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家随笔
在学习、工作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回家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回家随笔1
在路上,我不停地追问着妈妈:"妈妈妈妈,爷爷是长得什么样子呢?"妈妈总是和蔼可亲地说:"就和妈妈一样啊!"我的外公在妈妈读四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也没留下一张照片。每当其他同学提起外公对自己怎样好的时候,我总是又羡慕又伤心。
到了外婆家,向我们迎来的便是年过六旬的外婆。我来到房间里,折起了纸花,也把一个个思念折进了纸里。下午,太阳当头照,我、妈妈、大姨和外婆顶着烈日到山上给外公扫墓。一到山下抬头仰望,就看见满山一派翠绿的景象。大姨扛着锄头一会把这丛草给除了,一会又把那根刺藤给割了。不一会,一条小路就被我们给"开辟"出来。
来到外公的坟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满青苔的陶罐,封得严严实实,只露出地面一小截,那里面装着外公的骨灰。大姨和奶奶开始除杂草,她们一会把坟墓上的小山竹给锄了,一会又把杂草给割了,不一会,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干干净净的'坟墓。
我麻利地从袋子里取出纸花纸带,洒在了外公的坟墓上,最后把一束美丽的菊花摆在陶罐,听妈妈说,菊花代表对去世亲人的思念。这时,坟墓像变魔术似的变成了一座大花椅子。奶奶也在坟墓前摆上圆鼓鼓的鸭蛋、香喷喷的肉、红通通的苹果、香甜可口的六味蜜饯……
我们把香点着,双手举起香排成一行向外公祭拜。随后,我们烧起了纸钱,放起了鞭炮。"啪啪啪……"那炮声好像是外公在我们表示祝福。
突然,我鼻子一酸,哇哇大哭了起来:"外公,外公,我要外公!"妈妈对我说:"孩子,你别哭!人死了不可能复活。你外公虽然不在了,但他知道自己的外孙很健康、很乖巧,他一定会很欣慰的。只要你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就是对外公的思念。"我懂事地点点头。随后,妈妈拉着我的手和大家一起往山下走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外公,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清明回家随笔2
很小的时候,我并不清楚清明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只是觉得这一天没有国庆节、儿童节那样欢庆热闹。人们的脸上少了一份欢笑,多的却是一份沉重与忧伤。直到婆婆(爸爸的奶奶)去世以后,我才对清明节有所了解。婆婆三年前离开了我们,还记得婆婆的棺木被黄土掩埋的那一刻,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哗哗直流。我也说不出当时是怎样的感受,只知道婆婆是我长这么大第一位亲眼目睹离去的'亲人,我伤心,的是不舍。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全家人像往年一样到乡下祭祀扫墓。穿过开满金黄色油菜花的农田,我放眼望去,山还是那座山,婆婆的坟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只是坟头又多了些杂草。首先,爸爸、伯伯在爷爷的带领下用锄头等工具把杂草清理干净,并把它们扫到一块空地用火烧,听说是为防止起山火才选择在空地的。我看见爸爸在角落烧一种黄色的纸,便好奇地问:“烧这个干什么呀?”爸爸回答说:“这是纸钱,烧给在天堂的婆婆用的。”“哦。”我点点头再也不愿多问,因为我知道,他们心里很难受,但是,婆婆真的能收到吗?
爷爷点燃了香蜡,伯伯铺好了垫子,我们长幼有序的依次在婆婆坟前磕头。我跪了下来,望着随风摇曳的烛火,仿佛看到了婆婆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和充满爱的眼神,回味着婆婆多年对我的爱护与念叨,也似乎听到了她用微弱的声音呼唤着我的小名。记忆中,婆婆是一位慈善的老人,听爷爷讲,她年轻时是位生意能手,那时她家因为做布匹生意成为当地的一户富裕人家。后来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婆婆变得一无所有,并逃亡到桃源乡下定居,一家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坚强地生活。婆婆在我还没出生时就因为旧疾瘫痪了,从我有记忆开始,她几乎就没出过门。婆婆虽然手脚不方便,但还是很关心我们,听爷爷讲,她去世的那一刻,依然放不下子孙后代。
灰蒙蒙的天依然下着细雨。烛火熄灭了,鞭炮声震耳欲聋。婆婆,清明节到了,我们又来看您啦!知道我们有多想念您吗?您听到我们正在向您问好吗?您一定也在天上关注着我们吧!这样您就不会寂寞了。
站在坟前,我一边感受着四月春雨的那一丝寒意,一边胡思乱想,忽然记起了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我的脸颊湿湿的,分不清是雨还是泪。
清明回家随笔3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清明回家随笔4
今天就是清明节了,每逢清明节我就会想起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大家是否去扫过墓呢?当然我也不例外!
我们今天回老家拜山,这只是第一次而已,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所以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一次机会。我们回到老家,吃完午饭,便向山出发了。
火辣的太阳晒的我们又增加了一点疲倦,好不容易我们来到山顶,我就拿起扫帚扫起了墓前的垃圾和落叶,看着墓碑,我不禁想起不在世的亲人和我一起度过的时光,不禁潸然泪下。但是我不一会我就扫好了,每次祭祖时,我们都会想起为他们烧一些纸钱、放置一束鲜花。说着我就拿了伙计少了一炷香插在了墓前,而爸爸妈妈却有点难过的为他少了一些纸钱。爷爷把一些鸡肉、美酒和水果摆在墓前,祝愿他们能在天堂的'那一边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为了我祝福他们,我们便跪了下来,好想在为祖宗守灵,愿他们能保佑我们幸福平安、生体健康。祭拜完后,爸爸小心翼翼地拿着火机点燃鞭炮,放完后就走了。
我临走时,再次瞄了一下祖宗的坟墓,擦干了眼眶的泪水,随着下山了。心里怎么感觉在百爪心挠?但我也许愿祖宗能在天堂过上和我一样的生活——快乐。通过这次祭祖,我感受到了原来祖宗在天堂的那一边也应该有一个舒适而又温暖的“家”。所以我们应该要珍惜生命的点点滴滴,生命不是游戏,那么大家在清明节有木有拜过山呢?
清明回家随笔5
清明祭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大概就是因为怕后人不去祭奠他们吧。不远万里回乡祭祖的很多,更多的是在街边的路口烧些纸钱祭奠亲人。唯有不同的是上坟扫墓焚香祭祖都在白天,甚至天刚亮,很少有下午去的。而在路边祭奠的却是必在晚上,白天不得见的,偶有为之,那不是祭奠,而是亲人刚刚过世。我想路边祭祖之所以在晚上,大概是冥间与我们的时差问题,亦或是灵魂只有在夜里才能来到亲人身边。
我今年便是在街边祭奠的。往年我没有亲自做过,我不相信这些,觉得那就是做给别人看的,或心灵的一种安慰 。清明前的一个夜晚,在信佛的妻子的一再劝说下,我们一起来到了街边。还有我的儿子,尽管孩子回来已经九点了。妻子说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孩子更有孝心。我无语,也许是吧。
路口一堆堆的火光, 还有满地的灰烬。唉,今晚阴差够忙的了。既然来了,就用一颗虔诚的心吧,我相信心灵是可以沟通的。我用卖纸老板给的木棍,在地上画了个大大的圆圈。老板考虑的还是很周全的,生意做得出奇的好。然后在圈内点燃了一张张的冥纸。我们都没有跪,半蹲着。真的觉得很不礼貌,但又不好意思去做,有些不屑。我也没见到跪的,但不否认会有。
火光烤着我们的脸,妻子小声的叨咕着些什么,想来是一些祝福与祈佑的话 。儿子只是一张张的添纸,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十六岁了,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与祝愿。我用木棍轻挑着让那火烧得更旺,一边把写有名字的'信封扔进火中。
记忆中最早离我而去的是爷爷。我还能想起他赶着一群猪去山里放,还有他曾经种下的一坡白杨树。临终时他嘱咐爸爸,树长大了,给孙子盖房子娶媳妇。我的眼有些酸。逆境的时候总是想起爷爷常说的一句话:干,怕什!爷爷是关里人,村子里都说他说话咵,我却从来都没觉得。爷爷是自己一个人挑着爸爸和姑姑从关里逃出来的,一个人把孩子带大。六六十六岁的时候,他走了。留下了爸爸姑姑还有那一坡白杨树。
爷爷,过节了,您置办点喜欢的东西。我记得您最喜欢吃咸鱼了,如今那已不是奢侈,别再那么节俭了。我那从未谋面的奶奶,不知道是否回到了你的身边。如果在的话,替我问候她老人家,希望你们团圆幸福。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大概十来岁的年纪。那时候虽然日子不太好过,但悲伤离我很远。即使有也是很短很短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身边的亲人年纪大了,悲伤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近。姥爷,姥姥,岳母,姑姑相续的离开我们。姑姑是得了癌病去世的,还不到六十岁。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没有在身边,为此我一直自责。希望在天堂里的她和那里的亲人朋友快乐安康!
一张张熟悉的脸庞在记忆中划过,思念与祝福化作青烟消失在夜空。炭火在灰烬中明明灭灭,像夜空中的星星逐渐远去。
夜里我在梦中哭醒。我梦见了姑姑,她脸色苍白,躺在炕上。好像活不久了。炕上很脏,我把姑姑睡的地方清理干净。她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洗了头,没洗得透彻,头发还有些发粘。我找了毛巾帮她把头发擦干,扶她坐在了被子里。她对我说:小波,你来年有一件伤心的事。我的心头一震。她接着说:你爸爸会得急病去世。她还说了些什么我没记清,好像是佛的字眼。我的眼泪哗的流出来。倚在床上,把梦与妻子说了。我告诉她清明我要回家!
清明回家随笔6
清明节放假,孩子奶奶去世第一个清明节,所以带着孩子回家,扫墓。
今年清明没有雨,天高云淡的清晨,驱车来到乡间,才感觉到大自然勃勃的生机是如此的真切:春光送暖,杨柳吐绿,桐树争艳,麦苗竞翠,油菜献蕊。美的生命,美的色彩,美的味道,美的气息。品味不足,把玩不够。驻足,凝视,静思……
婆婆去世,带着孩子回的家,只有是孩子的大伯家了。大伯一直以来勤劳而快乐,知足且通达,两儿子已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三个孙女是大伯的骄傲。二孙女晨晨见乐乐姑回来,拉着姑姑引着小狗直奔羊圈、鸡窝、牛棚,她知道那里有乐乐姑在城里感受不到的.独特趣味。孩子的大妈总是在偌大的厨房里张罗饭食,还时不时地不忘出来和回来的弟弟、弟媳们开几句玩笑。
每次回家必须得依次去看望孩子的三个姑妈,这已成为不是规矩的规矩。二姑妈爱孩子他爸如同儿子,自幼照顾直到现在,我们一家的喜怒哀乐时时刻刻全挂在二姑妈的心坎上,这种姐姐犹母亲的恩情,只要想起来是会落泪的。这不,二姑妈又在为弟弟在高大的香椿树上摘椿芽,又在为小侄女准备专门积攒的土鸡蛋。三姑妈住在县城,她心灵手巧,尤善解家人之危,堪称这个大家族的灭火队长,她厨艺极高,每每去家里,不出半个时辰,丰盛的一桌菜肴就呈现眼前。盛情难却,吃得坐不起来是常有的事。四姑妈可怜,一个人苦巴巴地供养着正在上大学的小儿子,我们去看她往往带着宽慰和歉疚,当初老人只能供得起小儿子上大学,这最小的姐姐就失去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就是我们每次回家不变的行程,这次也一样。孩子的大伯,大妈,姑妈们看到女儿乐乐,高兴之后是夸奖进而是鼓励,都指望这个小侄女在未来光耀门楣,好让这个家族扬眉吐气。女儿乐乐笑而不语,闻而不应,默默地将长辈们的爱寄寓心头,溶于血液。
我们赶到墓地,孩子大伯、二伯和一侄子、一外甥已到,大家一起产草,培土,点香火,磕头。两个时辰,四座坟墓,大家一一虔诚、恭敬地祭拜、追思。孩子的曾祖父生于1883年,孩子的曾祖母生于1886年,孩子的祖父生于生于1906年,孩子的祖母生于1920年。四座墓碑,四位老人,一部历史,一个家族。
前来祭奠的子辈、孙辈、曾孙辈们寻到了自己的先祖、自己的根。 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生命历程是如此的清晰和确凿。
人啊,是需要追忆和缅怀的。用这样的方式,我们会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我们会给心灵腾出一块地儿,让脚步停下,让思绪飞扬,静静地感恩先祖,感受亲情,感念生命。
清明——回家——扫墓。 追思过往——珍惜当下——展望明天!
【清明回家随笔】相关文章:
清明回家随笔05-12
清明回家随笔4篇05-12
清明回家随笔6篇05-20
回家的随笔08-25
回家看看随笔12-20
中秋回家随笔08-28
回家的路随笔02-14
教育随笔-罚你别回家08-05
回家的路随笔15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