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乡村的随笔

时间:2022-04-24 11:37:20 随笔 我要投稿

乡村的随笔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村的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村的随笔

乡村的随笔1

  又是一个盛夏傍晚的景象。

  夕阳西下,气温渐渐回落,蟋蟀微声吟唱,蝉儿懒散游走。这时,炊烟开始在小村的上空袅袅升起,那是农家在张罗晚餐;田间地头耕作的农民,放下锄头,日落而歇;一群放学的“花花草草”,一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小学生结伴回家;进城打工的年轻人,骑着“电驴子”(摩托车或电动车)飞驰,犹如倦鸟归巢……

  时光凝固,可以回忆起从前往事,可以在角角落落,也可以在每一个人的生活细节里。村口路旁,鸟儿欢唱。清凉的晚风抚摸着村人的脸庞,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小小,不时地相遇着,远远地招呼着,相互间传递着可亲的信息:回家啦!

  村人们陆续进村了。脚步阵阵,问候声声,来也匆匆,去也匆勿,一切都显得细碎而又平常。亲切的乡音,延续了一代又一代,乡亲们近距离地接触着、互动着,多少拥有几分亲和力,密切了人与人间的和谐关系,稳固了邻里乡亲平淡不变的生活格调,他们相处得那么的热情,又是那么的亲切和睦。

  短暂的黄昏过后,夜幕降临,慢慢地笼罩故乡,好在村庄灯光闪现,天上星星点灯。也许,乡亲们正在围坐桌边,吃着饭,啃着西瓜,喝着冷饮;也许,一家人吹着电风扇,享受着空调,谈笑风生;也许,大伙儿各自看看电视,上上网,玩玩游戏……

  社会的文明进步,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村村通电、通水、通车,家家几乎拥有电话、电视、电脑,有的家庭开着自己的小汽车早出晚归,出村去进村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大力开发,沉寂的乡野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甩掉了信息闭塞、贫穷落后的“帽子”,改善了乡村的人居条件,改变着村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打破了“泥土刨金”单一的劳动技能,不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正向建设新农村的康庄大道一步步迈进。

  在分享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品尝生命、生活细节的味道中,又留下了什么呢?我的父亲虽已不在人世了,但我至今忘不了父亲说过的两句话,令人回味:“我们现在吃的比过去地主家吃的都还好,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比过去城里人住的房子都还好。”可享受物质化生活的同时,加剧了绿色生态环境因素的恶化,少了乡野清新的空气、淳朴的风情不说,分明也多了心灵浮躁、私心杂念的`空间,甚至超越了道德法律的“底线”。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乡村条件与城市脸面,盲目乐观发展与社会矛盾堆叠,极端的新旧交替与城乡差别,飞快地把人们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切割开来,人们的利益欲望也快速膨胀了,甚至连精神家园都找不到了,再也找不到《童年》儿歌里的那番景象和感觉: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

  昔日的偏乡村野,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地里刨金的新鲜土壤,繁衍不灭的草根气息,田间房边的水池河塘,水沟里的游鱼,门前屋后随手可摘的果子,还有乡亲们的琐事细节,浓浓的乡情,犹如时光一去不回头,都在不经意间彻底消失,沧海桑田。然而,留下的仅仅是儿时的那些印记,增添了几许内心的切肤之痛。于是,乡村不再透露散发出纯真的草根气息,嗅不到新鲜的泥土味,那些田野失踪在人们的眼前,那些池塘、哇鸣声、鱼虾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甚至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许多村庄在城市化开发的边缘中没有了秋天,意味着缺少了金黄色的自然景致和丰收体味的内心喜悦,令人惶恐。

  我不明白,当新的文明现象走进生活,难道就要放弃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逼得我们搬离从小成长熟悉的生活环境,一定要牺牲来之不易、值得珍惜的生态文明为代价吗?譬如,父辈们几许的生活足迹,瓜棚下、葡萄架下扎堆乘凉,聊聊家常,拉拉二胡,听听小曲,尝尝瓜果土特产。印象中,来自田野里传来原版原唱的悦耳蛙声;摇着蒲扇,既能自产微风,又能驱赶蚊子;或带把竹椅,卷张凉席,去村头的草地上、小桥边消暑纳凉……这一切,令人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诠释了夏夜自然的意境和村人平静的心境。

  美丽的夏夜是惬意的。乡亲们早已忘记了疲惫炎热,忘记了今夕何年。虽然不是置身于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也无关浪漫的风月,但却是乡亲们平淡如水的缘分,真实的乡村生活。窗外,月亮悄悄地挂上树梢,蝉无声,风无语。窗内,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仅仅是一个难得回家过夜的“稀客”,紧紧被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包围着,圈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

  母亲心细,在我睡觉之前,就在我床前放了打火机,两盘蚊香,一盘点燃,一盘留后备用。这种普通蚊香,一盘一般只能点三四个小时,难保“安稳一夜”。所以,母亲心里早已有数。直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母亲估算着时间,借着窗外的月光,轻手轻脚地摸到我的床前,点燃了备用蚊香。她见我微微醒来,还未等我张嘴,便自言自语地回到自己的房间:“乡下蚊子多,我想一盘蚊香差不多点完了。”

  母亲说得没错,乡下的蚊子确实很多。我还听说过,乡下的蚊子特别厉害,天生喜欢“欺生”,即便是入乡随俗进村过夜的亲人,也不放过,照样毫不留情地一番“亲热”。烦人的蚊子往往展翅飞舞,不仅发出“嗡嗡”声响,伺机训练着叮咬、吸血的基本功,而且扰得客人皮肤红肿过敏,整夜痛痒无眠,弄得一些有皮肤“背景”的城里人都不敢下乡。不过,我是幸运的,母亲像似一位驱蚊的“卫士”,精心守护着我。她宁愿自己彻夜无眠,也惦记着为我点燃蚊香,决不让“来犯之敌”亲近我、侵扰我。这让我分明感受到夏夜无蚊子,并连同母爱的悉心关怀交织在一起,很快沉入梦乡,一觉睡到天明。

  乡村的夏夜,不是一个简单的特定季节和时间概念,也不是表面化物质生活富有的过程,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而是勾画出乡土人情风俗文化的背景,村人对生活心灵的感悟和生命细节的印记。当蛙鸣在人体中、鲜活生命品味中循环时,我们就会意识到绿色食物的可贵,对自然生态产生敬畏感。如今,大伙儿把自己关在各自的“钢筋水泥”里,替代了左邻右舍扎堆乘凉,沐浴如诗如画的夜色习惯。可在我的心中,乡亲们虽然少了室外走动游园,亲近大自然,也少了许多可爱可亲的乡音,流淌着和谐的源泉,但我仍被淳朴的乡俗民风和朴素的母爱亲情层层包围着,才避免了恼人的蚊子和浮躁不安的炎热,让我真正安生入眠。

  那个夏夜,永远属于我的故乡。

乡村的随笔2

  我的乡村

  在江南的塞北

  雁群归来的方向

  矗立着乡村抒情的目光

  乡村很小,版图上没有记号

  只有岁月流转的路标

  铭刻着乡村温暖的牌楼

  我的乡村

  以山光物态为荧

  以水秀风清为屏

  瓦砾上的瞳仁,春和景明

  千百年的追寻

  痴心不改,壮志凌云

  即使有过理想失落的过程

  也会驮着春天的表情

  以乡村优雅的气质

  喂养无尽的生命

  舌尖上的季节

  布满了乡村成长的艰辛

  大自然的浪漫语言

  或激情,或舒缓

  改写了乡村追求完美的.命运

  血管里流淌出来的善举和愿望

  又在时光中流淌出一面银镜

  我的乡村

  水长流,长流水

  流出了美丽家园的称谓

  我的乡村

  那个枫树弯的月亮

  编织的故事,很凄美

  它用镰刀

  收割稻穗痛苦的记忆

  它用玉盘

  端起汤圆滚动的思念

  那些曾经有名有姓的词语

  总有一些成了陌生的称谓

  拔出乡村的思绪

  刚刚从乡村嘴里传来的叮嘱

  在风雨碰撞的声音里

  说出了新一轮的祝福

  于是,我也用春天的表情

  以现代人的素质和礼仪

  驾着乡村月影飘移的秋千

  让一首古老的歌谣

  请求日出的光芒

  记录內心的真实

  释怀乡村真正幸福的含义

  我的乡村

  再以清晰的眼帘

  遥望岁月的演变

  重新审议文明的升迁

  大手拉着小手的情节

  就是拉着另一个幸福的经纬线

  日有所思的梦境

  正通过奔跑的语言

  踩出一个绽放笑脸的立面

  让赶潮的游子和乡村一起

  在且歌且行的枝头上

  争取春天的提速

  顺着芝麻所指的方向

  我的乡村

  在种植的汗水里

  墨指弹香的诗行

  正吻合在乡村的头顶上

  踩出一个

乡村的随笔3

  社火是春节的压轴戏,正月十五是社火的大舞台。

  社火是乡村人一年一度的狂欢,它充满了浓浓的土腥味儿,洋溢着丰收的喜庆和对来年真诚的祝福与殷切的期盼。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如果没有了社火助兴,春节定会显得过于斯文与安静,唯有社火的喧嚣,才能将年味儿挥洒得淋漓尽致,才能让乡亲们的心情得到充分的.释放。

  忆当年,自己也曾是欢腾的社火队伍中的一员。那时节,过了大年初二,村里就开始忙活着张罗社火的事情。经济实力强的村子,狮子大鼓、火龙、旱船、高跷等各种道具一应俱全,拉出去表演时需要载满好几卡车,威风凛凛、气势非凡。而我们所在的小山村,虽然力量薄弱但劲头不减,用的旱船吩咐本村的木匠做,耍的“故事”可以自己编,再请铁匠打几十根“哨子棒”,扯上几丈猩红的缎子布做几面“门旗”,绣上“趁闲时扮作生旦丑,结局后仍是工农商”几个大字,社火所需要的东西就基本备齐了。

  正月里反正是农闲,大家伙每天好吃好喝又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于是就加紧排练,单等着到正月十五那天到村部集中会演。会演那天,昔日空旷的村部被各支演出队伍挤满,观众兴致勃勃,演员准备妥当,村里管事的人拿着高音喇叭声嘶力竭地维护着秩序,铁铳对准天空奋力地鸣放,鞭炮如急风骤雨般擦着人群欢快地炸响,吵闹声、惊呼声、锣鼓声交织在一起,让平日里宁静的乡村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社火总与浓浓的火药味相伴。每当社火表演的“大幕”开启时,总要有几个老乡手持鞭炮,绕着表演者一圈圈地燃放,围观者躲避着躲避着就渐渐地腾开了场子。这时的鞭炮就有了双重功能,一是烘托了氛围,二是打开了场地,在“硝烟弥漫”、火药味密布的表演现场,在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与叫好声中,演员观众无不尽兴,大人小孩各得其乐。大家深知,没有哪一天,高台上的舞狮者会表演得如此出神入化,擂大鼓的小媳妇和敲堂锣的老汉会如此地卖力拼命,“骑毛驴”和“大头人”、踩高跷的表演者会装扮得如此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社火是民俗的精华,社火是民间艺人的年度盛会,社火也是不需要刻意动员就能让人会全身心投入的大联欢。社火就像一根巨大的指挥棒,在它粗犷而有力地挥舞下,所有的人们都挥洒着激情、宣泄着豪放,也令所有的参与者统统忘掉了世间的苦难,由衷地绽放出欢乐的容颜。

  从这个意义上讲,社火何尝不是一曲强劲的乡村摇滚乐呢?

乡村的随笔4

  那天散步,在乡村的路上,见到了一条小狗。狗是白色的,挺可爱的,样子很像北极熊。只是没有人的饲养,变成了一只在乡野的流浪狗。虽然好看,但是因为没有主人,靠流浪觅食,糊弄的很是脏,那白色的毛,也黑乎乎的。

  大概是喜欢狗对主人的忠贞,只要饲养了它,它就会不离不弃的跟随着主人,我的内心里,很是喜欢狗的。就把这只流浪的狗带回了家,给它洗了个澡,那毛就变成洁白的了,样子很是好看。找了纸箱子,把自己旧了的不爱穿的衣服取出来,给这只狗做了个狗窝,冬天冷,就把它放在家里的炉子边。每顿饭,我们吃什么,就多做一些,它也吃我们一样的饭。不几天下来,大概有了吃的,这只白色的狗,就开始变胖了,那胖乎乎的样子,要多可爱就有多可爱。想把它好好的喂养着,以后走到哪了,带这它,也别说是一种相互照应,依偎的乐趣来。

  几天后,放在家里,它就开始汪汪的叫。就想大概它也嫌在屋子里闷。也是的,关在那小屋子里,人都嫌闷,它也一定嫌闷的。况且它还是只小狗,就和小孩子一样,是处于天真、活泼的年龄的,应该给它自由,让他找寻自己的活泼生活。就把它放出来,让它在场院里自己想怎么玩了就怎么玩。我想,我给了它窝,给它吃的,喂养着它,有了好的时候,它就不会在跑,再去流浪了。

  但是,这大大的出乎我的意外。在我写了一篇文章后,带着无比愉快的心情,想去找狗时,场院里没有,我的屋子里没有。就再去屋前屋后找,也没有。我不知道它跑到哪去了。我不明白它为什么要跑。内心里一时怅怅的,就想许是在外边跑着玩,有和我一样喜欢狗的人,见它的样子可爱,就偷偷的逮走了吧!就在心里恨爱的人。恨归恨,又不知道是谁了,后有想,有喜欢它的.人逮去也好,只要能让这只可爱的狗好好的生活,不再流浪就行了。

  在我渐渐的忘记了这只白色的,可爱的狗时,一天又去散步,无意间,却看见了这只狗。在乡野流浪着,睁大着眼睛,在觅食。那样子就变成了我初见时的样子,毛虽然是白的,但是又是黑乎乎,脏兮兮的了,又精瘦精瘦的了,那样子很是可怜。只是,这回我没有再把它逮回去。不知道为什么,内心里,对它充满了厌恶。我知道,它已经习惯了过流浪的生活,就是把它再逮回去,过不了几天它依然又要偷偷的溜走,去流浪的。

  它的本性里,意见习惯了靠流浪,靠乞讨而生活,我又怎么能去改变它呢!

乡村的随笔5

  每当岁月的脚步迈进了寒冬腊月,过年的氛围就渐渐浓厚起来了。过年是深刻而久远的记忆,是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节,就像古街老巷里飘香的陈年老酒。尤其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伴随着时令的脚步,那种淡淡的思乡的忧愁,就悄悄地荡漾在眼前了。

  同样是过年,城市和乡村是截然不同的。我在乡村出生,在那里长到18岁。然后当兵考学提干从乡村走进城市,在城市里一呆就是若干年了,时间的长度早已经超过乡村。但是,每当年临近了,自己却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我的那些战友和朋友,自己总想回故乡过年。然后就开始留心备齐那些需要要带回家的东西,总担心走得匆忙忘记了哪一件,由于职业的缘故,多数过年却又总是回不去。

  当兵三十多年,我在乡村的老家过年屈指可数。可是,乡村里过年的那种习俗、氛围和情景却挥之不去。依稀记得,进了腊月,附近几个集镇上的大集就热闹起来了。几个集镇的时间会错开,大集几乎天天有。每个集镇上都会有说书的唱戏的,鞭炮声响个不停。无数的鞭炮声炸响在半空里,传扬到一个个村庄,村庄里的人们就会说:有年味了。

  到了除夕夜,村庄的大街小巷熙熙攘攘。每家的孩子都打着灯笼到街上来了。大街上,胡同里,院子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孩子们追逐着,看看谁的灯笼最亮,谁的灯笼最漂亮。

  大年初一是男人的世界。凌晨,天刚蒙蒙亮,成串的鞭炮声在院子里响起来,这似乎是每家每户必须的必不可少的项目。然后,家里的男性长辈就会率领着子孙走出家门,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我们那个村子很大,这个过程总是会持续两三个小时的光景。

  从初二开始,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乡村所有的道路上,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待到吃完了元宵,飘荡在乡村里的`浓浓的年味才渐渐飘散。

  我知道,我是永远也放不下乡村的年了。尽管我的孩子出生在都市,但我带她回老家过了几个年以后,她也对于乡村的年一往情深。

  酒越老越陈,人越老乡愁渐浓。年关将近,月亮瘦去,成为一片速效药片。乡愁像一面风帆,汹涌在胸口的思念 载着乡愁这沉沉的航船,在夜幕下披着月色划呀划,驶向梦境深处。

  节日只是披在故乡身上的一件朴素古典外衣,而情感 的所在和连通才是我们行走人生 的全部魂魄所在。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地方是一种命运,而一个人给自己的故乡带来荣耀是一种幸福 。你可以忘掉自己在尘世中博得的风光,但不可以忘记故乡的水土赐予你的底气。

  年,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图腾,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象征,它是时间让我们伸向故乡的一双蕴含巨大力量的温暖手掌,拉近了我们与故乡风物的心灵距离。这手掌就像母亲推进土炕里的一堆炭火,驱散我们漂泊的疲惫,温暖我们一生。

  一天天一年年都会过去,旧的去新的来。或许,年就是乡思的壳,乡思就是年的魂。

乡村的随笔6

  儿时蛙鸣萤舞的夏夜是浪漫的、灵动的,总是给我带来向往、思索和美好的回味。如今,那富有浪漫色彩的夏夜不见了,思维深处滞留的是动听的蛙鸣,眼前飘舞的是夏夜流萤。

  徜徉在夏天的浓浓夜色里,我又不自觉地想起了过去乡村的夏夜。那时的乡村没有电,没有电视机、录音机等娱乐设施,就连收音机都少得可怜,就是在这样看似单调、乏味的乡村夏夜里,人们却把它打理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每每回忆起过去乡村的夏夜来,我总觉得耐人寻味,令人难忘。

  每天到了掌灯时分,家家户户差不多吃完了饭的时候,门前的空场地里就开始有说话的声音了,听到说话声,有人在家里就待不住了,拿着板凳或提上马扎子就出来了;有人就用胳膊夹着自己打的草扇子,端详个透风的地方放下;还有从各个胡同口陆陆续续的上人了,空场地里的人就渐渐地多起来了,见了面相互打着老套但还亲切的招呼:“吃饭了?”“吃了,你也吃了?”有时还添油加醋地说说天气情况:“今晚一点儿风也没有。”“可不是,今晚不凉快,不透气”“可能憋着雨。”拉着呱的空当,人就越聚越多了,也就更热闹了,这时候的人就明显地聚散开了。

  有的七八个人围了个圈,把个小收音机围在中间的,有时听收音机里的新闻和娱乐节目,那时更多的是听刘兰芳说评书《杨家将》、《岳飞传》,听得津津有味,有时评书说完了,人还围在那里。有的五六个人则把一个老人围在了中间,听老人讲乡村版的《杨家将》《岳飞传》《呼延庆打擂》《孙膑》……似乎比刘兰芳讲得还逼真、生动,旁边还有带着兴趣问的,还有插话补充的,这就更来了兴趣,往往听着听着就入了迷,直到人走的差不多了,说书的老人也有点累了,也会幽默地来上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才罢休。还有的中年男女凑到一起,天长日久哪有那么多好话说,平时不好说的话这个时候打着哈哈也就说出来了,时不时地还带上几句荤话,那时没有黄段子,也就相互之间开几句玩笑,耍耍嘴皮子,也会引来一阵阵笑声,划破了乡村夏夜的长空,有的乘兴也说上一二个略微带黄的小故事,渲染一下夏夜的气氛,孩子们听着也装没听着,兀自玩着。到了夏日较热的夜晚,青壮年男女则打着手电到村子的东河、南河里,乘着夜色的掩护,分段裸浴,女人们则选择比较隐蔽的上游,无所顾忌地嘻嘻哈哈洗澡,有不自觉的男人总要用手电朝着笑声的地方照一照,招惹的是一二句嘻骂声。

  乡村的夏夜里还有蛙鼓阵阵,百虫声声。蛙鸣、萤舞、虫飞……那是记忆里永远抹不掉的场景。儿时陪伴着家人和小伙伴在大街上乘凉,听到东河里、房前屋后、田野边不时地传来悦耳的蛙鸣声,此起彼伏,声声入耳,我便好奇地问身旁的祖母:“奶奶,青蛙为什么叫起来这种声音?”奶奶先是笑了笑,接着便若有所思地给我讲起了一个故事:从前,河里、田野上是没有青蛙的。有一次,一个老汉和老伴过河,突遇上游来了大水,河水上涨,把老汉的棍儿和老太太的褂儿冲走了,老汉不停地喊叫着他的“棍儿”、老太太不停地喊着她的“褂儿”顺河水追去,结果,老两口都被河水冲走淹死了,最后,变成了一雄一雌两个青蛙,不停地叫着“棍儿、褂儿”,繁衍生息,青蛙越繁殖越多,叫声越来越大,才有了如今这么动听的蛙鸣。

  听着祖母讲了蛙鸣的故事,觉得很有意思,再细听、分辩着青蛙叫出“棍儿、褂儿”声,还真像故事里说的那样,感到叫得更好听了,屏息静气地听一会儿,时而东河里的青蛙叫,时而屋后田野里的青蛙叫,像是蛙鸣打擂台,似乎在比试着谁叫得好听、叫得更响。时而四周的蛙鸣声又一个频率了,蛙鸣声汇成一片,仿佛是一场蛙鸣音乐会。多年来,我一直分不清这美妙的蛙鸣声。离开乡村,离开田野,来到小城,居住在钢筋、水泥的组合里,也远离了蛙鸣,心中顿感怅然。回老家时,偶尔想起那久违的蛙鸣,走近记忆中的小河、田野,遍寻记忆中的蛙鸣,可小河几近干涸,田野农药味很足,哪还有青蛙的生存空间?哪还能听到蛙鸣?青蛙寂寥,蛙声寂寥,夏夜寂寥,乡村往日里那蛙鸣萤舞的夏夜黯然沉寂了。

  在儿时的记忆碎片里,乡村夏夜还常见到一种飞虫叫萤火虫。那可是一种精灵,就像夜空中的一道道流星,在夏天的夜空中飞舞着,给寂寥的夏夜带来灿然和灵动,给闷热的夏夜带来一阵阵清风,给乘凉的大人们带来情趣,给我和小伙伴们带来玩兴,给乡村的夏夜带来了画意诗情。寂寥的夏夜里,闷坐在大人们身边的我们,每当看到一盏盏小灯笼似的萤火虫翩然飞来的时候,就会一跃而起,朝着萤火虫飞来飞去的方向奔跑着、追逐着,身后留下的是大人们的一片欢笑声。这时的萤火虫就像故意逗人似的,一会儿高飞,一会儿低飞,我和小伙伴们就会穷追不舍,一会儿高高跃起,一会儿弯腰捕捉,直到把它捉到为止,大多时候都成功了,也有一无所获的时候,追着追着,萤火虫就远走高飞了,留下的是一个个无奈。

  捉到的萤火虫就放在手里把玩,大多小伙伴出入好奇,围上来看个热闹,起初我也不明白,萤火虫为什么跟别的虫子不一样还能发光,而且为什么在尾巴处发光?直到长大以后才明白,当年我和小伙伴很好地利用了萤火虫发光的功能。后来,捉到萤火虫后,我和小伙伴们就找来白色玻璃瓶子,放到里面,盖好盖子,等捉到两三个后,就足以照明了。这时,我和小伙伴们一商量:“咱们到长岭坡那里捉虫吧?”小伙伴们总会齐声说:“好!”于是乎,小伙伴们一起提着装萤火虫的白瓶子,小跑似奔向三四里外的的麦田里,刚站到麦田里不久,一种叫“瞎哄哄”的.飞虫就会朝着有萤火虫的瓶子飞来,因为这种飞虫只会朝着光亮的地方飞,到处瞎碰乱撞,因而叫“瞎哄哄”,也有叫“瞎撞”的。我和小伙伴们见“瞎哄哄”飞来了,就伸手去捉,一晚上能捉几十个。那时捉“瞎哄哄”只是孩子们的一种乐趣,大人们几乎没有捉“瞎哄哄”的,因没有很好的照明工具,也没人舍得打着手电捉“瞎哄哄”的。而孩子们不嫌弃用萤火虫照明,捉了“瞎哄哄”就可美餐一顿,萤火虫在孩子们心目中功不可没。

  后来,家乡的“瞎哄哄”吃出名堂来了,从村里传到乡里,又从乡里传到县城里,一步步也传播出去了,这可能是家乡水土好的缘故,生长的“瞎哄哄”与别处不同,个头偏小,翅膀呈微红色,吃起来很香,这是别处不可比的。家乡的“瞎哄哄”出了名,村子里捉“瞎哄哄”的越来越多,初夏,太阳落山之前,男女老少提着手电成群结队到长岭坡附近捉“瞎哄哄”, 也成了山村黄昏一道靓丽的风景。

  有的捉了“瞎哄哄”还高价卖到城里乡里的饭店、酒楼,成了“天上飞的”野味;还有专门在老家设点收购的,每斤几十元,有时出高价还买不到。在城里的上班族也打听着家乡有这种虫,下班后就开着车或骑上摩托车去捉瞎哄哄,总是满载而归,老家几个要好的朋友每年都会给我送上几斤品尝,我把它放到油锅里一炸,油锅里飘香,再一品尝,味道很鲜美,这是夏夜的精灵带来的美。

  儿时蛙鸣萤舞的夏夜是浪漫的、灵动的,总是给我带来向往、思索和美好的回味。如今,那富有浪漫色彩的夏夜不见了,思维深处滞留的是动听的蛙鸣,眼前飘舞的是夏夜流萤。前几天晚上徜徉在小城植物园里,我又听到了虫声、蛙鸣,这虫声伴蛙鸣,一如植物园里的虫豸大合唱,这久违的蛙鸣鸣声已敲开了我的心扉,勾起了我的缕缕情思,把我带进了一个蛙鸣萤舞的夏夜,让我做着一个美丽的梦……

  如今,乡村夏夜拉呱的少了,说故事的几乎没有了,蛙鸣萤舞的光景也很少了,心中不觉有点怅然若失之感。我更怀念昔日的乡村夏夜,那是值得回味的,也是令人难忘的。

乡村的随笔7

  一个阳光明媚的大晴天,太阳火辣辣的,我们一家去葡萄地里摘葡萄。

  到了目的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土地,葡萄挂要枝上,晃晃悠悠地摆动着。这片地里,大约一半是红葡萄,一半是绿葡萄。一串一串的小葡萄都成熟了,那样子可爱急了……

  走过葡萄园里,我还以为里面不透气,会很闷热,想不到还挺凉快的呢,瞧那颗晶莹的绿葡萄,透明地能看见鲜嫩的果肉,还有那大红的葡萄,仿佛一对有神的眼晴,惊奇地看着我们。

  我迫不及待的想摘下来尝尝,就顺手摘下来一颗,妈妈叫住我,这样摘过样子没有了,把整串都摘下来给我,要洗干净了才能吃哦,说完,便交给我,打发我走了。我拿着葡萄,到水池旁边,拿来一个盆就把葡萄洗的一遍又一遍,装好盆,就开始品尝,这葡萄放进嘴里,入口即出水,酸中带甜,甜中带酸,咽下去清凉食道,沁人肺腑,到肚子冰凉冰凉的,真是比喝饮料还解渴!我一口吃了三个,真是越吃越想吃呀!五分钟不到一串葡萄已经没了,我打了一下饱嗝,抹了抹了嘴,又一次走进乡间的小路!

  葡萄林旁边还有一排排的枣树,那上面结面了果实,好多都快红了,快成熟了,在看葡萄架的另一边,丝瓜藤缠满了,绿阴阴的.一片,感觉凉快及了,上面结了一根一根丝瓜,我想它们的生命力真是顽强呀!

  大自然是友善的,春夏秋冬都给人类不同的礼物,她使世界变得斑斓,万物得以繁衍生息。

乡村的随笔8

  夏日午后的阳光有点烈,风吹在脸上稍微有些热,我习惯拿一条牛鞭,把牛和羊群赶到一条羊肠小道,两边满是野草,它们享受着丰盛美味,我则在溪水边耍水,或躺于草地上看蓝天白云,或牛背上唱儿歌,或隐于芦苇旁练习那不熟的牧笛曲!

  随着时间转移,太阳慢慢变得温和起来。几只母羊吃饱躺于草间休憩,三三两两的小羊在追逐、斗角,在温和的风中嬉戏起来,偶尔有个特皮的,会来亲亲我的脸颊,我则会静躺着轻轻的抚摸羊儿的胡须。

  我很喜欢这样安静地陪着这些伙伴,安静地好像可以听到它们的悄悄话。午后的这段时间,使我最享受的时候,也是我将自己完全交给大自然的时候。与它们在一起,哪怕只有一阵风,几片青草叶,几声咩……甚至只是一阵泥土的气息,都足以让我陶醉。

  现在,我面图四壁,它们亦惨白地面无情地围着我,日夜不分在灯光下工作。偶然,见到外面风和日丽心驰神往,于是乎拉开窗帘,却遭到同事责备——-阳光过于刺眼,无语……(我们这工作室是背阳)

  外面的柏油路上,充斥着汽油味、仓促的气鸣与急促的刹车。在它们脸上,我看不到他们眼睛里的灵魂,听不到他们声音的律动。人与人的脸上,似乎都写着:我与你不同,离我远点;心与心的距离上,始终保持着:不要给与信任,才是最安全的';人与事的之间,始终奉行:友情是什么,钱才能解决问题。也许在这个到处都是“石头”的上海世界里,已经嗅不到“泥土”给与人们的心灵的芳香了。

  我怀念曾经的美好,曾经的安然,曾经那风中带着歌声的牛娃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一抹忧伤回忆。忧伤于它曾经给我的欢乐,忧伤于市人的狰狞,忧伤于它挽着时间淡出我的视线,却在某个夜晚悄无声息地走进我的梦里。

  怀念那无忧无虑的乡村童年。

乡村的随笔9

  久雨初歇,披新夏的丽日,我和女儿又回了一趟乡下。五月的故乡,草木蓊郁,百鸟争鸣;村庄犹如一片盛开的白荷,在湛蓝的天空下、在浓浓的绿色里洁净无比。这时节是乡亲们最为忙碌的时候,采茶、割油菜、犁田、插秧,一天恨不得有两天的时间用来处理农事。我的那些勤劳的乡亲是没有多少闲情逸致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的。他们偶尔在采茶下山回家的路边折一把红艳艳的杜鹃花带回来,那已是很浪漫的了。通常他们要在暮色渐起、鸟声渐息的时候“带月荷锄归”。

  乡村的夜晚就这样平静朴素地来到了,没有城市霓虹灯的耀眼和茶楼酒肆的喧嚣。冷不丁听见山里娃一句“你看那山顶的月亮多像把镰刀,今夜它要割你的耳朵口罗”。一勾眉月挂在天边,是嫦娥姑娘的一窝浅笑,又像都市少女的一道柳叶眉。猜想这嫦娥姑娘一定是将整个身子藏在山那边,刚探出头来,就被鬼精灵们发现了。于是人们盼望着能看到她一整张脸,从月缺看到月圆,又从月圆看到月缺,圆圆缺缺从古看到今。乡亲们只记得看月亮用阴历算计着农事,哪管文人们吟风弄月赋诗作词写文章。暮色归来,一家老小,在八仙桌旁就着几个时令菜蔬吃得津津有味。乡下男人大多嗜酒,但不像城里男人海喝。他们无所用心怡然自得地陶醉在酒的芬芳里,几杯小酒下肚,便推了碗筷,去做新茶。一两个小时守在茶机旁是马虎不得的。女人收拾好碗筷,便去洗儿子、洗自己,在男人做茶和洗澡的间隙看会儿电视,末了便去水池洗一家人的脏衣。棒槌声、流水声盖过了屋外此起彼伏的虫鸣和蛙声。等到结束,自家男人已鼾声如雷了……

  他们司空见惯了乡村的夜晚,所以不像我等如今户口已是城镇居民的人再次看到故乡夜景时那么亲切和兴奋。如纱如幔梦幻般乳白的月光,弥漫了逶迤连绵的山冈,村前美丽的树林和这静谧古朴的村庄。我看见月光在山冈间跳跃,在田野里漫步,在树林里捉迷藏;我听见月光凿击河面,洒下一河银屑的亘古之音;我仿佛还感触到嫦娥姑娘“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可又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立在我的身边;我完全淹没在月光温软的怀抱里。月影里的一切虚幻、朦胧、缥缈,而又如此素朴、端庄、恬静。

  五月乡村的夜晚,不是宁静而是喧闹的。蛙声、虫鸣,兼或一两声猫头鹰的啼叫交织在一起,简直让人叫绝。你刚听到几声响亮的“呱呱”,接着就是如潮水般涌来的呱呱声一片;你刚听到几声抑扬顿挫的“克利克利”,接着就是蛐蛐们齐声演奏发出的“咿嘤——咿嘤”柔和动听的'颤声。青蛙、蛐蛐,它们当是大自然中最出色的交响乐演奏员。在这月光当帷幕、星星作华灯的晚上,它们旁若无人地在田野里举办一场声势浩大、别开生面的音乐会。我是它们的听众之一,在懵懵懂懂的童年时我就是了。今夜我还带来了女儿,她不仅听到了人生有始以来世间最美妙的音乐,还看到了五月乡村夜空中钻石般亮晶晶硕大无比的星斗。临近夜里十点,她还不肯睡去,缠着我给她再讲最后一个故事。我讲着讲着,她听着听着,一会儿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水一样无声而温柔的月光,再一次盈满我的胸怀。我枕着虫鸣和蛙声安然睡去。

  夜半醒来,虫鸣、蛙声依旧。第一声报晓的鸡鸣正酝酿在紫色的黎明。

乡村的随笔10

  村庄的年味是热闹、喧嚣、喜气洋洋的。

  离家只有一里地的村西头集市,商贩们早早准备了大批年货,海产品、鞭炮、新鲜蔬菜,摆满了路的两边。乡亲们买了红袜子、红衬衣,拎着筐,背着包,腊月刚过就开始采购了。村子的东山头,有一棵长了许多年的大树,要两三个人才能围抱过来。上面挂了许多红布条,承载了乡亲们对年的企盼和美好憧憬。远远望去,像一片红色的海。红布条挂的越多,颜色越鲜艳,说明乡亲们的日子越红火。小时候,我总是被母亲扯着小手去挂红布条,希望新的一年能够万事吉利。

  村庄过年是从腊月小年开始的。打扫除尘,做豆腐,蒸年糕,煎炸食物等等,到来腊月二十八,便放水洗澡,腊月二十九,挂上祖宗的宗谱和香碗,腊月三十,封门,贴对联、贴年画,村庄里直到现在家家还会在墙上贴上年年有余喜气洋洋的年画。这天最忙,要把过年所有能想到的最好吃的东西都一样样的做好。早晨天还没亮,大人就会起来杀鸡、择菜,为中午饭做准备。那天家家团圆,儿子一定是要带着媳妇和孩子在母亲家过年吃中午饭的。大人喝酒,小孩子也学着碰杯,他们眼大肚小,吃不了几口就会着急的揣上糖果瓜子一溜烟跑得没了踪影。村庄只有山、树、冰和雪,一堆小孩头戴棉帽子,去冰上比赛。工具是两块木板和两根粗铁丝做成的冰车。看谁滑得快,做的冰车好。男人们喝完酒会打麻将,玩纸牌什么的'。女人们则是准备晚上的年夜饭。年夜饭少不了鱼,意思是年年有余。少不了饺子,表达团团圆圆的意思。大年初一,睡了一小觉的人们赶紧起来穿新衣,戴新帽,穿戴一新的拉着孩子,从村西头走到村东头,挨家挨户的拜年问好。初一到十五,天天是大年,村庄的人,嘴甜的见谁都会作揖问声过年好。串亲戚,访亲友,提着糕点,哪天去谁家,是早就计划好的。小孩子们的兜里还会被塞上三五元的压岁钱,他们那高兴儿真是串了东家想西家。

  离开村庄好多年了,很少有机会在村庄里过年了,我发现这种对乡村年味的思念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的强烈。城市过年也是热闹非凡的,商家的活动一拨又一拨,市民会买好整个春节的东西,然后窝在家里,不愿出门。上网、看电视,拜年是群发的短信,电话也懒得打了。我想自己强烈的想念村庄的年味是有原因的,因为我在城里过年是感受不到那淳朴、温情和发自内心的快乐。

乡村的随笔11

  冬日里,汉子们有着本身的乐趣,他们会应用闲暇时光成群结队的聚在一路,走家串户去唠嗑,抑或经常围坐在饭桌的四周,桌上的碗里盛满了一年的收成,盛满了甜美的家酿,也盛了女主人的厨艺,汉子们是不计较这些的,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唠嗑,一边高兴的群情着村里的事,群情着外出打工的儿女们,这顿饭是没人催促的,只吃得那猫睡足了跳下了炕头,狗睡足了围在桌边,猪睡饱了起来亮着嗓子,只吃得家里的娃娃满村落寻了一遭又一遭;村落的冬日就在这酒桌边一天天花费;村落的日头就是在这汉子们手里的活计中转以前的;农家的冬夜就是在这全家人捂热的炕头上静静溜走。

  从十三岁开端住宿上学直到工作这十多年我认为我也是一个不想家的人了,当有人问我想不想家时,我都邑急速答复不想,而不知从哪天起再听那首想家的时刻眼眶会禁不住潮湿,本来我也是一个带着故乡走的人,谨以此文怀念故乡!题记

  村落的冬日,太阳似乎也顶不住那沉重的夜幕,在虫豸和各类动物的催促下,终于被压下了地平线,然则太阳神是永远都不会屈从的,于是,她奋力地甩下一片多姿多彩的火烧云,朝气地消掉落了......眨眼间,就到了傍晚,天色便敏捷暗淡下来,村落里的人们也逐渐地安静了下来,到处是一片沉寂,不远处传来了几声犬吠,认为要把这美好的夜空划破一般;刮风了,风吹着树枝吱吱作响,带来了阵阵寒意;旁边的电线和电线杆,仿佛是一把巨大年夜大年夜的琴弦,被村落冬日的北风拨动着,发出嗡嗡的声响,跟着风势的强弱,合成了一曲动人的旋律。

  或许是我的心理浸染吧!和城市比较,村落的冬日似乎更冷一些,那种冷令人记忆深刻,只要有一个裂缝,窗外的风便急切的溜进屋内,贴住你的身材,让你和村落的冬来一个密切的接触。

  村落的冬日,似乎把时光溶掉落落一般,全部村都漫溢在幻想之中,这清癯的村须要在大年夜大年夜年时各家各户炖烂了的肉汤中去滋补才能结实,须要在温热的酒壶中加以滋养才能长膘。

  村落,跟着一场凌厉的北风吹过之后,冬季便降临在村里,农家的日子开端厚实起来,村急速变得清癯了。小河像一条青色的彩带静静地铺在了村旁,枝杈此时也露出了峥嵘,村道似乎也变得加倍宽敞,幽幽的村落小道一眼望尽了头。人们见了面只是促的打个呼唤,只有留守的孩子们虽被冻得发红的鼻子流着青涕,但仍满村的跑着。狗似乎也没了叫的兴趣,只是懒洋洋的在铺了草的窝里打打盹儿儿,有时听到传来响声便竖起耳朵,声响消掉落后又把头埋进了草垫里。此时农家里的那只老猫正躺在阳台上舒畅地享受着冬日阳光的抚摩,睡醒了便会慢条斯里的舔着那身油亮、油亮的外相,打发着这一全日的时光......

  村落的冬日,留守故乡的汉子们辛苦打理着一年的生计,收成了庄稼的野外显出了疲惫,天刚蒙蒙亮汉子们就在猪厩里清除粪便去晾晒,来年农家那甜甜的村落梦须要从如今开端积攒,只有田里攒足了底粪,汉子们才会有底气,来年的地步才会给农家一个沉甸甸的惊喜......

  村落的冬日,对游子们来说,永远都是一种生命的印记。一年四时,只有冬天最值得等待,值得回味。为了生计,青年男女一次次随便忽略的'远离,曾经属于本身的村落冬日和所拥有的童年快活的日子,便都远去了。当春天光降之计,打整好行囊出发了,分袂时,所没有想到的,曾无邪的认为,想过村落的冬日了,随时归去就是了。然而,远在异域,远离千山万水,怎么能说回就回呢?是什么阻挡了游子们回归的脚步?是生计,是这该去世的生计,雁已辞归,客尚挽留,于是,未能还乡的游子们在暗夜里,一遍遍地在午夜梦回,梦中,与风共舞,与亲人相拥,没有言语,只听见冬雨飘落大年夜大年夜地,填满了对故乡冬日深深的惦念......

  白叟们追逐着冬日的日头生活着,当暖暖的阳光照在天井里时,成群结队的白叟便聚在一路陈述着时光的故事,小议着社会的成长,有的会感慨着本年似乎比客岁暖和一些,有的会唠叨着身子骨似乎不像客岁结实了,一边会美滋滋的吸着一席席烟筒,一边会舒坦的让全身都吸纳着冬日里的阳光,像海棉接收着水分一样充分着本身。那些老奶奶们,也会禁不住这阳光的绣惑,瞒跚着踱出了院外,凑在一路一边梳理着陈年旧事,一边絮叨着往日的岁月......

乡村的随笔12

  又是一年中秋,中秋节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总觉得,这个节日属于比较自由的人,他们没有琐事羁绊,可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轻松愉悦,借助这个节日的机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聚会;他们很幸福,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尽情享受妈妈辛苦忙碌整出的一桌丰盛的美味大餐,感受着浓浓亲情。

  生意人的节日,几多欢喜几多愁,有人说生意人最高兴节日来临,节日里总是能生意火爆,这话不假。其实生意人也有别人不懂的心事,没有生意的时候想生意,生意忙的时候又会厌烦那没完没了的生意。看着别人悠闲自在地享受节日的快乐,我真的好羡慕。而我们过节这天却如临战场,忙忙碌碌一天下来,累得骨头都要散架,忙碌会让自己忽略了许多事,哪有心情享受过节日的滋味了,记不清多少年没有和父母在一起高高兴兴吃上一顿团圆饭了。

  今又逢中秋佳节,故乡的一切无不引起了我深深的怀念。故乡的土地,故乡的空气无不散发着亲切和温暖——一个人无论走到哪儿,那种浓浓的乡愁总是剪不断,理还乱!?节后第二天,决意任何事情都放下,一家人回了一趟岳父家,乡村的一天就是在这种美中快乐度过的。

  江南乡村晓洲村,地处长江沿岸南边江南镇,与湖北省洪湖市隔江相望。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虽然没有像城市一样繁华与热闹,但有独特的风景和诗意的生活。

  上午九点左右就来到了岳父家。与岳父小坐片刻,聊了些家常,便起身前往四处转悠。岳父院子后面菜地边有一棵柿子树,秋天来了,柿子树的绿叶渐渐地变红了,青绿的果实悄悄地变成金黄色。远远望去,那柿子树上,金黄色的柿子,挂满了树头,像一个个金黄色的灯笼随风摆动。偶尔,一阵风吹过,树上熟透了的柿子也会掉下来。

  低矮的房屋,悠闲的鸡鸭,都是农村人独特的农家风光,年迈的岳父母过日子,素有勤劳俭朴的习惯。忙完田里农活后,常常喜欢在自家的小院里,忙里偷闲,整出一块空地,将它弄得松松的、软软的,然后再浇水、施肥,种上些蔬菜。过不了多久,各式各样的应季蔬菜,就会发芽,出土,茁壮地成长起来。这样,农家人的吃菜问题,就可以自供自足了。而且是随吃随摘,多会都是绿色的、新鲜的。如果到了蔬菜生长的旺季,你可别小看这小院中的菜不多,仅靠自家是吃不完的。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房前屋后走过,总能瞧见一群鸡,悠闲的在林中觅食;或是吃饱食后,角落趴下不动休息了。

  那些被遗弃在角落的石磨,石槽,破家伙什,高挂的犁耙,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唯一处变不惊的是养育这些庄稼的土地。年复一年的生命更叠,只有它亘古长存。它是如此的博大深厚,老成持重,它收纳一切生命的生与死,哀与乐,幸与不幸。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它始终沉默着,淡定从容。

  秋天上午的荷塘是静谧的。荷叶有些已经全部枯萎了,蜷缩起来,浮在水面上;有些还坚强地挺立着,可惜那些叶子像风吹雨打过的蜘蛛网,半青半黄,破败不堪。偶尔可以看到几个莲蓬,耷拉着枯黄的脑袋,像空旷的舞台上,那只孤零零的麦克风。已到了莲藕成熟季节,老岳父下塘挖了藕,整些肉煨了一大锅,刚端上桌,便成了抢手货,粉粉的藕,美味极了,城里一般是吃不到的。

  无聊的时候,很喜欢去野外转悠,乡村的路,纤细。野草,一簇簇自在地生长着。不知名的花儿,兀自潇洒地开着,开成一处风景,歪着脑袋,自顾自地打量着这片乡村的原野。江南乡村原野,广袤而丰盈,宁静又悠远,

  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铺了一地的金色的地毯。那一株株饱满的稻穗充满着成熟的喜悦,弯着腰,躬着背,低着头,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向远方眺望,眼前如蒙了一层淡淡面纱,远处的房屋、树木、山峦好似一幅烟雨山村图!

  白露过后,高高的'栗子树上那些毛茸茸的小球,像一个个小刺猬,开始由绿变黄了,既可爱又让人生畏。因为,想吃到香甜可口的栗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采摘栗子是既幸福又辛苦的农活,需要用竹竿和火钳。由于成熟的栗子树都长得非常高大,采摘时费力地爬上树后,用长竹竿把满树的栗子刺苞敲落,然后用火钳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刺苞夹进筐里。

  捡拾刺苞的时候,切记要带着草帽,穿厚实的外套,防止刺苞从天而降扎伤了头。同时也要注意脚下,如果一不小心滑倒在遍地的刺苞堆上,你的屁股定会疼痛好多天呢!捡拾刺苞轻易不能用手拿。如果你的手指掌握不好力度,那些尖刺会把你扎得鲜血直流。如果想急着尝个鲜,可拿木棍或火钳把刺苞夹稳,按在地上轻轻砸破皮,掰开表层取出一到三颗果子。咬开坚硬的果皮,在嘴里细细咀嚼,那生脆、香甜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每次去岳母娘家,这一天似乎过得很快,虽然去也匆匆,来也怱怱,但亲人之间久别重逢的喜悦却总让人难以忘怀,特别是我们临走时,还带走了一大堆的各种农家蔬菜,更让人深深体会到,亲情是无形的,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他是什么样子;亲情是无偿的,没有人会让你为此付出钱物;亲情是无价的,世上没有什么事物的价格比得上它。

  中秋的意义在于团圆,一家人其乐融融聚到一起,吃着父母做的农家菜,是多么温馨幸福的场面!

乡村的随笔13

  小商小贩的吆喝

  车来车往的喇叭

  叮叮当当的铜臭

  弥漫在城市的主干道

  几乎令人无处立足

  在街道的拐角

  城市的嘈杂停住了脚步

  倚着历史的灰砖墙

  仰视蓝天清澈

  白云朵朵

  遥望前方

  辽阔的平原

  安详的村庄

  平整过的黄土地

  生机盎然

  一枚枚颗粒饱满的种籽

  精神抖擞

  在大地坚实的怀抱里

  在和煦的阳光下

  等待发芽

  日子过去

  城市慢慢地沉寂

  沉寂如我

  不发一语的偎在黑暗中

  和着万家闪烁的灯火

  共同安慰城市

  繁华后的落寞

  总在某一个忧郁成词的夜晚

  被划过的流星

  泛起淡淡的思念

  不期而至的

  思念那道离别之前

  深情的目光

  思念那排振翅直上

  飘渺的雁迹

  思念那曲人散以后

  余音犹存的

  秋日的`私语

  这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她因此更加成熟

  更加丰韵

  在大街小巷

  风儿穿梭了千年

  还是没有找到

  一种归属感

  却把她的思念

  捎给了那片平原

  那座村庄

  也把他们的祝愿

  传送到了

  她的身边

  古老的村庄很安逸

  与她的让人躁动的喧嚣相比

  使人的思想静谧

  一簇野草

  一座坟茔

  一声梦呓的犬吠鸡鸣

  都是乡村他

  独有的土特产

  不甚高贵

  但很温暖

  从她和他的身旁经过

  我不是一个游子

  我是一名歌者

  当我推开了他们的大门

  我爱的人呵

  我不仅仅来拜谒

  我还是来祝福的

  祝福他们

  更祝福你

  虽然我已在心里

  虔诚的祈祷了

  只带走乡村的纯朴

  而留下

  城市的物欲

  我是想向你证明

  也对自己承诺

  我依然是高尚的

  所以对你的爱

  依然是真挚的

  所以我虽然衣衫褴褛

  却很快乐

  所以我虽然两手空空

  却很满足

  哄我入眠时

  外婆轻哼的摇篮曲

  已跟随外婆

  袅袅地升上了天堂

  今晚的月光

  因了下玄月

  格外的明亮

  姿成一株睡莲

  你睡入了梦乡

  盈盈地

  甜甜的

  蹑手蹑脚的

  我走过你的梦旁

  是不想惊醒你

  我不要你的梦里有我

  只要有艳丽的鲜花绽放

  如果有一天

  你再也听不到我的歌唱

  爱人呵

  那不是遗忘

  是我在怀想

乡村的随笔14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这是一首顾城的诗,早早的就听见了李大爷的好嗓子,大爷几年六十八岁了,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和李大爷一样,村里许多人也喜欢上了晨练,路修得笔直,变得热闹了,旁边的小草也慌乱了,却不知如何放好影子。

  “李大爷,早啊!”

  “阿雅,你回来了?哈哈,说起来,你也几年没回来了,来,李大爷带你去走走,去看看我们家乡的新变化。”

  “好”说着,李大爷一溜风儿就跑远了,我追得气喘吁吁的,大爷大气都不喘一个,暗暗在心中给大爷竖起来了大拇指。

  “阿雅,你还记得这条河吗?”

  “记得,小的时候我们经常来这里洗澡,可是在我上高中时,这河水就不是那么明亮清澈了,它开始吃掉了更多我们的垃圾,村里的人都喜欢往河里倒垃圾,逢年过节的就用斗车拉、用拖拉机拉,他们都在造桥了,后来您去阻止,他们说,没事,等到大雨来了,就把它们冲走了,就不是我们村的垃圾了;你继续与其理论,结果还被臭骂了一顿。还有那些把自家养猪场的废水往河里灌的人,河水甚是难闻,河里的鱼儿都窒息了漂浮在岸,苍蝇掩盖住了它们的身躯,野狗把它们捞上岸来狠狠地撕咬,恶臭弥漫了整个村庄。这条河从此穿上了“华丽”的新衣了,我便再没有到河里嘻戏了。”说完,我只看到大爷的眉头皱的厉害。

  “是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垃圾就多了,在中国的乡村,一直以来没有什么所谓的垃圾桶、垃圾池,随地都是垃圾,随时都可以扔,多的就扔河里,少的'就扔在路边,其实,他们也没有错,因为你没有给他们建设一个固定的场所去倒垃圾,不知往哪倒,他们就是想做好,他们也做不到。现在就好多了,通过“美丽防城.生态乡村”的建设活动,现在的村子啊,就又恢复到了从前的样子了,空气清新得很。还有看见那人来人往放垃圾的人们,甚至孩子们;那垃圾车天天来报道,没留一点儿死角;还有那河里的水比以前吶,更加地清澈了;现在啊,走到哪里都是干干净净的,我这心里可真是高兴坏了,真是好一大实事啊!哈哈哈,哎呦,我的回去吃早饭了,老太婆催的急。”

  “好,大爷,您慢点儿。”说完,大爷又一溜风的走了。

  是啊,又恢复了到了以前了,只是路变得宽敞笔直了,路的一边多了几个“好伙伴”,垃圾桶有了、垃圾池有了、垃圾车有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更加有了。空气好了、心情好了、身体好了、乡村就更加好了。呼吸着使人陶醉的空气,此刻的我甚至想不出一个词来形容家乡的好,它就像是被石头压着的草,被我一把推开,露出一半浓绿,一半的鹅黄,就像是刚孵出的小鸡,仍很脆弱。但是我没有看到一个乱扔垃圾的小孩儿,平坦而整洁的道路,我看到的是小孩儿们捡起垃圾桶旁边的垃圾,轻轻地把它放入属于它的位置、看见的是可爱的孩子们把老爷爷老奶奶家的垃圾放入垃圾桶里、一张张迷人的笑脸,所以我敢肯定美丽防城,生态乡村的力量是那么的强大,乡村曾经颠倒黑白,如今回归绚丽多彩;乡村曾失去声响,如今我们一起歌唱。

  “我们需要土地,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我们要乘着它,度过一生;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然而,它有历史,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一份露水和早晨;我们爱土地,我们站着,用木鞋挖着泥土,门也晒热了,我们轻轻靠着,十分美好。”现在的我,就像是慵懒的躺在了一块温柔的土地上,慢条斯理的闭上眼睛,缓缓地张开双臂,轻轻地闻着每一种香,花香、草香、饭香;仔细地聆听每一种响,鸟儿鸣叫、溪水潺潺、车来车往;专心地触摸每一种光,阳光、灯光、心灵的光;当我睁开眼睛,我看到了属于乡村的新衣,就应该是如此的绿意盎然,整洁清秀。让我们一起放声歌唱吧,乡村!

乡村的随笔15

  曾经有那样一段时光,总是在记忆深处深深定格,每当回忆品味,都是一种温暖和眷恋。之所以回忆,因为美好,之所以美好,因为时光难以倒流,一去不再回来。

  很荣幸我能够出生在那个年代,在乡村。

  物质生活并不富有,但是至少是快乐的、自然的,只是那是我太小,不懂得仔细品味和珍惜。

  大凡出生在农村的70和80年代的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在夕阳落下,空气中散发着庄稼清香,大地用温暖的怀抱拥抱着每一个善良的人,一块白色的幕布缓缓升起,孩童们在周围用好奇和欣喜的眼光打量,打谷场的一角放着电影放映机,放映员在调试机器和挑选胶片,那就是露天电影。

  在那样一个时代,露天电影承载着太多的梦想和意义。而谁要是和放映员有亲戚则很吃香,经常会有村民串门问询什么时候能够放电影以及内容等情报。毕竟,在那个电视稀少,娱乐项目不多的时代,露天电影成为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实际上,放电影都是免费观看,一般多是在春夏秋三季的晚上7点—8点,放映员把四周镶着黑边的白色幕布系到路边的树间或者电线杆子上,村委会通常会用大喇叭广播:“通知通知,各位村民,今晚7点在某队播放电影,有彩色香港武打故事片等等等……”如此预告不超过2次,村民基本都知道了。不仅本村,十里八村的相亲都赶来看热闹。

  电影放映前半个多小时,村民们纷纷出门向村头打谷场走去。一般也都会带个小板凳(农村人自制的)或小垫什么的,村头距离近的人甚至会拿个大木椅,那样坐当然更舒服。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场面真的很喜庆很壮观,好像过节了一样热闹。

  而在观赏电影的'时候就是一场聚会,整个场子混杂着姑娘们雪花膏的芬芳、放映员的酒气、烟味汗臭、孩子们手里炒黄豆的熟香以及争位夺盘者的喊叫,左邻右舍大多在兴高采烈的品评电影或者唠家常,孩童们则拿着吃食互相追逐玩耍,一些小姑娘、小伙子则趁此机会互相找寻心仪之人,反而不再在意电影的内容,近而露天电影成了相亲大会。

  有的村民甚至带来自家的瓜果梨桃和瓜子,分发给村民,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了感情,可谓其乐融融。

  记得有一年夏季看露天电影,不知什么时候竟然睡着了,当我醒来的时候,发现电影已经播放完毕,放映员正在拆卸放映机,迷迷糊糊中感觉自己脚上少穿一只鞋,一定是丢了吧!于是慌忙忙寻找,而仅仅是找了不一会儿就有了重大发现,原来自己的手里拿着自己的那一只鞋,不仅哑然失笑。

  时间随着岁月的流转,带走了一些故事和最重要的生命,今天注定要成为往事,往事即便不愿意想起,但是偏偏想起,也许感伤,也许欣慰,更多的是快乐。

  在都市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多元化生活,电影不仅仅是家庭影院或者播放DVD,大多改成了3D视觉效果,但是在欣赏的时候却好像缺少了什么,气氛、环境还有那些逝去的青春年华和生命……

【乡村的随笔】相关文章:

乡村生活随笔09-10

乡村的随笔15篇05-26

城市与乡村随笔散文(通用11篇)08-03

《培根随笔》随笔05-17

《蒙田随笔》读书随笔09-16

美丽的乡村02-19

乡村趣事02-17

乡村的早晨02-18

乡村美景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