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时间:2024-11-16 21:54:29 秀雯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在平日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哪些知识点能够真正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句子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

  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

  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

  47、教育即生活——杜威

  48、“在做中学”——杜威

  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

  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

  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

  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

  53、外铄论——荀子、华生

  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

  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

  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

  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

  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

  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61、“学而时习之”——孔子

  62、“温故而知新 ”——孔子

  63、“不陵节而施”——《学记》

  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

  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夸美纽斯

  67、“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来源)——朱熹

  68、最早从理论上阐述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

  69、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1862,北京京师同文馆

  7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苏联)

  71、德育的认知模式——皮亚杰(瑞士)、科尔伯格(美国)

  72、德育的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英国)

  73、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班杜拉

  7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埃拉斯莫斯

  75、论证班级组织,奠定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76、导生制——19世纪,英国

  77、“平行影响”教育思想——马卡连柯

  78、目标管理——德鲁克(美国管理学家)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小练习:

  1、“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

  B、《教育漫话》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B、夸美纽斯

  3、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

  B、夸美纽斯

  4、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

  A、《学记》

  5、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

  A、孔子

  6、在国外,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是(  )

  D、苏格拉底

  7、“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B、埃及

  8、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

  D、雅典

  9、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

  C、斯巴达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B、《论语》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12、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13、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14、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15、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6、“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A、《学记》

  17、“学不躐等”出自(  )

  A、《学记》

  1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9、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20、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

  A、《理想国》

  21、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

  B、《政治学》

  22、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

  C、卢梭

  23、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

  D、洛克

  24、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  )

  A、洛克

  25、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

  A、《大教学论》

  26、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

  D、赫尔巴特

  27、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C、儿童中心主义

  28、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9、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

  A、凯洛夫

  30、“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是谁说的?(  )

  C、马卡连柯

  参考答案:

  1-5:BBBAA 6-10:DBDCB 11-15:AABCD 16-20:AAAAA

  21-25:BCDAA 26-30:DCDAC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5、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6、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27、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9、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3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31、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2、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34、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5、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3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7、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38、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39、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40、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41、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42、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4、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45、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46、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47、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48、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49、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50、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51、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5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

  5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5、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5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7、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5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5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61、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62、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63、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6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5、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66、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6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68、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69、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70、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71、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7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7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74、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75、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7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77、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78、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7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8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8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8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83、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84、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85、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86、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87、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88、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89、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90、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教育学》问答题汇总【3】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考试大纲》P4)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古代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

  (P7)

  答: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____,强调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3、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P8)

  答: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简述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

  (10)

  答:(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简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P10)

  答:教育民主化是对言教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

  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6、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

  (P15)

  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

  7、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P22)

  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P24)

  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P26)

  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0、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P31)

  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P32)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P33)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3、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P38)

  答:(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4、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

  (P40)

  答: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

  15、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P43)

  答:(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

  (P44)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P46)

  答: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8、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P48)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19、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P50)

  答:(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20、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P52)

  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1、简述少年期的总体性阶段特征。

  (P56)

  答: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惊喜,独立精神的加强。

  22、简述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P57)

  答: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

  青年期结束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自由重要的选择。

  “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他们形成了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两种世界间建起了具有个人发展意义的桥梁。

  23、简述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P60)

  答: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24、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P61)

  答:(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25、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P61)

  答: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所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26、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P62)

  答: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7、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P67)

  答: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8、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P67)

  答:(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29、简述德育概念及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

  (P68)

  答: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30、简述智育概念及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

  (P68)

  答: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31、简述体育概念及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

  (P68)

  答: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普通中学体育方面的要求是:(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32、简述美育概念及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

  (P69)

  答: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是:(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33、简述劳动技术教育及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

  (P69)

  答: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结合劳动技术教育,授予学生一定的商品经济知识。

  34、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P72)

  答:(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5、简述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

  (P75)

  答: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6、简述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

  (P77)

  答:(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7、简述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

  (P78)

  答:(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38、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P80)

  答: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9、简述教师的语言要求。

  (P82)

  答:首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

  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再进一步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40、简述师生关系。

  (P83)

  答:(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41、简述课程类型的分类。

  (P88)

  答: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42、简述学校课程及其形式。

  (P91)

  答: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3、简述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

  (P92)

  答: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44、简述如何研究学生。

  (P94)

  答: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45、简述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

  (P96)

  答:(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

  46、简述教学计划的构成。

  (P97)

  答: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47、简述教科书的作用。

  (P100)

  答:(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8、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P102)

  答:(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49、简述教学任务的内容。

  (P103)

  答: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3)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50、简述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所受影响的因素。

  (P103)

  答: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51、简述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P104)

  答: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52、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P107)

  答:(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53、简述教学的概念及所包含的方面。

  (P108)

  答: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它包括:(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54、简述教学的主要作用。

  (P109)

  答:(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5、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110)

  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6、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14)

  答: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5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15)

  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58、简述教学过程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P115)

  答:(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59、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关系。

  (P116)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

  60、简述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条件。

  (P116)

  答:(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61、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

  (P118)

  答:(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62、简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P118)

  答: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63、简述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

  (P118)

  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64、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P119)

  答: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65、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P121)

  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6、简述直观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答: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67、简述启发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P122)

  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68、简述巩固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P123)

  答: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69、简述循序渐进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P124)

  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70、简述因材施教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P125)

  答: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71、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P125)

  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2、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P127)

  答:(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73、简述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P127)

  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74、简述讲授法及其基本要求。

  (P127)

  答: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75、简述谈话法及其基本要求。

  (P127)

  答: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76、简述讨论法及其基本要求。

  (P128)

  答: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77、简述演示法及其基本要求。

  (P128)

  答: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3)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78、简述练习法及其基本要求。

  (P129)

  答: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的基本要求是:(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

  (3)严格要求。

  79、简述实验法及其基本要求。

  (P129)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80、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P130)

  答: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81、简述课的类型(种类)。

  (P132)

  答: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

  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 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82、简述课的组成部分。

  (P133)

  答: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83、简述上好课的要求。

  (P134)

  答: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84、简述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

  (P135)

  答:(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85、简述试题的类型。

  (P136)

  答: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

  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

  陈述式试题或称论文式试题。

  选答型试题可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

  8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P139)

  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87、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P142)

  答: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88、简述德育的意义。

  (P147)

  答: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89、简述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P148)

  答: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90、简述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

  (P148)

  答: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

  91、简述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

  (P150)

  答:(1)德育目标。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92、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

  (P150)

  答: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93、简述我国政治教育的内容。

  (P150)

  答: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科学教育。

  9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P151)

  答:(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95、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P152)

  答: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96、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P154)

  答:德育过程的规律有:(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97、简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P155)

  答: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98、简述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

  (P155)

  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99、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P156)

  答:(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

  100、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P156)

  答:(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101、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P156)

  答:(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

  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102、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P157)

  答: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03、简述我国德育的途径。

  (P158)

  答: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104、简述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P160)

  答: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105、简述德育的认知模式。

  (P163)

  答: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

  (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

  (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106、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

  (P166)

  答: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

  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a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b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c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d教育即学会关心。

  (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a设身处地。

  b证明规则。

  c付诸行动。

  (3)简要评论:a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b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107、简述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

  (P169)

  答: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班杜拉创立的。

  社会模仿模式是:(1)理论假设。

  (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a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b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c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

  d榜样对品德的作用。

  e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

  (3)简要的评论:a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b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

  108、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P123)

  答:(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09、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

  (P174)

  答: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110、简述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P176)

  答:(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111、简述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P177)

  答:(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12、简述班集体形成的基本特征。

  (P179)

  答: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13、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P179)

  答:(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14、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P180)

  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15、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P182)

  答:(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116、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

  (P183)

  答: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117、简述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P185)

  答:(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教育学和心理学培养方法

  教育学和心理学,都强调学生的学习动力源于内心的需要,首先是好奇心的驱使,然后形成学习的兴趣,当这种兴趣得以持之以恒下去,就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要从心开始。

  1 巧妙导入,引起好奇心

  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阵地,面对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导入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1.1兴趣导入法

  新课开讲时,用几句精炼贴切,富有诱发性的语言拉开帷幕,或向学生提几个问题,用问号打开新课的大门,或出示挂图、幻灯,或是在黑板上勾勒几笔,吸引学生眼球,做到课伊始,趣已生。如高中英语第一单元《交朋友》,笔者是这样的设计的:

  friend?(3)Why do like him/her?很多学生对第一个问题都不屑一顾,但第二个问题,有学生说I have many friends,but I don’t know who is the best,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候笔者趁机诱导学生Is he/she honest/kind/brave/helpful? 把好朋友的特点说出来。

  温故导入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过渡到新知识的讲授。上课后用三五分钟将上节内容简明扼要复习一遍,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的作用。如导入第七单元,笔者先要求学生复述第六单元的内容,然后提出一个思考题:“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next?”这样不仅复习了上一单元的内容,而且又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1.3悬念导入法

  结合新课内容,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心生疑问,激发学生思维方向,直指新知识。设置的悬念面向大部分学生,只有让学生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自始至终扣人心弦,兴趣高涨,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1.4情境导入法

  学生活动的每一个空间都是一个教育源,或正效应,或负效应。语言教学是在一定的语境和情境中进行,利用真实情景中存在的信息差,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用英语进行真实的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还可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手段,结合课本,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比如学习New Zealand的时候,就可以放一个土著的视频,让学生一目了然。

  2 巧设提问,强化表达力

  课堂设计巧妙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1明确目的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提出问题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引发学生求知欲,带动思维,促使认真思考,领会所学内容,并运用语言把知识复述出来,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2.2提高思考价值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进行设置,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当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整合出自己的观点。

  2.3难易程度适当

  课堂提问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却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应围绕主题,有层次地由易到难设置问题,启发每个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达到大多数学生都能经过思考回答出来。如对学生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可以给出某些提示或关键字,或降低问题难度,或改变成一般疑问句。

  2.4有效评价回答

  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要善于利用有效评价法,对学生多表扬、多肯定、多鼓励,让学生有一种被重视、被欣赏的感觉。如:You did a good job.Well done!Go on please.Your English is incredible.You are really talented.等,消除学生紧张心理,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乐于思考、乐于开口,心情舒畅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2.5提高自身素养

  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会分析教材的重难点,设置针对性很强的问题,甚至根据教学目的适当改编教材,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鲜活的知识,又能体验到英语浓郁的馨香。

  灵活、机动的提问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从提问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3 持之以恒,养成好习惯

  高中英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是进入新世纪的一张门票。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持之以恒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如:

  3.1倾听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录音机和多媒体的作用,利用配套录音磁带和光盘,让学生接触标准的语音、语调,形成语感。老师在课堂上尽量全英教学,鼓励学生收看英语电视新闻,看英文电影,唱英文歌等,多途径地提高听力水平。

  3.2读

  读包括朗读和阅读。朗读时,首先要发音准确,大声地读,有情感地读,全神贯注地读,边理解边记忆地读,朗读习惯对于英语学习相当重要。阅读也很重要,教师要选一些符合高中生兴趣、爱好,符合和年龄和心理特征的阅读材料,引导他们兴致勃勃地把阅读教学坚持下去,持久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3说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表达很重要。在课堂上应该多设计一些说的环节,从简单的开始,再逐步到较长较多的。比如,让学生表演对话,高中英语课本的speaking环节就是专门为说而设计的,里面有特定的练习说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做值日生报告,课前表演小品,看图编故事等,学生养成说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4写

  从抄写字母,单词到写短语、句子,最后连贯成段,发展到写短文,日记,书面表达等。养成写作能力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抄写、听写、默写、造句、写日记、周记、书信等,也可以对课文阅读内容进行归纳大意,写main idea,读后感等。养成写作能力,是训练思维能力,发展想象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提高组织何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是长期的,教师应该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过程中逐一落实,尽早开始,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学。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点】相关文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汇总07-15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09-10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集锦03-12

基础心理学知识05-30

基础心理学知识重点10-18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05-20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08-26

基础心理学试题及答案08-28

基础教育学校工作总结(通用12篇)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