染大家,让人感到很有趣,这表示他的潜意识里没有压抑自己。

  若他是一个很无趣、拘谨的人,很有可能他从小的生长环境是压抑的。

  ●在没有宗教传统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突然信仰宗教,是早年创伤的延迟性反应。

  但是相反,如果在有宗教传统的家族中长大的孩子,身心会很健康,而且还比别的孩子更纯净,更舒服。

  ●一切记忆都会寻求表达,哪怕是被深埋被压抑的。

  爱过的会寻求再爱,恨过的会寻求再恨,被虐待过的会寻求再被虐待。

  如果实在被压抑得太深,人体就会以疾病的方式来表达。

  心因性疾病,如胃溃疡、神经性皮炎、口腔溃疡,还有一切没有原因的疼痛,都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完美主义者是因为无法容忍自己的瑕疵,把坏的部分投射给别人,于是就可以指责别人了。

  ●每个人都只对心中有的东西敏感。

  如对金钱吝啬的人,会对别人“小气”很敏感。

  ●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自己是很倒霉的,表现在行为和态度上,那别人也会认为他是倒霉的。

  所以一个老师面对一个认为自己很差劲的学生,怎么能被他教会呢?老师要坚定地认为他是好孩子有优秀的一面,那才能帮助他提高。

  否则老师就变成被“教会”的学生了。

  ●安慰一个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吧,想哭就哭吧”,或者“我陪你一起哭”,这是“共情”。

  人类最高级别的安慰,就是理解别人的痛苦,并陪伴他。

  心理学的认知知识

  (一)认知过程

  1.感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有两种形式:

  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三种特性;

  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特性。

  2.知觉的特性

  ①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②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③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④知觉的恒常性

  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3.注意

  ①注意的分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4.记忆

  ①记忆的分类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②遗忘的规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③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说: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④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5.思维

  ①思维的种类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②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二)情绪情感过程

  1.情绪的基本分类

  ①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②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2.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三)意志过程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所以意志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行动的目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才能达到。

  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坚持性

  4.意志的自制性

  (四)个性心理

  1.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

  2.动机

  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动机产生的条件有两个:需要和诱因。其中,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3.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4.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5.性格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6.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

  通常称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叫作气质。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气质的类型有: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和心理学的知识】相关文章:

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点10-05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10-26

基础心理学知识11-15

教育心理学知识10-05

心理学知识ppt10-05

常见的心理学知识12-23

职场心理学知识10-05

心理学知识点10-05

基础心理学知识重点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