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读书的随笔

时间:2023-05-20 17:28:53 随笔 我要投稿

读书的随笔汇编1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想要更多的了解随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的随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书的随笔汇编15篇

读书的随笔1

  读了《西游记》这本书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四人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游记》这本书的作者罗贯中,为咱们讲述了唐僧以及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正因这些故事情节吸引了很多的读者,所以这本书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这本书写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一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强,成为了妖怪的克星;猪八戒~怕死好色、还很贪财;还有那沙僧~心地善良、憨厚老实;这四个人物各有各的特点,性格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咱们很是佩服作者的水平。

  《西游记》四个主要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武艺高强、还会七十二般变化,一路上冒着被妖怪吃掉的危险,保护唐僧取得了真经,因此他成了我心中的偶像,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正是一种值得咱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我自己,经常做事半途而废。我不由很惭愧的想到自己为什么没有像他们一样做事具有坚持到底的精神?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如果我能把每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束,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我尽力去做,我想我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咱们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都应该锲而不舍。

读书的随笔2

  以前断断续续读过一些龙应台的短文和语录,知道她是台湾人,做过台湾的文化部长。偶尔看到家里一本《目送》,好像是儿子的老师推荐儿子读的,于是取来读读。也许是和作者年龄相仿的缘故,这一读,引起了一点小共鸣,于是断断续续坚持读完了。读完每章每节,然后整体回顾,这是我读书的习惯。这一回顾,有几点感触,记录如下。

  全书三个部分,1、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2、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3、满山遍野茶树开花。第一部分,主要讲自己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有事业,三者如何兼顾,一路前行。第二部分,主要讲自己的游学生活,日常生活,其中的`感悟。第三部分,主要讲父亲的晚年生活,以及为人儿女,怎样送别父亲最后一程。全书溢满温婉之气,柔情蜜意,雍容,恬淡,而又有挥之不去的无奈和哀伤,是真实人生的真实记录。

  诚如古人言:上为父母,中为己身,下为儿女,做得清方了平生事;立上等品,为中等事,享下等福,守得定才是安乐窝。做儿女的,必须为父母养老送终,陪父母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方是尽到本分;为父母的,把儿女育到自立,即当放手,交还社会,不可把他(她)当作私有财产,方可心态平和,少些烦恼;至于自己,须得尽量安身立命,尽量独立自主,不要有依靠儿女之念想,虽显无奈,但可得很多意外之喜。

  人生就是:目送儿女渐渐地,渐渐地离开自己,远去,远去,头也不回。无奈。目送父母渐渐地,渐渐地,老去,老去,怎么也拉他不住。悲哀。

读书的随笔3

  对于我来说,在平时的生活中,读书并不是经常去做的事情,偶偶只会看点杂志和报纸,有了孩子,生活明显变的忙碌起来,偶偶的读书习惯已被忙碌冲的烟消云散。为了她的健康,一家人围着她团团转,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宝贝已经逐渐长大,已经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龄,为了能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我选择了陪孩子读书,陪孩子读书可以说是百般滋味。

  当你拿出一本书,拉着孩子的'手,在上面指指画画为她讲解书中的内容时,在那一刻,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深深地牵动着她纯真幼小的心灵,她会为此而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你的一切都深深影响着她。你就是她的主宰。

  生活中也是如此,她让我懂得,我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读书让我觉得,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当然,由于年代不同,条件不一样,我无法经历她现在拥有的生活,可通过陪孩子读书,不但教育了孩子,而且还教育了我。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在学习中快乐,快乐中学习!宝贝,妈妈永远爱你!

读书的随笔4

  我非常喜欢读书,每次读书时,书笔记总是要写在书签上,把书里的意思,经过读,变成感想,抄在书签上。

  还记的高尔基讲过的一句名言: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见,高尔基也是一为爱读书的人。

  我读过一本叫《想变成人的猴子》的书,作者是杨红樱,这本书里含有两层意义:第一层,这只猴子异想天开,一心想变成人。笑猫再三劝告,可猴子不听劝言,闹出接二连三的笑话。第三层含义就是,杨红樱作为童心的儿童读物编辑和儿童刊物主编。这本书中她把笑猫比喻成家长,把猴子比喻成我们自己,就像无知的猴子一样,我们如果异想天开,不好好学习一心想着怎样长大以后有一番大作为。而家长不断地劝我们走出幻想,可我们不听,反而越陷越深。其后果不堪设想。

  在犹太人那里,每当孩子过周岁生日时,犹太人家庭就会举行这样的仪式:母亲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知识是甜的,读书是甜的!

  书是甜的,当你聚精会神地读书时,你就会感到知识像蜜糖一样流进你的.心怀。合上书,你会无比满足地回味刚才流进你心中的那些知识。

  书是甜的,快翻开你的书,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去尝一尝书的蜜糖吧。

读书的随笔5

  xx是我班的一个小男孩,他懂事,认真,从不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是教师眼中的好孩子。由于不细心把胳膊弄断了上学期一向没来上学,教师和小朋友都十分想他。

  xx很老实,也很少说话,是典型的自我主义者,有时教师也很少注意到他,可有一次,因为他的听话,教师让他当了小班长,没想到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xx小朋友当班长,替教师管着小朋友”,让孩子高兴了一整天,甚至回到家还高兴的给姥姥奶奶打电话说自我当班长了,妈妈更是乐的合不拢嘴,孩子这么高兴,妈妈真的很欣慰。看的出来,每个孩子都需要教师的赏识,即使是一名并不是很出色的孩子。

  那天放学送孩子,xx的妈妈拉着我的手说:“xx说教师用的抹布很小,擦桌子时很费力,很费时,我给教师带去一块,所以非得从家里带块抹布来,今早上看你忙着接孩子,也没来得及和您说声,他说他把抹布放到桌子洞里了,没好意思跟你说。”我听了真的很感动:多细心,多纯真的孩子啊。回到教室,翻开他的'橱子看了看,果然有一块大大的抹布在里面,拿到手里,心里竟然有种沉甸甸的感觉。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天使,每个孩子都要我们的“特殊照顾”,需要我们的赏识。

  我们不经意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赞扬的话语,都能使孩子的心灵变得温暖,甚至是能使孩子改变自我。所以,作为一名幼教教师,千万别吝啬你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努力让我们身边的小天使们都欢乐成长。

读书的随笔6

  这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的书,这是一本反映当今学生真实生活情况的书,这也是作者郁秀在“花季”——16岁时写下的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花季雨季》。

  小说描写了特区中学生色彩斑斓的生活,同时对社会生活进行多视角思索,以轻盈的笔触勾勒和描画,呈现出青少年的'绚丽世界,真切地折射出少年们的思绪情感,思想轨迹和理想追求。

  如今,我们都在为自己的理想或梦想奋斗着,正因为此,我们慢慢地从一粒小小的灰尘变为了无边黑暗里的一颗小星辰,从一颗不起眼的种子转变为一朵娇艳的鲜花。不知不觉中,我们踏入了最美好的时光——花季。

  小说中留给我最深印象的人物是高中生柳清。她的两个姐姐远嫁海外,都很有出息。而她自己却相貌平平,成绩一般。她的母亲为了享受荣华富贵,让柳清放弃高考,专攻英语,甚至不想让柳清念完高三。而柳清怀揣花季的梦想,默默地奋斗着,只为有一天能考上大学,扬眉吐气。

  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同学都等着父母为他安排前程,因为这样不用付出丝毫努力。像柳清这样的学生会有多少呢?有目标、有理想的学生还存在多少?记得有一次,朋友问我想考什么中学,我脱口而出:“听父母的安排。”现在想来,自己当时的话真是太可笑了,同样在花季,我和她思想竟如此不同!

  年轻的心渴望太多,企求太多,在这永远充满眷恋和希望的年龄,我们都坚信明天会更美好。一同怀揣着梦想,我们相逢在花季。

读书的随笔7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我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构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构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透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就应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用心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而言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需要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个性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读书的随笔8

  暑假里读完了这本影响深远《简爱》,它经久不衰原因也许就是因为作者夏洛蒂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坚持自己独立人格,追求自身个性自由,主张个人人生平等,不向残酷命运屈服坚强伟大女性形象

  小说主人公简爱从小父母双亡,过着寄人篱下生活。小小年纪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待遇:姨妈嫌弃,表姐蔑视,表哥侮辱和毒打……以至被抛弃送进环境恶劣劳渥德学校。读到这里,我既为简爱不幸遭遇感到难过,又觉得自己生活太过于幸福。道貌岸然布洛克尔赫斯特先生还要当着全体师生面诋毁她,换位思考,在这样情况下,若是我必会自暴自弃。可是,在这种种不幸和苦难面前,简爱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面对暴风雨,把它化为战胜不幸和苦难动力。因为超越常人刻苦不但在学习上飞速进步,同时也取得了全校师生尊重。

  另一边,在那些贵族小姐和绅士面前,她也始终保持着自己尊严,挺直了脊背。面对有钱人嘲讽,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理应一样受到别人尊重。“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错了,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这句话不知鼓舞了有多少人,是吧,也正是因为她坚强,自尊,自信,深深打动了罗切斯特先生,使他在这样女孩面前感到自惭形秽。终于,简爱终于找到属于自己幸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结局,这边是夏洛蒂笔下简爱,她名字为人们所传颂,鼓舞了最下层人们,让他们明白尊严人格高尚而无价。

  不禁自问自己,我身上没有简爱十分之一坚强,也没有她十分之一苦难。也许这就是常人于伟大女性差别,可是简爱顽强乐观不是个性使然,没有人会在一个蜜罐子里也能做到这样,是那个环境使然,每个人心灵最底处,都有那样坚强与百折不挠,只是激发程度不同罢了。想到此,我愧疚不已,自己在以往学习中为何就是遇到困难就退缩只是一味躲避而不是去迎战,面对自己理想也不会去追求,也许便是缺少了简爱身上对本身生命一种热情,不放弃。

  平凡人听从命运,只有强者才是自己主宰。这句话不知在哪里看到过,读了简爱,我好像有些理解了,我要做主宰强者,而并非听从命运平凡者。

读书的随笔9

  红一军团军团部、红二师主力及红五军团,沿大渡河西岸,夹河北,协同袭取泸定桥,为中央红军主力开辟过河通道。

  5月27日凌晨,红四团团长黄开湘、杨成武接到军委命令,担任左纵队先头团,以3天时间赶到并夺占泸定桥。同时,刘伯承、聂荣臻率红一师一部先行开进。6时整,红四团出发了,向泸定桥方向飞速奔袭前进。当时的路,有的是绝壁上硬凿出的栈道,有的是蜿蜒缠绕、忽起忽伏的羊肠小道,有的路边就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令人心惊目眩,随时有失足落入万丈深渊的.危险。

  突然,下起暴雨,天黑得像倒扣的锅底似的,一天没有吃上饭,加上道路泥泞,简直寸步难行。但是,英勇的红军战士没有被困难难倒,他们团结一致,相互帮助,坚持前进。临近中午时分,红四团的机枪分队和配属的军团炮兵营也赶到了泸定桥。

  他们很快消灭了桥头堡的敌人,又冲向泸定城,最终顺利夺桥。

  红军们真的渡过了许多艰险,为了老百姓,战士们把自己的生命也拿出来做奉献,这难道不令我们感动吗?我们现在所以拥有这美好的世界,全都是因为我们有这些勇敢的战士。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读书的随笔10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好似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读书的随笔11

  偶尔翻开《情感读本》,一个醒目的标题映入我的眼帘—“绝症女儿拯救绝症父亲,震撼重庆。”这个标题,吸引着我,让我不知不觉的读起了这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一个身患绝症只能靠化疗维持生命的女孩,隐瞒了自己的病情没有告诉家人,而是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个谎言背后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让也同样得了绝症的父亲得到更好的治疗!自己要用钱治病,父亲也要用钱,女孩只能靠自己辛苦打工来帮助自己和自己的父亲!

  当谎言被揭穿后,一家人的哭声震撼了整个重庆,那声音无法不让人为女孩的孝心所感动,也无法不为他们父女的境遇而感到撕心裂肺的疼痛!故事公布后,有很多热心人尽自己的所能为他们捐了一些钱。整个重庆都感动了。就是因为这些好心人,他们的家里又出现了以往的欢声笑语。

  读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沉思,好久才回过神来,脑子里不知怎么的'冒出了一些令我无法解答的问题:这个女孩是怎么熬过来的?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坚强的毅力?她究竟靠的是什么力量,来促使她背起了如此沉重的家庭重担?一连串的问题像音符一样跳了出来!

  一番沉思后,我得到了结论。那就是责任心!她清楚地知道,她的父母只有她一个女儿,如果她自己垮了,这个家也就垮了。就因为这种信念使她坚持到了最后。世界并没有抛弃她!许多好心人听完她的故事,都被她深深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都为她奉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来拯救这个家庭!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很多,我们应该向那个女孩学习。学习她那种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学习她勇敢地背起家庭重担、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的精神;要像她那样永远拥有一颗责任心和孝心,毫不畏惧的面对挫折。她的精神让我感动并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内心。

  读完之后,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读书的随笔12

  从踏上工作岗位到今天,我执教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已经整整五年了,期间历经教材的改版、年级的调动和学生的变换,从不知所措到点滴经验的积累,小学数学课堂是我成长的载体,记录着一路走来的每一步。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五章第一节中,杨庆余先生指出: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本质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以学习内容为中介、以学习目标为定向的交互性活动,这种交互活动是由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所构成的。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以数学问题为媒介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交互主体”的关系。在我的常态课中,60%的课堂是传统型,以“学生预习-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练习-师生评价总结”的模式开展教学,学生之间的交流每节课都有,但非常弱,四人小组的合作、交流、分享只是被看作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味剂”,缺乏真正的价值;30%的课堂是开放型,以“学生预习-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师生评价总结”为模式,教师是指引课堂方向、点拨重点难点的作用,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参与度较高,只是课堂纪律不易掌控,但是注意学生交流出现知识性错误或偏离本节课内容时,教师必须要及时给予帮助,毕竟学生经验不够丰富、认知积累不足以及能力水平尚处于发展阶段,但这种帮助不是简单的灌输,不是一味的控制,而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接受与探究相结合的过程;10%的`课堂是传统与开放相结合的,以“学生预习-师生合作解决第一个问题-生生合作解决其余问题-师生评价总结”为模式,这就相当于“教师教,学生模仿教师教”的过程,这是开放课堂的“试水”过程,由于学生年龄小,这种课堂模式最为实用,逐步弱化教师的领导角色,慢慢演化为开放课堂,培养时间一年左右为佳,最优实施年级为三-四年级。

  经过几年的教学,我觉得应该在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上多下功夫。学习方式通常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并不是指具体的完成学习任务的策略、方法或行为方式,它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在主体性、实践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等方面的特征。一般认为,学习方式反映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以下几个变量:(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方式;(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水平;(3)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式。应注意:转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并非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在课堂上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习得最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因人而异的,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种方式相结合。

  马克思认为: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环境中 通过主题的活动得以成长的,人正是在其自主与主动地环境中才进行思考的,才赋予情感的,才获得经验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多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探索不同的学生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学会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

读书的随笔13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写的,它写的是古时候天津码头上的一些奇人妙事,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都是真人真事。它写得都是生活中的事,让我深深地记在心里。

  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刷子李》、《苏七块》等等。刷子李是一个专干粉刷一行,他刷墙的时候手臂悠然摆动,每刷一次,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上发出“啪啪”的声音,刷过去的墙,好比平平整整地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更绝的`是他每次刷墙的时候必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都叫他“刷子李”。苏七块是一位医生,凡是有人伤筋断骨就一定来找他。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怎么回事,立马就心明眼亮,然后双手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得疼痛,断骨头就已经接上了。神吧,不过找他看病有一个规矩,就是必须要先付七块银元,要不然他不给看,所以人们当面叫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

  书中的这些人都很厉害,他们都有各自的本事,所以人们称之为奇人,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奇人,我们称之为“达人”。在上学期我们学校举办了“达人秀”,就涌现了很多“达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特长,都发挥到了极点。但是你知道他们为能有今天的成就付出了多少吗?就拿“刷子李”来说,他刷了多少墙,练了多少次才可以做到这样。再比如说孙杨哥哥和叶诗文姐姐他们都是游泳健将,在伦敦奥运会上为中国赢得了金牌,殊不知为了这块金牌他们在游泳池中洒下了多少的血和汗,正因为他们不断地付出,才会有今天的成功。

  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件事只要坚持不懈,认真地去做,就一定会成功。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读书的随笔14

  读余秋雨,只是这个寒假里计划的一个,但是这个寒假里,我却连这一件事也没有做完。当时自大的以为,读他的两篇文章就可以写下一篇读书感悟。自信满满的报名,到现在却让自己难堪。

  余秋雨的文章太厚重,因为它们承载的是文明。原打算只读《千年一叹》就作文的,可是之后才发现自己什么也写不出来,只得再读了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和《行者无疆》。越读觉得自己越浅薄,越读越觉得写不出来什么。

  文化的脉太长,文化的积淀太厚,文化的承载东西太重........我没有足够的文化积淀,所以我不能写下关于文化的东西来,他的文章我现在只能仰望,只能膜拜而不能言语,因为我没有资格。所以我就不写关于书里面的东西,只写写我读书的过程。

  我并不懒惰,因为我很多天都赶在寺山索要门票之前进山,那时天刚蒙蒙亮,城市也刚睁开惺忪的眼睛,虽有人声却不喧闹。街上行人极少,见得最多的就是穿着粉色外套的环卫工人。他们大多早上四五点出工,清理昨夜人们喧闹后留下的污垢,为新的一天清理出一个干净的开始。

  文明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这些环卫工人的劳动量,和这些街道是否整洁上。无论怎样,这些都能反映出这个城市市民的文明程度。一个城市大概能放映一个民族的整体文明素质,因为城市是文化集中地。时常能见到的是这些上了年纪的工人伏着身子从路中隔离带的灌丛里捡拾杂物,见他们拿着铁丝球清理路边的小广告,或是拿着加热器铲除口香糖渍.....还有的是从山上回来也见得有些路段堆放着垃圾,尽管有的.地方离垃圾箱几步之遥。我不知道这座城市是不是这些垃圾制造者的家,或者是这个家的主人就是这么一个拖沓的人。我知道的是这些人不是这个美丽家园的合格主人。

  早上进山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想在这喧闹的人间寻一份清净,城市里人口太多到处喧杂搅人安宁。另一个是想安安静静的读一读书,把手机放在家里,只带上自己,拿本书坐到临崖的亭上,看着笼罩着淡淡霾色的城市,吹着略带刺激味道的山风,确实也有另一种感受。现在季节山风清寒,迎面吹来给人提神,在这样的时候自己才算是最清醒的,因为平时整个人浸泡在现代人制造的混合毒气里,总是昏噩。归根到底我是在逃离,可是我能逃到哪里呢?现实里的时间和世间是逃不掉的,只能逃到文字里了。

  余秋雨的这几本书大多在说文化,在讲文明,在追寻人类文化之根,讨论人类文化之病,探索人类文化出路,他分析人性,剖析生活。站着或许坐着读书,都能很轻易地鸟瞰整座城市,我虽然没有看到这座城市的产生,却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整座城市在前几年的建设狂潮里轰然倒塌又瞬然挺立,城市面积扩大了一倍不止。几年前刚登上这座亭子时入目的是满满的吊塔,现在看去则是数不尽的高楼。随着余秋雨的笔迹漫游人类文明的故地不由得记起“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来。现在的繁华,是否也是过眼云烟。

  有时候也会到山寺旁边听听经声,这里的山寺闲人一般不让接近,我也只能远远地看看,听听缥缈的禅音。这座佛寺新建没有几年,还记得当年迎取舍利时的盛况,只是现在寺里禅师寥寥,经声孱弱。当年投资巨大,建设一系列的配套设施,现在大多空置,有的已经颓废。听老城人讲,这里原本也有寺庙,只有几座瓦屋,几尊泥象,但却经年佛音轰鸣,青烟袅袅。简而人宣,华而人廖,是否疑惑。

  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佛音靡靡也是必然。人类太自大了,已经没有了对鬼神的敬畏之心了。余秋雨在书中说“在精神史上,人类有过大的构建,大的作为,后代的局部迷失,是一种精神的倒退”。这应该是余先生二十世纪写下的,当时或许是更早以前人类就已经迷失,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没还是没有多少改变,甚至更甚。我觉得这些都是来源于人类技术文明的发展,因为现在的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不再需要鬼神的帮助。我们现在只依赖与自己,以为世界以人类为核心。曾在自己的另一篇作文里说:人类不要自以为是,在浩瀚神秘的自然里,我们渺小如尘。现在我还想说:不要自大的以为我们可以玩转世界,相对于深邃宇宙的智慧,我们现在的成就根本不值一提。我们现在还应该如余秋雨所说“我们现在未必要信奉宗教,但耳边要时时响起晨钟暮鼓的鸣响”。

  坐在堂前敲这些字,写写删删就一个中午,阳光和暖,昏昏欲睡,也不想劳累自己编造感悟,就写这些东西罢了。因为余秋雨太厚重,现在的我真的负不起。

读书的随笔15

  《小公主》这本书,我数不清看了多少遍了,每一次捧起这本书,都被里面的情节再次吸引。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上尉的女儿萨拉,被送往英国伦敦一所学校读书,享受着公主般的待遇,但由于一次意外,萨拉的爸爸去世了并破产了,萨拉从此从学校高贵的公主沦落为使女,但她无论在多苦难的时候,都在心中幻想自己是个公主。当财富再次回到她身边,她被苦难培养得更加成熟了。

  这本书我读每遍都会被那情节吸引,那波折的情节深深打动了我。细想,一个正常人,在精神与生活都被压垮时,有几个人能仍然保持着公主的风范,仍那么温和有礼,时常为人着想呢?人们很难想象一个衣衫褴褛、一分钱也没有的孩子能成为公主。但萨拉不顾一些人的热嘲冷讽,在内心中默默地做自己的公主。

  真正的公主,并不一定要富有,但一定要有谦逊有礼的好品质,不论萨拉富有的时候还是贫穷的时候,她始终保持着公主般的`品质,然而在苦难过后,她收获的财富也不少。

  如果说萨拉成长了,那我相信那是苦难的经历带给她的财富。世界万物有益也有弊,苦难的生活带给了她不幸、痛苦,但带给了她成长的财富。苦难锻炼人们,让人们获得一生的财富。在痛苦的时候,能靠毅力挺过来的人,终究会成大事。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富有的人们容易养成一些懒惰的毛病,温室里生活的花儿永远没有抵抗暴风雨的能力。贫穷与苦难是锻炼人们的好老师,当你被生活伤害的时候,请时刻提醒自己坚持下来,这将是一笔无穷的财富。

【读书的随笔】相关文章:

读书随笔09-13

读书的随笔06-06

读书的随笔03-22

读书随笔大全05-12

读书感想随笔08-28

名著读书随笔01-19

孔乙己读书随笔03-05

呐喊读书随笔03-09

暑假随笔读书04-08

读书随笔作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