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戏曲知识之侗戏常识介绍

时间:2022-10-20 08:52:33 赛赛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戏曲知识之侗戏常识介绍

  侗戏是我国民间戏曲中的戏种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多流行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等县的侗族村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戏曲知识之侗戏常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戏曲知识之侗戏常识介绍

  侗戏是民族民间戏剧艺术瑰宝之一,它的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人民群众集体创作、集体传播、不断得到加工、改造,古朴而不单调,抒情而不低劣。

  民族民间特色鲜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尚在发展之中,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清新活泼,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从学术上看,它是有发展前途的民族民间剧种之一。

  侗戏的主要曲调有平板和哀腔等。

  平板或称普通调,用于叙事性唱词,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称哭调、泪调。

  此外,在有些剧目中,花旦或丑还常采用侗歌、汉族民间曲调等。

  主奏乐器为二胡,还有牛腿琴、琵琶、月琴、低胡、扬琴等。

  打击乐器有鼓、锣、钹、小镲,但只在开台、催台及角色上下场时用以伴奏。

  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吴文彩在侗族长篇说唱叙事歌的基础上,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编制出第一部侗戏《梅良玉》。

  之后,侗戏不断吸取桂剧、彩调、祁阳戏、贵州花灯戏等其他戏曲剧种的营养,逐渐提高和完善,最终演变成表演有说有唱、曲调丰富、别具风格的独立剧种。

  艺术特点

  侗戏角色虽有生、巳之分,但并未形成定型的行当,一般是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来分配演员。

  只有小丑有些独特的表演,动作滑稽可笑,以说白为主,蹦蹦跳跳,称为“跳丑脚”、演员念白很少,以唱为主。

  唱腔一般是上下句结构,中间都有过门。

  演员每唱完一句,都要在过门中与另一个演员互走一字,交换位置。

  遇有三人以上在场时,也只有对唱的两人在过门中互走一字,其余的人原地不动。

  侗戏的丑角有比较特殊的表演程式,侗戏中的丑角,多扮演各种诙谐或狡猾的人物,在剧中的主要任务是插科打诨、活跃气氛,没有本行的当家戏,表演上比较自由、比较夸张。

  侗戏传入湖南的初期,乡村不准女孩上台演戏,所以有一段时间侗戏没有女演员。

  后来编演现代戏,随着剧情的需要,逐步加入了女演员。

  两大唱腔

  侗戏音乐是在侗族民歌琵琶歌、叙事歌、大歌和山歌和基础上,吸收汉族戏曲剧种音乐逐渐发展而成的。

  根据唱腔的结构和形式,可分为“戏腔”、“歌腔”两大类。

  戏腔,以平调为主,包括其变化而成的各种腔调,还包括引进侗戏中的汉族戏曲唱腔和民间曲调。

  歌腔则是由侗族民歌演变而成的唱腔。

  侗族民歌非常丰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

  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戏的唱腔音乐之中。

  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也有将“戏腔”、“歌腔”综合运用的。

  侗戏的戏腔和歌腔都是用大嗓演唱,词句的长短,侗语的音韵变化,影响着腔句长短和旋律的变化。

  侗戏的唱腔,多用侗语演唱,有的地方也用地方方言——汉语演唱。

  伴奏形式

  侗戏的乐队包括管弦乐和打击乐两个部分。

  管弦乐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扬琴、竹笛、芦笙。

  打击乐器则有:小鼓、小锣、小钹等,但一般不用于唱腔,只用于开台和人物的上、下场。

  传统侗戏的伴奏乐器一般为二胡、铃、锣、鼓和小钗;新侗戏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扬琴等等。

  历史起源

  起源

  侗戏的出现,是以吴文彩先生(1792—1845)根据汉族传持《殊砂记》翻译改编的《李旦风姣》和根据汉族传书《二度梅》翻译改编的《梅良玉》为标志的。这一阶段,大约十年时间(即1828—1838),是侗戏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的侗戏剧目,不论剧本、表演、唱腔、服装、道具、舞美都是极为简单粗糙的;虽说它还处于戏剧“胚胎性”时期,但却是一个新剧种所必须经历的——即模仿、学习、借鉴的过程。

  发展

  侗戏发展传播阶段(1838—1911)。发展传播阶段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的时间是1838至1855年;第二时期的时间是1855至1911年。

  第一时期(1838—1855)是以张鸿干的《金汉列美》出现为主要标志的。由吴文彩先生在侗戏萌芽阶段开辟了侗戏创作根据汉族传奇性故事改编的先例,各地许多接受过汉文化教育的歌师戏师们,都去学习借鉴吴文彩先生的创作方法,创作改编了相当数量的以汉族传奇性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侗戏。如《毛宏玉英》《刘世第》《刘高》《山伯英台》《陈胜吴广》《陈世美》等,但这批剧目,在艺术上没有什么惊人的突破,路子又是沿着吴文彩先生《李》《梅》两剧进行,所以说,它们的出现只是起着传播侗戏这门新的艺术品种的作用。然而在这一时段,侗戏戏师张鸿干(约1719—1839)创造性地根据侗族民间叙事歌,成功地编出了侗戏《金汉列美》,成了侗戏历史上第一位用侗族民问叙事歌,创作改编侗戏的民间戏师。《金》剧是侗戏历史上第一部以反映侗族人民生活为主的侗戏脚本。它的出现,当然地标志着侗戏经过了十年的萌芽阶段,跨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传播阶段。“《金汉列美》的产生(大约在1838至1839年间)标志着侗戏从萌芽时期向繁荣时期过渡的开始,它使侗戏完成了只讲汉族传奇故事的历史,从而使侗戏进入了以揭示侗族人民生活故事化为主体的历史时期。”

  第二时期(1855—1911)是以《金汉列美》的出现,使得一些卓有见识的戏师意识到它的价值和影响,也开始了学习借用民间叙事歌来创作改编侗戏。虽然这些戏师的这种意识带有很大的朦胧性,没有找准《金》剧在侗戏创作的历史上的创新与突破点,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随《金汉列美》出现之后,一大批以侗族民间叙事歌为创作蓝本的侗戏剧目产生了,如《三郎五妹》《芝年流美》《甫桃》《花赛》《郎花》《郎俊》等。这批剧目的出现,说明侗戏的发展传播这时已经达到空前盛况,为随之而来的繁荣高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侗戏开始了历史性的进步——侗戏戏师们的注意力已经转向了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领域,完成了单纯借鉴学习的历史,使侗戏进入了具有个性特征的阶段。

  传承价值

  1.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

  侗族戏剧是以侗族居住地区的农耕稻作经济为基础,是这一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之一,是侗族现存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戏中既能见到侗族音乐和侗族习俗的因素,也能见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是多元一体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侗戏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与侗族的民族史、文化史和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它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民族及其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

  2.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在中国的戏剧史中,侗戏已载入史册,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其他戏曲中实属罕见。它绽放在中华戏剧艺术之宫里,其独立存在的艺术品格是不可替代的。抢救、保护、发掘侗戏不仅能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而且对世界戏曲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3.实用价值

  侗戏为侗族人民所喜闻乐见。侗族人民需要侗戏,传统侗戏只要革新,使之实现转型,它就会焕发艺术青春。抢救发掘侗戏,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侗戏在民众的娱乐生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历史已经过去,而今处于消亡的边缘,成为亟待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题材来源狭隘和使用语言单一的问题。

  传承人物

  张启高,男,侗族,1962年生,贵州黎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戏代表性传承人,侗戏师。

  吴胜章,男,侗族,1948年生,贵州黎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戏代表性传承人,侗戏师。

  保护措施

  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侗戏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2005年,贵州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对黎平县的侗溅戏师进行了普查和认证,为其颁发了证书,鼓励他们带徒传艺。2006年,侗戏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黎平县文化馆、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通道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侗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戏曲知识之侗戏常识介绍】相关文章:

生活常识知识问答题及答案02-02

面试礼仪的常识介绍12-27

英国礼仪文化之餐桌礼仪知识01-06

兵家学派常识介绍09-22

京剧名词常识介绍11-03

周的宗法制常识介绍11-15

西方餐桌礼仪常识介绍04-10

有关戏曲的作文03-16

关于戏曲的作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