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

道家的经典语录及翻译

时间:2022-10-08 18:32:21 语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道家的经典语录及翻译

  导语: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译文:君子之间的交情,淡薄如水,而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甜如酒。真朋友不言利。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道家经典语录及翻译。欢迎阅读!

关于道家的经典语录及翻译

  道家经典语录及翻译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天下的人都仅仅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仅仅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此乃常情,故曰恒也。

  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译文: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

  3、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是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相反相成,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译文:学问知识,要不断增强,日益广博,修身养性悟道,要逐渐去掉自身的各种杂念,此为日损。减少又减少,最后就到了什么也不僵持固着的无为境地。

  7、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译文:最上乘的统治者没有个人主观成见,总是习惯于把百姓的意向作为自己的意向。善良的人我用善良的心去对待,不善良的人我也用善良的心去对待,就会让所有的人一心向善。

  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译文:把无为当做为,把无事当做事,把无味当做味。不管大小多少,要用德来报答怨恨。打算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

  9、善火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10、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译文: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

  11、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1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坚克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没有别的东西能改变它、代替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不懂,却不能实现。

  1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到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国与国之间相互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14、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译文: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1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译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16、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译文: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17、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译文: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18、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文: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19、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译文: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20、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译文: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21、不以物挫志。

  译文: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可玩物丧志。

  22、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译文: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说明纯正的人性就是人自然的本性,而仁义则不但不合人性,而且是伤性乱世的。

  23、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译文:孝顺的儿子不去巴结父母,贤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这就是作贤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叹世俗阿谀成风,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24、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译文: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25、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译文: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

  26、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译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27、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译文: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2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译文: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29、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

  译文: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30、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译文: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31、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译文: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

  32、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译文: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33、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译文: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

  34、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译文:脂膏烧完了,火种却流传下去,无穷无荆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尽火传喻学业师徒相传。

  35、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译文: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然长,如果给他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

【道家的经典语录及翻译】相关文章:

道家经典语录11-11

经典语录英语翻译07-30

中国道家文化及起源10-05

试析道家伦理思想的特点10-26

中国茶道中的道家理念09-08

諸子百家之道家10-05

诗句翻译10-26

翻译的简历10-26

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评估工作方案范文10-08

翻译实践报告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