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读书的随笔

时间:2024-08-08 03:29:29 随笔 我要投稿

读书的随笔精选15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也可以是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大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的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读书的随笔精选15篇

读书的随笔1

  书籍《穷人》这篇文章是俄国的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做,它是根据雨果的诗篇改写的短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渔夫和他的妻子桑那,故事发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桑那去探望她的邻居西蒙时却发现她死了,在她的脚下躺着两个小孩,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她看见可怜的孩子,有了怜悯之心,不顾一切的将他们抱回家。但是因为家中贫困,再加上家中还有5个孩子,他们不得不在半夜三更去打鱼。想到这些她就脸色苍白,但是心中却很是矛盾,古老的钟敲了十一下,她的丈夫总算回来了,桑那吓得跳了起来,丈夫问她的'话,她也吱吱不语。他试探的问了一句:邻居家的西蒙死了,两个小孩还活了,安详的躺在她的脚下,她丈夫听了楞了一下,沉默了半天说:“去把他们抱过来吧,我们总算还能坚持的住。”桑那的脸色红润了下来,轻声的说:“看,他们在这。”

  本文通过描写桑那和西蒙两家的贫困——住的差、吃的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这是沙俄时期穷人悲惨生孩的写照,也就是说在这种贫困的情况下,桑那和渔夫做去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自己已经有5个孩子的情况下,还主动的收养了西蒙的2个孩子,作者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穷人不怕自己劳累也要帮助别人,我也希望自己也能像桑那和渔夫一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读书的随笔2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代表作品论文把它比作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幅全景画形象的展示了作家的文学艺术才能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剖析了作品的成就并为之感慨。

  关键词:《高老头》风俗画思想艺术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1834年发表的优秀作品小说以1819年底和182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夫人的沙龙为舞台以高老头和拉丝蒂涅两个人物的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

  《高老头》体现了巴尔扎克的创作天赋有着极强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高老头》全书译成中文不到十八万字而其视野之广人物形象之多姿多采简直够得上一幅全景画卷它真实的再现了当时法国社会是一部"法国社会的风俗史""标志着一个时代"。充分体现了巴尔扎克驾驭素材和提炼生活的能力。

  这幅"风俗画"的背景就是十九世纪初的波旁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这时候资本主义思想已经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封建制度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高老头》就对这一时期封建贵族权势的得而复失盛而复衰的历史趋势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描写。

  鲍赛昂夫人是"贵族社会的一个领袖"她的府邸是贵族住区"最有意思的地方"能在这金碧辉煌的客厅里露面就等于一纸阀阅世家的证书""一朝踏进了这个比任何社会都门禁森严的场所""就可以到处通行无阻"。初出茅芦的拉斯蒂涅一旦被人提到"跟鲍赛昂太太是亲戚"立即就身价百倍资产阶级妇女以能挤进这个贵族沙龙为最大光荣。这些贵族态度高傲谈及资产阶级妇女时极尽鄙夷挖苦之能事"那般中产阶级的妇女以为戴上我们的帽子就有了我们的风变"。鲍赛昂夫人对高老头的二女但斐纳的`评价是"动作都脱不了高里奥气"。这是何等的盛气凌人。但是表面的荣华富贵遮掩不住内心的失望颓唐排场上的阔绰掩饰不了政治上的败局。时代的变迁是无法挽留的资产阶级的进攻是不可抗拒的。巴尔扎克在描绘这花团锦簇的繁华盛世时就同时指出了潜藏着的危机预示了隐伏着的灾难。拉斯蒂涅被引进鲍府的时候鲍赛昂夫人已到了"被遗弃的关头"她骚动在心中的不安已经溢于言表"上流社会最可怕的祸事"已经临头。

读书的随笔3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许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我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长,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这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读书的随笔4

  很多读者看到了刊登在《星期六晚邮报》上面的关于英国文学和欧洲文学那两篇文章,他们希望我再写一篇关于美国文学的文章。晚报编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委托给我这项任务。

  我计划着只说那些被人称为经典的书。近代的作品被排除在外,对它们太陌生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有太多书籍在近五十年里相继出版,而要我现在就谈论哪部作品是经典的、永恒的,就有些太早了。

  有一个观点我过去一直强调,现在我想再说一次。

  人们读书的目的应该是享受。我觉得那些把读书当成任务的读者是缺乏智慧的。我认为生活里众多美好的事情当中,阅读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种享受,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如果你不能从我所推荐的书籍中获得感动,或者缺乏兴趣,或者并不开心,那还有什么理由接着往下读呢?我不敢把自己说成是美国文学史方面的专家,正因为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我还是颇为自信地写出这篇文章。我清楚自己不能完全了解美国文学,所以在搜集材料阶段我看了几本权威的美国文学史。我想把最权威的评价拿来作为参考,对照自己的.观点去发现有什么不同,然后考虑是否有必要修改自己的观点。但是有一点让我很惊讶,文史家们关注的焦点,在我看来差不多都与文学没有什么关联。他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某一位作家写作时盛行的社会情况,以及政治风气对这一作品有什么样的影响。他们的评论当然也是正确的。

  就文学本身而言,它是一门艺术。不能把文学当作哲学、科学,也不能把文学看成社会经济、政治,文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他人获得快乐。

  让我用18世纪的一本书来开启我的话题。文学史上的自传很少,在这很少的自传中,只有《富兰克林自传》蕴含的趣味是经久不息的。这本书写得像他本人一样朴素。富兰克林美妙轻松的语言得益于他从学于名师的经历。书中生动的叙述和富兰克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又真实可信的自画像,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美国人对富兰克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又真实可信的自画像,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美国人对富兰克林很苛刻,说他是个人格残缺,语言平庸,理想低俗的人,这个评价令我很费解。他实际上不过是不浪漫罢了。他是一位机智聪明又勤奋的成功商人。他祝愿自己的同胞,却也能够摆脱他们的蒙蔽,同胞们的失败被他狡黠幽默地利用,进而达成目的。

  有些目的的确是自私的,但是大多数却是大公无私的。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喜欢并不影响他真诚恳切地接受艰辛的时刻。富兰克林是一位很有勇气并且很大方的好伙伴。他说话机智尖锐,坦言自己喜欢女人和酒,能够从中得到乐趣。他是个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成就的颇有才艺的人。他的一生是快乐的一生,是有意义的一生。他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所在的州,为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有着很大的贡献。正如约翰生博士是英国人的典范一样,我觉得富兰克林也是美国人的典范。我认为他不懂得弄噱头是不受美国人喜欢的唯一原因。

读书的随笔5

  每一间能够长大的教室,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相信孩子,相信潜能,给孩子们空间、时光,让孩子们在读、写、创中发挥潜能,展示潜能,于是就有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成长。

  一、七彩苑

  1、七彩苑之华丽诞生篇

  伟大的名字总有它的分量,让孩子参与到起班名中来,若干年后,也许孩子们不再记得自我曾是几年几班的,但他们必须记得他们取的这个伟大的班名。

  2、七彩苑之七彩阅读篇

  朱老师在理解这个班级时,学生在课堂上坐没坐相,学没学样,老师的问题刚抛出,底下就炸开了锅,声音都盖过老师。朱老师于是开辟课前故事讲坛,每一天5分钟讲故事,书是最好的镇静剂,5分钟太少了,又在班级中开展读书活动,建立班级图书馆,让阅读丰富孩子们的人生阅历。

  3、七彩苑之七彩制度篇

  朱老师的班级经济管理制度让学生喜欢,让学生为之疯狂。每个人能够透过三科成绩优秀、作业优秀、做好事等途径来获取资金,反之,如果他们没做事偷懒,就会被罚款。学生每月还须支付椅子和课桌的“租金”。在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如果遵守规则,勤奋学习,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富有。经济模拟游戏给孩子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情趣,给孩子们确定了很多奋斗目标。

  二、糖果屋

  1、从零开始,习惯文化浪漫起航。

  一、二年级的孩子是粉色的,粉色阶段的孩子喜欢幻想,不如学习阶段的浪漫期,这是他们最天真无邪的阶段,务必给孩子度过的浪漫期,给孩子足够的浪漫,进入精确期才能发展更快。

  2、关注课前,习惯文化拔节而起。

  课前一首歌,让原先铃响后的躁动减少了。

  透过温馨对话、温情对视,让孩子们投入洋溢四周的自由简单的氛围,让他们享受诗意的浪漫和浪漫和幸福。

  3、赏识激励,习惯文化自我成长

  课堂激励评价也能够成为一种文化,它对学会的学习活动起着激励、珍惜、改善、发展的作用。张老师在教学中实行课堂激励机制,让“赏识”发挥作用,而“激励小贺卡”成为了课堂中亮丽的风景线,每当孩子们表现好时,老师在美妙的“春之曲”中给他们送上小贺卡,赠上一首属于他们的小诗,而同学们会对获得“激励小贺卡”同学送上祝福:春天来喽,春天来喽,有一朵热情的聪明花开了。卡片普通,诗歌却满含期盼,这份赏识给孩子们带来去无穷的力量。用浪漫的手段进行课堂激励评价,让课堂赏识教育成就习惯文化的养育,穿越孩子的生命成长,采用激励、赏识、表扬的手段,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善待稚嫩的童心,以规范之行,塑习惯之魂。

  规矩并不是要让孩子循规蹈矩,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离开教室后的人生做准备。这就是我们缔造完美教室的价值所在。

  三、小蚂蚁班

  1、朴实诗歌,美丽邂逅

  唐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用诗歌、晨诵见证他和孩子们的第一次会面。老师和孩子们在诗歌的国度中尽情遨游,表达彼此相见的欣喜,第一次就、会面是那么自然而和谐。孩子们因为一节晨诵课喜欢上了唐老师,每一天的晨诵都是令人愉悦的。

  2、活力儿歌,积淀文化

  小蚂蚁班班级名称、班级精神、班级图腾与班级口号的产生,每一个都是在师生共同探讨中产生的,比如,在班内举行征集“班级图腾”的活动,小蚂蚁们找来许多不一样的蚂蚁图片,最后经过筛选,确定班级图腾,孩子们投入热情与智慧创造了属于小蚂蚁班的独特班级面貌。

  3、班级制造,张扬个性

  唐老师把班级博客中的优秀习作制作成精美的班级报纸,当孩子们看到自我的习作变成铅字都无比欣喜。朱老师还把班级博客公开,不但孩子们关注连家长也在关注着班级博客。班上留守孩子很多,唐老师又在班级博客上开辟了“班级故事”的版块,让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在校表现。班级博客成了老师、学生、家长的交流平台,让我们看到了家校共育的完美。

  4、温情班博,心心相通

  女孩天天的故事:

  这是唐老师在一天工作之后写下的一片博文:

  第二天,天天的妈妈就在班级博客中留言:我平时对她很严格,为了让她的学习成绩好一点,有时候就忍不住打她骂她,不再将对她的爱放在表面,而是偷偷地藏在心底。透过一条条留言,唐老师和天天的妈妈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透过和天天的妈妈真诚沟通,天天的妈妈也慢慢改变了自我的教育方法,不再随意打骂孩子,不再硬抓孩子的学习,孩子好像慢慢有进步。晨诵和班博开启了孩子的心扉,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独一无二,使每一个孩子在教室里都开出了属于自我的艳丽的花。

  看着这些“完美教室”的榜样班级故事,我被深深吸引,而魅力就是班级文化,打造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石缔造完美教师的总体目标,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营造出一个富有个性,并深得孩子们认同的班风学风,这些无疑是增加班级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谁都想完美,但完美没有一个终点,正如许新海博士所说“完美永远是一种朝向”,亦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做,就对了。”让我们一齐朝向完美的前行,在新教育同仁的相互鼓励与共同行动下,期盼属于自我的一次又一次庆典。

读书的随笔6

  读余秋雨,只是这个寒假里计划的一个,但是这个寒假里,我却连这一件事也没有做完。当时自大的以为,读他的两篇文章就可以写下一篇读书感悟。自信满满的报名,到现在却让自己难堪。

  余秋雨的文章太厚重,因为它们承载的是文明。原打算只读《千年一叹》就作文的,可是之后才发现自己什么也写不出来,只得再读了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和《行者无疆》。越读觉得自己越浅薄,越读越觉得写不出来什么。

  文化的脉太长,文化的积淀太厚,文化的承载东西太重........我没有足够的文化积淀,所以我不能写下关于文化的东西来,他的文章我现在只能仰望,只能膜拜而不能言语,因为我没有资格。所以我就不写关于书里面的东西,只写写我读书的过程。

  我并不懒惰,因为我很多天都赶在寺山索要门票之前进山,那时天刚蒙蒙亮,城市也刚睁开惺忪的眼睛,虽有人声却不喧闹。街上行人极少,见得最多的就是穿着粉色外套的环卫工人。他们大多早上四五点出工,清理昨夜人们喧闹后留下的污垢,为新的一天清理出一个干净的开始。

  文明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这些环卫工人的劳动量,和这些街道是否整洁上。无论怎样,这些都能反映出这个城市市民的文明程度。一个城市大概能放映一个民族的整体文明素质,因为城市是文化集中地。时常能见到的是这些上了年纪的工人伏着身子从路中隔离带的灌丛里捡拾杂物,见他们拿着铁丝球清理路边的小广告,或是拿着加热器铲除口香糖渍.....还有的是从山上回来也见得有些路段堆放着垃圾,尽管有的地方离垃圾箱几步之遥。我不知道这座城市是不是这些垃圾制造者的家,或者是这个家的主人就是这么一个拖沓的人。我知道的是这些人不是这个美丽家园的合格主人。

  早上进山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想在这喧闹的人间寻一份清净,城市里人口太多到处喧杂搅人安宁。另一个是想安安静静的读一读书,把手机放在家里,只带上自己,拿本书坐到临崖的亭上,看着笼罩着淡淡霾色的城市,吹着略带刺激味道的山风,确实也有另一种感受。现在季节山风清寒,迎面吹来给人提神,在这样的时候自己才算是最清醒的,因为平时整个人浸泡在现代人制造的混合毒气里,总是昏噩。归根到底我是在逃离,可是我能逃到哪里呢?现实里的时间和世间是逃不掉的,只能逃到文字里了。

  余秋雨的这几本书大多在说文化,在讲文明,在追寻人类文化之根,讨论人类文化之病,探索人类文化出路,他分析人性,剖析生活。站着或许坐着读书,都能很轻易地鸟瞰整座城市,我虽然没有看到这座城市的产生,却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整座城市在前几年的建设狂潮里轰然倒塌又瞬然挺立,城市面积扩大了一倍不止。几年前刚登上这座亭子时入目的是满满的吊塔,现在看去则是数不尽的'高楼。随着余秋雨的笔迹漫游人类文明的故地不由得记起“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来。现在的繁华,是否也是过眼云烟。

  有时候也会到山寺旁边听听经声,这里的山寺闲人一般不让接近,我也只能远远地看看,听听缥缈的禅音。这座佛寺新建没有几年,还记得当年迎取舍利时的盛况,只是现在寺里禅师寥寥,经声孱弱。当年投资巨大,建设一系列的配套设施,现在大多空置,有的已经颓废。听老城人讲,这里原本也有寺庙,只有几座瓦屋,几尊泥象,但却经年佛音轰鸣,青烟袅袅。简而人宣,华而人廖,是否疑惑。

  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佛音靡靡也是必然。人类太自大了,已经没有了对鬼神的敬畏之心了。余秋雨在书中说“在精神史上,人类有过大的构建,大的作为,后代的局部迷失,是一种精神的倒退”。这应该是余先生二十世纪写下的,当时或许是更早以前人类就已经迷失,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没还是没有多少改变,甚至更甚。我觉得这些都是来源于人类技术文明的发展,因为现在的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不再需要鬼神的帮助。我们现在只依赖与自己,以为世界以人类为核心。曾在自己的另一篇作文里说:人类不要自以为是,在浩瀚神秘的自然里,我们渺小如尘。现在我还想说:不要自大的以为我们可以玩转世界,相对于深邃宇宙的智慧,我们现在的成就根本不值一提。我们现在还应该如余秋雨所说“我们现在未必要信奉宗教,但耳边要时时响起晨钟暮鼓的鸣响”。

  坐在堂前敲这些字,写写删删就一个中午,阳光和暖,昏昏欲睡,也不想劳累自己编造感悟,就写这些东西罢了。因为余秋雨太厚重,现在的我真的负不起。

读书的随笔7

  在我们从小就爱听的童话里,公主似乎是个从来不离故事情节的人物。但在美国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所写的《小公主》里,这公主,是拥有公主搬胸怀的女孩。

  这部小说描绘了美国小女孩萨拉的一段坎坷生活。萨拉九岁时,被富有的爸爸送到一所异国的上等寄宿学校念书。萨拉不以富贵自居,与孩子们成为了好朋友。但校长明奇小姐仅仅因为萨拉家很富有才佯装出一副喜欢萨拉的样子。萨拉早就看透了这种伪善,她也不喜欢明奇小姐。但没过多久,萨拉的父亲去世了,传言中他爸爸正在挖掘的钻石矿也不复存在。明奇小姐认为萨拉已不再是一大批财产的.继承人,更为自己为萨拉购置了一大批贵中物品现在一分钱也收不回来而生气,于是把她赶进了残破的阁楼,让她成为一名仆人。小公主那些华丽的服装都被明奇小姐收了去,萨拉阳光的日子碎成了无尽的长夜。她心情悲痛,却没有掉一滴眼泪,她怀着一位公主应有的乐观和坚强自我安慰,她请来好朋友,把阁楼想象成宴会厅,把床板想象成天鹅绒床垫,想象成自己是一位不向命运屈服的公主。萨拉在朋友及布娃娃埃米莉的心理安慰下,凭着自己的意志迎来了希望。她遇上了爸爸的朋友,朋友证实了钻石矿的存在,萨拉得到了一大片钻石,小公主的生活终于回到了从前那样,幸福,安详。

  小公主萨拉的经历让所有人惊叹和感动。是什么帮助萨拉度过这段最艰难的时光?是她把布娃娃想象成了一个会倾听的小伙伴是的想象力,想象的翅膀带她飞越了孤独的阴影,是她把一切褴褛看作是富丽堂皇时那种望梅止渴的精神,这种精神鼓舞她走出了饥饿与疲劳阴霾;是她忍耐着明奇小姐嘲讽讥笑的清高,这种清高树立了她不可侵犯的尊严;是她在得知父亲去世后不掉一滴眼泪的坚强,坚强伴随她看见了幸福的曙光;是她在受尽痛苦后还相信能迎来新生活时的乐观,乐观替她找到了通往快乐大门的钥匙……阳光的心态促使这个小女孩挺了过来。萨拉说:“如果我是一位公主,即使我衣衫褴褛,我的内心也还是一个公主,可是在不为人知时还能保持一颗公主的心,那便是一种极大的成功。”萨拉的思想境界显然,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那她创造的奇迹也是不容置疑的了。

  读了这篇童话小说,让我从心里开始正视儿童故事书籍,让我明白它未必不是属于儿童所读的,我们读了也能够从中得到不少的启发。安徒生也说过:“我写的童话故事不是给儿童读的,而是给大人读的”。而且,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学会用乐观之心对待生活。

读书的随笔8

  ●虽有志于教育事业,但缺乏必要的扎实的学习条件的,则只好凭苦干,借助于对学生搞"疲劳战"从事教学,不待说,那些在教学上持不认真态度的,理当受到非议;然而,单凭苦干进行教学的也不能一味赞美。诚然苦干,从教学态度上讲,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无作用,但是这种不讲究教学艺术的苦干,从教学规律上讲,是一种莫大的窒息学生主动学习的桎梏,我们决不能提倡。很难设想一个业务水平低能的教师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学生;一个缺乏科学教学方法的教师能把教学质量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照本宣科"已为学生所唾弃,"满堂灌"亦被学生所敌视,"不学无术"之徒更不敢登大雅之堂,学者型教师愈来愈受学生欢迎,"照亮别人、完善(充实)自己"已成为新一代教师的孜孜追求,教学与学习相结合,已成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康庄大道,教学与研究相渗透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能说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更不能说没有教材教法的研究,但很难说一定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更不要说把教学经验上升到教育智慧。一个教材反复的教,一块黑板不停的写,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教材教法"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到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未能及时的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完善、提升,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即便是来年再上这一节课,不一定能教出当初的水平,不见得能达到当时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在来,灵感不复临,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老化、智力衰退,"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君不见,曾经有过辉煌教学历史的人,由于缺乏积累、反思而过早失去了教学青春的光泽;君不见,在汹涌澎湃的课改大潮中,不做此功夫者,屡受学生冷遇。

  ●积极良好的教学心态能使教师精神振奋,乐观豁达地对待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使教师的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语言生动流畅,表情丰富多采,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艺术的魅力;反之,消极不良的教学心态则是教师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导致思路阻塞,思维迟缓,表情麻木,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学艺术的发挥。

  ●怠惰是贫困的土壤,衰弱是疾病的温床,无知是失败的起点,自私是错误的根源。

  ●一个教师,如果耐不得寂寞,经受不住外界喧闹环境的诱惑,将来是很难成为名师的。

  ●实力上输给对手并不可耻,如果从心理上输给别人,那才是真正的可悲,怕输就不要做教师。

  ●在受到挫折的时候,要相信自己,如果你倒下了,不是被别人打倒的,而是被自己击倒的!当然与自己的心灵做斗争,是很困难的,需要以灵魂作为代价。强者向人们提示的是确认人生的价值,弱者向人们提示的事对人生的怀疑。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职位高低,也不在于他活了多久,而在于他对生活的那份感受和奉献。不断地保持生活的美,是一个人神圣心灵的标志。而要不断地保持和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这样人生才能坦荡。

  ●永恒就是美丽,执著就是艺术,平凡造就伟大。

  ●以敞亮的.智慧和诚实的秉性记录生活、诠释教育。

  ●对于任何人、做任何事,如果没有主观的积极愿望,而仅靠外因去支撑、引领、督促、甚至逼迫,那是永远做不好的,就像我们做教育,如果被人牵着鼻子走,疲于应付,得过且过,工作不仅会在原地徘徊,自己也会逐日落伍。

  ●当一个教师于烦琐中,主动去读书之时,用心写教育日记之时,积极改变师生关系之时,乐于思考教育问题之时,坚持练习教学基本功之时……他一定找到了自我奋进的着力点。当"自我完善"已成为心中热切的渴望,它将是我们心中坚定的精神支撑,永远激励着我们去求知、去探索。

  ●你不想做某件事,你可以找100个借口,但你要想做成某件事,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要做成这件事!

  ●很多时候,那些最初引领你入门并使你引以自豪的东西,不久就可能成为羁绊的绳索,你只有冲破习惯,挣脱羁绊,才能开创更加辉煌的局面。

  ●有一等的胸襟,成一等的事业。有时,教师真正要提升的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方法技巧,而是胸襟与情怀、境界与视野,因为这些常常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深度、广度和灵性。

  ●奇迹常常是瞬间创造的,但仅仅依靠瞬间是创造不出奇迹的。"薄发"的过程是令人欣喜的,"厚积"的过程是寂寞的,甚至是痛苦的。

  ●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自流。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内把握各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或借机板书,或相机引导,或梳理提升或苟联摒弃,对多样化的算法进行优化。多中选优,择优而用,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方法作出积极的反思和必要的改进。

  ●课堂坐标——教学设计的走向。教学是一段旅程。在教学旅程中,不同的教学设计就可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教学“风情”,不同的教学走向就可能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教学风景。当你位于教学途中一个个教学“站点”的时候。你就不可避免地会先确定正确的教学“路标”,然后选择合理的教学“路径”,从而呈现最佳的教学“风貌”。

  教学设计之路是一条开放之路。教学设计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是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文本”,而不仅仅是静态物化的作品。说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还意味着一个教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解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教学设计是一个教师永远在创作但是总是无法结尾的作品。

  教学设计之路应是一条辨证之路。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个体的教育哲学觉醒、校正、丰富的过程。教学设计或者写教案不纯粹是技术性东西,与教育哲学有很大关系——没有什么教学活动不是在相应的教育哲学的指导下进行,没有什么教学活动不体现一定的教育哲学。

  每个教师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实践教育哲学:它是根植于你的内心并内化为你的教育行动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论。

  教学设计就是要促使教师认识到自己个体的教育哲学,让这些深睡的教育信念觉醒,并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它、验证它、校正它、丰富它。

  奈勒说:哲学解放了教师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概括,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可见,一个对自己个体的教育哲学有着清醒意识的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可能把教学引向博大、浓醇的境界。

读书的随笔9

  这个寒假注定又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寒假。我在这个寒假里读了不少我感兴趣的书,其中的《花季雨季》我感触最大!

  小说的主人翁是一群花季少年,他们性格各异,个性鲜明,家庭,生活,背景不同,来自天南地北,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读书而走到了一起。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成长. 在这本书中汇集八名不同个性,不同身份,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少年。他们中有“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陈明;也有事事都关心的萧遥;有多愁善感的少女林晓旭;也有聪明能干的班干部谢欣然;有热情却被孤立开来的柳清;也有借读生余发;还有一对大家都知的金童玉女王笑天和刘夏。他们都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花季里展现了自己,释放了自己。

  其实在这本书里,我觉得“功败垂成竞赛”中的一节,萧遥对那场竞赛的认真劲和对选A组题那份执着,无不使我深思,无不使我感受到竞赛的有趣。萧遥虽然输给了竞赛却赢了自己。他的这份信赖自己的信念启发了我:班上的'任何竞赛都不放松,它除了可以检查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还考验了我们的胆识及对自己的能信程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实践胜过一切。不管做什么事情,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必须付诸于行动。一个人不能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去体验学习。用眼睛多看、用耳朵多听、用手多做,而不仅仅停留在嘴上。我自感作为一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很欠缺,这需要我不能封闭于家庭、学校的小圈子内,而应投入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便将来进入社会能游刃有余。可以说,实践的积累会转化为能力,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就应该多实践,去做那些自己没有做过或不会做的事,这样,自己的综合能力才会提高。

  看完这本书后,我懂了许多,青春是一场雨季,我们是花季,在这花样年华里释放自己,不要让自己有遗憾,在这花样年华里,我们都是主角!

读书的随笔10

  一杯茶,一支笔,一盏台灯,这似乎是我永远追寻的一种生命状态。我希望黑夜伴随着这茶香、这字迹和这灯光一同沉寂下去,永远不要醒来。

  曾几何时,我是如此的喜欢黑夜,因为它静寂、安详、肃穆而显得格外的超然。“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使得我忘记了白天的喧嚣,忘记了尘世中的烦恼,忘记了现实的残酷……茶香依旧,却又物是人非,而每每从纸上滑过的内容却又不尽相同,让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姑且以此篇作为我以下心情的总结吧。

  今天虽然是在“灯下”,这“漫笔”却无从说起。窗外,一轮新月高挂在夜空,蛙声一片,很有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味,仿佛注定我要写点惊世骇俗之作出来,否则怎么对得起如此“佳景”?

  惊世骇俗的文章我写不出,但“尽是骇俗”的文章我倒是写得出,只好如此而已。

  窗内,蚊虫叮咬。我冥思苦想,我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岂是我一个年仅二十来岁的毛头小子敢妄加评论的?想来真是有些后怕,但不知一股什么力量促使我鼓起勇气拿起这支神圣的笔去书写我要写的东西,即便下面的文字中有我诸多的谬论。

  在中国有记载的历史中,唐朝是我最想去的一个朝代。唐朝不仅以经济发达闻名于世,而且它的地域之宽广、文化之繁荣,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以至于外国人眼中只有“唐人”,而无“华人”的概念。外国人把华人居住的地方叫做“唐人街”则可以看出“唐朝”对世界的影响之大。这影响绝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而更大的则是文化上的影响。因为政治上两百多年的统治还不足以令一千多年后的人们对它如此的敬畏,而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动因只能归结为文化。

  在中国封建史乃至整个历史时期中,唐朝都是一个最完备的朝代。宋代的辞赋艺术似乎能与唐代的诗歌比肩,但宋代积贫积弱,最后偏安于江南的.现状实在难以与唐代的经济、军事相提并论。元代虽然军事有余,但文化却明显落后于唐代。清代的文化、经济较唐代都稍逊一筹。虽有“康乾盛世”的辉煌,却实在难以与唐代的整体实力相抗衡。你想唐朝自经历“安史之乱”七年零三个月的祸乱之后,仍然能够维持一百多年,历史上有哪个朝代在经历如此大规模的动乱之后还能维持如此长久?秦朝自不必说了,自陈胜吴广起义不多时就灭亡了。宋朝经历“靖康耻”之后,虽又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偏安局面,但那实在已是半壁河山,根本不值得一提。明朝、清朝自不必多说,而只有一个唐朝能维持一百多年却始终是一个完整的唐朝,直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唐朝灭亡以后,也没有哪一个政权能够独享这份果实,而使其演绎成了一个分裂的五代十国,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想是因为唐朝太强大了,而没有哪一个人有一口吞下唐朝的实力和魄力吧?

  纵观整个唐代,似乎没有多少不协和的因素,只是除了它的权利过于分散,特别表现在军事上,只因“地方强中央弱”的局面,才导致它统治的后期战祸连连,如果剔除了这一点,唐朝似乎就是整个中国封建史上最完美的一页。特别是它经济、文化上的同步发展,在我们今天看来仍有它深刻的历史意义。

  唐代可以说是当时亚洲乃至全世界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一个时期。唐朝不像清朝搞“闭关锁国”的政策。为什么现在还有人用“唐人街”这样一些名词呢?一来是因为它太强大了,再一个因为它是向全世界开放的,才使得人们有机会认识它。

  据说唐朝最鼎盛的时候,整个长安城里就有两三千外国留学生,当时的长安城是现在西安城的6倍,它的繁荣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而且日本的和服和朝鲜族的民族服装在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唐朝服饰的启发和影响。据说唐朝的女性是盛行“裸装”的,当然这个“裸”并不是指不穿衣服,而是指穿得很“露”,这可能与其文化发展的水平有关吧。这一点似乎已发展到了现代的水平上,对于整个封建时代来说,它似乎有点超前。而且唐代还有一个“以肥为美”的时代,似乎有点返璞归真的意味。当然这个“以肥为美”并不是指去刻意的追求肥胖,毕竟肥胖过度也没有太多的好处的。她们似乎懂得了顺其自然,以自然为美。不像现在的人为了刻意的去追求苗条,一连几天不吃饭,搞得人“饥肠辘辘”,这样得来的苗条划得来吗?这样的苗条能够维持长久吗?你不可能每天都饿着肚子去减肥吧?如果可以的话,那么中国十三亿人搞个“全民减肥计划”,估计伊拉克的难民就有救了。看来唐朝人懂得的一些道理我们现代人也未必懂。

  欲使一国强盛,光经济发达还不行,必须文化上也取得相应的发展。唐朝正是这两点契合得最紧密的一个时期。正因为有这两点上的契合,才使得唐朝久而不衰。纵观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几乎在比较强盛中走过的。历史上有哪个朝代能做到这样?来看我国历史上几个著名的盛世吧。汉朝的“文景之治”只经历了两代,清朝的“康乾盛世”只经历了三代。为什么它们都没有唐代那么长久的兴盛,是因为他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文化的发展,虽然汉代有辞赋,清代有小说驰名于世,但相对于唐代的整体开放、繁荣的文化来说,它们简直有些相形见绌。它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发展却相对滞后了,所以才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不要以为文化就是一群群文人的事,事实上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思想。文化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事情。经济越发达,文化就显得越为重要。在我们奋起赶超世界文明的时期里,不要一味的追求经济的赶超,也要注意文化上的超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赶超,不至于是昙花一现。

  有一首歌叫《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希望我们文化的春天也将早日来到。

读书的随笔11

  在我们从小就爱听的童话里,公主似乎是个从来不离故事情节的人物。但在美国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所写的《小公主》里,

  这公主,是拥有公主搬胸怀的女生。

  这部小说描绘了美国小女生萨拉的一段坎坷生活。萨拉九岁时,被富有的爸爸送到一所异国的上等寄宿学校念書。萨拉不以富贵自居,与孩子们成为了好朋友。但校长明奇小姐仅仅因为萨拉家很富有才佯装出一副喜欢萨拉的样子。萨拉早就看透了这种伪善,她也不喜欢明奇小姐。但没过多久,萨拉的父亲去世了,传言中他爸爸正在挖掘的钻石矿也不复存在。明奇小姐认为萨拉已不再是一大批财产的继承人,更为自己为萨拉购置了一大批贵中物品现在一分钱也收不回来而生气,于是把她赶进了残破的阁楼,让她成为一名仆人。小公主那些华丽的服装都被明奇小姐收了去,萨拉阳光的日子碎成了无尽的长夜。她心情悲痛,却没有掉一滴眼泪,她怀着一位公主应有的乐观和坚强自我安慰,她请来好朋友,把阁楼想象成宴会厅,把床板想象成天鹅绒床垫,想象成自己是一位不向命运屈服的公主。萨拉在朋友及布娃娃埃米莉的心理安慰下,凭着自己的意志迎来了希望。她遇上了爸爸的朋友,朋友证实了钻石矿的存在,萨拉得到了一大片钻石,小公主的生活终于回到了从前那样,幸福,安详。

  小公主萨拉的经历让所有人惊叹和感动。是什么帮助萨拉度过这段最艰难的时光?是她把布娃娃想象成一个会倾听的小伙伴是的想象力,想象的翅膀带她飞越了孤独的阴影,是她把一切褴褛看作是富丽堂皇时那种望梅止渴的精神,这种精神鼓舞她走出了饥饿与疲劳阴霾;是她忍耐着明奇小姐嘲讽讥笑的清高,这种清高树立了她不可侵犯的尊严;是她在得知父亲去世后不掉一滴眼泪的坚强,坚强伴随她看见了幸福的曙光;是她在受尽痛苦后还相信能迎来新生活时的乐观,乐观替她找到了通往快乐大门的钥匙……阳光的心态促使这个小女生挺了过来。萨拉说:“如果我是一位公主,即使我衣衫褴褛,我的内心也还是一个公主,可是在不为人知时还能保持一颗公主的心,那便是一种极大的`成功。”萨拉的思想境界显然,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那她创造的奇迹也是不容置疑的了。

  读了这篇童话小说,令我从心里开始正视儿童故事書籍,让我明白它未必不是属于儿童所读的,我们读了也能够从中得到不少的启发。安徒生也说过:“我写的童话故事不是给儿童读的,而是给大人读的”。而且,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学会用乐观之心对待生活。

读书的随笔12

  了雷洪、王伟庆主编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创新教学设计》一文后,我深受启发,知道了物理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感受到,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 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 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读书的随笔13

  很偶然的读到这一篇文章。初读因为它在六月出版的《青年文摘》的首页,首先被它的标题吸引,惯性的认为又是一篇有关爱的煽情文章,心想就看看它如何煽情吧。待看下去以及看完,不由的回头又看了一遍,边看边赞:观点挺别致新颖。又看了一遍就紧接着看别的文章了,文摘看完也随手撂一边了。晚上休息前这一篇文章悄然的浮上了心头。一遍又一遍的拷问我:你怎么对待你讨厌的.人?你怎么对待你恨之入骨的人?尤其是做班主任后,你怎么对待班里学习差的学生?尤其是问题不断令人头疼不已的学生?拷问下来,不觉睡意立消,迫切想再看一遍文章,再洗涤一次自己的灵魂。

  第二天在办公室找到书,又看了一遍。文章讲到,在每个人的生命里,曾经并且现在仍然不停出现了许多天使。这些天使用黑暗,让我们看到自己灵魂里的光;他们用伪装的邪恶,让我们看到自己天性里的善良;他们用弱点。来衬托我们的优点;他们用无能,不断激发我们的潜能;他们用伤害,让我们学会宽恕;他们用恐惧、冷漠或愤怒呼唤着爱,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这些天使是我们在天堂中最知心的朋友,他们为了我们能成为一个美好的生命,学习生命中最有难度的宽恕,不惜自己扮演坏蛋,做一些真正可怕的事,让我们体验到什么是宽恕。

  对待我生命中或生活中讨厌的人,我在年少的时候恨不得他们消失,或者咬牙切齿的发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到现在了也没有学会忍让,一言不合马上变脸。学会宽恕,何其难也!在做了班主任以后。对待班里让人头疼的学生,真想像修剪树枝一样,咔咔的把他们的歪枝病叶剪掉。读了这一篇文章后,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多么幼稚和粗暴。在看到他们的时候,愤怒蒙蔽了我们,让我们忘了他们真正的样子,忘了我们是谁,忘了他们是谁,我们的生命因此变得沉重和阴暗。

  请记住,这些讨厌的人,都是我们的天使,以不同的形像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帮助我们修炼成一个最美好的生命。谨记在心啊!以后无论在愤怒的时候,还是在崩溃的时候,抑或是在绝望的时候,记住他们是来帮助你成就美好的天使,你就会学会宽恕,你就会学会如何去爱。

读书的随笔14

  《骆驼祥子》我想大家都十分熟悉了,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这个车夫叫祥子,之所以书名在祥子前加了个“骆驼”两字,是因为是骆驼救了他的命,使他拉上了人力车,所以因此得名,可见起名也有个技巧呀!如果此书定名《祥子的生活》则显得过于直白,毫无生趣了。

  “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向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这一段文字便把祥子的性格与生活的`环境介绍的清清楚楚,语言平实,但又不似白描手法干燥无味,正是文章的精妙所在。

读书的随笔15

  如果一件事短期看来有价值,中期不明朗,长期有害,这件事绝不能做;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不到价值,中期不清楚,长期有益,这件事一定得去做。教育应当关注的正是长期价值。探索哪些有益、哪些无益应当成为教育者的追求。

  教育不能短视,因为人生不是短跑。教育工作者不能各管一段。好的教育应当对人的影响积极而久远。

  “45岁以后的人,如果到了年底,能说这一年没有虚度,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了。”可见作者对教师现状多么悲观。

  别说正确的废话,别净说些没用的!尤其是升旗仪式和班会课上。

  人们不能用嘴投票就会用脚投票,一定倒逼着教育进行改革。

  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有两样东西始终没有进步,那就是道德与智慧。而这两样,正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什么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一家人近在咫尺,却都在沉默地玩电脑、手机。

  一位男生对他的'父母说:你们是第一次做父母,而我是第一次做儿子,大家都没经验,为什么不能相互宽容、相互谅解,而非要苦苦相逼呢?

  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任何观点都是其人生经验的产物,而根源常常在我们教育者身上。当我们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可理喻、无法沟通时,问题可能恰恰出在我们身上。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能洞察经验的规律,理性地创设教育情境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结果。

  如果永远都以成绩来评价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永远都得不到张扬。教师的真性情往往是学生最好的个性催化剂。

  现在很多的学校阴气太重,培养不出男子汉。

  教育要顺势而为,不能硬来。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学习,而是让学生热爱学习。当学生热爱学习了,还有什么学不好呢?

  没有触动学生,即使你把遥控器按坏,他的频道也无法切换。

  在惩罚中,我们慢慢成长。因为偏爱你,所以才让你疼得厉害,才会更加严厉地惩罚你。

  学校本该给家长指点迷津,可有的学校、有的领导、有的老师却让家长误入歧途。

  关注知识技能之外的学生发展领域,才是教育的本质。

  一位教师如果学生毕业之后仍然尊重他,那才是真的尊重。

  有一些学校,有一些老师,把所有的工作都金钱化,却忘记了教育乃是一项讲良心的事业,根本没办法用金钱和工作量来衡量。

  如果孩子没有觉醒,你硬裹挟着他走你要他走的路,无论它跟不跟你走,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那些强迫孩子放弃兴趣爱好的父母,要多愚昧就有多愚昧。

【读书的随笔】相关文章:

读书的随笔12-28

《蒙田随笔》读书随笔(精选10篇)01-02

有关读书的随笔10-27

我的读书随笔02-25

初中读书随笔02-04

童年的读书随笔07-06

读书随笔范文07-07

散步读书随笔07-06

[热门]读书随笔08-19

读书随笔[精]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