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活随笔:记忆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想要学习写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活随笔:记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活随笔:记忆1
最近接到大学同学暑期聚会通知,方才意识到大学毕业已30年了。30年前那一幕幕往事在脑海中浮现。
记得1980年盛夏,全村人把话题集中到了我一个人身上。他们为我能成为周边几个村唯一的大学生而羡慕不已,尽管他们当中还不乏“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的偏见,但对我这个考取“师范大学”的农家孩子还是大加夸奖。我也为自己能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而欣慰。但我也不敢忘形,我知道,如果没有开明的父母支持我上学,如果没有家人从牙缝中给我挤出向学校交纳的口粮,我是不会考上大学的,要知道当年大学毛入学率仅仅2.2%。
入学前的那段时间,村干部帮着办理户口转移手续,邻里帮着做铺盖,母亲则一针一线地为我缝制新棉衣和新布鞋。那时,没有庆贺宴和谢师宴,面对恩师只是以深深的鞠躬去表达谢意,对亲朋好友也只是用一种友善的眼神来表示感激。
去学校报到的那一天,聆听完父母的叮咛,挥泪向家人告别。哥哥骑自行车把我送到县城的火车站,我独自一人挤上通往省城的火车。平日里只是远远地看到铁路上驰骋的火车,乘火车出门还是第一次。没想到车厢内那么拥挤、闷热,上午坐上火车,下午才到达目的地。我忍着饥饿和酷暑,在火车上足足站了五个多小时,出站口那一张张热情的笑脸,让我忘却了身体的不爽,他们是在车站迎接新生的师哥师姐们。
接下来,四年的大学生活便正式开始了。这期间我用好奇的目光去审视这所校园,以亲身经历体味到了这所学校的意蕴。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体会着同学们的纯真友谊。我们系我们年级的同学总共120名,分别来自于全省各地,岁数都在16岁左右。因城乡中学学制的差别,城市里来的同学一般都大出1—2岁。我们这帮世事懵懂、来自四面八方的半大孩子们远离家乡和亲人,临时组成了特殊的大家庭。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克服生活上的困难:看到有人不会洗衣服会有人过来帮忙,看到有人不会拆洗被子也会有女同学帮着拆洗,看到有的同学值周会有人主动帮着打水拖地,当有人因事顾不上去餐厅就餐会有人把可口的饭菜带回来,当有人身体不适会有人去寻医买药或陪同治疗……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体会到学校严谨的校风和学风。我们这120名同学,先是分成三个小教学班,两年后调整为四个教学班。上课一般都是集中到阶梯教室上大课,在小教学班自习辅导做作业。我们的`《拓扑学》老师吴振德、《泛函分析》老师王元奎、《数学分析》老师李恩忠、郭顺生、《实变函数》老师丁仁、《近世代数》老师朱元森都是知名教授,治学严谨,教学认真。同学们上课出勤率高听讲专注,自习课积极提问互相解疑释惑,遇到难题总是刨根问底争论不休。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体会着平实的浪漫。我们系的同学不像艺术系、外语系、体育系同学那样洒脱、自由、活泼,但也不失年轻大学生的那种平实的浪漫,青春的荷尔蒙同样在各种社团活动中挥洒。
大学生活,让我们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界,升华了思想,丰富了阅历,为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了基础。
这段青春记忆深植于我的脑海,成为我人生不能忘却的记忆。
生活随笔:记忆2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是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一辈子在土地上耕作,从来。
妈妈没有出过远门,就连我们临近的城市也很少去,虽然城市里面有妈妈的姐姐,妈妈总说,“我们这样,还是不要去的好”,所以,我亲爱的妈妈一直还在我家的那片土地上耕作,耕作。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爸爸是个有些不称职的爸爸,爱赌、爱酗酒、爱抽烟,这些都是我比较反感的,虽然我家一直都很穷困。我记得,我们家那边的经济不是很好,妈妈每逢赶集的时候,那天就很早的起床,把前一天晚上准备好要拿去卖的蔬菜背在集市上,因为早上的菜贩子多,能够一次卖掉,然后又回家继续耕作。每天卖的钱不过十几元,支撑着家里的一切,而我的爸爸就知道抽烟,喝酒,一切的一切,源于一个贫困的家庭。
我的妈妈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奶奶在世时说,都是因为生我时候,还没有满月爸爸就狠狠地打过妈妈,所以落下了这个病。听了以后,我一直就有一个想法,这个世界上,打女人的男人一定不是好男人,我是这样想的`。
现在,爸爸好了很多了,就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而言,也开始好好的为家里着想了,现在我爸爸在内蒙古打工,听说生活的很艰苦。我爸爸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也是因为命运不济,想起来,也开始原谅爸爸了。
我想,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前几天,爸爸来电话说,家里周围有几家办喜事,我们家也得去,但是没有钱,需要我给家里寄上二百就够了。我第二天就去银行取出来,给家里打回去了,也打了电话,是我弟弟接的,我让他告诉妈妈。
后来,好几天了,我打电话回去问妈妈,妈妈说她去邮局了,说卡的密码不对,就耽搁了。
我的妈妈,那天我很生气,向妈妈发火了。我想,既然不知道,就可以打电话问我呀!
后来,我想了很久。我才知道我错了,我家的麦子熟了,该收割的也要收割,该播种的也是妈妈一个人播种。别人不想种的地,妈妈也找人要过来种,妈妈说,这些年,国家的政策好了,不用交农业税了,多种点地有好处。家里家外都是妈妈一个人,我知道,妈妈也累了。
我立刻拿起刚刚发火完的电话,给妈妈道歉了,电话那端,妈妈哭了。
妈妈后来告诉我,她从来没有亲自到邮局取过钱,也从来没有给谁打过电话,到现在,妈妈还是不会用电话。
妈妈一直生活的很清贫,所以常常教育我们兄弟俩,既然能挣钱,就要好好的存起来,以备后用。“挣钱犹如针挑土,用钱犹如水推沙”也是妈妈常常告诫我们的。我说我想做生意,妈妈就反对,因为我爸爸也是从生意场上跌下来的。我不怨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啊!等我退伍以后一定把您从山里接出来,让你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也会努力的让您留下来,享受这除了风调雨顺之外的喜悦。
生活随笔:记忆3
刚和你相识时,我18岁,大我三岁的你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是感觉你个子很高,脾气很好。
当时的我还很年轻,还只是一个刚接触社会的小丫头,虽然对爱情也充满了幻想、充满了期待,但也许是因为我们之间太熟的关系,也许是因为你并非是我寻找中的理想伴侣,所以在看出你眼里流露出的情感时,我都会找无关紧要的话题打断你,或是有意的避开和你之间的单独相处,虽然我清楚的知道你的想法,但我并不希望你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因为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但你终究没有因为我的逃避而藏住心里的话,当你向我表示好感的.时候,当我收到了生命中第一封情书的时候,我显得有些慌乱甚至手足无措,没有像其他女孩儿那样表现出应有的喜悦,反而感到了更多的压力,我没有给你回信,确切的说应该是不知道如何回复。
你是一个好男生,是一个细心、善良并且会做饭的男生,我有什么话愿意跟你说,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和你之间更多的是友情,却没有一点爱情可言。每次我和其他女生聚会的时候,总会看到你的身影,我知道你是因为我才去的,是想和我拉近距离,但你越是这样越加快了我逃避的速度。20xx年2月14日情人节的时候,你买了玫瑰花送给我,可我实在没办法收下,虽然其他朋友都说只是一束花,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我心里明白收下花的意义,我不想伤害你,同样不想因为自己一时的冲动而留下遗憾,唯一的办法只有逃开。
真心的付出,等待了三年,让你知道和我之间不会有任何故事发生,你决定放手了,放弃了我这个让你动心却又让你伤心的女孩。
随着工作的变换,你我已各奔东西,偶尔的联系让这份友谊依旧,你很喜欢美术,当年给我画的素描肖像至今我还保留。你知道我的生日,并且一直记得我的生日,从我们最初的相识至今应该7年了,虽然彼此分开已有4年时间,但是每年我生日的当天,都会收到你发来生日祝福的短信,我很感激也很感动。
也许今生与你无缘,不知来生是会能与君相伴,唯一的心愿是希望你一切都好,找到爱你的女孩,幸福永远!
生活随笔:记忆4
那是一个冬声阵阵的春天,凄清而又有雾的早晨夹杂些麦苗的绿意,让人感到每个汗毛孔像扎上了冰针一样,凉,痛。这样的凉痛从我的记忆中抽起了一点感动的思绪。
98年时的时光,我和一个绰号叫“三娃子”的同学去上学,这个三娃子葫芦头上有一头枯黄的头发,破旧的衣服总是穿的很整洁,不大不小的眼睛流露出一种无忧而又快乐的表情。他很热情但又胆小,别的同学感到不高兴的时候,他总是带着幼稚甜润的声音说:“爸爸说过,小孩子要做一个快乐的自己,由其要与别人一起快乐。”那位不高兴的同学用一种似懂非懂的眼光看着他。而他把自己的小嘴月牙般的上翘露出白小而又缺三少四的牙齿。他和我班的同学团结的很好。
我们两个总是沿着麦田里的小路去上学,我们两个都喜欢麦田里的绿,打打闹闹的身影留在了小路的每一个地方。有时快上课了,我们两个像偷庄稼的老鼠一样狂奔在小路上赶往学校。
过了不少日子!他有点失常了那是我在他那双失神而又伤心的眼睛以及走路低着头踢土块的情景看出来的。
他告诉了我急切想知道的答案:细微而不清的嗑出了:我爸爸得了严重的病。
我不知所措的看着他,学了他的一句话:爸爸说过小孩子要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可……顿了一个字就转身而犹豫的回家了。
以后的日子再也在小路上看不见我俩打闹的情景,而且更看不到老鼠式的狂奔了,偷偷的,我们俩一块上学的日子隔三差五,就像三娃子的牙齿一样上面缺一个,下面缺一个。
听说三娃子的爸爸变得特别瘦,那时的我特小,找三娃子上学时不时的偷看一下他爸爸!我很害怕,他爸好像是俺村北沟树上的一个干蝙蝠,瘦小的缩落在看着很硬的床板上。我很伤心,为什么老天爷不保护他呢?他家不是逢年过节都上香的?我总是琢磨不懂!而三娃子上学走时总要看他爸一眼。
村路上的妇女有时会说:“他爸的'病是绝症,看不好的”!
的时光是宰刀,把三娃子的身体宰的像细细的枯枝一样。而三娃子的母亲就像老黄牛一样,天天勤勤恳恳的照顾伴,照顾着整个家,小时候不懂啥是造化弄人!更不知道老天爷为什么不帮他们一家!连那时胆小的我都想骂老天爷一两句。
哎!一个冬声振振的春天凄清而又有雾的早晨夹杂着麦苗的绿意,让人感到每个汗毛孔像扎上了冰针一样,凉!痛!就是这一天我躲在被窝里像头猪一样,妈妈拍了我几下,我哼哼两声就是不醒,当我听到撕心裂肺的怒号,慌忙的跳出温暖的被窝,穿上衣服,直奔三娃子家!
三娃子在门旁哭喊着!一屋子挤满了人都不吭声,就像在坟场里一样的凄清,伤心。
“三娃,你爸喊你呢!,快过来。”传出一位大娘的声音。这时一个有力的中年人抱住他。一把送在了他爸的眼前!就像被人抓住一只可怜的小猫一样轻松悲哀!
“三娃,咱……家就……指望你……啦!要把你……的快乐……分享给你妈,让她……好好……活着!”三娃子一脸的泪水努力的点着葫芦似的带着枯黄头发的头。这是他爸最后的嘱咐!三娃子家的表滴滴答答的正在吞噬着三娃子的爸爸!我真想让表停住不动!让三娃子的爸爸看着他,可我又不想让表停在这一刻,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
屋子里泪雨浇醒了我!使我回过神来又再陷入了永恒的记忆:把你的快乐分享给妈妈……
生活随笔:记忆5
时间真快,转眼20xx年的第一个月也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对于教师而言,寒暑假是蛮幸福的。然而在已经过去10天寒假里,我却几乎百无聊赖,除了处理家庭生活琐事外,偶尔翻几页书籍,就是上网、看电视,但头脑里似乎始终生活在过去的记忆中,也许是自己人生到了不惑的年龄,感觉人生秋天里就是回忆,品尝现实生活就是一种苦涩的味道,徜徉其中感觉就是一种茫然和无奈。
生活在记忆中让我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因此愉悦的假期对自己来说却也只是一种休闲和失落,对于生活中拥有的热度我反而感觉寒冷。可是今天我偶然间阅读到几则记忆的经典名言,让我顿悟很多,人不能总是生活在记忆中,我要从回忆里走出来,用心经营现实生活的每一天,让眼前发生的一切完美些,多储蓄一些美丽记忆,让自己的人生记忆不能只停留一个结点上,让时光把自己人生记忆串成丰富多彩的扉页,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宽广些,更值得永恒的回忆。
看到书中有拉丁美洲这样的'一句谚语:“应展望将来,莫留恋过去。”看到这则谚语我的心不禁一颤,是呀,我不能总是停留于过去生活的记忆中,而对现实总是麻木不仁,失去拼搏进取的信心和意志,何况四十六个春秋不是我教育生涯的终点,也不是我人生的终点,为什么自己心里总是老气横秋,心态决定意识,心若不老,也许梦中也不会总是呈现过去的影子。或许《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让我钟情过去,而伤感现在和将来,也让记忆占据了我今天的美好光阴。如果我总是喜欢回忆过去,那么也许会让自己的今天变得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这对于工作和家庭可能都是不利的。也许“毋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这句警示格言可以治愈我的心病,让我能走出记忆的囚笼,珍惜现在,奋发有为,让自己的人生继续出彩,也能为将来的回忆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来想利用难得寒假好好读些书籍,规划一下新学期的工作,且行且思,可是由于心态的秋意浓郁,不觉让自己心灰意冷,沉湎于回忆中,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浑浑噩噩了这段时光。幸而今天总算幡然醒悟:如果只是为了记住过去些许的记忆,安慰自己今天内心的孤寂,曾经的绯红记忆也不是为了激励明天的继续进取,那就莫如暂时忘却曾经的光鲜记忆,并且也让自己的明天回忆更加精彩,与此同时更应该精心地描绘自己现在的图画,设计好自己将来的愿景。正如作家哈代所说:“回忆过去和展望将来的作法,会使过去成为伤感的同义语,使将来成为审慎的代名词。”时光就是如此,过去永远会在原地静立纹丝不动,但现在却像离弦的箭一般飞速,而未来也不会总是那样姗姗来迟。
骏马踏着白雪已经渐行渐远,肥羊沐浴金光也已经近在咫尺。自己着实不应埋首于黯淡的过去,而应抬头眺望辉煌的今朝。作为一名教育人也应该紧握时代的脉搏,而不该沉沦过去,生活在记忆里。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教师,学生渴望朝气蓬勃热情洋溢的老师。自己如果总是生活在记忆里,也许终会被日新月异的教育事业所抛弃,自己也会成为教师团队里的落伍者,自己的教育生涯不再熠熠生辉而是黯淡无光;自己生活的世界里也只有秋季和冬天,而不再拥有春天和夏季,眼里只有落花和枯草,不会再有翠柳和梨花。
克劳塞维茨有句名言:“创造明天的是今天,创造将来是眼前,当你痴痴地坐等将来的时候,将来就从你的懒惰的双手中畸形丑陋地走出来”。我要铭记他的这句名言,用它激励自己,警醒自己,从生活记忆中走出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将来,也为自己的学生拼出一片新天地。虽然自己只是一个乡村教育人,但也要拼出自己的一片云霞来!脚踏实地过好生活的每一天,不断积累自己的善良,储蓄自己的墨香,在金羊送来春天信息的时候,自己也会继续播洒一片绿色,为大地增添一份生机,也为自己的不惑年轮增加一份光华,也让自己的内心璀璨起来,品尝现实生活中的芬芳。
生活随笔:记忆6
今天,一个阳光的日子,和往常一样送儿子上学。把儿子送进学校的大门,他连跟我招呼一下的空隙也没有,活蹦乱跳地淹没在这人头攒动的孩子中。这一刻,不知不觉地令我想起我的小学时光:同样的年纪,同样的活泼好动,却是不同的境地,不同的年代。
那是在上世纪八〇年代,记得七岁那年,母亲牵着我走进一所离家很近的小学校,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严格来讲,这不应该算是一所学校,只能算是临时的办学点。一走进学校大门,不大的操场中间屹立着一个弯曲的木质旗杆,这旗杆像是历经不少风雨的老人一样,皮肤干燥,满是裂痕,油漆剥落得差不多了,一点光泽也没有,只是那上面飘扬的五星红旗色彩倒是那么的鲜艳夺人,告诉我们国家是繁荣昌盛的,未来是绚烂美好的。不远处的一排破旧但还算整洁的平房,那就是我们的校舍了,教室一共就五间半,学校一共只有五个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每个班级零零落落有二三十个学生,也不知道是不是教室不够,还是学生不够,四五年级是并在一起在那半间教室里上的课,六年级就不开班了,直接到城北小学去了,还有剩下的一间教室便是教师办公室了,校长、代课老师、其他工作人员都挤在一起办公。
穿过校园泥土做地十来米见长的广场,便来到了我的教室,这教室俨然看上去原先是废弃的仓库,临时拿来当做教室用,教室里灯光很暗,或是被紧碍着的一排排的四层小楼遮去了部分阳光。摆放着的课桌有很多种类,许多颜色,还有没上漆的`,这大概都是些淘汰品,如同战争中缴获的敌军的武器武装给那些不重要的杂牌军一样。学生用的板凳是那种长条凳,这种凳子方便携带,而且做的人多,学校若要组织什么活动,一张条凳不仅仅做两个人,小学生挤上四五个没问题。这条凳的坏处就是你得坐稳了,每次坐时最好看准再往下坐,免得坐偏了或坐深了摔下去。另外,同桌的两人还要协调好,一人起来回答问题时不能立刻起来,得给同桌使个眼神,同桌一般都会意地调整一下自己的坐姿,如果同桌开小差没注意,或是起立的同学调皮,往往同桌会一下子就摔倒,便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老师的讲台是一张普通的办公桌替代的,之所以用办公桌,大概是比我们的桌子大些的缘故吧,以便和学生区分开来。讲台背面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黑板,这黑板也许使用的频率太高了,黑色已去掉了一层,说是灰色更确切些,平滑的板面上增添了许多大小不均、坑坑洼洼的小洞,偶尔有几条裂痕从上面经过,有宽的有细的,像是细数着这里培育出多少的莘莘学子。
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家长送过来的孩子,稀稀拉拉地二三十人,算是填满了这个教室,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张张幼稚的脸上表露出好奇与羞涩,不乏有做作者,为表现出良好的形象强压着一颗躁动的心。不出半天,都露出了本来的面目,有说有笑,打打闹闹,尽管穿着是那么的寒碜,有的还有些补丁,有的大小不合适,至于什么式样,什么色彩那就更别提了。来这里上学的孩子,家长是舍不得花这些钱打扮孩子的,这并不能说父母不爱孩子,只是在那个年代,家家儿女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能吃饱穿暖就行,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能省则省。那时候,课间里,男生女生在一起玩耍,跳房子、老鹰捉小鸡还有男生的专场逗小球、玩花牌、逗公鸡女生的专场踢毽子、扔沙包同学间,听不到摆酷,听不见攀比,不小气,不搞小团体,同学们在一起玩的开心极了。放学了,没有人接的,几个家住一起的同学往往结伴而行,一路打闹回家,校门口没有交通的阻塞,偶尔一两个小商贩,卖着小圆糖、小泥人,大部分孩子都不爱看的,因为兜里没钱,如果哪个孩子口袋里摸出一两毛,那可是有钱人,买上一包小圆糖,分给同学们,往往会围上一圈人。
时光始终是一瞬间即逝的,如今自己的儿子也上小学了,昔日的学校已不在,儿子也上了所新建的现代化学校。同样的是天真稚气的脸,同样的叽叽喳喳的同学们,同样的嚷嚷的读书声,不同样的是,始终感觉有一道墙阻挡着什么,是社会在改变,还是我们在改变?历史的车轮还能留下那纯朴的脚印吗?
生活随笔:记忆7
往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熟悉,只是有的人在努力记住曾经拥有的一切,而有人却在拼命的忘记。但那些曾有的,在我们脑海留下深深印记的,我想不管是喜是痛,都应该学会去珍惜,那都是我们的一种经历,一个只是自己知道的关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有时我会把自己都已经快要逝去的记忆碎片拿出来晾晾,我都害怕他们在不知不觉的失去。我会努力把那些零碎的记忆努力的拼成一副画卷,然后让她再次定格在我的脑海。在乡下,和那些生龙活虎的伙伴们爬树、在水坑里摸鱼、去池塘偷莲子被主人发现追着我们跑、在果园里摘桃子......这些美丽而又滑稽的画面离我已经好远了,但是想起来感觉又是那么的亲切和温馨,这些只能是孩提时候的专利,只属于我在乡下的那段记忆,没有烦恼,没有忧郁,只要有太阳就会由我们奔跑的身影,在夕阳下拖着长长的影子,伴着散碎的欢乐笑声。
记忆也是有感觉的。麦场里,那一垛垛的麦秸发出淡淡的麦香;春天,那一串串槐花的`清香会一直弥留在身边;夏季,永远追随燥热的蝉鸣仿佛萦绕在耳旁;秋叶的飘零,细雨的倾诉,还有那雪的轻盈,都静静的在记忆中安放。
渐渐的长大了,开始学会了思考,有了自己的主见,记忆也开始充满了感情。我感觉从懂事之后,心中的快乐便慢慢的减少了。不能再像往日那样无忧无虑的在阳光下奔跑,在雨水中、雪地里尽情的嬉闹。我有了自己的目标,有了父母的寄托,心中燃起了未来的梦想。余下的记忆中,更多的是挑灯夜读,更多的听笔尖与纸的摩擦声。随着日落月生,日子便一天天的逝去了。终于迎来了黑色六月,那可以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后半辈子的两天。过去了,心中便解放了。但是却再也高兴不起来了,因为高考自己失败了。而后,领通知书,去学校报到,一切又恢复了正常,一切却又那么陌生。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开始了自己新的旅程。
没多久,有了女朋友。初恋或许都是这样的青涩,一切都从无知开始。两年前,我们相互嬉闹,相互开导,然后走到了一起;两年里,我们相互依靠,相互照顾,充满幸福;两年后,我无从知道......
我只能去珍惜现在,珍惜每一天。或许多少年后,我再像今天这样回忆往昔,自己是幸福的便好了!
生活随笔:记忆8
记得好像是1983年的一天,老爸买回了一辆“峨嵋”牌自行车。老爸还特意买了一个边上镶着黄色丝条的皮垫套在自行车的坐垫上,三角架的横杠上也用红色的绸布一圈圈缠着,打扮得特别漂亮,它成了我家一件“高档物品”,从此,老爸上下班不再步行,每天下班回家老爸都把它停在大门口擦得干干净净后才推进家门,我时不时按动一下车把上的铃,“铃铛……铃铛……”的铃声好让我振奋。
因为家在农村,老爸星期天在家总要到田间帮助母亲干农活,我就偷偷利用这段时间推上自行车来到家门口的晒谷场溜达几圈,我比较胆大,在没有人扶着后货架的情况下,我用一只脚踩着踏脚板,另一只脚踮着地面,一蹬一蹬慢慢往前,就这样反复通过好多次以后我学会了双脚离地游车,由于我个子小,要跨上自行车骑实在不行,我就索性把右脚伸过三角架,一试,果真效果不错,学骑自行车原来就这么简单。
我的车技越来越好,那年暑假我突发奇想,决定去卖棒冰。说干就干,那天早晨我骑车来到金华县中柔村棒冰厂,厂里给了一只小木箱(到时归还),批发来200只白糖棒冰,那时棒冰卖5分钱一支,批发价好像是2分多点,我装好棒冰,用厚厚的'小棉被盖好,从中柔村出发沿金义路到达倍磊村,再到寺口,然后开始爬坡来到平望村,再往下就是下端村和新屋村,此时午饭时间快到了,通过半天走村串巷叫卖,箱子里的棒冰也买了一半,中午我都是在新屋村的外婆家吃,外婆很心疼我,每天中午时分就在村口等着我,吃完午饭出发时总要叨唠几句。据后来母亲说,外婆曾埋怨过母亲,说怎么能让这么小的孩子出去做这个事,要是出问题了可怎么办?(外婆主要是怕我骑车摔倒不安全)不知不觉一个暑假过去了,开学前母亲把我卖棒冰赚的钱一核算,一共有36元之多,我开心极了,自豪地对母亲说:“我能自己赚钱交学费了!”
当老师的老爸很支持我,他对母亲说:“让孩子去锻炼锻炼也是好事,让他感受一下赚钱的艰辛,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一年后的1984年,我上了高中,家里的条件也慢慢开始好了起来,学校离家有十五六里,老爸给我买了一辆“飞花”牌女式自行车,这辆自行车陪伴了我三年,高中毕业后我又骑上它来到了城区工作,没想到这辆自行车在我恋爱时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妻子是北苑街道青溪人,和我同在一个单位,每每去她家,我都是用自行车驮上她从石桥头、何麻车村这边的一条机耕路走,泥路经过太阳晒干,但留在路面上的车辙变得坚硬,自行车在上面骑行总是滑来滑去,有一次,爱妻的裙子突然被转进轮子,“扑通”一声,我们连人带车倒翻在地。要是碰到下雨天,这条机耕路全化成烂泥,自行车的骑行更是艰难,可为了讨好爱妻和她的家人,我还得勇往直前,不能退缩。
时光飞速流逝,眨眼到了1995年,我开始鸟枪换炮,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摩托车,彻底告别了用自行车代步的历史。10年后的20xx年,我家的两辆摩托车又退伍了,买了一辆小轿车,到爱妻老家的那条机耕路也早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丹溪北路、机场路,厂房林立的工业园区,柳青乡也旧貌换新颜改称北苑街道,如今去青溪只要十几分钟的时间,方便得很。
交通工具不断更新,当年代步的自行车成了人们健身休闲的工具,两年前,我又买了一辆山地车,加入到了单车俱乐部,利用工作之余,踩上单车到处骑行,可此时的心情已经不再是20多年前骑车的心情了,打开封存的记忆,享受更精彩的生活。
生活随笔:记忆9
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里的年味已渐行渐远。
旧习俗里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天父亲会早早的起来熬上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红豆、绿豆、黄豆、葡萄干、红枣、柿饼、大米、小米硬是凑齐了八样,早饭喝上一碗腊八粥,一天都是暖暖的。
“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听着耳熟能详的童谣,又让我想起了孩提。每到年根儿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红红的春联、五颜六色的糖果、琳琅满目的年货堆满了街头。大人们忙碌的置办着,孩子们嬉笑的玩闹着。小孩子最开心的要数买新衣,吃糖果、放鞭炮了。
父亲母亲放假晚,总是忙到腊月二十七八,才一趟一趟的往家运年货,有鱼有鸡,都是活的,现杀现做。所以后来生物课老师讲授的'鱼类内脏结构我是老早就知道的。记忆里最清晰的还有甘蔗,父亲说寓言生活节节高。接下来的两天家里就弥漫着煎炸烹煮的香味。
二十八一大早会被父亲叫去帮忙贴对联,家里是独院两层,所以门比较多,但父亲贴的很讲究,浆糊是自己一大早现打的,我们姐弟俩就负责递春联抹浆糊,贴上春联家里瞬间喜庆了不少……
现在的郑州一到过年就会来一场大迁徙,越到岁末人越少,以至于除夕到初六大街小巷冷冷清清。记忆里的年去了哪里?随着这场大迁徙回到了梦里老家。看吧,堆积如山的年货又涌上了街头,到处熙熙攘攘,老公不经意的感慨“这才有过年的味道”。
生活随笔:记忆10
又是新年,还是这样寒冷的冬日,我忽然想起一些尘封的往事。
是多年前,也是这样寒冷的冬季。
哥哥和我,一齐被寄养在姨妈家。
那天飘着大片大片的雪花。进到姨妈家的院子时,我和哥哥几乎都变成了雪人。
彼时,姨妈正在忙活。听得声音,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急急地出来迎接。
“瞧这两个可爱的雪人,快过来让姨妈给扫扫身上的雪。”
话刚说完,我们也还没来得及走过去,性急的姨妈就已经取了挂在屋内的小刷子,走过来帮我们扫落身上的雪。
之后,姨妈取出她前一天才炸的馓子,又特意为我们烧了醪糟。我至今仍记得姨妈对我们说的话:“冬天喝醪糟祛寒气,也润肺。”
一碗热气腾腾的醪糟下肚后,我和哥哥坐在热炕上一起看表哥的课外书,是些连环画或页码不全且折了边角的故事书。
仅仅一墙之隔便是厨房,我可以听见姨妈做饭的'声音。便跳下热炕要去看看。
进了厨房,看到长长的擀面杖正在姨妈灵巧的双手中一前一后地运动,而那原本结实的团面,竟变魔术似的,很快就在姨妈的手下变成了一张大而薄的圆饼。继而,那张大而薄的圆饼又在姨妈的手下变成了一条又一条长长的面条。
当那些面条被整整齐齐地摆上案板后,姨妈才终于抬起了头。看到站在一边看得入神的我,便笑着说:“一会吃了热热的面条,就不会再冷了。”
我笑着点头,也继续看姨妈煮面。
姨妈很快用一根火柴点燃了一炉膛火。那些干得发黑的树枝在炉膛中燃烧,不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而那火舌则疯狂而迅速地在炉膛中蔓延开来。
吱吱吱吱,我听到了水烧开的声音。
姨妈很快起身,走到锅台前,只一抬手的工夫,姨妈就被那氤氲而起的热气给包围了。
在热气腾腾中,姨妈看不到我了,我也几乎看不到姨妈的面庞了。但我依然知道,姨妈那微笑的面庞一定美丽如花。
姨妈用手提起那些整齐摆放在案板上的长长的面条,然后轻轻抖动着将它们放进热气腾腾的铁锅中。
不消一会,那些面条就被煮熟。姨妈非常麻利地用筷子捞起那些面条。一碗、两碗、三碗。然后,姨妈再将已经炒好的肉臊子盖在那些面条上,再放入酱油和少许的盐以及辣椒。姨妈用筷子搅拌起那三碗面条,直到碗中的肉臊子和面条彻底被拌匀。
热炕上,我,哥哥,还有姨妈一起吃着那热乎乎的面条……
我幼小的记忆中,那碗面是混合了葱、肉、红萝卜以及白菜的香味的。记得我和哥哥在吃完那碗香香的面条后,还一直缠着姨妈以后常做这样香的面条给我们吃。
很多年后,只要看到面条,依然会想起那个寒冷冬天的早晨,想起那碗香香的手工干拌臊子面,想起姨妈亲切而温暖的笑容,还有姨妈忙碌的身影,想起那厨房里氤氲着的热气和炉膛中热烈燃烧的红色火苗。
常常会和哥哥说起那碗面条。而哥哥也觉得那是我们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条。
不久前,姨妈突然走了。
我和哥哥伤心欲绝。
姨妈下葬的那天很冷很冷。傍晚时分,天空忽然飞起了雪花,那些雪花大片大片地飘飞,像极了那年冬天,而我们雪人样的情景以及姨妈亲切的笑容,还有那香香的面条又一一浮现于眼前。
雪还在飘飞。我和哥哥一起做了手工的面条,也用肉臊子拌匀了,然后,我们一起将那飘香的面条放在餐桌朝东的方向,那是姨妈安息的方向……
也许,这样飘香的面条会使姨妈很好地安息,也许,姨妈在另一个世界,亦会记得那些难忘而温暖的过往。
生活随笔:记忆11
每年到了寒暑假的时候,总要收拾以下书桌,把没有用了的东西清理掉。每次在清理之前总是下决心要把很多东西扔掉,但真正到了收拾的时候却又犹豫了,结果就是书桌很乱,每次都被妈骂。
打开中央的格子,可扔之物有很多。比如那个“水晶”地球仪,其实那个根本不是水晶的,是玻璃的。做工很粗糙,根本分出五大洲,在那里只有摆设而已,但却经常会倒,砸到人可不好。可是,这又是朋友送的,也是我第一份朋友送的礼物,不忍啊。那十张贴纸很老了,那是在五年级的时候,我迷上了收集贴纸,结果花了许多钱,现在也只剩下这些了,里面有两张还是我求朋友才有的呢,那两张是“十七世纪英国‘沙芬其’左轮枪”和“十七世纪苏格兰‘公羊角’隧发枪”。扔了心痛啊!贺卡已经被几年前的一场大水弄得生“皱纹”了,但那些都是我的好朋友送的。五年级的时候,我刚转到一所学校,竟没有想到在圣诞节的时候收到了贺卡,后来的几张也都是我突然 v收到的。有一段时间受一个朋友的影响,迷上了游戏卡,整天都在玩,后来发觉很幼稚,但现在拿起来,我还很喜欢研究研究呢!我的字不好看,爸爸有一段时间老叫我练字。后来,我练了行书、楷书,甚至后来还去练隶书。有一次抄起毛笔写了一个“以”字,自己很满意,就收藏起来了,现在看到了,自己还很高兴呢!自言自语:这是谁写的啊,有苏轼的风范啊,很好啊!
打开右边的`格子,可仍只物有一张图,一个魔方,一个盒子,一些自己做的玩具,一些本子。图片是朋友送的,尽管已经模糊了,但上面的人物还看得清,上面画的是我的最爱――“杀杀”(杀生丸),虽然不是他画的,但他明白朋友这一份心,就很好了。初一一年来,最高兴的事是从朋友那里学会了把魔方都转齐,很是自豪,在朋友面前炫耀一阵子。但那个魔方已经老了,我也只能为它叹息。我很想扔掉它,但总是觉得它见证了我的成果,扔了可惜。盒子是曾祖母送的,很俗,但我很喜欢。里面放的是我早期的作品和我的老师的电话。曾祖母老了,可能这是她给我用来纪念的东西,所以尽管它很俗,但我不能扔。六年纪时,我遇上了一个很好的老师,她经常和我们一起做手工,为人亲切,是第一个我到现在还联络的老师。这些手工品虽然不精,却十分值得纪念。本子也是老师们送的,上面有他们的手迹,都的是我的战果啊!……
所以,每年都这样,总是一再地舍不得,书橱有增无减,但也许,他们对我来说,很在重要。
生活随笔:记忆12
花开花落,暑往寒来
伴随着经历的增多,加快了成熟的步伐。
花前月下,寂夜沉思
回忆过去点滴,整理烦乱思绪。
人在某些时候,真的很无奈、很失落、很彷徨、很痛苦。
情能够温暖人心,让人年轻,让人痴迷。而情又能够让人凄凉,让人迷失,跌进深渊。
留住一个人好难,舍弃一个人也好难。
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也都令人迷醉。是不能拥有的遗憾让我更感眷恋;是夜半无眠的思念让我更觉依恋。
感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苦苦的追寻并不能让生活更圆满。也许一点遗憾,一丝伤感,会让这份答卷更隽永。
谁说喜欢一个人就一定要和他在一起。有时候,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人,费尽心机,不择手段,以至走向极端。也许他得到了他所喜欢的人,但是在他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却无法估计,他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其得到的无法填补的。
上帝是不公平的,命运也不会安排所有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深知在你我之间有一道无发跨越的鸿沟,那就是现实。你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我很清楚,我们终将是陌路。
缘起缘落,人生的驿站早已圈定,一切的一切,将随风而散。
曲终人散,固然可悲,但仍感激上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
昙花一现,固然可叹,但仍有美丽的回忆永存记忆深处、、、
生活随笔:记忆13
关于我自己的记忆,好像是从上学后才有的,就像史铁生的文章《轻轻的走与轻轻的来》中所说,“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况”和“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突然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哦,这就是我,一个有着这样那样身份的我,我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好像是小学三年级,一天,老师让填表格,其中一项是自己的生日,这个问题居然难住了我。是啊,我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来到这个世界的。匆匆跑回家问了奶奶才知道,原来我是那一天,在这里出生的。那一刻才真正意识到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我是这世间的一份子。也是从那一刻,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此时此刻我来了,而不是别人,为什么是这样的我,而不是别样的。在浩瀚的宇宙中,我渺小的犹如一粒尘埃,那么我生命的存在之于这世界有什么意义,难道仅仅是人类物种的延续!
母亲说,襁褓中的我粉嫩嫩的特别好看,我的老奶奶总是喜欢抱着我到路边晒太阳,向路人炫耀我的可爱。但我想,年逾古稀的她更多的是将我当做她生命的延续吧。不知那时的'她有没有想过,怀中的小人儿会是怎样的命运,她的人生将沿着怎样的轨迹前行。我相信宿命,我觉得从呱呱坠地起,便有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你,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直到生命的终点。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格,独特的人格,决定了你必定会按某种方式做人行事,于是我们便向各自特定的人生轨迹走去。
理性告诉我来是偶然的,去才是必然,我哭着来,又将怎样离去,是轰轰烈烈,让世人铭记我,还是安安稳稳地在病床上死去,有谁会为我的离去而悲伤,爱人会另结新欢,孩子会找到自己的爱人,兄弟姐妹有自己的生活,母亲会在我前面离开吧……就像一阵风,轻轻地吹过,尽管树叶瞬间摇摆,但终究会恢复平静,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我终究会被遗忘吧。站在死中,去看生,我曾想,假如我死后灵魂不灭,看着世间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是怎样的心境,为人们的喜怒哀乐而动情,还是冷眼旁观,或者嘲讽他们因为恐惧死亡而作的种种无谓的挣扎……又或许,灵魂是没有心情的。
生活随笔:记忆14
自从腊月二十四理了发之后,直到昨天(六月初二)我才又一次理了发,这也是我间隔时间最长的一次。因为这些年来我的头发长得慢,再者从四十以后头发渐渐脱落。如今地方已无法保护中央。因而,一年之中最多理三次发。说起理发,又勾起一些往事。
小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理发,更不知道城市里还有理发店。只知道自己的头发长了,会被父亲领着去村里的一长辈家(剃头的),让他拿着推子像割韭菜一样割去长长的头发。又因为那时的推子或是不太锋利或是别的原因。因而,剃头时总是把我的头皮夹得很疼,所以我从小就不喜欢去剃头。除非是头发长得不剃不行了,或是天热了头发长得瓮着脖子,或是每年的腊月二十几,才不得已去剃头。说起剃头,就让我不由得想起儿时常听的豫剧《好队长》中《马二牛学剃头》的唱词:谁人不知我马二牛,十三岁上就学剃头,解放前剃头难糊口,我挑着个担子到处游,往南到过老河口,回来路过信阳州,俺大伯俺二叔俺姑姑俺舅舅,都说是咱辈辈都是那种地户,你不该学那个下九流我走到谁家谁不留,解放后咱山区变化大,都说我没落人后头。干活的时候我也干,休息的时候就剃头。县上开了个评模会,叫我开会到郑州。和省长一起照过相,还上过省委办公楼。昨夜晚在会上我憋得够受,难道说咱山沟,生就中游,万青哥我把你求,你用用我这头老笨牛。常言说车到山前自有路,上不去,上不去哪怕你用鞭子抽。
有句话说是xx的头不好剃,意思是说那人很难对付。在过去,除了自愿出家当和尚的会被剃成光头外,大街上看见谁是个光头,就一定会认为这人刚从监狱出来不久。因为,犯了罪的人进监狱后都会被剃光头。而如今剃光头已成了一种时尚。
我国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剃头这行业在我国古代是没有的,因为那时有发肤受之父母,不能乱动,否则视为不孝。因而男子也要像女子一样蓄发。等男子二十岁时才把长长的头发盘在头顶、绾成髻,并戴上帽子。所以这时期的男子称为弱冠之年。到了汉代,才有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南北朝时代,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那时的理发业已经很发达,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宋朝理发业已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对剃发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行业。在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到了清朝,满族贵族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需要,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人们无奈去剃掉前额顶上的头发,理发业空前发展起来。当时,到处都有理发挑子,理发工手执铁夹(音叉)沿街叫卖,给人理发。清军入关后强令汉族男子前半部分头发剃光,后半部分头发梳成辫子表示臣服、顺从。随后剃头也渐渐成为习惯,剃头的人多了起来,这行业也渐渐兴盛。
民国以后,男人们剪掉了辫子,留起了分头、背头、平头、光头梳辫子时代的剃头匠,最基本的技术当然是剃头、梳头编发辫和刮脸。此外,还要掌握一些相关的必要技术,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发、修整胡须和头、面、颈肩部的按摩。严格地说,剃一次头,并非只是修整一下发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项的全套服务,只有这些手艺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头匠。因此,剃完头的人,不仅须发整齐,面目一新,而且头肩各部们都舒适清爽,可见剃头匠的钱挣得并不容易。在过去,不仅有固定的理发店,还有走街串巷的流动理发师傅。他们使用一种响器,又叫换头。它是两根条铁,一头烧结成把儿,另一头微张,形状像把大镊子,全长一尺二寸,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五寸的大钉子,从两根条铁的缝隙中间向上挑,发出呛啷呛啷的声响。这就算是剃头的叫卖声(即市声)。
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是因为当时剃头的挑子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是凉的一头。凳腿间夹置三个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是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第二、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子、剪子、梳子、篦子等剃头工具。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下边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上挂钢刀布和手巾。用于比喻一件事情,只有一方愿意,一厢情愿,另一方不同意。例如恋爱中,一方热恋,另一方冷淡,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在过去,剃头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已成为一道靓丽的街景。如今偶尔的在农村庙会上也会见到剃头匠摆摊给老年人剃头修面。
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我国创建的第一个理发店,是清顺治年间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以后,许多在日本的中国理发师纷纷回国开设理发店。
在农村关于剃头还有说词,什么小孩有舅的五月不能剃头。不然的话会妨舅舅。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在民间被认为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剃龙头,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家家户户都争着给自己的孩子剃头。那天理发店的生意也许是一年中最好的一天。
又有俗话说,剃头的不给自己剃头。但是,小的时候不会剃头的我,却给自己剃了一次头。记不清是几岁时的一年夏天的一天中午。我看到邻居长辈饭前拿着剃头刀,(可不是推子)给邻居剃头。等他们午休的时候,我偷偷地拿出了那剃头刀,也想学着给自己剃头。不想从没用过那玩意儿的我,不知道用力轻重,照自己头上就是一刀。结果可想而知,鲜血立刻从头上顺脸流下,我哇的一声抱头大哭。幸亏母亲听见我的哭声后,跑出来一看,吓了一跳。赶紧领我去看医生。从那之后,我的头上留下了伤疤,我再也不敢去自己给自己剃头了。
我村的那位长辈,给别人剃了一辈子的头,也没有发财。也只是勉强能糊口。而他儿子接过他的'担子后,剃头的名词也改了。剃头也不叫剃头了,叫做头发。过去属于下九流的行当,在改革大潮中也成了很吃香、很挣钱的行业。剃头的不再整天挑着个担子走街串巷了,有了自己的门店称作xx理发店。(那时间我才知道了理发这个名词。)他儿子就在原来的老107国道的新桥(建于文革时)的东头路南的村里的一个井房,开了一间理发店。加上他年轻有为,又去市里专门学习了理发技术。不但给老年人理发,更给年轻人理各式各样的新潮发行。
因而生意特别好。没干几年就发了财、转了行,干起了吹塑行业。之后,那长辈继续在那地方给年老人或中年人理发。我摆书摊那几年,一年之中也去理几次发,给他钱时,他总要客套一番。但他那么大年纪了,干什么都不容易。(因为有亲戚关系,小时候他给我剃头,从来不收钱。)我不能老让他给我白剃头呀。直到他年纪大得干不动了,我才去别的地方剃头。记得那时的繁华地段南大街中段有一条南九曲街,号称许昌的小香港。因为那条街两旁的门店都是外地人开的发廊。
我喜欢女孩飘逸的长发和那美丽的麻花辫子,也喜欢被理成的齐耳短发。但是不喜欢那种被烫成鸡窝似的发型,也许是本人很直板的缘故。本来就不是个爱打扮的人,因而对那多样的新潮发型也不是多感冒,但也能用淡然的态度去对待。自己不欣赏的东西不一定就不是美好的。也只能怪自己的思想观念太落后吧。
因为害怕剃头时被推子夹,因而不到不得不剃头时我是不去剃头的。又因为自己又从来不爱梳头。所以给人以不修边幅、生活踢踏的坏印象。大学毕业后,因为工作单位的不景气,还是不愿花些钱去打扮一下自己。也可能因为这原因,在去相亲时也没给对方留什么好印。随后,好友劝我时,我才去注重自己的形象,把自己打扮一下。尤其在公共场合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记不清什么时候自己开始走进理发店,但自己去照相馆照相前,是要去理发店让理发师给修剪一下凌乱的头发的。看看自己的满头黑发,被理成一个满意的发型,有时再吹吹风。但却从来不焗油。二十年前的一天,我第一次进了劳动路路西建委家属院北的一家:张根发廊理了发。之前,也没问价格,理完之后付钱时竟是三元钱。(那时打工一天才六元钱。)那是我理发在当时是最昂贵的一次。之后,再也不敢那么奢侈了。
记得我还去八一路路南、劳动路路东的爱美理发店理过发。二十多年前的夏天的一天,一修表的青年(三十岁左右)给我母亲修手表时,闲聊中才知爱美理发店的老板就是他的妻子。随后,他也把他的他的小姨子介绍给我。为见他小姨子我又进去理过几回发。也可能他没跟他小姨子说,或者是他小姨子根本就没看上我,这事就不了了之。
虽然不喜欢理发,但是每年生日前我是必须去理一次发的。因为有一年因为忙碌我没记住去理发,结果第二年就出了意外。因而,从那之后生日之前理发是必需的。有头发谁也不愿意装秃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看着自己的满头的乌发不知什么时候已像落叶渐渐地离我而去,让我无法挽留。虽然我很羡慕同龄人的满头乌发。虽然也看到头发少的人常戴顶帽子。但是,我还是不喜欢戴帽子的。无法改变的时候,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吧。渐渐地,我理发时只好恳求理发的师傅留住我额头上那渐渐稀少的黑发。有一次进理发店,那比我大十几岁的理发师与我闲聊时说:你四十多了还没有白头发呢。我说:再停停,我想有白头发都不可能了,只剩下头皮了。
也许多年后我成了光头,但也会去理发店修修面。也会用淡定的心态,去度过自己没有头发的岁月。去怀恋曾经的满头黑发。
生活随笔:记忆15
小时候,年是父亲自行车后座载着的依依不舍。整个寒假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父亲总会在除夕的前夜来接我回去,那时候我总是奇怪为什么有时候是二十九来接,而有时候却是二十八呢?除夕到底是不是三十呢?
小时候,年是母亲蒸的绵软香甜的枣篮子和豆包。父亲照例只能吃方馍,母亲说吃了方馍来年才有力气扛布袋。
小时候,年是噼里啪啦,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一群小孩子,一听到哪有鞭炮声就呼呼啦啦涌进人家里,有心急的不待炮声落就开始在红纸堆里翻捡,末了和主人家道声新年好,心满意足的揣着捡来的小炮咋咋呼呼的跑向下一家。男孩子的收获总是多一些。
小时候,年是对可以贴春联的弟弟的.羡慕。母亲说贴春联是男孩子的事,而我的任务是洗菜,所以我总是羡慕弟弟可以贴漂亮的年画和对联。通常我会以最快的速度洗完菜去给弟弟帮忙。
小时候,年是放在枕头边的新衣服。母亲在年前准备的新衣服一般是要等到初一早上才能换上的,所以父亲的开门炮一响,我就一骨碌爬起来套上新衣服,去镜子前照一照,臭美一番。
小时候,年是永远留不到手里的压岁钱。母亲总是第一个发钱的,往往也会鼓动父亲再给一份,还有长辈们那里磕头拜年得来的,我总是乖乖的如数上交给母亲“保管”。通常,母亲会允许我们把钱留在手里几天,弟弟的大半在小卖部换了各种鞭炮,而我更乐意存钱,所以总是一分未少。
小时候,年是初一嘻嘻哈哈一整天串门的热闹。大人们拜年,总要小坐一会儿,孩子们是不耐烦的,胡乱的作个揖,道声“新年好”,抓一把瓜子就跑了。孩子们见面先交换消息,“我婶子家的瓜子很好吃”、“我二叔家有好糖”……之后一帮孩子嘻嘻哈哈结伴去串门。
【生活随笔:记忆】相关文章:
《记忆》随笔04-04
记忆深处随笔01-11
梦的记忆随笔11-14
童年的记忆随笔03-19
《记忆》随笔15篇11-08
抹不去的记忆随笔05-24
记忆随笔(通用27篇)11-14
童年的记忆随笔15篇03-19
童年的记忆随笔(15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