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教学的随笔

时间:2024-11-11 08:14:34 随笔 我要投稿

关于教学的随笔(通用15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教学的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学的随笔(通用15篇)

关于教学的随笔1

  我们如果细心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达到爱读、善读、自己照着读的境界。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3、 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4、 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经常进行朗读基本功训练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道渠成了。

  三、范读领略,模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老师范读,当然,范读是随机的,要选择好时机,我一般不再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人意时,我才范读。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朗读的形式有:齐读与知名读;轮读;男女轮读、小组轮读等。配乐读;分角色朗读对话 较多,故事性较强,语言生动的活泼的课本可以分角色朗读。比如:《松鼠和松果》的教学中,我让同学们自己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我读旁白,这样反复读了两遍,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起到了示范作用。接着我又让学生换角色读课文,这样学生的兴趣更浓,读的投入,对课文的理解也很有帮助。

  五、注重朗读评价

  我们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的更精彩。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爱说的是:“你读得非常好。”“你读的真不错”之类的话。其实,我们应用心聆听学生的朗读,切实发现他们朗读中的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与肯定。学生们在我们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高。

  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在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中流淌。

  总之,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正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关于教学的随笔2

  台湾作家黄武雄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父亲的脚后跟”,讲的是在他小时候,父亲常带着他进城,每次都是紧盯着父亲的“脚后跟”,才不会迷路。有一回,过桥的时候,父亲可能急着赶路,没有等他,于是,虽然已经走了二、三十趟的路,他竟然一点也不认识,只能待在原地,哭着等家里人来接,直到午夜。

  上周幼儿园进行六一团体操彩排,发现有很多班级都是老师在一边指挥,便提醒老师们,如果表演当天是孩子单独表演,那么平时练习时就要学着放手。可是,今天下午再次彩排时,发现仍有不少班级老师在前面充当指挥。有些班级的孩子其实已经能自己表演,可是老师仍不放心,必须自己在前面领着,心里才安逸。有些班级的孩子却是真的不能离了老师,他们不懂得听音乐,不懂得记动作,只是看着前面指挥的老师,一旦老师停止了指挥,孩子便不知所措。这些孩子和当年看着父亲“脚后跟”进城的黄武雄先生一样,老师从不教他们认路,也从不告诉他们有什么窍门可以很快地找到回家的路,只是一遍一遍地让孩子充当机器人,机械地模仿,重复,无数遍之后,一旦老师不在,他们仍然变成一无所知。

  就像我们老师做晨操一样,每天舒舒老师在前面领时,我们只是跟着做,有一回,舒舒老师没来,我们便开始回忆动作,这以后也就慢慢地记住了动作。

  当我们领孩子上路时,要告诉孩子们去哪里?沿途有哪些标记可以帮助我们记住回家的路?在教孩子练习团体操时,如果能告诉孩子我们的团体操分哪几部分,每一部分的音乐和动作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孩子能理解的提示帮助他们进行记忆。比如,某班在排练团体操时,把每个动作编成有趣的提示,左右摇摆就说是“小鸭子”,双手并掌在胸前,就说是“照镜子”,这样,把每个动作都形象地冠以名称,孩子们记忆起来就变得容易多了。

  在团体操表演时,音乐的熟悉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用节奏图谱帮助幼儿了解乐曲的结构,并分段欣赏,这样,孩子们在音乐变化时,就会自觉地进行动作转换,不用老师一次又一次吹哨子、喊口令了。

  对于一些节奏不明显的音乐,或是不容易整齐的音乐,可以在团体操中增加 口号 ,让孩子们发出声音,这样,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带动其他孩子,达到动作整齐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教给孩子方法,而不是追求简单的动作模仿,要让孩子一个人也能认出回家的路,不要只记得老师的“脚后跟”。

关于教学的随笔3

  我在图书室里寻找着,无意间看到兰海《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这本书,心里挺高兴的。因为我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妈妈,更是幼儿园众多名孩子的妈妈,而自己也在一直希望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科学的亲子教育知识。我已经迫不及待了,以最快的速度读完这本书,又静下心来仔细品味兰海在书里提到的各种咨询案例及解决方法,当然免不了会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孩子问题代入其中,发现感触颇多。

  对于兰海,我已经不再陌生,《超级育儿师》这个栏目已经让我对兰海产生敬佩之感,那些让家长们抓狂的孩子,在兰海的教育之下,瞬间成为听话的孩子。

关于教学的随笔4

  这是一堂文言文教学课,内容重点为理解《核舟记》的主题。

  课上正在讲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时,只见一个学生正拿起铅笔盒里的尺在比画,一边还对同桌窃窃私语。看罢,心里就窝火,我盯着那个学生,真想冲过去把那把尺给夺过来。或许是我的沉默,全班一片寂静。先前比画尺的学生手停滞在半空,抬头望着我,一脸的疑惑和无辜代替了原来的兴奋。看着那楚楚可怜的模样,一个个疑问也涌上我的心头:这把尺有什么名堂?为何学生对此如何感兴趣?我到底该怎样处理?……对,别忙着发火,姑且问问动机。于是让那个学生谈谈玩尺的缘由:原来,他在体验“八分有奇”有多少长度。我的心头一紧:多好的一个契机啊!我可以借助这把小小的尺让学生有一次直观的感受,或许对理解文章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深入理解,掌握新知。

  于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环节,让学生放下了枯燥的课本,拿出了尺,自己来感受核舟的长短,并让他们想象家里的大米来感受两粒黄米的高低。教室里刚刚似凝固的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有学生边比画边自言自语说

  ——“原来有这么大呀!”

  ——“看上去是蛮大的!”

  ——“但看看上面刻了多少东西,你知道吗?”

  ——“有三个人呢!你的一个手指头就和桃核差不多,何况刻了三个人?”

  ——“胡说!是五个人。”

  ……

  听着他们的一场“舌战”,我心头暗暗高兴。我可以借他们的争论让他们体会核舟的精致,进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于是,我让学生比赛:谁在最快的速度里找出核舟上刻的所有内容?教室里一片寂静,有的只有翻书和用笔划线的声音。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没多少时间就全都找出来了。有一个学生说:“王叔远的手怎么这么巧啊?”我就趁势问:“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马上就有学生举手:

  ——“对核舟的赞美和喜爱。”

  “对,可不可以从其他角度去考虑?”我再问。

  ——“对王叔远技术高超的赞美。”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

  我心头一喜,这不正是我认真备课,想方设法要引导学生思考和体会的文章主题吗?一把尺让我变学生苦学文言文串讲、灌输的方法为轻松、有趣的乐学;让课堂气氛变沉闷为活跃;让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这不正是二期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吗?

  上罢此课,我对学生的课上做小动作的态度比较宽容。因为小动作中往往暗含着课堂教学机智的大文章。

  提起课上学生做小动作,往往就会与开小差联系在一起,从来都是教师们深恶痛绝的事。其实,有时候学生的小动作也并非“空穴来风”,如果老师能够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正确地引导,灵活机动地改变教学环节。既可避免师生间矛盾冲突,更能让学生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教师则可轻松完成教学计划,何乐而不为呢?从这个角度看,课堂里发生任何事,教师应该处乱不惊,应该顺应变化,及时改变教学计划。这样做了,课堂教学机智也就产生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机智作为一种教学技能和技巧,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正越来越受到许多教师的重视和运用。它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性。马卡连科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一堂课,哪怕老师备课备得再周详,考虑再全面,也避免不了课堂上一些出人意料的情况。这时,老师就要有在瞬间作出果断的判断和机敏的反应。

  2、诱导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课堂教学机智的本质特征。启发诱导,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依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趋势,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时,教师就要用敏锐的眼睛、敏捷的思维,因势诱导,想学生所想,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引导学生思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出学习的最佳境界。

  3、趣味性。南宋诗人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道出了教学强调审美的趣味性和美感效应的乐学思想。此时,教师要关心学生内心需求,正确引导兴趣,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就以上这堂课的一个小环节,我在教学中借一把尺上课,却取得了比精心备课上课还要好的效果。这得归功于课堂教学机智。其实,至今我仍心有余悸:如果当时我看到那学生津津有地玩尺,在课上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或置之不理或大发雷霆,将学生的尊严不放在眼里,仍按预先设计的教学计划教学,那么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将学生活泼、多思、爱想象的天性全部给扼杀了。

  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活”的根源就在于教师要创造性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情况及时、巧妙、灵活地予以处理,因势诱导,有效激发和诱导学生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因此,在课上发现有学生做小动作别忙着发火。试着了解学生内心世界,顺着学生的想法走或许会别有一番洞天的。这大概就是二期课改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学生发展,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精神之所在吧!

关于教学的随笔5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但是,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缺乏与同伴间的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不合群、独占、争抢玩具、甚至打人等不良行为。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幼儿间愿意合作很难,需要老师的培养,我们老师要尽量在游戏、学习、运动中创设一些情景,使幼儿逐步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促进幼儿间的合作,体验合作后的快乐。我在一日活动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在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合作提供材料

  开学初在语言活动十二生肖中提供了一个幼儿合作的环节,利用十二生肖图片进行排排队,三个幼儿一份材料。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孩子主动选择两位孩子进行一起操作,在这操作的过程中能看到孩子间的分工、协调,能力强的幼儿一下子就完成。可是也有发生争吵的,为了自己能拿上固体胶,抢着拿图片粘贴,使操作活动无法进行。看到这种现象,说明幼儿之间缺少合作的意识,在以后的操作活动中都以两个或三个孩子一起完成同一个目标。几次活动后,幼儿尝到了与同伴间合作的快乐,渐渐地萌发了合作的意识,材料能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

  二、在一日活动中为幼儿合作提供环境

  幼儿自由活动时喜欢看图书、听故事、摆弄玩具。根据这一特点,创设良好的环境,鼓励幼儿把家里好看的图书、好玩的玩具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共同分享,相互讲述故事的'内容,交谈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另外引导幼儿做一些安静的游戏,如:抢椅子、捉小鱼等,通过这种自主的环境来促进幼儿间的合作化,幼儿在这样的自发自主的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协商与合作的机会。

  三、在运动活动中为幼儿合作提供机会

  幼儿运动中帮助他们设计了各种俩人和三人一起玩的游戏,给幼儿的合作提供了机会,并教会幼儿一些合作技巧。如:抛接球、跳纸棒、翻绳、炒豆豆、运货等。通过这些游戏活动增进了幼儿间的合作,自行选择玩伴,共同商讨游戏规则,渐渐地使幼儿间的合作与交往成为一种需要,一种必然。

  同时,老师们平时注意收集信息,及时拍摄幼儿间合作的情景,并把照片或录像展示给孩子们,让他们共同欣赏、相互讲述,充分体验合作的快乐。合作是幼儿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是将来的人们必须具有的而且是不可缺乏的素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间的良好合作意识以及合作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教学的随笔6

  课堂教学尽管是由很多变量制约的,但是每次课的教学,教师在备课前都已完成“二透”、“三有”、“四明白”。“二透”即大纲透,教材透;“三有”即有精选的例题和习题,有整体的教学规划(使之有序),有学情分析(可以出现的结论预测)“四明白”即明白知识点,明白重难点,明白思维切入点,明白板书设计(便于小结)。

  把初中数学课程比喻为一棵树,根深才能叶茂。

  1、使学生真正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使他们真正对数学感兴趣,这就是这棵树的根,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动力。

  2、初中数学课本最基本的概念及运算,好比这棵树的主干。所以无论如何要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清晰简明、精炼扎实、贯通一体为要,同时要反复提炼、归纳,使之在学生心中变得愈简明愈好。

  3、围绕课本上这些最基本的概念而灵活运用的习题,好比这棵树上的枝叶。充分运用这些习题培养学生应用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解决种。种具体问题的能力。

  4、树的枝叶不宜太多,太多了学生会太累。也不能太乱,太乱了学生会太烦。更不能用别的树上的枝叶来折腾学生。

  5、当学生在做任何习题时,最好能时时提醒他们要从树的主干上来理解,从而使他们能从种。种貌似繁杂习题中,看到它们其实是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简单运用的真面目。

  6、时时使学生心中只有一棵简单清晰、有条不紊的初中数学之树的体系,有一充满勃勃生机的根及坚实简明的主干支撑着初中数学知识的全体。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任何时候都能以从容轻松的心态来应对任何貌似复杂,但实质上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就不会感到数学知识杂乱无章了。

  一旦使学生明白了自己日常的功课、作业、考试,也无非是课本上基本概念及基本运算的`变体形式,真正知道这一万变不离其宗的迷底,学生就不会被日积月累的知识所累、所困,而是能保持轻松、清醒的心态来应对各门功课、考试乃至将来的中考、高考。

  其实,各门功课的学习之道都是如此。胸有全局,重点清楚,就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在知识的末梢上过多地消耗精力和时间,到头来,反倒没有精力去重点知识了。

关于教学的随笔7

  为了教好本门课程,我总是认真做好课后随笔,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几点体会: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教育教学随笔,写课后反思。

  例在《我在进步》一课,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课前学生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音,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这节课的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非常爱上,乐于参与。于是,在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到:“思品课教师应重视改变课堂传授知识的习惯,设计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动中悟理、动中导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如,在《学会自我保护》这一课中,我尝试了小品教学法,让学生自演自无悟,学生兴趣高涨,本堂课的成功,使我大受启发,于是在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到: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书本知识,现实问题寓于滑稽的小品中,学生抽时间,挤时间去编、演,在演练中修改,充实内容。这个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创作与欣赏能力,也大家带来了乐趣,真是忙中偷闲,不亦乐乎,也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快乐中体现合作精神,教学反思《教育教学随笔,写课后反思》。

  这样做从眼前看,确实是浪费了一些时间与精力,但从长远的角度、发展的方向去看,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但需要家长、社会、一些老师给予理解与支持。我愿与大家一起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的最佳途径,把课改理念有效地融入到教学中。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例如在教学《孝亲敬长》时,我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结果学生对本课感悟不是很深,于是课下我及时记录了这一点:课上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这就强调了作为教师应该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个重要性。我们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调查采访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

  3、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例在在教学《学习别人的长处》这一课时,我明显感到本班学生对别人的优点发现不够,反而专揪同学缺点,所以本课我临场发挥,由我扮演骆驼,一名学生扮演羊,同学们演老牛,上演了一幕《骆驼和羊》的童话剧,骆驼和羊的争论使学生深刻领会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再如:在教学《课堂教学的规则》一课时,学生忙于回答问题,课堂纪律反而有些乱,我趁机让学生们坐好,一分钟后,让生说原因,结果同学们找到了自身的不足,课堂纪律一下好转。于是,课后随笔中,我这样写道:非常情况,非常处理,教师在课上应多些应激机智,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关于教学的随笔8

  舞蹈武功是一门特殊的人体动作课,其有着自身独特的性能和功能。它既是每一位中国舞稻演员的必修课,它的训练价值和舞台价值对舞蹈艺术来讲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以我的课堂教学为例,由于学生正是处于生性活泼的少儿时期,对她们来说武功课教学是伴随着好奇与痛苦,经历着尝试、坚持、战胜、成功的心路历程。而传统的舞蹈武功教学,它以比较单一的形式出现,教学中学生容易对单调的训练模式感到枯燥、疲乏、再加上练习中不可避免的苦难感受,学员就会产生怕苦、畏难、怠练的情绪,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抑制状态,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上升和人才培养的最优化,使教学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为此,武功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已成为摆在武功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怎样选择武功教学的一条相对有效的途径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愿学

  学生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拥有新鲜感和好奇心的特点。武功教学的任务也应依据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实际接受水平来制定。在传统的教学中,首先是由教师确立一个教学目标,然后才采用自然灌输的方法去达到这一目标。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及其能力特点和自发能动性。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享受训练乐趣的水平和需要,把平时一些单调、枯燥无味、重复较多的教学手法与情境、游戏、比赛相结合,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产生训练的需要,达成自主参与的心理趋向,并通过学习完成享受运动的乐趣,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成功的满足感。例如:在热身和基础训练时,课堂内容可设计成不同形式的游戏,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练中乐;在技术动作练习时,可进行分组练习,并在检查练习效果时,以小组比赛形式出现,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提高练习的兴奋性。这样使得训练课不再枯燥、不再乏味,而是欢乐有趣的活动,有着很强的向心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自觉性,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可见,设计与学生心理、能力相适应得情境是达成目标的基点和条件。

  二、改进方法,让学生会学

  舞蹈武功是特殊的人体动作,有着特殊的动作方位及变化多端的舞姿形态,且由于技术性强、难度大、又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舞蹈武功教学中,更要提倡其科学性。一是要加强体能训练。尤其是软开度和肌肉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要学生明确专项素质对学习舞蹈的重要性,并运用解剖学知识的分析动作。比如:做虎跳这一动作时,有的学生虽然髋关节很开,但由于脊椎后凸,于是后背弯曲,造成动作很不规范,其原因有三:营养不良、姿式错误、后背肌无力。此时,只有通过体能练习提高学生的背肌力量,纠正错误姿式提高动作质量。若只是通过重复动作训练来纠正,恐有重复错误之嫌。这样做使学生明确课中、课后的体能训练是提高技能的必经途径,再结合教师课外作业的批改提示,使学生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一步一步跟进,并且是学生在练习中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会带来哪些好处。只有在分析动作需求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体能练习才是有意义的。二是强调分解与综合练习的实施。分解铺垫综合练习法,是武功教学中科学有效的教学法。学生在观察力、理解力、注意力的集中方面均不是很强,在学习过程中,她们往往只注意到动作的某一个环节,而不是动作的全过程,再加上武功动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就成为他们迅速掌握动作要领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铺垫、分解、综合练习法,一步步地教授动作全过程。如在前桥练习中,教师首先要求练习下腰成桥、分腿倒立动作,经过铺垫,再练习踢、控左腿的下腰成桥成桥控左腿摆腿顶髋推手起等步骤之后,最后进行技术全过程的综合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慢,实是快,急功近利的训练方法只能给学生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极易受伤,且不能保证教学质量。三是采用分组教学,提高练习效率。学生在学习地面技术技能时,由最初教师的抄保练习过渡到学生的自保、互保练习。在推新动作时,教师结合动作要领的讲述的同时,还得就抄保技术教给学生。这样,在练习中可采用分组练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骨干在组内充当小老师角色,帮助其组员完成练习,这样可大大缩短学生在练习中的等待时间,增加练习的效率与强度,使技术与能力同步提高,学生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教师也可集中精力关注于重点学生的分层教学,并且在课堂教学上达到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锻炼出一支学生骨干队伍为课堂服务。

  三、音舞辅助,让学生乐学

  舞蹈武功不仅是瞬间的、单一的,而且由于它的造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舞姿造型,它具有独特的人体空中方位,因此它给人们留下的视觉印象又是惊险的。然而,传统舞蹈武功技巧的呈现形式是单纯的单个技术的训练与展示,几乎处于一种无声状态,缺乏课堂上进行多样性形式的设计。我经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尝试,采用了在学生掌握单个武功技术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多个技术动作串联,形成技巧动作的组合。并辅助适当的音乐旋律和符合年级特点的舞蹈动作的补充,从一定程度上做到舞蹈艺术的整合,既丰富了武功技巧的表现形式,又更加突出学生生动活泼的立体呈现效果。同时,在课上消除了学生由于反复练习而产生的厌烦情绪,改变了动作僵硬不连贯,姿势不舒展优美等问题。让学生在节奏明快,自己喜爱的乐曲中进行练习,使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调节情绪,从而达到产生更强的练习欲望,提高了技能水平,又巧妙地与所学专业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初学舞蹈的学生,从她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讲,采用这一方法将会是一个全新的理想境界,她们会以兴致满满的愉悦心情投入到艰苦、严酷的训练中去。

  舞蹈武功教学需要创新,它可以改变教师单纯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法,能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寓教于乐、寓教于动,使学生更加巩固专业思想,让舞蹈意识扎根,提升武功教学水平,使武功技巧在舞蹈学科中,既突出技巧在舞蹈中的个性,体现它的瞬间美,又赋予它展示的完整性和表现力,延长在人们脑海中的技巧瞬间美,更具艺术感染力,让人回味,从而推动舞蹈艺术的整体美。

关于教学的随笔9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主张,这一主张是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阐述了教、学、做三者之间的关系。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三是教学不止教人学,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这一主张针对的是当时以“教”为主的填鸭式教学,陶行知认为“做”反而应该是这三者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互动起来,通过交往共同发展,这也与我们如今的教学理念说提倡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那种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我国的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运用,小学语文教育也不例外。以成绩评论学生的好坏而忽略了学生对于语言的运用。在“教学做合一”的影响下,老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备教学,还要备学法,在思考自己要如何教的同时,也要换位思考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该如何来学,学完之后他们又能不能去运用。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让同学们去体验,面对低年级时,可以通过循序渐进地展示越来越多的鸟的图片让同学们感受一群群。这比单纯地向他们灌输一群群的字面意思更有说服力,接着可以引导同学们去创造更多的这类词,如一朵朵、一颗颗。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通过体验来进行创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们只有不断地去运用,才能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和应试能力的提高。这一主张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不谋而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关于教学的随笔10

  人们常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人的心灵进行教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教师,我感觉我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课外,我积极钻研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通过读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掌握了更多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方法,从而有效地帮助了身边的孩子,让他们都能健康的成长。接下来,我就说说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例子:

  我带过的XX同学,她是个胆小的女生,平时作业不能够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不佳。通过了解,我知道这孩子父母常年在外经商,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在家里除了奶奶和爷爷以外就没有其他亲人,她几乎是一个人独处,父母一年只是回来几次,每次回来都是匆匆的走了。因而,使得父母和她缺乏沟通,父母对她的关爱也就非常少,因而使得她的性格内向,独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于是我决定帮一帮这个可怜的孩子。首先,我通过电话和她父母谈心,让他们了解女儿的表现及其女儿性格形成的原因,使他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让他们平时多关心孩子,多给她点家庭温暖,让她体会到家庭的温馨。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和她父母的沟通,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每周再忙都要抽出时间多关心她,多与她交谈,多鼓励她,给孩子打电话或是通过QQ视屏面对面的倾听孩子说一说学校里的事,不管孩子说的话,她们是否感兴趣,都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不要敷衍孩子,使她渐渐的敢于表现自己。当然,孩子性格内向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有所改变的,光靠家庭教育是不够的,学校教育也尤为重要。在学校,我总是一有时间就和她聊两句,有时夸夸她的小辫子梳的漂亮,有时在课堂上将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她来回答,回答对了,全班同学掌声祝贺。我还告诉别的老师要多关注她,课堂上多给她锻炼的机会,经常不断地用鼓励、赞许的语言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渐渐地,她见到我,也不像以前总是低着头,都敢抬起头来看我了。看到她有了这样微小的变化,我觉得我做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我特别欣慰,决定继续关注她。课后,我发现她不喜欢和其他陌生的孩子交往,但在我强烈的要求下,她勉强的和别的.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让活泼开朗的孩子带动她,经过几次的这种交往我发现她愿意和陌生的孩子玩了,也许是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她吧,让她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保持了良好的心态。还有就作业方面我和其他科任老师一齐给她一个宽松的做作业环境。在她的作业出错或做错什么事,我们都给予爱心和耐心多从鼓励的方面激励她,使她比以前活泼多了,而且也变得自信了些,自卑感减少了许多。

  经过两个月的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XX上学的情绪已经基本稳定,比以前开朗多了,能自己按时来校上学,课间能与小伙伴玩耍,特别是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非常明显,她在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的伙伴交往中,她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评价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和小伙伴游戏中,她学会了和同伴相处,并愿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伴。她的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比以前活泼多了,胆也大了。这使得她的个性得到完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通过这个孩子的变化,我也深刻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教师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这样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我们对这些孩子要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关于教学的随笔11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投入状态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益高低。无论你设计教学再精心(原则上不现实的,常态的课堂教学是没有完美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有许多的问题。准备再全面,只要学生主体性学习不动起来,你的教学就是空。分析学生学习不主动,参与学习意识不强,原因是多元的。早期没有培养起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浓厚兴趣,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对学语文没有正确的认识,便没有对语文学习正确的态度。

  其实语文学习是富有魅力的。无关的几个字、词组合到一起去,就会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展现多彩的`画面、演绎精彩的故事。从一年级起作为每个语文教师就应该以此为目标。善于挖掘教材中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重点,以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为保障,积极引导学生品读精彩语言(包括字词句段),渗透文化教育、品德修养教育以及能力方法训练。注重实施赏识教育,从点滴处学习闪光处入手,放大学生语文学习细微的优秀做法,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看似枯燥的读书生活中。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功利的教学成绩思考,更多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为根本。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多一些学生学习体验机会,多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对话交流的空间,少一些机械式分析讲解,少一些严格按照教案教学的刻板,让学生更多经历语言学习的过程,体验语言实践的快乐所带来自身成长的快乐。

  总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愿望,激活学生学习热情,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真正徜徉于书海,沉醉于语言,此谓语文教学之大幸也,也是每位语文教师肩上神圣的历史使命。

关于教学的随笔12

  【摘 要】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并提出了“好课”的9级标准。笔者在磨王教授之玉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了“好课”的7级标准,并结合课例作具体地观课。

  【关键词】教学内容 语文观课 王荣生 标准

  一、引论──磨他山之玉

  法国思想家罗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何为“所教的内容”?笔者的理解即为教学内容。关于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王荣生教授在其著作《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作了这样论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

  据此,王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一堂语文“好课”的9级标准:(1)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2)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3)教学内容相对集中;(4)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5)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6)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7)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8)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9)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诚然,在精彩纷呈的语文教学领域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形式主义,对于语文的根性似乎缺少一种终极的追问。殊不知,语文本姓语,脱离了“语”,再多的精彩都是花拳绣腿,徒劳无益。但是,细细回味王教授的这9级标准,笔者认为有三处存在不妥:

  其一,第一级和第二级有重复,如果说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是‘语文’的内容”,那么该教师定“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故此,笔者认为第一级可以去除。

  其二,第四级和第五级相比,第五级更指向语文的根性。当教师所选用的语文教学内容与学术界的认识相一致时,这教学内容就不再是变态。谁能说遵循了学术界对各种文体的普遍认识,还会是变态呢?如果这样说,那学术界的认识就不正常,或者说教师对学术界的认识没有搞清。故此,本人认为第四级可以不要。

  其三,第七级更指向于教学方法,而非教学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用是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但课后学生到底学到多少,这就要看教师方法是否得当,而第七级的介入似乎有另类之感。

  此外,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体,有着独有的教学个性,这也是决定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否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标准之一。故而,笔者认为由教学内容观语文课是否有效,应具备七级标准(王教授提出的九级标准中的六级标准+教学内容与教师个性相融合)。

  二、立论──辟个人蹊径

  标准的意义在于衡量,七级标准的意义同样在于衡量一节语文课的优劣。那么,该如何运用七级标准来衡量一节语文课?然在王教授的书中“寤寐求之”,终是“求之不得”。“思其始而成其终。”为此,笔者凭借点滴思考,自辟蹊径,结合身边的课例谈一谈个人的一些拙见,以抛砖引玉。

  1.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对于语文的定义,叶圣陶先生作出这样解释:“语文就是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基于这一共识,洪镇涛先生亦强调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应该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前辈们的言论不仅为语文正了“名”,即教语文的内容;同时也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即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指向语言,语文课要使学生获得语言。

  以一位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为例。课中,该老师将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板块。第一板块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即请学生根据老师说的白话文,猜文言词汇。第二板块模仿古语,自我介绍,即请学生模仿“杨氏之子”的格式,自我介绍。第三板块理解字词,读通古文,即通过多次尝试(参考注释自由读──指名读──引导理解疑难字词意思,标断句符号──范读引领──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读通顺古文。第四板块整理理解,叙说故事,即请学生用白话语言说一说故事,再次加深疑难词语的意思。第五板深入文本,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品味,以体会杨家小孩的聪慧之处,并随机指导学生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第六板块补写剧本,内化语言,即请学生选取一个版本,给不完整的文言版或白话版的《杨氏之子》剧本补充台词,并和同桌对演。

  纵观以上六大板块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位老师从让学生猜文言词汇以初识古文语言,模仿古语自我介绍以近距离触摸古文语言,理解字词读通古文引领学生与古文对话,整理理解叙说故事以理清文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感悟古文语言之妙,到最后的补写剧本内化语言引领学生学以致用,至始至终都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由此,笔者认为该教师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2.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古语有云:“大道至简。”意指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教学内容的选取亦是如此,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天地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穿越迷雾森林,直达语文的根,摘取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简简单单教语文”。

  仍以上一位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为例。课堂中六大板块的教学内容设计(充当翻译,猜文言词汇──模仿古语,自我介绍──理解字词,读通古文──整理理解,叙说故事──深入文本,品味语言──补写剧本,内化语言)足见该老师的匠心独运,六个板块循序渐进,最终指向一个教学内容,即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古文语言。但遗憾的是,这位老师似乎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受用力,这是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古文,老师如此大密度的训练,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恐怕都难以受用。皮亚杰认为儿童建构知识的过程一般为四个阶段:拿过来、装进去、存起来、提出来。由此,笔者想,受心理年龄的限制,当学生的头脑在短时间内装进大量新知后,保存中就会出现顾此失彼,以至到提取时大多是残缺不全的知识。若长期以往,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也会因此而被削弱。

  3.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占了近乎80%的份量,为了对这些不同体裁、不同文体的文章加以区分,学术界对它们的特点进行详细地区别,并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己所学的学术界已有定论的语文知识不断地进行专业教学,而非每一篇文章都按同一个套路或有悖学术界认识来进行教学。

  再以《杨氏之子》为例。课堂中,老师从猜文言词汇、释读课题、读通文本、品味语言到内化语言,遵循阅读教学的基本之路。但在“内化语言”这两个环节,笔者认为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术界的认识有失偏颇。为了给学生创作以示范引路,老师创作了剧本前两句台词,其中古文版剧本的台词是这样的:

  小杨(为孔设果、沏茶):“此是桃子、琵琶、杨梅,皆新鲜而甜蜜。夫子请慢用。”

  孔君平(起身,指杨梅以示儿,微笑):多谢贤侄。哦,杨梅,此是君家果。

  我们且不说小杨对孔君平这位有学识的长辈会不会像招待三岁小孩一样,告诉他这是桃子、琵琶、杨梅,仅就这创作的古文版剧本,怎么看着都像是五四时期半古半白的白话文,而非1500多年的南北朝时期的经典文言文,总感觉与原文显得格格不入。就此而言,这一教学内容和文言文的学术认识未能形成一致。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老师难以给学生规范的文本,那不如不给,以免误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

关于教学的随笔13

  正如专家所讲,语法就是语用之法.英语课程标准里有语法知识目标,这就说明新课标不是不教语法,而是更强调怎样教好语法。

  很多学生的语法技能有缺陷,因为其基础知识有问题,而基础知识就包括语法知识,语法新课程不是不教语法,也不是不强调语法,而是要求我们重新认识语法的作用,和语法教学的方法。

  过去我们教语法往往是这样的:

  1.脱离语境的直接讲授、解释、呈现语法规则,然后进行大量操练、书面练习,花费时间多、效果还不好。现在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前提下,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语法现象,体验这些语法结构在语境中的用法;另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语法规则并归纳总结。

  2.语法操练、复习、巩固的方法也要进行调整。过去操练以机械重复、完全控制为主。如:句型操练、计划练习,这些练习用途很小,效率也不高。而且学生也不能将语法知识应用于语言的实际运用之中去。我们应当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使用语法规则做事情。例如,学习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该语法的目的是用这些形式、机构来描述事物的共同点、差异性。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设计适当的事例,学生就容易把枯燥的语法规则和语言运用结合起来了。避免了单调、枯燥效率低。再如:我们在学习宾语从句的时候,尽可能地用贴近生活的句子来引入Do you know? Could you tell me 来引导,避免用一些生僻的句子,如 :Do you ask me ?

  总之,新语法教学的机械操练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一节课不能太多,否则课堂会显得boring .反复训练、大量训练也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只有将语法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全体参与,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法教学。

关于教学的随笔14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赏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 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 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亲情、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美 好的世界。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 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 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 你能行” 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 , 彻底改变评语中 “该 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 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

  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 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 养一个人, 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 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 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 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

  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 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 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

  3、多了解孩子的心 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 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 论教师, 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 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

  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 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

  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 校沟通。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知识、尊重社会,学会尊重、学 会关心可以作为高一德育培养的目标的主要目标! 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三个突破:首先突破课堂关,要熟悉教 材,善于组织课堂,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其次突破知识关,要 大量做题,研究高考,明确每节课该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围 绕中心讲课,提高教学技巧,做一名优秀的“演员” ;第三突破 教学关,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 “教” “学”并重,有思 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优秀的“导演” 。没有教不好的学 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 ——新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 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教学相长。 教师不仅仅是传知解惑,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让学生会学而 不是学会知识; 教知识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学 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解决 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 新教学观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潜力, 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

关于教学的随笔15

  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这一理论在数学(1~6年级)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以上是我在探索中的一些实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

  “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教学的随笔】相关文章:

教学的随笔08-23

教学随笔05-31

教学的随笔04-06

教学叙事随笔06-24

高中教学随笔07-17

教育教学随笔【经典】10-20

数学教学随笔12-04

中班教学随笔06-06

检阅教学随笔03-28

(荐)教学随笔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