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毕业论文

如何有效实施初中数学课堂讨论论文

时间:2023-03-21 07:02:30 数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有效实施初中数学课堂讨论论文

  【摘要】课堂讨论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围绕一定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组织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自己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组织展开及课后反思方面,结合教学的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实施初中数学课堂讨论。

如何有效实施初中数学课堂讨论论文

  【关键词】数学学生课堂讨论有效

  课堂讨论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围绕一定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课堂讨论组织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实施讨论呢?下面就个人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一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

  每个数学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一样,对课堂的关注点不一样。就算同一堂课,所设计的讨论问题肯定也不一样。

  1.主题紧扣

  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明确的研究任务,使讨论有方向,有价值,切忌讨论问题太大、太空、太简单。

  叶圣陶先生说过,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掌握重点,弄清难点,达成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一轮船在港口A测得小岛S在北偏东75°方向,向正东航行至灯塔B,在B处发现小岛S在东北方向,若港口A距离小岛S为200海里,求港口A与灯塔B的距离。

  在教学这道例题时,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根据方向角画图,画完图,却不知该如何解问题,此题的解决方法由于有悖于以前常用的方法,学生感到有难度,此时笔者抓住时机出了下面4个小问题让他们讨论,再全班学生进一步交流:

  (1)图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三角形?

  (2)解斜三角形的通法是什么?

  (3)在这个斜三角形中总共可作几条高?

  (4)作哪条高构造的直角三角形可顺利准确地求出AB的长?

  一出现上面四个问题,学生兴奋异常,思维活跃,画的画,算的算,议的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讨论、交流,教师作为参与者,也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最后学生终于惊喜地发现:过点B向AS作高和过点S向AB所在的直线作高,都因为无法准确地求解而宣告失败,只有过点A向SB所在的直线作高才能顺利求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2.难易适当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之两区(最近发展区和现有发展水平)以外时,教学难以有效进行;当教学之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不仅可行而且有效。因而教学的起点应当是学生群体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群体在教师启发或合作的氛围里能解决的,是在学生群体能思考的最近发展区域内。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太易,三言两语就可解决,便失去了讨论价值,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注意难易适中,采取“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这既有助于唤起学生讨论的欲望,也有助于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促使学生不断地将“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3.取材新颖

  新颖的内容能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会产生钻研的动力。有意义的课堂讨论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课堂讨论合作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二课堂讨论的组织展开

  1.组织讨论的形式

  合理的组织形式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前提。

  (1)形式要构建搭配合理。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参与。

  课堂讨论主要有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集体讨论比较适合于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或争议较大的问题的讨论。它具有人多面广的特点,有利于集思广益,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小组讨论要根据所讨论的实际情况,有时集体讨论与小组讨论交替进行。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应该考虑是否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思维互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否能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任务要分工落实明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据此,我们在组织讨论前应给学生以明确的分工,给每个小组下发课堂讨论记录表,由组长负责记录,其中组长是由组员轮换负责。然后由各小组组长组织组员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在此基础上自由讨论,攻克难点,组长要认真倾听,清楚地记录每位组

  内成员的观点,并最终整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讨论前除了有明确的分工外,还必须落实相应的讨论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并善于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认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良好的讨论参与者不仅要积极发言,而且必须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接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宽容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

  (3)关系要调节处理融洽。“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会积极配合教师开展课堂讨论。伟大的教育家罗杰斯是这样给教师定位的:“教师是可供学生合理利用的灵活的学习资源,一位真诚善良的帮助者,一位潜能开发的促进者,一位学生作出独立思索和自主决策的咨询者。”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讨论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讨论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2.掌握讨论的时机

  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机,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1)控制讨论的时间和次数。课堂讨论是思维相互碰撞的行为。各种思想、观点和看法相互碰撞,才能实行“能量转换”,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看法。而足够的讨论时间是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保证。

  进行课堂讨论不能只留于形式,追求讨论的次数,而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分析、讨论、说说思考的过程和依据,还要让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真正起到课堂讨论应有的突破重点、难点,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所以课堂讨论一般以每节课2~3次,5分钟左右为宜。有些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较为充分的讨论时间,学生言犹未尽,便草草“鸣金收兵”,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在执教《有理数的加法》这一内容时,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有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方法,教师如果教条式地将方法搬给学生,学生当时记住了,以后却不能灵活应用。如何引导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教师:计算①31+(-28)+28+69。

  教师:如何解决这道题,能发现什么简便的方法吗?请大家小组交流,总结有怎样的规律。

  学生1:将28与-28先相加和为0;31和69相加和为100。

  学生2:谁与谁相加和为1。

  通过讨论,相互描述解题方法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时,可以将具备以下条件的数结合在一起相加比较简便。

  学生3:①相加得0的数;②几个数相加得整数;③同分母或容易化为同分母的分数;④符号相同的数。

  通过讨论、交流、举例、再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进而得出结论。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些自己探讨出来的简便方法,提高了运算的效率;同时也使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2)选择讨论的切入点。把握好课堂讨论引入的最佳时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讨论的时机应选择: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形成深刻的体会,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认识更深刻;②扩展深化时。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予以扩展和深化,拓宽视野,发展思维;③巩固总结时。若对课堂讲授内容及时展开讨论,让学生一起回顾总结,互相交流体会,则可有效地使知识变成学生思维的产物;④教师的提问出现“卡壳”时。由于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常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一时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立即解答,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运用集体智慧、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3.恰当讨论的总结

  在教师的角色中,教师的总结者角色是其重要角色之一。教师对课堂讨论的总结,有助于学生科学判断标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1)适度引导。课堂讨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及时了解课堂讨论的进展情况,要适度参与和引导,离开了教师的调控与引导,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教师应当处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平等中的首席。做一位课堂讨论的顾问和参谋,把握好课堂讨论的走向。

  例如:梯形面积等分

  问题1:如何作一条线段将△ABC的面积一分为二?(适当过渡)

  生1:作中线!

  师:对!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CAD和△CDB等底同高,所以面积相等,这样的线段有三条。

  问题2:如何作一条线段将梯形ABCD的面积一分为二?学生画图,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形成方案。

  生1:只需要作出梯形上、下底中点的连线即可(此为方案一)。

  师:为什么呢?

  生2(补充):分成的两个梯形等底同高。

  生3:我还有一个方法,取DC的中点G,连接AG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则S梯形ABCD=S△ABE。取BE的中点H,AH即为所求(此为方案二)。

  师:好!这名同学运用梯形的常见辅助线,把梯形的面积平分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面积平分问题,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生4:我发现在方案一中取EF的中点H,过点H任作一条直线与AD、BC相交即可(此为方案三)。

  师:很好!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4(补充):以前做过的证明题中有这样的辅助线作法,可以得到△MHE和△NHF全等。

  生5:我发现点H就是梯形ABCD的中点四边形的对称中心,方案一和方案二都是方案三的特殊情况。

  师:你的发现很好,看到了此问题的本质。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深入研究,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在讲解梯形面积等分问题中,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能集思广益,方法多样。

  (2)及时评价。有效的课堂讨论需要评价手段的支持。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讨论,总结、反馈讨论的内容,使他们从教师的反馈中获取信息、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的反馈要准确到位,要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给予评价,使他们在以后的讨论中能减少错误、提高效率。同时,要区别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在强调准确性的环节可以适当多纠错,一般情况下让学生多开口、少纠错。此外,教师在进行反馈、评价时,不仅要关注讨论的结果,更要关注评价的过程,尤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三课堂讨论的课后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诺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1.课堂讨论记录表

  课堂讨论记录表是课堂讨论的最真实反映。所以教师通过在课后对这份表格的观察,能够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如何。不仅可以做出对学生在课堂讨论的一个中肯评价,还能够让老师反思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及组织展开。帮助教师纠偏补过,在以后的工作中减少盲目性,增强有效性,使教学相长。

  2.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布置要针对课堂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这也恰恰是课堂讨论的核心内容。作业反馈的好与坏,就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课堂讨论的效果如何。

  反思,通过信息反馈得到思考,以上两种反思都能比较客观地说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走向有效。

  总之,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是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以往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讨论的新思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苏〕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崔允漷.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4]俞正强.教学应该发生在恰当的地方[J].人民教育,2009(11)

  [5]黄莲花.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J].福建教育,2005(1)

【如何有效实施初中数学课堂讨论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论文10-12

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探讨论文03-24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策略分析论文10-08

建立科学有效的初中数学参与式课堂论文03-26

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探讨论文03-24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讨论文03-24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重难点探讨论文03-24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论文10-09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探讨论文10-12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实践探讨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