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的语录 推荐度:
- 孟子语录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孟子的语录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名人语录吧,语录具有短小简约,不重文彩的特点。语录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语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的语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子的语录1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如千乘夺取万乘,百乘夺取千乘,然後为饱足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贪sha人,人则归之,是故文王视民如伤,此之谓也。
5.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6.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0.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孟子的语录2
1.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王如知此不足以相笑,王之政犹此也,王虽有移民转粟之善政,其好战残民与邻国同,而独望民之多,何异於五十步笑百步者乎。
3.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4.吾善养浩然之气。
5.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载之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6.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仁者无敌。
孟子的语录3
1、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人皆可以为尧舜。
6、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7、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8、天下之本,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0、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14、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
15、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1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8、志,气之帅也
19、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0、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1、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2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4、吾善养浩然之气。
25、养心莫善于寡欲。
26、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2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8、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29、人不可以无耻。
30、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1、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3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3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的语录4
1、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吾善养浩然之气。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9、仁者无敌。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12、其进锐者,其退速。
13、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14、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15、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16、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
17、人无廉耻,王法难治。
18、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
1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20、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2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2、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23、彼一时,此一时也。
24、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5、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26、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7、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28、育才造士,为国之本。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3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2、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3、无事而食,不可也。
3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人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35、惟孝顺父母,能够解忧。
36、不以文章害辞,不以辞害志。
3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8、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3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0、持其志,勿暴其气。
4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42、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43、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44、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
45、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46、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47、祸福无不自我求之者。
4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9、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0、春秋无义战。
51、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
5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54、鱼我所欲也。
55、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56、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5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8、人皆可尧舜。
59、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60、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61、夫志,气之帅也。
62、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63、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64、志,气之帅也
65、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66、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6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8、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69、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70、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7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7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73、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74、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75、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7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7、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78、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7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80、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在其元。
81、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则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8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83、吾善养浩然之气。
84、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85、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86、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87、人有不为也,而后能够有为。
88、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89、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90、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9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92、王顾左右而言他。
93、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9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95、治则进,乱则退。
9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97、人不能够无耻。
98、养心莫善于寡欲。
9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0、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的语录5
阅读《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特点。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一书虽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够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的生平事迹,见于《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这篇列传,包括十几个人,始于孟子,终于墨子,是一篇战国学者的合传。重点是孟子和荀卿二人。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
据这篇列传,孟子的生平事迹大致是:孟子,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的弟子(一说是再传弟子)。他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不管孟子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都算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朱熹《中庸章句序》称孟子受学于子思,而子思受学于曾子。曾子是孔门之学的重要继承者,《孟子》一书称述曾子之处也较多,说孟子之学源于曾子,也未尝不可。
孟子继承了孔门这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尽管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退而著书,实不得已。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如此推论下去,自然可以得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的结论。《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既然“人皆可以为尧舜”,则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都可以推行“仁政”了。
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但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孟子未必清楚,他只是虚构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而且说得相当具体。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理想的一个轮廓。
这一套理想虽多属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
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具有“不忍人”之心,能够“忧民之忧”,“与民同乐”。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这样的思想是从孔子那里承袭下来的。不过,到了孟子,更为强烈。《尽心下》甚至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认为民贵君轻,社稷也可变置。这是新的观念,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这比《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史墨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又进一步。说“民为贵”,“君为轻”,这是前人所不曾说,后人也不敢说的。和同代各家相比,法家主张君权至上,纵横家宣传贵士,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
《孟子》很有自己的特点。
1
善于论辩。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行,都可为例。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和《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2
极有气势。这也和时代有关。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掌而谈。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孟子虽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国,也不免要游说的。他在《尽心下》里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有关系。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形成文章,才沛然而不可御。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自有个人修养的特点。
3
富于形象。战国文章具有富于形象的特征。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曾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其深于取象者也。”但《孟子》之“深于取象”,又与各家之文不尽相同,其取譬设喻,多讲世俗故事。《离娄下》之讲“齐人有一妻一妾”,即是显例。这样的故事,也许得之民间,也许出于虚构,而孟子用来说明事理,不仅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文章,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
孟子的语录6
1、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2、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3、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4、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8、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9、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艾迪生
13、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高尔基
14、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15、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
16、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17、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18、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19、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20、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1、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卡莱尔
22、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孟子的语录7
1.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2.孟子言未有心存乎仁而遗弃其亲者,亦未有存义而後去其君者。
3.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4.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6.贤者而後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7.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述之道。
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9.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1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的语录8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0、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6、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23、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4、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5、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6、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27、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32、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36、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37、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8、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39、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40、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41、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42、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4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45、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4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47、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8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巴金
孟子的语录9
1、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5、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6、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7、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8、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9、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10、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11、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12、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13、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斤然,乐而忘天下。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14、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15、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16、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17、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18、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19、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2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1、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22、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子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3、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2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5、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26、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27、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28、是犹或纟?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2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0、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31、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32、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33、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34、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3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6、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37、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38、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39、其进锐者,其退速。
40、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41、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42、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43、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44、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
4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7、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48、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49、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50、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51、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52、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53、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5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55、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56、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57、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的语录10
1、超过忳团队与拥有气习,我独自穷人也在这个时候。
2、周夕哪条路可以,老公哪条不同的路可以互相?
3、鼓励上升和下降以上的xi,与矩形锅。
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不沾强而弃脏,为何不改此度?
6、除了胡江和芷溪,我还想到了秋佩兰。
7、遗憾的方式看不见,耽误的我会逆转。
8、天下好朋友兮,夫何独而不听。
9、云总其离合兮,点自其上而下。
10、饮木兰露夕之秋,餐秋菊之秋。
11、浑浊的'嫉妒和咸喜,暗藏着美与恶。
12、羌人以宽恕来衡量熙、各兴之心与羡慕。一场突如其来的追逐,并不是刻不容缓的。
13、我们整天搞喜和,希望晏子不要勉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4、欲集千里而不尽兮,畅聊而逍遥。
15、女性嫉妒的月牙,诽谤和诽谤与良好的通奸。
16、罗德尼死了,被放逐了,我不能忍受为此而死。
孟子的语录11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 孟子名句
·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孟子语录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孟子语录
·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孟子名言
·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的语录12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拓展阅读课文《孟子语录》。这是一节文言文,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入了解,达到思辨的目的。《孟子语录》包含深刻的哲理,学生要多读,通过多读,加深理解。小学六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初步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己表现自己。
二.说教法.学法
1.借助有趣的谈话,激发学生兴趣。
《孟子语录》是一篇文言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从简单的例子入手,从学过的知识中入手,用谈话的`方式,即复习了旧课,又为学习新课作铺垫。达到了两全其美的目的。
2.运用课本自学,引导学生探究
课本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整理和归纳知识,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3.积极组织讨论,精心设计
教学中教师在重难点处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讨论。有问题,学生各抒已见,在讨论中教师不急于评价,而是留给学生时间,让其他学生加以补充、评价。通过各抒己见,学生才能对“舍生取义”有所了解。
4.通过摘抄名句,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知识点较少,学生通过对孟子名句的摘抄,会更进一步的了解孟子,了解古代文化。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洋思”理念,设计了一下教学程序:
谈话激趣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四.交流探讨,理解真意
你如何理解孟子的观点?请你举出历史上有名的“舍生取义”的例子。(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做评价。)
五.提高升华
1.课件出示孟子名言,学生朗读并摘抄。
2.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六. 课堂作业:
1.孟子这段话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以什么设喻,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2.成语“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
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涵。达到“堂堂清”的目的。
孟子的语录13
1.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说《诗》也。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其说又多乖异不同。
2.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3.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4.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5.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6.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sha人之罪。
7.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8.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9.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
10.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的语录14
1、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2、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汪国真
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4、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谢觉哉
7、做人不可有傲态,不可无傲骨。——(清)陆陇其
11、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28、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明)黄宗羲
2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30、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3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3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43、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关于友谊的经典名言
1、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罗曼·罗兰
2、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心,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罗曼。罗兰
3、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东西,如果同友情相比,它们都是尘土……——达尔文
6、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培根
8、那些背叛同伴的人,常常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一起灭亡了。——伊索
9、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10、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培根
11、灾难能证明友人的真实。——伊索
12、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培根
15、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巴金
17、友谊也像花朵,好好地培养,可以开得心花怒放,可是一旦任性或者不幸从根本上破坏了友谊,这朵心上盛开的花,可以立刻萎颓凋谢。——大仲马
24、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到朋友的真心。——克雷洛夫
25、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26、应当在朋友正是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已经无望之后再说闲话。——伊索
27、用狡计去害友人的人,自己将陷于危险埋伏之中。——伊索
28、要想吸引朋友,须有种种品性。自私、小器、嫉忌,不喜欢成人之美,不乐闻人之誉的人,不能获得朋友。——马尔顿
孟子的语录15
1、彼一时,此一时也。
2、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5、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6、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7、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8、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9、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10、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1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3、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4、人皆可以为尧舜。
15、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17、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18、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9、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20、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2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2、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
2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4、其进锐者,其退速。
25、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26、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27、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2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9、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0、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33、志,气之帅也。
3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6、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37、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9、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40、食色,性也。
41、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42、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43、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44、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45、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4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48、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49、胸中正,则眸子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吒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
50、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5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2、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53、仁人无敌于天下。
54、居移气,养移体。
55、国人皆曰可杀。
56、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5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0、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61、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62、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6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64、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65、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6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7、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68、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6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2、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73、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74、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75、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76、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77、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78、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的语录】相关文章:
孟子的经典语录11-12
孟子经典语录9篇04-18
《孟子》心得体会04-07
庄暴见孟子教案03-12
试论孟子和杨朱的分歧03-04
孟子作文素材(精选16篇)03-08
读孟子的心得体会06-25
读《孟子》心得体会03-27
孟子庙导游词范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