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教学的随笔

时间:2023-05-13 18:18:18 随笔 我要投稿

教学的随笔汇编1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别人写的随笔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的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的随笔汇编15篇

教学的随笔1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见生活。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的存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又时时都能觅到生活的足迹,找到生活的影子。语文的学习内容是生活的,语文的学习形式也可以是生活的。语文离不开生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

  人教版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九课《影子》是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童诗,也是一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好教材。“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影子的这一特点。文句浅显易懂,充满童趣。全文共两小节,用比拟的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说成是“小黑狗”、“小朋友”,活泼、亲切,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内心感受。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俏皮可爱的小朋友在阳光下和影子快乐地玩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朗读和背诵课文,因此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巩固11个生字,正确流利地表演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通过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激发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把学生调到指定的“频道”,设置一定的氛围,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充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趣味中收获,在求知中得趣,坚持以读为基础,读训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由生活生成课堂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学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如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本课中出现的“前、后、左、右”方位,开课伊始我请学生们说说:我的左边是( ),右边是( ),前面是( ),后面是( )。由介绍自己周围的同学来建立清晰的方位概念。再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把生活现象引入课堂,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时,教师很自然地谈道:“我想起小时候邻居家养的一条小狗,总爱围着主人转,亲近它的主人。咱们班哪位小朋友家养过小狗,能说说小狗是怎么跟着你玩的吗?”通过生活中的观察来引导学生说出小狗经常跟着人,喜欢跑前跑后的特点,体会出这一比拟的形象。亲切的家常话题,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二、在读中体验生活

  语文课标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作为起始阶段的阅读教学,培养语感尤为重要,朗读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感受文章所蕴涵的情感的常用方法。课中我创设了多种读的途径,进行朗读训练。如从对影子的有趣感受出发,个别读,评议读,男女生比读,范读,讨论读,大组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参与到读中来,收到以读带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并在读中体验到“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的这一特点。尤其是我注意了指导朗读的技巧。如:朗读“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这句话时,首先让学生说说小朋友和影子在一起玩,快活吗?猜猜他心里会怎么想,再试一试该怎样通过读来表达快活的心情。从引导学生观察人物表情、推测人物心理、体验人物情感入手是本课朗读指导的别具匠心之处。

  另外,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表演边朗读,神情兼备、形式多样,充分展示出课文活泼、俏皮的.语言风格,通过反复地感情朗读突破课文的重难点,进而学生背诵课文也就“水到渠成”!

  三、在游戏中回归生活

  对影子,学生都有一定的体验,也很感兴趣。所以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自我发现、自我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精神。教育心理学家洛克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游戏的魅力是无穷的,为了让学生了解太阳方位的移动给影子带来的变化,我设计了学生用手电筒照小物件的小组合作“影子游戏”,学生6人一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实践探索,课堂呈现出一派生动的活跃气氛。汇报时学生们说:“我用手电筒从左照物体,影子在右边,影子比较长”、“我从上照,影子在下面,影子比较短”等学生用自己的“眼睛”、“亲自”获取知识,其乐无穷。进一步的扩展体验,理解影子现象,为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课堂进入尾声,“手影游戏”使学生们又一次活跃起来,他们纷纷上台表演,一双双小手变成了小鸟,小燕子、花蝴蝶、小狗、斑马、大公鸡、大灰狼。学生们一边说,一边比划,那丰富的联想,形象逼真的表演,闪现出小小艺术家心灵手巧的聪明智慧。孩子们沉浸在快乐之中,营造了一个民主、合作、愉悦的学习氛围,师生双方达成到了情感的交融,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本课教学从生活现象入手,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最后又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生活再实践。整个过程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反映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语文如果离开了生活,就会失去了魅力,失去生气。教材不是语文的全部,只有当教材与生活相通,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生机。我庆幸为学生打开了语文通往生活的大门,让学生的生活处处皆语文,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大语文教学观吧!

教学的随笔2

  1、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使他们真正对数学感兴趣,这就是这棵树的根,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动力。

  2、初中数学课本最基本的概念及运算,好比这棵树的主干。所以无论如何要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清晰简明、精炼扎实、贯通一体为要,同时要反复提炼、归纳,使之在学生心中变得愈简明愈好。

  3、围绕课本上这些最基本的概念而灵活运用的习题,好比这棵树上的枝叶。充分运用这些习题培养学生应用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解决种。种具体问题的能力。

  4、树的.枝叶不宜太多,太多了学生会太累。也不能太乱,太乱了学生会太烦。更不能用别的树上的枝叶来折腾学生。

  5、当学生在做任何习题时,最好能时时提醒他们要从树的主干上来理解,从而使他们能从种。种貌似繁杂习题中,看到它们其实是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简单运用的真面目。

  6、时时使学生心中只有一棵简单清晰、有条不紊的初中数学之树的体系,有一充满勃勃生机的根及坚实简明的主干支撑着初中数学知识的全体。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以从容轻松的心态来应对任何貌似复杂,但实质上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就不会感到数学知识杂乱无章了。

教学的随笔3

  如果把数学课堂比作是思维的训练场,那么数学课上的讨论就可以看成是思维碰撞的火花。

  让学生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带着一双质疑的眼睛,凡事敢问个为什么,并想办法去验证,解决,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

  在我们全县推开“导学案”的课改中,我们在教学中力争激起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让他们会小组活动,能与人合作,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让课堂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学生在课堂上有争论,说明,他们在动脑筋,在验证中,学生们会渐渐明确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即:大胆地猜测,小心地验证。

  片断1:二年级,学生们在学习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应用问题后,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

  小明有8个苹果,小丽比小明多5个,请问他们共有几个苹果?

  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

  1:8+5=13(个)

  2:8+5=13(个)

  8+13=21(个)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们哪种方法正确,而是调查:同意第1种方法的人举手(大约有一多半);同意第2种方法的举手(有一少半);

  请和你小组内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算出的答案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

  小组讨论结束后,我请出两组的代表(各组大约在3人左右),请他们上台说说自己的看法,而且可以质问对方组问题。

  1组的同学说:小丽比小明多5个,说明小丽是多的,知道了小明有8个,求多的就用8+5,这样不就算对了?

  2组的同学说,8+5算出来的是小丽的',可人家问的是“一共”,所以你们算的不对。

  2组的同学补充:要算“一共”,就得把小明的和小丽的加起来。所以,要8+13才行。

  老师帮着画一画图意,再次问,你们同意哪种算法呢?大家都同意第二种方法。讲台上1组的学生也悄悄地跑到了2组的队伍里,教室里洋溢着一阵善意的笑声。

  片断2:在学习了对称图形后,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圆的对称轴有多少条?

  有的同学说1条;(同意1条的同学举手。较少)

  有的同学说2条;(同意2条的举手。不多)

  有的同学说4条;(同意4条的举手。较多)

  这时,一个同学举起手说:数不清。同学们笑了起来。我问这个学生,你为什么说数不清呢。他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我爸爸说的。”我笑了笑,示意他坐下。

  于是,我问谁带着一个圆形?寥寥无几地举起了几只小手。

  我请其中的一个学生上台验证她的观点(说4条的那个孩子),这个孩子举着一个小圆片,对折图形1次,我帮她记录一个数字,直到记录了4次,她说没有了。

  这时,说数不清的孩子赶快举起手说:“老师,我改了,我也同意4条……”我对他的观点没有作任何评价。

  我说,这样吧,带圆的同学很少,我们用长方形纸来撕一个圆,谁能做到?学生们面面相觑,摇摇头。

  老师就能做到,请同学们注意看。(学生们脸上那种专注的激情,真的让你感觉到做老师的幸福。其实,我这也是现学现卖,在一次会上,孔凡哲教授就是这样用长方形纸撕圆的。)

  我提示:1、先做长方形纸撕出一个正方形来。(这个学生们很容易做到。)

  2、把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后,再对折。

  3、沿着三角形直角所在的那个顶点,不断地对折,直到折不动了。

  4、撕去尾部,展开。

  在学生们的惊叹声中,一个非常接近于正圆的图形出现了。

  有不少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撕出了正圆,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快乐的神情,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数学。而不会的同学也不服输,又找出了长方形纸再试。

  这时,我再次提出了:圆中有几条对称轴呢?

  学生们都说:数不清

  数不清也可以怎样说呢?

  有个别学生能说出:无数条

  对,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再次请上说圆的对称轴有4条的那个孩子,在她的圆上说明除了标出的那4条外,在4条的间隙还可以再折,所以请她说:圆的对称轴是几条呢?大声地告诉同学们: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我建议学生们回去考一考自己的爸爸妈妈,看他们会不会用长方形纸撕出一个圆。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写满了笑意。

  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让他们在争辩中明理,在动手中体验,在思考中提升,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应该做到的。

教学的随笔4

  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

  怎样才算是“优秀的人”?

  我的理解就是:对生活和事业热情、执着,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不搀纤尘的爱心,公正正直,固守自己的做人准则。我想,这是作为一个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品质。

  然而,生活中有不少同行在物质的现实面前举起了自己的双手。比如,充分开发“可利用的资源”,不顾人格强求学生家长为自己办事;对学生不能平等对待,“善待”家长有权势的学生,歧视成绩不好的学生;漠视教育规律,无视学生权利与身心健康;惟上司马首是瞻,脊椎缺钙,从不敢表明(也可能没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他们在世俗与功利的大潮中游刃有余,“适应”让他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该得到的似乎都已得到或即将得到。

  我列举这些绝没有半点夸张,就连有些头上顶着“模范”、“标兵”桂冠的同行常常也有不够“模范”、不够“标兵”的言行。我不反对在不违背自己做人准则的前提下“适应”现实,人毕竟不能生活在真空中。尤其是教师这个职业,就更不能搞“封闭式”,教师教给学生的除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教给学生立足社会的本领,而对社会世象的辨别取舍能力尤为重要。但有些教师在生活中与在讲台上常常是两幅面孔,不知他们在对学生进行“言传”的时候,是否会因自己“身教”方面的“适应”而多少有点儿心虚呢?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现在老师的生存压力太大,每所学校都在抢着出“成绩”,如果真的恪守教育理想,严守教育规律,那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本就没法展开。领导衡量老师工作的标准就是:平均分、升学率,你带的班是否“稳定”,你是否早来晚走如蜡烛般奉献,是否安分守己。为了自己的饭碗,只能“委曲求全”: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也为学生。人不能太固执,人应该适应现实,适者生存嘛。

  这些老师说的是实情。尽管有为自己辩护的成分,但其中更多的是无奈。不少同行就是在这无奈中痛苦地撑着;有的则在长时间的痛苦之后变得麻木,进而乐在其中。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理想与现实,个性与生存,有时本来就是天生的矛盾体。是恪守自己的理想,皎然独行,还是‘适应’现实,让‘理想’在‘现实’中渐渐销蚀?是坚守个性,做一个率性的自己,还是在‘生存’面前,为了所谓的`‘成熟’放弃自己的‘个性’?”我想一定有很多同行都曾有过和我一样的矛盾与思考。

  我给出的答案是,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有一个不断“塑造”与“加固”自己灵魂的任务,即首先要做一个“优秀的人”。如果不能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面前保持淡然和冷静,如果连自己的精神家园都守不住,又怎么去坦然面对学生一双双透明的眼睛?教师应该不停地读,不断地想,不懈地探索,给自己的大脑和心灵输氧、充电,不让自己的精神防线在物质的现实面前出现一丝的裂缝。原北大校长梅贻琦曾教诲他的学生,在浮躁喧嚣的现实面前,要永葆一颗“赤子之心”,一味地适应只能导致精神的愚昧和心灵的麻木。对教师而言,这“赤子之心”就是对事业的热忱,对教育理想的执着,对“人”这个字的不断装裱。

  李镇西老师在《走进心灵》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对社会而言,教育也许不是万能的;但对学生而言,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我想,教师本人应该首先是一个教育的虔诚的教徒,是一个牢牢立足于生活之上的理想主义的播种人,而不是动辄“适应”、浑身散发着世俗气味的“现实主义者”。

  做优秀的人,才能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教学的随笔5

  常听有人说,老师有什么,不就是那么几节课,每年有两个大假期,多么清闲阿!其实,这恰恰是他们对老师工作的不理解,他们不懂得几节课的背后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备课,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时间来看作业,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时间研究学生,老师手上的工作能够停止,老师心上的工作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还有一些教育人士说,人家外国教师的工作量要比中国教师大多了,但他们却忘了,人家外国实施的是素质教育,而我们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无论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老师工作的繁重体此刻三个方面:

  一是繁重的作业,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大多数都在搞超多的机械作业,领导逼着留作业,家长逼着看作业,老师两头受气地在批改作业里十分疲劳。

  二是名目繁多的考试,因为此刻的考试是体现教师工作价值的唯一办法,因此,加强管理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加强考试,于是各种花样繁多的考试粉墨登场,考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老师繁重工作的过程,出题,监场,看卷,着实忙。

  三是复杂的学生问题,此刻,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而孩子的思想十分复杂,这就给老师的工作带来了太多的艰难,应对社会众多因素造成的问题学生,要求老师一个解决,老师搜肠刮肚,心里劳累,不言而喻。老师工作的繁重更多地是体此刻下课后,心理的沉重负担上,这种工作的无形延续让老师全天候工作,这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所不具备的。这种工作看不见,摸不着,但自己又说不得。

  因为,你一说累,就会有许多人反驳,农民会说,你能比我们挖土挥汗辛苦工人会说,你能比我们机器隆隆辛苦商人会说,你能比我们风险奔波辛苦有苦不能说,只能埋在心中。

  在教育的星空中,我是一颗凡星,虽不夺目,但却璀璨;在教改的浪潮中,我是一朵浪花,虽不壮观,但却是浪尖上最有活力的一朵。在身为人师的这些日子里,我学习着、实践着;努力着、进取着;奉献着、收获着;留下了串串清晰、生动的足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1990年我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成了我工作的座右铭。

  作为一名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平时对自身的师德修养比较重视,努力以自己的行为、作风和品质去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年青的我,以认真踏实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以对学生的爱心和职责感,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全体学生;以虚心好学的精神与组内老师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这天,我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课程新理念、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人文教育”、“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等实践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以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在实践中,不仅仅增强了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兴趣,还提高了研究潜力和教学水平,更尝试着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收获颇丰。不断地将研究课,互观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着我们的.许多问题,在认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潜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潜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不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亲近学生,研究学生,才能展现自我,树立自己的威望。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爱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和"爱"。因此多年来,我总会在工作中不断思索,在思索中不断提高自己工作的艺术性。虽然因为工作的繁忙有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忘记了微笑。但透过理论学习,反思与同伴互助,很快意识到自己就应怎样做。所以在处理问题时多溶入了些宽容、理解,多讲了些艺术性。我也最后发现,只有我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走近孩子,关心孩子,即便是批评,也会被他们所理解。孩子们只有真正理解了我这个他们所喜欢的老师,才会理解我。

  每接一个班我都很用心的去教,对待特殊的孩子,我的方法就是给他信心,唤醒他内心的渴望,这就等于给他自己体内安了发动机。而运转发动机的“机油”就是我们给予孩子的赞誉和信任!

  反思自己多年来工作的历程,回顾前行中留下的串串足迹。我要感谢曾热忱帮忙过我的领导们;要感谢曾无私指导过我的老教师;也要感谢曾悉心教育过的小朋友。正是无数个他们的存在,才使我体验到成长的喜悦、教师的快乐和人生的价值……

教学的随笔6

  生物学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评价体系,这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包含着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深意和期待。一直以来,我国的中学生物教育,偏重于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以及解题的技能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因而出现了所谓的“高分低能”和书呆子现象。

  我种子结构这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不同种子的结构。当时我主要是利用黑板展示被子植物的种子或裸子植物的种子的图片引入课题,还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再听教师讲授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学习其结构,最后根据已有知识区别常见植物的种子类型。然而教学过程中由于我在课堂中占据了绝对主要的作用,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我学习了相关的理论之后,本人认为,原来设立的教学目标设定得太高,难以实现,另外因为在课堂上我讲授太多,没有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在预设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也没有考虑这些目标是否恰当、适合初中生提高素质,而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

  很偶然地听了学校一位前辈教师的生物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居然在一节课内测试了学生两次。第一次是在上课前,他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小测试题。我仔细的看了一下,是一份课前预习用的测试题,有填空和选择两种题型。第二次是在讲完课以后,是针对本节授课内容的课堂练习。听完课后我感到很惊讶,她的授课效率居然如此之高――不但讲完了整节课的内容,还完成了两份测试题的练习和评讲。

  我深刻地明白,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策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还要观察学生是否全部参与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况、是否贯彻了生物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鉴于上次听课的经验,我重新对该课进行了教学设计,并进行实战。这次我是把课堂交给学生:1、把两种种子发到学生手中,提醒他们在用小刀解剖时的'注意事项,就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教师只在旁边指点一二;2、复习前面讲过的生物简图画法,再由学生分组完成一幅种子结构简图。3、教师利用多媒体准备一份练习题,在学生探究完成之后进行检测,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的检测情况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以自己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比老师满堂灌的效果好,之后经过阶段性检测,我发现学生对该知识点记得特别牢固,反馈出探究性学习能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特点。

  感悟: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没有一个比较公正的、易于操作的体系,教师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教学是不是符合教育事业的要求,又如何能够进行改进?现在,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以多样化的评价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本节课本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概括,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形成。我相信,通过更多的学习和实践,在国培上学到的先进理念,对我今后提高教学质量会有巨大的影响。

教学的随笔7

  在学校“创造属于教室的力量”年会论坛上,几位老师的发言,让我想起了“一只蝴蝶的遭遇”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一天,在一根树枝上,一个悬挂的茧悄悄地裂开一个小口,里边的蛾已变成蝶,正在艰难地从小口往外钻。

  有一个人看见这一情景,便驻足观察。他发现小口一点点裂开,但蝴蝶几经挣扎,还是出不来。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蝴蝶似乎已经竭尽全力,却丝毫没有进展……

  这个人实在看得心疼,决定帮助这只蝴蝶:他找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剪开。

  蝴蝶很轻松地挣脱了茧,脱身而出。但是它的身体蜷缩着,翅膀紧紧地贴着身体,显得很小很小……

  他期待着蝴蝶用翅膀带动整个身体飞翔的一刹那,那将给他带来狂喜,因为他是这只蝴蝶的助产士啊!

  然而,那一刻始终没有出现。眼前的蝴蝶没有起飞的任何动向,而是拖着两扇翅膀在地上缓慢地爬行……

  从此,这只人工助产的蝴蝶,只能拖着萎缩的身体和无力的翅膀爬行,终生都飞不起来……

  这个好心人不知道,蝴蝶挣脱茧的艰难挣扎过程,实际上是大自然的有意安排,是帮助蝴蝶完成生命的最后蜕变。蝴蝶的每一次挣脱都不是徒劳的,而是生命诞生的一个必须遵循的程序,因为只有在不停挣扎的过程中,它才能将体内的血液和体液挤压给翅膀;破茧后,翅膀因有充足的体液而强硬,才有足够的力量展翅飞翔……

  帮助蝴蝶破茧,打乱了蝴蝶诞生的程序;大自然精心设定的密码,被人无知地改变了--就在这一瞬间,一只蝴蝶失去了飞行的能力,终身拖着坍塌的翅膀在爬行。

  学生的成长毕竟是人的成长,不能等同于低等动物“蝴蝶”的成长,但是这则故事还是给我们以启迪和思考。

  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几位班主任的发言都有一个中心的主旨,那就是抓住教育的机会,不断给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纠错、自我反思中得到自我的升华和成长,而这正是我们学校行动纲要所倡导的。正如蝴蝶在破茧的过程中,需要不停的挣扎,“才能将体内的血液和体液挤压给翅膀”,学生的成长也是这样的过程,“人只有被自己打败,而永远不会被别人打败”,屡败屡战靠的是一种精神,在这期间有无数次的“挣扎”,正是在这无数次的挣扎之中,力量才得以积聚。婴幼儿专家讲,有时候婴儿的哭是一种运动,是在提高自己的肺活量。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一哭,我们做父母的就赶紧抱起,唯恐委屈了孩子;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在学生的教育中,时时事事耳提面命,唯恐学生犯错,班主任成了“保姆”的代名词。希贵校长给我们提供的对学校的几种定义:“学校是学生寻找同伴的地方”、 “学校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学校要帮助孩子逐步脱离老师和家长去自己做事情”更值得我们深思!“同伴”、“犯错误”、“自己做事情”……都是学生成长中必须经历的,或者说这些就是学生翱翔未来的.翅膀能够变得强硬的不可或缺的“血液和体液”,于是我们就要思考:作为教育者怎样给学生提供这些“血液和体液”呢?

  最近,《教师月刊》约我写一篇文章,希望能够对我校“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要求做些阐释,实际上希贵校长在会上的一句话“我们为什么不把这次年会叫班主任年会呢”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从班主任到科任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使命。劳凯声教授在“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一文中指出:“从根本上说,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使个体社会化。这是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学校的经历,是他走向社会的准备,是为其未来的人生奠基。九年前,国家课改启动之初,我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当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从学校带走的、所受到的教育能支撑他的生命走多远?”也许我们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是一个理想和追求,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帮助他打造一双更“强硬的翅膀”,输入更多更鲜活的“血液和体液”。如此,我们就会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我们要投入那么多的资金来提升办学的硬件条件?为什么我们要成立枣林村书院?为什么要开设商学、经济学等那么多的选修课程?为什么要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

  《读者》刊登了这样一个故事:科学家把跳蚤放在桌子上,跳蚤迅速跳起,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的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的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只能触到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终于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起跳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将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跳蚤”缘何成了“爬蚤”?不是因为它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在一次次的受挫中学乖、以致麻木了。尽管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但它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玻璃罩潜意识地罩住跳蚤的心灵,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啊!

  我们不赞成蝴蝶在“破茧”的过程中剪刀的助力,也不赞成罩在跳蚤头上不断降低高度的“玻璃罩”。前者是对生命诞生过程的人为打乱,是“拔苗助长”的再现;后者是对成熟生命潜能的“遏制”,是“削足适履”的翻版。在这两个故事中,都是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的干预影响,而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都有其自身的潜能,如果干预影响不得法和不恰当,必然影响到另一种生命成长的质量。就人的成长及成长的复杂和潜能及潜能的多元而言,和低等动物自然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有人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影响,是人对人的影响。于是,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重视教师对学生“导”的作用,这四位老师的发言表现了我们的教师在这一方面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

  我们的办学目标定位高远,我们不希望从十一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只能拖着萎缩的身体和无力的翅膀爬行,终生都飞不起来……”,我们也不希望我们的学生不管是在学校中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变成“爬蚤”。这一切,依赖于教室力量的创造,但归根结底,还是在正确办学理念指导下的学校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程度。

教学的随笔8

  怎样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既轻松快乐,又能学习得很好、很透彻,是教材编写者以及我们生物教师所正在探索和研究的。()我发现新版《生物学》非常注重教材“生活化”,很多例子,很多实验探究都注重学生能在生活中观察到和实践到。本人认为要想让学生感到生物“容易”学,“有意思”,就有必要把生物课教学同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习生物,更会取得意外的收获。

  一、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的乐趣

  生物学知识源自大自然,大自然是真正的生物知识宝库。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很多是来自外来务工者家庭的孩子,有一部分是从小生活在深圳的孩子。他们虽然和大自然很亲近,却也往往不能把生活和生物学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会常常利用各种时机,主动为学生们建立这种联系创造条件。比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时,我事先发动学生到自己的住处周围对生物的种类进行调查,或者让孩子们调查保安学校生物园——博雅园中的生物,使他们获得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上课时,请各小组上台汇报、展示,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分析,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使学生们的印象深刻,再加上我的点拨引导,使学生们既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把它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学到了“活”的知识,取得了令人非常满意的效果。

  二、“百闻不如一见”,亲眼见过和亲手做过才会终身难忘。

  我让学生在学校生物园亲手培育蘑菇,当讲“真菌”时,我拿出长好的蘑菇到课堂上,学生非常兴奋,因为看到自己的“成果”很有成就感,对“蘑菇属于真菌”就很自然记住了。而在学习“生态系统”时也就很容易理解蘑菇不是生产者而是分解者。在讲授“植物的一生”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会要求每组学生自己培养豆芽,观察发芽情况,再把它放在窗台,观察向光性。这样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内容,从生活经历中提炼出了生物学知识,就使这些知识得到升华,真正成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宝贵财富了。

  三、在生活中探究、运用生物学知识

  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全部在于考试得了理想的分数,更在于把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去解决了具体问题。所以,我会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作业,让学生们去完成。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根据生物课本里学到的内容,在校园找到一个生态系统,并用笔和相机详细记录该生态系统中有哪些成分。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总之,学习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学。把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使学生乐学、会学,在生活中得到启迪。是我们每一个生物教师应该努力去做的。

教学的随笔9

  【故事背景】

  从事高年级音乐教学已两年,并对高年级的学生音乐课堂学习兴趣进行调查,许多学生反映他们不爱唱课本中的歌曲,认为课本中的歌曲老套,不好听,而喜欢听流行歌曲。如周杰伦,s、h、e等等歌星演唱的歌曲。而且书本中的乐曲也不喜欢听,也觉得欣赏不了,太单调、太不时尚。

  【故事分析】

  就教育现状而言,如果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只为上课而上课,音乐课就缺少趣味性,只剩下老师讲,学生听。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就失去了兴趣,不再与教师积极的配合,音乐课也就成为了一些学生的“休闲课”和“玩儿课”。

  爱因斯坦有一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题。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而对于现阶段地大多数学生而言,流行歌曲几乎成了他们音乐中的代名词。尽管他们知道除了流行歌曲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各具特色的音乐,但占据他们思想的的大部分是流行歌曲。像井底之蛙,看不到外面的精彩。我们只能用引导的方法,从流行歌曲入手,从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出发,指导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流行歌曲,了解流行歌曲的精华的糟粕,分析流行歌曲优缺点,从而转移和更新目标,使之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达到一致的效果。

  【采取措施】

  一、借题发挥,从歌曲不同形式去理解

  有一次,讲到民歌时,让学生列举民歌,学生竟有说《你是我的玫瑰花》。还在全班唱了起来,当时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没有制止,让学生唱完,然后还表扬学生唱得很好。然后开始借题发挥,说出这首歌曲的特点,与民歌的不同,再自然而然地引入民歌的特征。学生安静得出奇,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计划,但这样的发挥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且使他们了解民歌与流行音乐的区别,又让学生了解了民歌的特征。

  二、顺水推舟,从不同内容去理解音乐

  有时按计划教材上的内容,学生会提出“老师,又教这么老的歌曲,可以换首歌曲吗?”这时我不会批评学生,让学生自己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学这首歌曲”。学生讨论很激烈,“学习老歌曲让我们知道中国的历史。”“可以学习老一辈的精神。”“学好了这些歌曲,对学习别的歌曲有帮助。”学生七嘴八舌地,反省了一些不理解老歌意义的学生,他们这样的讨论的结果比我再怎么讲教的.作用大。最后学生主动地学唱了这首歌曲,我也在适当地时候安排学生欣赏一些歌曲。比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程也很自然,课堂气氛不会进入尴尬境地。

  三、巧妙设防,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音乐

  对我们从教多年的教师来说,都深有体会。课堂上往往会有许多突发事情发生,在课堂上不能按部就班。例如,我在上民族打击乐《鸭子拌嘴》时,每次都会笑,对于这种情况,我就先介绍此乐曲的特征,认真告诉他们以前地学生听了会怎么笑,而有一些逗人的神态,结果学生听了反而不笑,而是认真地听这首歌曲。这就运用了给的期望值越高,反差越大,失望越多的原理。所以学生没有大笑。而且觉得民乐中鼓点的精美。于是我也顺利地上完了这课。

  【教育效果】

  音乐教学的内容相对于其它学科,它有一定的时代性,更何况现在的学生生活属于高度信息化状态,音乐课就更要体现时尚性。如果还在死啃现有的教材,不再灵活的运用一些适合学生心里发展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技能,势必会使本来已经呆板的课堂走入死胡同。所以我觉得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正统音乐,要了解流行乐坛、音乐动向,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当今多元化的音乐。使音乐课更活、更有时代性、更有美感。音乐课有了美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音乐课了。

教学的随笔10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①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②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③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④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⑤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3、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4、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在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样做的好处,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如:在平时,每次引导学生反思时,我都会大力表扬那些思考认真的同学,对一些同学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就引导大家都向他学习。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勇士了,因为他已能战胜困难,获得胜利了。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的随笔11

  (1)关于低年级(3-4年级)书法课教学观察

  在知识储备方面,低年级的学生刚完成基本笔画的认知,还有许多字词不懂,以及尚未形成自己的写字风格,书法教学应该与语文课紧密结合,利用写字课巩固新字词的记忆和书写,这个时候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认真书写态度和良好写字习惯,注意学生对基本笔画、汉字基本结构的'把握,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纪律和兴趣方面,低年级的纪律性比较差,好动,比较偏向画画等富有趣味的创作课程,课前如何迅速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和让同学们循序渐进投入专心致志的书写状态,决定了这一堂书法课的质量。

  (2)关于高年级(5-6年级)书法课教学观察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自己的写字风格,在知识储备上渐趋完善,能开展进一步书法创作,这时候加强对高年级的书写评价,既要关注其书写规范和流利程度,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审美情趣。高年级学生善于接受挑战,对新知识掌握得快,也乐于接受更多的新事物,偶像崇拜思想开始萌芽,已经不满足于一般的说教了,这时候需要更多的新颖的互动,引导他们欣赏更多优秀的作品让书法名家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的偶像,并可以鼓励他们自行创作,组织适当的比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的随笔12

  学困生一向是教师们头疼、也是最疑惑的症结。尤其是高年级的学困生,其“困”之程度更为明显,主要为以下几方面特征:

  1、困之广。从横向的角度上看,几乎门门科目都很吃力。

  2、困之深。从纵向的角度上看讲,学困生几乎每个知识体系都极其薄弱。比如数学,学生的应用题分析潜力、解题潜力都很差;同时,计算潜力、背诵潜力都要比他人低。

  3、困之顽固。学困生是补了旧知识,落了新知识,补了新知识,旧的又忘了。新新旧旧,步步薄弱,一旦脱节,就会全部溃散。

  那么,学困生“困”的最本质原因是什么呢可归为两方面原因:

  1、理解语句、题意的潜力十分差。

  学困生对于文字类题目十分打怵,首要问题是读不懂什么意思,然后才是题的思考方法。所以老师们对学困生补习的第一步就是一字一句、有重点、有突出的先给学生读题,然后再对题意作进一步的“翻译”解释,最后才是思路上的导入。

  所以,“翻译”题,明白题意,是学困生的首要障碍。

  这就是为什么,老师给学困生讲题,学困生当场就明白,但,一旦脱离了老师的“翻译”,把有关的“白菜”题换成“萝卜”题,学困生就会困陷于“读不懂”的状态中,又迷糊了。

  2、没有独立的、成熟的、自我的思维分析体系。

  应当说,经过老师的点拨和帮忙,几年学习下来,每个学生的思维中都会逐步构成比较独立的、适合自己的问题思考模式,这种模式日积月累,便会构建成具备学生个人特征的思考体系。这种思考体系犹如一个“无形”的加工厂,一旦建立,学生就会依照它的“运行”规则进行有序地思考和问题解决。而且,越是到高年级,这种体系就越成熟化、完善化、自我化。思维体系构建的质量决定了学生不同水平的发展,决定了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分化。

  因此,学困生“困”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自己独立、成熟的问题思考体系。由于体系没有建立,所以,他们务必依靠于他人的帮忙,“翻译”且“解释”问题本身和问题的深层次含义。日子久了,他们的思考体系依旧是支离破碎,不成一统。

  例如,对于应用题教学。一般状况下,学生用1~2遍的默读即可明晓题意,并且能迅速捕捉到题中所反映出的主要知识区域及明显的数量关系。但学困生则至少需要2~4遍、一字一字的.阅读方可明白题意。从这个阶段看,学困生就会落下一大截。在接下来的分析解决中,大部分学生会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及自己特色的思考方式来接答题。所以,不同的思维体系决定了不同方法的解。学困生则较为困难,他们“碎片”式的思维体系只能助他们解出一步或两步来,也决定了学困生很难列出综合算式来。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学生语言的学习是理性分析潜力完善与提高的重中之重。

  1、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从低年级就要加强每个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理解水平。

  2、从近期的角度来讲,解铃还需系铃人。数学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意减少教师的“指导”作用。具体为,老师少读题、少释题,让学生自己去想。

  3、增加学生说题潜力的训练和强度。即学生看过题之后,能大体说出题意。透过说题,能够锻炼学生的概括潜力和抓重点的习惯,低年级起,能够每一天让学生练习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这样日积月累,就会逐渐构建起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的思维体系。

  有一句话讲得好“恨铁不成钢”。既然每一个学生都不可能转成钢,那我们能够进我们的最大努力,让学困生转成一块好铁。

教学的随笔13

  踏上工作岗位至今,我一向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工作。为了使班级构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素质,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做了下面几点工作:

  1、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要保证教学质量,就要有好的教学常规。于是,我经常利用班会课和品德与生活课,教育学生怎样遵守课堂

  纪律,平时上课发现某些同学或者某个小组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在班中树榜样,发现不良现象及时纠正,每一天进行一小结,每周进行优秀学生评比。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班里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都能做好,还有几个纪律观念薄弱者经常要老师教育才做好一阵儿,以后还要加强教育。

  2、培养学生礼貌礼貌的习惯。即要求学生做到仪表美,语言美,心灵美。强化要求学生执行校园的学生行为规范,衣着整洁,佩戴好绿领巾上学,由班干部督促检查,结合评比制度,促使学生自觉自悟,此刻同学们都已经养成了这个良好习惯。在语言行动上,要求同学们懂得讲礼貌礼貌,无论在校内,校外,他们见到老师都很有礼貌地叫声"老师好!"放学回家都会说:"老师,再见!"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忙,拾到东西交公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从他们的'行动已经能够看到: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已经发出美的明芽。

  3、利用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班会课向学生介绍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鼓励同学们向他们学习。带动全班小朋友参加“六一”庆祝活动,进行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我是礼貌小标兵"活动……事实证明,班队活动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途径。

  4、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课上,我纠正同学们错误的读书写字姿势。每一天检查他们的个人卫生教育学生持续环境卫生,除了每一天坚持一小扫,每个星期五,我都会带领同学们进行大扫除,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5、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每周二或四都对学生进行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人身安全,不下河洗澡,不到危险地带玩耍,注意食品安全,不购买小摊小贩出售的不洁食品。学生课间玩耍时也要求他们注意团结,不打架,以免出现事故,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6、要搞好一个班的工作,就得有一支能干的干部队伍,班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和核心。一个优秀的班群众务必有一支素质优良,团结协作,富有活力,能独立工作的干部队伍。一是严格要求各位班委干部,要求他们具有高度的职责心和群众荣誉感。二是组织全体班干部走出去和人家交流。班干部是全班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选举出来的班干部不可能立即就做得让人满意。要更好的带领班级开展建设工作,班干部队伍的建设是班级建设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7、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共同教育好学生。老师要教好学生,除了做好校内的教育,管理外,还要做好校外的工作,要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协助,才能把学生教好。平时我都注意做好这个工作,个性是那些顽皮的同学更要家长共同管教。以前有一,两个同学时常在班上欺负其他小朋友,学习不够认真,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多次教育,此刻改变很大。基本能遵守校园的学生规范了。

教学的随笔14

  今年我是第一次接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新课标中对方程部分的改革、课本中对方程的呈现形式,确实引发了我极大的探究兴趣。

  在理解方程的意义时,我直接出示了天平,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触到方程。我先在天平两边各放了一个20克的砝码,请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天平两边的关系,学生们马上写出了等式“20=20”,然后我将其中一个盘子里换上了两个10克的砝码,学生又马上写出了“10+10=20”,然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但提出要求,无论怎样调换砝码,必须保持天平的平衡。学生亲自操作与实验,并得出结论,要使天平平衡,必须使天平两边的重量相等。这时我将天平右边放上100克的砝码,左边放上50克的砝码和一杯水,并提出利用“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示出等量关系。并总结出,一般情况下用字母“X”表示未知数,并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一结论。使学生理解方程式等式中的一类特殊的式子,只有是等式并且含有未知数才是方程。学生可谓有滋有味的接受了方程这一新概念,

  在新教材培训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以往的本部分知识的教学包括我印象中的解方程都是依据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即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去解决,而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解方程,却要求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探索、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再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乍一接触,确实有些不习惯,连学生也是,时不时有人来问我,“老师,X+5=11,X=11—5,X=6”这种解法行不行?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解法,再从天平的原理出发介绍了书上的方法,并为学生释疑,看似利用等式的性质较为复杂,但是这种方法可以与将来我们到初中时学习的方法接轨,为同学们将来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一段时间的巩固练习,我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是,这其中,我也感到有些困惑:

  象“45—X=23 、56÷7=8”这一类型的题目,虽然在课本中没有出现,但是学生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却仍然能够遇到。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两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种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却比较简单。

  但是,在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的过程中,也使我充分感受到了,要使孩子们爱学、乐学,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充分理解教材,并要懂得为教学去创设合理情境,从新的理念、新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模式。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真正体现课改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的随笔15

  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教师必须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课前、课后、课中的学生的各种信息,信息传递的渠道必然保证畅通,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在教学中顺利地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形成共鸣性情感反应,更深入钻研教材,不断研究,改进教学方法,那么,在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同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起主导作用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里其...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班都有肥胖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遗传因素导致缺乏运动细胞的 学生较多,在技能要求比较高的项目练习时,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因而这些学生虽然喜欢上体育课但又怕遭到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便疏远了体育活动,成了体育课上受冷落的旁观者。那么如何使这些同学像其他学生一样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并获得乐趣,是我们每个体育教师的职责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课改的'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只要教师努力去关爱这些特殊学生,这个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很多年来,受教育传统影响,学校的教育活动往往是单项式强迫式的进行,以师为主,教师就是讲师,就是权威,使学生产生一种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感”,在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以及在学习者之间都存在着认知或情感方面的距离。有了这种对教学内容的生疏的“距离感”,学生怎么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如何唤起热烈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才能?

【教学的随笔】相关文章:

教学的随笔04-06

教学的随笔03-22

教学设计随笔08-30

高中教学随笔09-28

英语的教学随笔10-02

地理教学随笔10-06

《春天》教学随笔02-22

足球教学随笔04-23

初中教学随笔04-05

我的教学随笔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