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时间:2023-07-27 10:13:07 随笔 我要投稿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5篇【优选】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经典的随笔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5篇【优选】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是充满着神秘变化的季节,是让孩子积极参与探索,培养幼儿仔细观察能力的好时机。

  今天我就组织了一次在园内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气息,寻找春天的小草、小花、小树的细微变化。孩子们都积极地投入在探索中,“老师,快来看呀!这里有许多小芽。”“老师这里的桃花好美,红红的,香香的。”“老师小草变绿了,摸摸手湿的!”“老师,树上开花了,小鸟唧唧喳喳在叫。”……小朋友高兴地叫起来,不时的把自己发现的'秘密来告诉我。观察后,我就引导幼儿用画来表现自己在哪里找到的了春天,用橡皮泥来表现花草树木的变化,还与同伴合作剪贴、绘画春天的花草呢!

  从活动中发现,幼儿对外面活生生的事物非常感兴趣,也很积极很仔细地观察着,通过本次寻找活动,不但萌发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了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单靠半日活动是有局限性的。在往后的主题中,我会结合日常生活,还会让幼儿通过朗诵儿歌,阅读故事,歌曲演唱,手工制作,春游等多种活动形式来感受、体验、表现春天的美丽与可爱。

  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让我们从春天开始,共同快乐学习每一天!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2

  区域活动时,董昭良在结构区拼插房子时,怎样也不能结合到一齐,他似乎失去了信心,准备拆了,不拼了。我连忙走过去说:“呀,这房子立刻就要成功了!”董昭良说:“教师,我插不起来。”我说:“教师和你一齐来试试好吗?”他点点头。当快要围合的时候,我提议再加几片积木。不一会儿,房子搭好了。此时,他按捺不住内心的'高兴,笑着跳了起来:“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当孩子因为技巧出现问题而影响游戏时,教师要与幼儿一齐探索,祝他一臂之力,并共享成功的互动过程,间接培养了幼儿的坚持到底的品质。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3

  今天孩子们的早点是豆浆和面包。面包被一个小塑料袋包着,两边有锯齿,只要用手对着一用力,就能撕开。但孩子们都跑到我跟前:老师你给我撕开;老师,我弄不开;有的内向的孩子干脆自己抱着面包哭。

  这次我没有像平时一样一个一个帮孩子撕开袋子,而是鼓励孩子们:"大家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今天咱们就用这双能干的小手来自己撕面包袋子好吗?"孩子们听了半信半疑,老师:"怎么撕呀?""你想什么办法都行,只要撕开了,你就是最棒的宝贝!"这下孩子们来劲了,有的用手撕,有的`用嘴咬,还有的象磕鸡蛋皮一样在桌上磕。过了一会,有几个孩子把面包袋撕开了;十分钟以后,有一半的孩子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面包,还有几个孩子将袋子弄了个小口,把面包揉碎了一点一点吃。

  个别实在撕不开幼儿,我没有帮他们,而是让旁边会撕的幼儿帮助他们。结果跟往常不一样,今天孩子们都迅速的吃完了面包,没有一个说吃不上或者不喜欢吃的。本来我让孩子自己打开面包,是为了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没想到,孩子们自己动手后却还能让亲自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开心享受这份成功的喜悦,这比老师帮忙更有意义。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4

  飞旋因轻微感冒而请假,可已经连续两个多星期没来园了,是不是孩子病情严重了?我担心着孩子的病情.打电话给她妈妈,孩子妈妈却似乎比我还惊讶:“孩子还没有去幼儿园吗?我不知道啊,我在外地出差呢,可能是她姥姥没有送孩子吧!”当天下午,飞旋就来到了幼儿园。原来,飞旋的病早就好了,因为妈妈出差,一直由姥姥照顾,孩子不愿意来幼儿园,姥姥就由着孩子的性子,一直在家玩了一个多星期。

  中国有句老话叫“隔代亲”,在现实生活中,像飞旋姥姥一样宠着孩子、依顺孩子的祖辈家长不在少数。老人疼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可一味地纵容不仅耽误了孩子正常的学习活动,还容易让孩子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理解:幼儿园愿意去就去,不愿意去就不去。这非常不利于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也会使孩子对待入园甚至入学的态度变得轻率和想当然。我在和飞旋妈妈的'交谈中发现,其实她也觉得姥姥太惯孩子了,但因为工作忙,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

  我想,这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年轻爸妈应多跟孩子在一起,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引导祖辈家长建立相应的教育意识,做好隔代家长的沟通工作。于是,我有意识地加强了与飞旋姥姥的交流,渐渐地,姥姥开始了解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很感慨地说:“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习跟在家里玩确实不一样.我以后不能随便让飞旋在家赖着不上学了!老师,你有什么事就告诉我,我有的是时间帮你们做事!”

  隔代亲,是老人的一种情感寄托.只要我们多与老人交流,老人就会了解怎样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老人也非常愿意为了孩子而配合老师的工作。换一个角度来看“隔代亲”,换一种方式引导祖辈家长,他们就能成为我们日常教育活动的好帮手。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5

  作为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园,我们坐落在两个村落之间。每到秋天,周围一片丰收的景象,我们于是结合农村地域特点,设计和开展了许多具有农村特色的活动,让孩子们和家长一同劳动,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在自然和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真知识,获得真发展。

  幼儿园的长廊两侧爬满了野葡萄藤,每到秋天都会挂满一串串黑黑亮亮的野葡萄。野葡萄好看但酸涩,一般都是自生自落,大家也习以为常。一个午后,全班在长廊下散步。“老师,快看葡萄熟了!”“对,黑色的葡萄是熟透的,肯定挺甜。”我随即摘了两串递给孩子们,几个孩子兴奋地刚把葡萄放到嘴里,又立刻吐了出来:“又酸又涩,真难吃!”“这到底是不是葡萄啊?不能吃,还有什么用啊?”我问孩子们:“既然你们都想知道,那么这次你们自己来解决,行吗?”“行!”孩子们兴奋地答应着,离园时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家长,指着野葡萄问这问那。几天后,孩子们陆续带来了自己的答案,有个孩子说道:“我爸爸说延庆就要召开第十届葡萄大会了,我真想自己做一次葡萄酒。”这个想法立刻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兴趣。我们最后决定就用“没用的”野葡萄来尝试酿酒。

  我们邀请有自酿葡萄酒经验的家长来园介绍酿酒方法,虽然对“发酵”的过程还不能完全理解,但孩子们都听得非常认真,还不时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爷爷,做葡萄酒时要不要加酒?”“自己做的酒有买的酒好喝吗?”爷爷一一解答,还拿出一瓶自己酿的葡萄酒,不过爷爷也特别提醒,酒不适合小孩,只能大人喝。孩子们兴奋地围着酒又是看,又是闻,讨论着自己的看法,都对自己酿酒充满信心。家长听说后也都很感兴趣,有的表示自己在家也要尝试一下。

  酿酒的准备

  第二天,我们开始准备酿酒用的葡萄。大家拎着篮子来到葡萄架下,开始兴致勃勃地摘起来。起初,因为没有采摘葡萄的经验,有的孩子连枝带叶揪下一大杈;有的`孩子用手撸,不但把葡萄捻碎了,而且弄得满手都是深紫色的葡萄汁。我请孩子们自己试一试怎样既能摘到完整的葡萄,又不伤害葡萄藤。通过尝试,孩子们逐渐发现,只要折断一串葡萄的柄,就能摘到整串葡萄。

  掌握了正确的采摘方法,摘葡萄的效率大大提高。位置较低的葡萄很快摘完,面对高处的葡萄,有的孩子踮起脚尖,伸长胳膊;有的干脆找来竹竿和小伙伴合作,一个压低葡萄藤,另一个赶快把葡萄摘下来。不用老师提醒,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分工与合作。

  孩子们一边摘一边比谁摘的个头大,谁摘的数量多。篮子很快就装满了,看着满满一篮的野葡萄,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摘回来的葡萄要挑选、清洗、晾晒。我们仔细地把没有熟透的、腐烂的、有虫洞的葡萄挑出来。接着,把葡萄放到水里轻轻地洗一洗,既要洗掉葡萄上的尘土,又不能洗掉葡萄表面的白霜。孩子们把葡萄倒进水里轻轻拨动,小心地捞到篮子里,放到院子中晾晒。这几天的阳光非常好,葡萄里的水分很快被蒸发掉,表面变得皱皱的。

  酿酒的过程

  真正的酿酒过程开始了,我们准备好玻璃罐和冰糖,按一定的比例把葡萄和冰糖放到玻璃罐里。可是,这些葡萄需要放多少冰糖呢?

  孩子们回忆起爷爷说过,1斤葡萄要放1两冰糖。为了知道自己摘的葡萄到底有几斤,大班的孩子想到了得称一下。但老师借来的秤不能一次称这么多的葡萄,孩子们又自己想出分次称量的办法,把每次称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再相加,最后算出来是7斤。

  7斤葡萄需要多少糖?这个涉及比例的复杂数学问题怎样解决呢?有的孩子说要把葡萄分成7份,再给每份配l两的冰糖;有的说可以数出7个1两就行了。这个准备材料的过程让孩子们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我们又继续称出了7两冰糖。

  接下来,孩子们争着把葡萄捏碎,葡萄汁把孩子们的小手都染成了紫色,让他们着实兴奋了好一阵。接下来,我们把冰糖也放进玻璃罐,再拧紧盖子,然后就剩下等待了。

  因为装罐的葡萄需要天天搅拌,所以每天早晨孩子们都争着早来幼儿园。一进班里,马上跑到罐子跟前认真地搅拌一阵才满意地离开。

  过了一周后,葡萄汁开始渐渐析出来,起初很浑浊,慢慢变得清澈。可是不知怎么回事,过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闻上去还是只有葡萄的味道。

  这时,我和孩子们都觉得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酿酒可能要失败,赶紧向爷爷请教。这才知道,原来酿酒的时间与环境、温度等很多条件都有关系,在不同的环境中时间的长短是有差异的。

  爷爷来园现场指导,看到葡萄汁变清澈了,提示我们该过滤了。我们找来一块豆包布,把葡萄连汁带渣都放进豆包布里,再一起用力挤压,直到把里面的葡萄汁都挤出来,把渣子倒掉后再把葡萄汁装进罐子密封。

  一天早晨,我无意间打开密封的盖子,一股浓浓的酒香顿时溢满整间屋子,孩子们都兴奋地围过来。“成功了,葡萄酒做好了!”“太棒了!”

  酿葡萄酒的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在主动探究、自主解决问题。通过动手实践与操作,他们懵懂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发酵”,更知道了如何解决真问题。大自然和生活是孩子们获得发展的真课堂,而教师最需要做的只是顺应孩子们的需要,全心参与,适时适度地引导。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6

  小斌的爸爸要去新疆工作了,临行前满怀心事地找到我:“郭老师,孩子平时在家特别能喝水,可在幼儿园喝得很少,回到家就使劲喝,我们让他自己跟老师说要喝水,可这孩子性格内向。这不,只好我自己跟您说了,麻烦老师操心了!”小斌平时少言寡语,在我的印象里,他基本上是和其他的孩子一起排队接水喝的,倒没有发现他有这么大的“水量”。看着家长一脸的愁云,我由衷地说:“您放心吧,我们老师一定会尽心照顾好小斌的!”

  听完小斌爸爸的话,我自责没有做好小斌的家园沟通工作,竟不知小斌在喝水方面的特殊需求,深感平时疏忽了对小斌的关注。我蹲下身子,抚摩着小斌的头说:“小斌,你知道吗,人如果体内缺水会有生命危险的。你在家真好,能主动地喝水,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在感谢你呢!在幼儿园喝水为什么不能像在家里一样呢?”他看着我,欲言又止,重又低下了头。我趁势微笑着把他揽在怀里:“小斌,老师像妈妈,没关系,老师妈妈想知道呢!”

  “我不敢。”小斌低着头小声断续地说。

  “为什么?”

  小斌又不语了。

  “幼儿园就是家啊,老师不是说了吗,你们有两个家,一个小家,有爸爸、妈妈和小斌,还有一个大家,就是我们小一班啊!”

  “我怕。”小斌低着头,声音小到我几乎听不见。

  就是这两句小到几乎听不见的话,使我意识到小斌对我和我们这个班级还没有产生认同感和接纳感,还不能融人到这个集体。幼儿园的一切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他的心扉是闭着的,这样怎么能让他在幼儿园喝水像在家里一样无拘无束呢?

  “小斌,老师不知道你特别喜欢喝水,老师做得不够好,对不起。以后喝水时多接些,想喝就去接,如果遇到上课时间,只要悄悄地,不影响小朋友就行,老师不会说你的,不用怕。”小斌怯怯地看着我,腼腆地点点头。

  “那咱们拉勾!”

  我知道,引导小斌这样内向的孩子,不能单靠我一两句特别关照的话,更需要在我们的接触中,在每一个细微处来体现,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

  以后的日子里,我有意识关注、关怀小斌,帮他系鞋带,看他有没有露肚皮,和他说话语气缓慢、面带微笑、轻声细语,并力图做到蹲下身子以达到和他平视;拉着他的小手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创造条件引导性格活泼、能力强的同伴主动带他一起玩;时时用平和友善的目光关注他,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抿嘴、一个俏皮的.扮相……我和小斌的距离在不知不觉中拉近。

  私下里,我和小斌有个约定:如果每次多接些水,喝完后就能得到一个小吸管,一天当中如果集到五个以上的小吸管,到离园时就能得到老师为他用纸折的小动物。渐渐地,小斌得到的吸管多了,但大多是在我主动提示下才得到的。要让小斌做到按自己的需求喝水,使“要他喝”变为“我要喝”,还差那么一点点儿。我的期望是那样的迫切,但又深知不能心急,尤其像小斌这样内向的孩子,如果在他面前稍微露出那么一丁点儿的急噪、不耐烦,触动他敏感的内心,那我就会前功尽弃。为了尽量不打扰其他幼儿,也为了避免接水时引起同伴的关注让敏感的小斌感到不自在,我把小斌的座位排在了离水桶最近的位置。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我在一天天地努力,也在一天天耐心地等待。有一天在区角游戏中,我发现,小斌朝热水桶看了几眼之后又有些犹豫地朝我看,我知道他想喝水了。我庆幸自己捕捉到了这一时机,我的嘴立马向上抿起、眼睛一眯、微微点头,以示鼓励,然后目光似离非离。只见他忐忑地离开坐位、胆怯地拿起水杯、接水、喝水、悄悄回到坐位。小斌终于迈出了质的一步,虽说这一步带着些许谨慎,但我相信有了这质的一步,一定会有第二步、第三步……此时的我内心是那样的激动与欣慰,他认同了和他朝夕相处的老师、认同了自己的班级,我多日来努力营造的和谐、温馨、安全、接纳的班级氛围使他紧闭的心扉敞开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小斌确实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喝水了。更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小斌较以前活泼了,课堂问答的时候也能看到他高举的小手,有时还会向我“报告”情况了。

  一件喝水的小事,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意义:幼儿园是孩子们的小社会,为他们创设一个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激活他们的个性,释放他们的天性,就可以为他们未来走向大社会培养健康独立的人格。这是幼儿教师的天职!

  编辑:cicy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7

  乐乐常做些与众不同的事儿。排队走路时,别人朝前走,他倒过来朝后走,说是帮老师看管小朋友;吃饭时,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任凭老师如何劝说,他就是不吃,逼急了还会把食物往地上倒,说是自己不小心的……

  今天语言活动“春雨”刚结束,乐乐就“哗——”一下,把一篮子积木倒在地上,积木四处散落,惹得孩子们大声尖叫。我知道,乐乐虽然淘气,但不会胡闹,他做事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于是,我不急不忙地问:“乐乐,扔积木真这么好玩吗?”“你还想扔吗?”“想!”乐乐大胆地回答。“为什么?”“积木撒下来,不是很像春雨吗?”哦,原来是这么回事,乐乐还沉浸在“春雨”的活动中呢。我点点头:“嗯,你的想法不错,但积木撒下来万一砸到小朋友头上怎么办呢?”于是,乐乐的眼睛不停地在活动室里搜寻着,“那撒塑料雪花片吧,因为雪花片轻,五颜六色的又好看!”“好,那就请你和小朋友们做一回春姐姐,向人间抛洒珍贵的.春雨吧!”正当大家开心地抛撒着雪花片的时候,乐乐又过来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才发现塑料雪花片也不像春雨,春雨应该是雨滴样的,小小的,圆圆的。”说着乐乐从纸篓里拿起一小片废纸,撕下极小的一部分,用手一捻,一搓,圆圆的“雨滴”出现了。“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有个问题,这么小的‘雨滴’撒在地上很难收拾,怎么办呢?”“可以在地上铺一块大一点的塑料布。”乐乐马上想出了办法。“那接下来的自由活动时间,你就带领其他愿意参加的小朋友做雨滴,撒春雨吧!”“好的。”乐乐高兴地应答着。

  在乐乐的带领下,一番忙碌后,几个孩子站在大塑料布的中央尽情地抛撒着彩色的“雨滴",“下花雨了!太漂亮了!”大家玩着,笑着。

  这是一次随机的教育延伸活动,我没有因乐乐的“独出心裁”批评他,而是通过步步引导,在理解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教师只有拥有爱心、童心,读懂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8

  要当一个好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成绩,能否考上重点中学或者大学等等,而且对孩子的心理、思想,个性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的帮助他改掉缺点。

  但有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少有一些心理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赞美孩子的优点,而是恨不得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弱点,更可怕的是,处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去比自己孩子的短处。孩子需要鼓励、需要肯定、需要赏识。家长用别的孩子作例子为自己孩子树立榜样,目的在于“激将”,殊不知,却易导致孩子自信心的丧失和崩溃,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9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头痛的种子选手

  他,个子小小的,样子长得像只小耗子,性格也跟小耗子似的,整天东窜窜西钻钻,从不消停。有小朋友从他身边走过,也会伸长手去阻挡,或拍打一下别人……老师正在组织活动时.有时会突然听到一阵大声叫喊,不用说,这时你肯定会看到他正蹲在板凳上手舞足蹈……每天被投诉率最高的就是他,或把小便尿到其他小朋友身上,或争抢别人的玩具,或撕坏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书……就是没有小朋友理睬他,他也会主动去招惹别人。

  诸如此类的情况层出不穷。而他每次犯错给出的理由,永远都是:我太高兴了,控制不了……

  面对这样的幼儿,我该如何是好?

  遇到这样的孩子的确很令老师头痛,通过教师欲哭无泪的状态,可以看出教师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这个“捣乱分子”也无济于事。我以前班上也曾经有过相似的孩子,通过近两年多的时间循循善诱,终于不再令教师头痛了,回忆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值得尝试。

  这种行为不良的孩子,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制力较差。要教育好他就要全面地了解他,了解其优缺点、性格爱好、家庭情况等,找出问题的根本,才能对症下药,更好更全面地教育他。俗话说:“久旱之苗,不可强浇;久病之人,不可强药。”教师在教育这样的孩子时一定要有耐心,要慢慢等待他一点一滴的改变和进步,切忌急于求成。

  这样的特殊孩子需要“量身定做”教育方案。在制定方案之前先做三点准备。

  第一,鉴定他是属于什么类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如观察他是否有“多动症”的可能,检查他的营养是否均衡?(因为含铅量高的孩子也会有控制不住自己行为的特点。)还是喜欢用“恶作剧”的方式唤起别人的关注?或者是否有特殊的家庭环境?等等,寻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第二,全面了解他的情况,包括性格爱好、家庭隋况、优缺点等,甚至要追溯到是否是“早产儿”或“剖腹产”的孩子,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第三,根据他的情况制定适合的教育方案。制定教育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及时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在做好以上三点后,教师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去实施教育。

  1.尊重不放纵

  通过案例看出,他不光令教师感到头痛,还令班上的孩子们讨厌,他的身上已经被大家贴着“问题孩子”的'标签,教师要先选择冷处理,淡化他是“坏孩子”的意识。“尊重”就是要正确对待“问题儿童”,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让他和班级里的孩子感觉到他是“问题儿童”。

  尊重但不放纵,可以把他的座位安排在离教师最近的位置。以方便随时观察关注,当发现他有不良行为时,不要当众批评,可以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去提醒或阻止。做操或匕下楼梯等外出时,可以由教师牵着他的手,这样他既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又没有机会去影响他人。

  教师对幼儿,尤其是对“问题孩子”,首先做到尊重不放纵,将严与慈、师与友融为—体,积极争取和他成为朋友。

  2.期望不失望

  教师不能对他失望,要始终抱有期望。“期望”通过跟他谈话商量,共同制订一个整改目标,并真诚地期望他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并使期望变成现实。当然,对他的要求不宜太高,应循序渐进,注重量变,只有量变才能有质变。

  教师可以和他一起做个许愿瓶,把希望改掉的习惯写到瓶子里,然后埋在幼儿园的小树林里,等过段时间再把许愿瓶挖出来检验下是否已经改掉,这样的游戏孩子很喜欢,同时也让他在游戏中感觉到自己的坏习惯正一个一个地被埋掉了,潜意识里他就慢慢学会了控制自己。

  3.激励不近利

  他的每一滴进步都要及时鼓励,可以折个他最喜爱的恐龙奖励给他,也可以承诺和他玩一次喜爱的游戏,还可以跟家长联系,带他去大自然中探索或游玩,或送他玩具等,但物质奖励要|真用,以免降低教育目标、影响人格的形成。

  通过激励使他产生内在动力,朝着所期待的目标前进。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出他身上积极向上的因素并积极引导,使之扬长避短,诚心改过,一步一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性地运用赞许、表扬、奖励等方法,不时肯定他已初步形成的良好习惯,能满足其积极向上、追求成功和赞美的心理需求。

  4.宽容不纵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是几岁的孩子呢?在一位教育专家的学术随笔中我看到过这样的观点“学校是学生犯错的地方”。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能宽容孩子身上的缺点。

  但宽容并不是纵容,教育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不要指望一次或几次教育就达到你所期盼的效果。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抓,不仅为孩子的每次进步都感到高兴,宽容之余还要用规则约束他,可以设计一个统计表,用积分制去教育他,每一点进步就加分,犯一次错误就扣分,每周总结一次,坚持一段时间后,他就会明白规则的重要性,明白不遵守规则是要受到处罚。

  5.积极不消极

  教师还要利用各项活动,让“问题孩子”在活动中“露一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喜欢自我表现是“问题孩子”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或活动中,发挥其特长,为他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有意地安排他完成某项任务,使他体会到成功的|央乐和为集体争得荣誉后的喜悦。相信他必定会逐渐地走向正路,变消极的“出风头”为积极的行为表现,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0

  重温"纪录"--读《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有感

  作者:陈茹彦单位:傅坚敏学前教育名师班

  04年我曾经跟随朱家雄教授一起研究了《解读童心》的课题,研究的重点就是记录孩子的行为,解读行为背后孩子的经验,让作为老师的自己学习去看懂孩子的学习,从而真正的走近孩子,实施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

  那时的研究是在懵懵懂懂中边实践边感悟边整理,有了一些获得但还是缺乏理论的支撑。而今,我翻看了一本《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书籍,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那时的研究那时的记录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是蕴含着丰厚内涵值得教师好好探究的一门学问。

  联想到现在名师班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何为名师?我想只有一个能真正理解儿童读懂儿童的老师才能算得上是一位名师。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呢?就像朱家雄教授在此书的序言中所指出的:孩子是本读不懂得书,"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其意义并非是要客观地、真实地去看清楚儿童在学些什么或者是如何在学习的……"看得见"依赖于记录,这本书里的"记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记录,即非看到什么记什么。这里的"记录"意味着作者对所记录的儿童的学习是经由了选择的过程,也经由了意义赋予的过程,记录就成里"纪录"。纪录是使学习过程的本质和每个儿童使用的学习策略看得见(尽管是局部的)……纪录使解读、重温和评估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纪录可以从认识论的视角下学习……

  "纪录"常常是我们教师撰写案例的一种手段,通过实录儿童的活动过程,分析看到的儿童可能获得的.经验,思考自身的教育行为如何有效地推动儿童的发展。但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到纪录的过程是辨证的,以情感为纽带,也是富有诗意的,纪录不仅伴随着知识建构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纪录孕育了知识建构。纪录是一种叙述形式,既是每个人内部的交流,也是人际之间的交流,因为纪录为纪录者和阅读纪录的人提供了反思和学习的机会。

  "纪录对于孩子来说有特别的价值,因为孩子们可以在描述的形式下,面对他们自己所做的一切,看到老师从他们的工作中提炼出的意义。在孩子的观点中,这就意味着他们所作的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由此,他们从无名小卒的不被察觉状态走出,发现自己的"存在",发现自己所说和所做的是重要的,被别人倾听和欣赏:这就是价值。"特别喜欢这段话,做老师就应该把每个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欣赏。书中提到"马提古兹曾经说,我们需要这样的教师:有的时候是指导者,有的时候是设计者,有的时候是幕布是背景,有的时候是督促者。教师应该是既甜蜜又严格的,他是个电工,他分发颜料,他甚至是观众--有时观看,有事鼓掌,有的时候保持沉默,充满感情,有的时候提出质疑,有时热情鼓掌。"

  纪录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纪录让老师的学习看得见。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1

  一天上午,孩子们陆续在喝水、送水杯,这时,从教室前面传来“当当当”的声音。我循声望去,原来是孙宇仑和马增凯一边喝水一边碰杯,他俩碰得正开心。旁边一些小朋友见他俩敲得好玩,也跟着相互碰杯,还有几名幼儿用水杯敲桌子玩。大热的天,小小的屋子被这乱糟糟的碰击声吵得更加燥热。于是,我大步走到孩子们身边,看到老师严肃的表情,他们停止了敲击,连忙低下头喝水。我一边看着孩子们喝水送水杯,一边思索着该如何解决刚才的问题,很快孩子们都喝完水坐回位子上。

  接着,我用拟人的口吻说:“刚才小水杯悄悄地对我说,它今天非常不开心,小朋友都把它撞疼了。它想和那些爱护它的小朋友做好朋友,你们谁愿意做小水杯的好朋友?”孩子们高高地举起小手,我又问:“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这个朋友呀?”“轻轻拿,轻轻放。”“不碰撞水杯。”“两只手拿住水杯,不往地上掉。”听着孩子们的回答,我满意地点点头。我想,教师在面对和解决幼儿出现的各种问题时,一定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实施教育,避免说教,不仅易于幼儿接受,而且教育效果也更好。

  正当我为自己刚才巧妙的教育策略感到得意的时侯,我听到孙宇仑小声说:“小水杯一起唱歌为什么不开心呀?”难道是我错怪了孩子,是不是孩子们还有其他想法?此时,我意识到教育幼儿爱惜水杯、养成良好习惯是教师的教育目的,虽然自己没有指责幼儿,也采取了适宜幼儿理解的教育方式,但这并不代表孩子的意愿,自己还缺少倾听的教育环节,应该让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真实想法。于是,我又问:“哪个小朋友还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孙宇仑说:“刘老师,我听到小水杯碰在一起,像小铃铛一样好听。”马增凯也紧跟着说:“对,对,我也很喜欢。”曹诗玉说:“我用手指弹它能发出小撞钟的声音。”……

  其实,很多时候幼儿独特的、有创意的想法,常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忽略了。细想起来,在他们大胆、童真、稚气的想法背后,岂不隐藏着智慧的火花?就像今日,我差点错过孩子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做乐器的新奇想法。或许,我们不能接受幼儿喝水时相互撞杯的行为,但是,若没有这个机会,他们怎会有若干个发现?怎会有音乐家们用厨房餐具、废旧物品演奏出的'精彩?

  身为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善于发现他们富于创造性的想法,并适时给予积极有效的评价和支持。所以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的潜能得到开发。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条件,我提议在班中找一找,除了小水杯还有哪些物品也能做乐器,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这下孩子都积极地开始寻找,不一会儿,有的拿来饮料瓶,里面还放了几颗串珠,有的拿来积木、塑料玩具,有的找来纸盒、铁桶等等,每个幼儿都找到自己的“乐器”,而后大家一边敲打着自己的“乐器”,一边齐声唱起熟悉的歌曲。此时,我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教室里也回响着生活中最美妙的乐章。

  由此我深深感悟到,成人眼中美好的事物,孩子不一定觉得美好,而成人觉得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也许就是宝。所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千万不要用你的眼光来替孩子做决定,应该给孩子表达表现的机会,为孩子提供选择。这需要我们教师多一点爱心,多一些理解与接纳,多一些赏识,才能与幼儿共同碰撞出快乐的音符。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2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想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将我们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们的需求。最近我发现孩子们在饭后擦嘴环节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我对幼儿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我发现每次吃完炸酱面后,孩子们的小嘴是最脏的。本周五又要吃炸酱面了,我决定抓住这次机会。我有意在显眼的位置挂了一面镜子,开饭了,孩子们大口大口的吃着炸酱面。饭后再看看孩子们的小嘴,嘿,不用说,就会知道今天吃了炸酱面,我把然然小朋友叫到镜子前对他说:然然,你看镜子里是谁呀?然然一看就咧嘴笑了起来,他这一笑其他小朋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好奇的跑过来。有的看着然然,有的孩子照镜子。甜甜皱着眉头说:哎呀,我的嘴没擦干净。顿时,孩子们都争着要看镜子里的自己。朋朋却扭头走了,不一会儿,他手里拿着餐巾纸又跑回来说:我再重新擦擦。听他这么一说,孩子们兴奋的.每人又拿起一块餐巾纸来,边擦边互相看着。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只有把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切实需求,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的鼓励和引导,孩子们才会把这种要求变为自觉地行动,从而巩固自己的良好的习惯。

  今天下午,在孩子们进各个区角活动的时候,几个孩子一下子涌到娃娃家,不一会就传来孩子们争吵的声音:"我当爸爸,我先来的!""不行!我也要当爸爸,我从没当过爸爸!"原来是马志宏和张子旋为了当爸爸争得面红耳赤。只见张子旋一手抓着围裙,一手紧拿着小锅,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看着看着我萌发了看看他们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躲到不远处观察。不一会当妈妈的欣宜也过来了,她想了想说:"你们俩个一人当一会吧?"这时马志宏也想出了办法:"要不今天你先当爸爸,明天我再来当爸爸,好不好?"其实,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难题,孩子之间也难免发生争执,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绕过这些烦恼,并努力为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然而我们却忽略了,恰恰就是这些小小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给了孩子宝贵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学会处理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了交往技巧。

  因此,不妨再发生问题的时候多一份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解决问题的空间。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3

  在现代教育模式里,教师的角色定位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在幼儿教育中更是如此,如果缺少了老师与幼儿的互动是无法想象的。

  孩子年龄虽小,但他的心里可装了好多事情,比如:

  这个老师我喜欢,因为她天天都对我笑,还和我拉手;?这个老师,我有一点不喜欢,有一次我想抱她,可是我都够不着她;?我希望老师能和我们一起做游戏。

  看来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这么重要,那么,改变从今天开始: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更能增进与幼儿的互动,其实,就是让孩子更喜欢你。

  1.幼儿心声的倾听者:以微笑和耐心倾听幼儿的需要、想法、问题和建议,并给予适时的积极的反馈。

  2.幼儿行为的观察者和分析者:以观察家的态度,悉心观察并领悟幼儿的言行,分析了解其普遍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良好环境的创造者:创设健康、丰富的物质环境,营造愉快、宽松的精神氛围。

  4.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引导鼓励他们和教师、同伴进行平等的自由的交往。

  5.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指导者: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和现有的水平以及教育目标的要求来制定教育计划、选择和调整教育内容,并适时地把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的问题生成为课程内容,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创设愉快、宽松、丰富的环境,营造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氛围和条件。

  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情感上的抚慰和关心,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之后,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和需要;做孩子们的大朋友。

  1.微笑的老师记得我走上幼儿园工作岗位时接手的是新小班的幼儿,和幼儿第一次见面,这时,我想用微笑来赢得孩子的好感。

  果然入园的第一天就有许多小朋友愿意让我牵着手走到教室,尽管他们的脸上还挂着泪珠儿,但我感觉到他们愿意接受我。就这样,我用微笑度过了最艰难的'“非常时期”。

  2.“伙伴”老师“微笑”给孩子带来了温暖、亲切。而伙伴老师能促使幼儿真正地喜欢并主动地参与学习。

  记得在一开始的教学活动中小朋友玩完玩具,我叫了半天没有人愿意收玩具,当时我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有一位老教师的行动启示了我。她当时是这样做的,她说:“哎,满地都是玩具,谁来和老师一起收玩具呀?”

  话音刚落,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能干,一会就收拾整齐了。看来友善的伙伴的魅力很大,要比发号施令效果好。

  3.能干的老师幼儿的生活学习更多时候是在游戏中开展的,他们需要许许多多有趣的活动内容。

  这样就需要老师有一双能干的双手,为幼儿设计、制作玩具。这样才能使活动有序的开展下去。

  我记得有一次小朋友在玩做饭的小游戏,当时准备的材料不多小朋友玩的兴趣不足,我见到这种情况后,主动参与活动中来,并和小朋友一起制作了很多厨房小玩具。

  他们见到这些玩具可高兴了,都很开心。游戏又开展下去了。这次活动既开展的顺利,孩子的创造思维又得到了发展。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4

  陶艺在中国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陶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对水、火和泥土的征服。在喧嚣的城市里,制作陶器的过程已经是一个享受安静、平和、安详的过程。"这种过程在它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

  有人说:"泥土是死的,经过人的手它便有了灵魂。"是的,正是人类独特的创造力赋予了泥土丰富多彩的外形,将泥土变成一个个洋溢着人类智慧结晶的'艺术品。

  但是它还不单单只是一门艺术,它还可以作为一种载体发挥其教育的价值,让孩子们在"捏捏、玩玩"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孩子们做陶艺首先是他对泥土的兴趣。就如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对少年儿童所从事的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已经形成,它就会磁石般地吸引少年儿童去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孩子们天生对自然界的一些东西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感,而且泥土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它到了孩子们的手里以后,孩子们可以随意的根据自己的想象将其创造成各种形状。而当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人物出现在孩子眼前时,孩子们会从自己的作品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在做陶泥的过程中,你可以发现即时平时不太说话的孩子也是非常的投入。因为这个时候,泥土就是他最好的伙伴。他将它想象成一只小狗,于是在捏捏揉揉中一只小狗就真得出现了;他需要一只小猫,于是小猫也会在他的手中逐渐地显现出来。虽然这些小猫、小狗都不会说话,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可是他自己做得哦!

  当然做陶艺还可以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就拿做泥条来说吧,看起来就是把泥搓成一个长条,但它对中班初学陶泥的幼儿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手里搓得时间长了,泥就会因为手吸收了泥巴太多的水分而变得过分干燥,甚至会断裂。如果你用两个手搓呢,那可更不行,这样会让你的泥条一头长一头短。所以在搓泥条时既要孩子们搓得快,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行。

  陶艺还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每个孩子心目中的物体形象都是不一样的,同是一只动物,它可能是站着的,它也可能是躺着的,甚至可能是跑着的。就像有一次孩子们在做小猪时,有一个孩子在小猪的鼻子下面放了一个长长的泥巴,问他这是什么,他告诉我说这是小猪流出来的鼻涕,让人不禁为之一笑。再看那只小猪,似乎因着这一条鼻涕变得与众不同起来。

  所以让孩子们学陶泥吧,他们会获得快乐,也会获得发展。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5

  “看看谁听话,谁坐的好,就给谁分好吃的。”这是我前几天刚进教室门口,看到班里小朋友乱糟糟的场景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只听话音刚落,孩子们便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老师,你要奖励我们什么呀?”……是啊,这次我要奖励他们什么呢?小贴画?好吃的?……似乎这些并不能引起他们多大兴趣了,但是我不能言而无信呀!于是我眼观六路,寻找教室里最可能吸引他们的东西。啊!有了,十二生肖小贴画,这个可是以前没有奖励过的。于是我对孩子们说:“谁坐的最好,我就奖励他十二生肖小贴画,数量有限哦,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有的。”话还没说完,就看孩子们都一个个坐正坐好,等待十二生肖的`小贴画“降临”到自己身上,看来,这招还是挺管用的。事后,我在想,我是不是过多的依赖以给孩子物质奖励,来影响孩子的行为?如果哪天没有“十二生肖小贴画”的及时出现,我又该如何收场?、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心理学家所说的话,她说:用小星星、小贴画以及其他一些小玩意来引起幼儿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办法。她指出这些小玩意能轻松的解决小孩的行为问题。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来,这一理论确实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很多老师和家长都用很多的贴画来当孩子的奖品,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我不敢想象。

  随着孩子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孩子们会和我们“讨价还价,”就像我们大班的孩子,简单的、普通的小贴画,并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了,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寻找更“特别”的东西来吸引他们。久而久之,明明是为了奖励好习惯的一个制度,很可能就演变成了一个“敲诈勒索”的计划。到那时,我们就会后悔莫及。

  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全面的考虑奖励和调动积极性这两个问题。口头表扬和认可是大人在对待小孩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当然,偶尔经过全面考虑后,使用一些物质奖励也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应该知道:必须培养幼儿从自己完成的工作中得到一种自我满足感。不论是完成一个任务,爱惜财务,还是解决一个问题,其中的自我满足感应该成为一种必然的内在奖励,而不是以某些外在物质为基础。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的教育随笔04-28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选】07-16

幼儿教师教育的随笔04-18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5-24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6-12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5-22

幼儿教师课堂教育随笔04-27

大班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4-26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精品]07-16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热门】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