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随笔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随笔作文 篇1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四,是鬼节,又叫孤寒节。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连我的父辈也说不出来,看来是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大家都已经忘记它的来历了。
曾记得,小时过这个节,家里都做馍馍(和饺子的做法是一样的,只不过饺子用的.是面粉,馍馍用的是米粉)。那是一年才做一次的,我们姐弟几个是高兴得不得了的。母亲还没做好,我们就已经围得团团转了。母亲只好把我们支开,就叫我们去摘稔子。于是我们就约了一大群"猴子"(也是被家里支开的),浩浩荡荡向山上冲去,笑声就在山谷里回荡。
到了晚上,我们就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去吹笛子。笛子都是自己亲手制作的,也不懂是什么调,只是乱吹一气,心里就是觉得高兴。夜深了,要回家了。在回家之前是一定要把自己亲手制作的笛子砍掉的。至于为什么要把笛子砍掉,父亲也说不清楚。他只是说这习俗大约是起源于西楚霸王的时候,和出征什么有关的。是不是出征前吹笛子祈求凯旋归来,那就不得而知了。
回想小时候,再想想现在,觉得人世恍惚了,死的死了,走的走了。唉,想想也怪没劲的。
随笔作文 篇2
当我们刚刚来到这美丽的世界时,父母们就已在我们耳边教育我们怎样做个好孩子。现在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时时刻刻应该遵守中学生守则,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修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而这些都必须从最基本的规范行为习惯做起!
诚实和信用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虽然对我们中学生来说,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但在社会中,是十分需要的。
有一名在德国求学的留学生,毕业时成绩优异,他原以为自己会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他在德国四处求职却屡屡失败。直到一次,他去一家很小的公司拜访,但那家小公司的经理也还是拒绝了他。他实在忍无可忍,不明白自己学习成绩那么优异,却没有一家公司可用他,质问公司主管到底是为什么,结果那家公司的主管拿出了一张档案袋里抽出了一张纸,那上面记录着他乘坐公共汽车因逃票被抓住了3次。那个留学生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没人聘用,只是因为这么一点看似鸡毛蒜皮的`事。
其实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知道规范行为对生活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也没有的话,那他怎么可能在当今的社会上立足?说到这点,我还不觉得惭愧起来,那是上个暑假的时候……
一天中午,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我正在大街上闲逛着,汗已经流遍了全身,真是口干舌燥,只想快点吃根棒冰来解渴。只见前方有一家棒冰店,我立马飞奔过去,买了一根,哇!真是爽啊,而手中的那个棒冰袋也就“随风而逝”拉。正当我津津有味地品味着时,耳旁响起了一个幼稚的声音:“妈妈,我的垃圾扔在哪里?”我闻声望去,原来是一个5,6岁的小男孩。“当然是随便扔掉拉!难不成还跑到那么远的垃圾桶边?”我不禁为那小男孩幼稚的问题而暗暗发笑。正当我想走开时,那位孩子又说:“妈妈,是不是要扔进垃圾桶啊?”“不用拉,垃圾桶那么远,你就随便扔在旁边吧。”那个孩子的妈妈说。那个小男孩猛地摇头,用他那幼稚的声音回答:“不行,老师说垃圾一定要扔到垃圾桶的,不然,就不是好孩子拉。”说完,就蹦蹦跳跳地跑到离50米的垃圾桶旁,把垃圾扔进去,才回到妈妈身边。虽然这只是平常生活中最平常的一幕了,但我的心却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被那个小男孩的行为所感动,这么小的一个小男孩都懂得怎么爱护环境。而我却懒得走那近近的50米,比起那个“幼稚”的小男孩,我简直无地自容。于是,我悄悄地捡起地上的那个棒冰袋,再悄悄地跑到垃圾桶旁,再悄悄地把垃圾放进去,就一溜烟地跑走拉……
让我们坚持不懈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将道德在人们心中的涓涓细流,汇成浩瀚大海。
随笔作文 篇3
是很平凡的一天--平凡得没有理由让人记住这天的日期。唯一有点不同的是天:阴沉沉的,布满了乌云。我是相信天气会影响人的心情的。诚然,蔚蓝的天幕、明媚的阳光总会让人的心情无端地欢畅起来,而那黑压压的天空总会让人的心情也压抑深沉起来,没有道理地想一些没有道理的事情。 不知为什么,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阴天。也许是因为心情毕竟总不能是晴天,也许是因为性格有些孤僻的我总喜欢胡思乱想,也许是因为我总是没有道理地认为,晴天只是短暂的,而留下永恒的只有阴天--阴天里的思考。 我站在窗口向外眺望:外面的行人比往常少了许多初中,大概是因为这个不甚宜人的天气及比前几天猛烈的风所致的吧。是的,我能感受到来自窗外层层高楼外的风向我涌来。这种天气一定不适宜外出游玩吧。然而我仍然站着,向远方望着,拼命呼吸着风所带来的空气:我感到自己似乎能从中嗅到什么。
是的,我嗅到了--夹在风中的信息--是的,夹在风中的--呼唤--来自风来的方向--来自那层层高楼之外--我望去,什么也看不到。但我知道,在风来的方向,在层层高楼之外的--是海。
也许只是一时的冲动。恍恍惚惚地,我向海的方向走去。我看到了街道上的匆匆行人脸上漠然的表情,我听到了路上呼啸而过的汽车所留下的鸣笛声,但我没在意这一切,只是继续向前走着,走着--向着海的方向。我走出了层层楼房的包围圈,走到了一小片空旷的荒野。似乎就在一瞬间,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世界安静了下来。真的,这里好静,静得可以听到风的声音。风似乎变得强了一些,夹着些海的气息,吹起了我的头发与衣角。我想象着自己有着飘逸的长发,随着风飘飞,飘飞……然而,我并没有那样美丽的长发,所以没有那样充满诗意的沉醉,我只能感到风所带来的与这个季节不相符的阵阵寒意……是啊,有些冷。是的,海就在荒野的那一头,我能看到海边的花岗岩栏杆。我加快了脚步。
翻过了荒野尽头的土坡,我来到了栏杆旁。抬起头来,我激动地发现--海就在我的面前。是的,是海,我能看到无边无际的黄灰色的海水不断地向我涌来。是的,海水是黄灰色的,一层一层,随着风翻滚着,拍打着岸。那风更猛烈了,里面充满了海的咸味。对,是咸味,这就是海的味道。似乎人们对海的印象总是美丽:明媚的阳光,高大的棕榈树,白色的沙滩,沙滩上着泳装墨镜的悠闲游客,蔚蓝色的海水泛着细细的波纹,又在近岸处激起洁白色的浪花……而海的气味常被人们描述成芳香(我曾经闻过某品牌的“海洋味”香水,其香味着实迷人)。
然而,我知道,这一切对海的理解都太肤浅了,他们只是看到了海的一面。海并不总是那样风平浪静的,海最真实的味道是咸味,而没有一丝宜人的芳香。诚然,我不反对海是美丽的这种说法,但海的.美丽决不是那种凡夫俗子眼中的柔媚、悠闲,而是……我想了许久,始终无法想出有什么合适的语言可以恰到好处地描述海,也许在这自然最伟大壮观的创造面前,一切人类用以沾沾自喜的语言都显得太苍白、无力。也也许,像海这样深邃的作品,我们只有用自己的心去读才能读懂。我坐了下来,静静地凝望。海水涌上来,重重地拍打了一下大坝,然后退去,露出了大坝上它留下的痕迹:紧紧粘在坝上的海螺,绿色的海带和海藻。这时海水又涌了上来,重重地拍打了一下,又退去,又涌上来,又退去……我就这样坐着,静静地看着海水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涌起而复退去。就是这样,没有变化,没有激情,只是这样不知疲倦地重复着,重复着。
不知道为什么,我喜欢看着海水这样单调的动作,听着它拍打岸边的声音。这一整天,它大概就会这样不断地拍打着岸。到了晚上,当我进入梦乡,当整个城市进入梦乡时,它还会这样拍打着,一丝不苟地重复着。而昨天,她也是这样。上漱至几月前,几年前,几百年前,几亿年前……从海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海水就是这样,不知疲倦地重复着这单一的动作:涌起,拍打岸,退去,再涌起……我不能说它是多久如一日地这样做着,因为时间对她来说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她只是坚定地重复追求它永无止境的目标。从这单调的动作中,我读到了--永恒。忘记了时间,永恒。是啊,今后,几天,几年,几百年,几亿年,她一定还会就这样:重复着这一个动作。也许,她还会遭到世人肤浅的误解,但她不会做任何改变,而是仍然这样重复着:涌起,拍打岸边,退去,再涌起……也许因为她知道,她就是她,没有必要去在意那些世俗的评论。
她只为真正能理解她的人而潮起潮落。如果没有人能理解她,她仍然会那样做。这也许就是一个博大的智者的表现.那些评论,以及评论的制造者,都会像一颗流星一样,转眼即逝,而留下来的、涛声依旧的,只有她自己。我向旁边望去:那是一个简陋的小码头,里面停着六七艘破旧的木制渔船,显然这些是附近渔民的赖以为生的工具。船都不大,大概只容三四个人一同出海捕鱼时乘坐。但很容易看出他们的陈旧:表面的油漆已经掉得差不多了,露出了里面干裂发黑的木头。整条船就是由这样的木头架成的,在猛烈的海风中摇摇晃晃,总使人不禁要担心下一分钟它是否就会散架。然而没有。我知道,就是这些干朽的木头所构成的船,今天晚上就会驶进大海,与比它巨大得多的风浪搏斗,直到明天早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和一仓或满或空的鱼归来。渔船顶上已经发黑的破旧旗帜在海风中艰难地飘扬着,似乎在诉说着他们的决心。
码头的一边有一个伸向海中的水泥斜坡,坡上陈列着一小摊一小摊棕色或深灰色的东西:那是从网中挣脱出的鱼的尸体,我仿佛能闻见它们所散发出的被太阳烤焦的腥咸味,我仿佛能看到一双结实粗糙的大脚从上面沉重地踏过,后面拖着一张装着他的奋斗与收获的大网。当然,这一切并不存在,只有那些斑驳的渔船,依然静静地卧在那里。船边,一个有着黝黑粗糙皮肤的中年女人正坐在那里,低着头,仔细缝补着一张发黑的深绿色渔网。她是那样专注地缝着,根本没有注意到我的到来和时间的流逝。而时间,早已在那些渔船和女人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我想,总有一天,那个女人会老,她的丈夫会老,那还会有谁去守着这些破旧的渔船和让人永远都读不懂得大海呢?一定是他们的孩子吧。就像他们当年从他们的父辈那里继承了这份事业,他们的父辈从他们的祖辈那里继承了这份事业一样吧。他们的孩子大概还会像他们一样,每天呆望着海祈祷能有个好收获,然后驾驶着这些已经变得更为陈旧的渔船出海、与风浪搏斗一个晚上,直到东方出现第一缕红霞时拖着疲惫的身躯和不多的鱼归来,坐在海边,眯着眼睛看会这片海,冲着海吞吐一阵烟雾,长长地叹口气,然后一言不发的回到简陋破旧的家中倒头便睡,醒后再祈祷,再驾船驶向夜色中的大海……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孙子呢?大概还会如此。说他们傻也罢,精也罢,他们也许不懂要挣大钱、买别墅、买轿车,他们只是每天这样做着,他们总是相信明天,明天会有个更好的收获的,然后一家人能吃上一段像样的晚餐,补一补总是漏雨的房顶--直至时间带走了他们的青春,带走了他们的快乐,带走了他们的期盼,最后带走了他们的生命。然而,那些历经沧桑的破旧渔船,却永远记下了这一代一代渔民的梦想与奋斗。
也许他们,才是大海真正的子民。无论是晴是阴,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只有他们才一直守护在海的旁边。我站起身来,迎着海风,向远方望去:无边无际的海向远方扩展着,颜色越来越浅,直至分不清是海还是天……她似乎包围了整个世界,无边无际的浪潮代天地间翻腾着,翻腾着。每次看海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感到渺小的自己在她的博大广阔面前变得窒息、瘫软。觉得自己的心似乎也在随着海浪漂流着,漂向那遥远而未知的地方。她是世界上一切生物的母亲啊!我呢?我想我本来也是起于大海吧。那她,就一定是我的最终归宿。我闭上眼睛,想象着自己安详地沉入海中:冰凉的海水会刺痛我暖和的肌肤,但这种被海水包围的感觉让我感到幸福。我会继续安详的向下沉去,直至全身变得冰凉,直至慢慢地失去意识……最后,我静静地躺在海底,然后会变成一小滴海水,或是一个小小的泡沫,和整个大海融为了一体,随着海风和海潮向远方飘去,飘去。没有时间,没有目的地,只是这样飘着,飘着……但是,这样飘着,不就是一种幸福吗?我睁开眼,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我没有沉入海中,也没有随海漂流,因为我知道我现在还不能,我还有许多事要做。但是最终,当我干完了一切我需要做的事,当我感到我不欠任何人什么了,当我感到该到那个时刻了的时候,我想我会那样做的:化成海的一部分,随着海风和海浪飘流,飘向远方。 还有一次看海让我记忆很深。那是一个晚上,我来到一个著名的海滨广场散步。那天晚上预计有一个台风会在后半夜登陆我国,但广场上依旧只是有微风拂过,无数宝石似的灯依旧平静地照射着,使得广场上翠绿的大片草坪、高大美丽的雕塑依然熠熠生辉,只是前来散步的游人少了许多。我并没有在意这一切,只是快速地向广场的尽头走去--广场的尽头,就是海。到了,我迫不及待地向海边的栏杆奔去。这时,我立刻感到了一阵非常猛烈的海风向我涌来,风大得似乎要把我刮倒在地。我抓住栏杆,向前望去--是大海,漆黑的大海,翻滚着巨浪,重重地打在广场下面的礁石上,“啪”的一声吼,溅起了好几米高的洁白水花,在漆黑的夜空中显得那么刺眼。是的,漆黑,漆黑的大海,漆黑的夜空。尽管我身后的广场灯火通明,但大海和夜空仍然是漆黑一片。就是有再多的灯,也无法照亮这大海啊。
尽管广场上似乎还是风平浪静,但这里海风仍然在猛烈地吹着,使我不得不紧紧抓住栏杆才能站稳。在海的那边(大概是个岛),我能看到几簇零星的灯光在风中摇曳,显得那么脆弱与无力,似乎不小心就会被猛烈的海风吹散。海仍然在咆哮着,翻滚着巨浪,向岸边用来,猛烈地拍打礁石,然后化作更高的水花飞溅在夜空中,然后就消失了,然后是下一个浪……我出神地望着,享受着这种感觉--我感到自己的心脏也在随着汹涌的海面剧烈起伏,随着海浪巨大的拍击声猛烈跳动。是波涛澎湃的大海啊!是真正的大海啊!是她雄壮的气势。我望向远方:那里漆黑一片,但我能感到那里同样是波涛汹涌。也许就在那里,我看不见的地方,有一艘小小的渔船,正在风浪中剧烈的晃动着,挣扎着……那是大海的子民。许久,我就是这样望着,望着汹涌的浪花。最后,我知道,是我该走的时间了。回到广场,猛烈的海风消失了,漆黑消失了:这里仍是一片和谐的景色。但我仍然恋恋不舍的回头望了望:在这已经看不到海了,海边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是--我看到了,在海边,在灯光最暗的角落,有一对青年情侣正在看着海。他们站在一个柱子旁边。男人从后面紧紧抱住女人,两人并列站着,面朝大海,一动不动,任海风将女人的长发吹起。没有任何言语,他们只是出神地看着,看着……我不知道他们就这样一动不动的看了多久,也不知道他们要看多久,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不过他们真是一对奇怪的情侣:我见过喜欢海的情侣,或是喜欢手挽手在阳光明媚的沙滩上漫步,或是喜欢一起笑着看海上妩媚的夕阳,或是在海边立下“海誓”山盟……但喜欢就这样平静地看着风浪中的大海的情侣,我是第一次见到。他们仍然在凝望着,一动不动,就像一尊圣洁的雕塑。我想他们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一定已经找到了值得他们用一生--不,是永恒,来品味与珍惜的幸福。我似乎还能听见耳边壮烈的波涛声响彻天地。这时,我无端想起了高尔基《海燕》中的一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也许,就算是暴风雨过后,海面上没有出现彩虹,我仍然认为此时的大海很美丽。
或者,我已经不能仅用“美丽”这个词来形容她了。
随笔作文 篇4
不走样的按规范做,不动摇的,坚持不懈的做,并且越做越精细精致精准,说这就是工匠精神当不会错。解释起来,工匠精神并不复杂,可做起来就有几分难了。
据说,享誉工匠精神最多的是德国人。德国人做事的一丝不苟,德国人守时的分秒不差,德国人对任何制作的材料、工艺、工序、传统的严谨规范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有许多德国企业都是百年老店,并不大,可制造产品非常专注精深,为国际公认。
我们来看一个煮鸡蛋的例子。据说,在鸡蛋的各种吃法中,消化吸收率最高的是煮着吃。一个中国人和一个德国人每天早晨都是煮鸡蛋吃,中国人把鸡蛋往锅里一放,然后去洗漱或忙别的,等再回来时鸡蛋就煮好了。但德国人会用一个差不多刚好装得下一个鸡蛋的专门容器,下面焊一个托盘,然后加满水,烧火后一分钟水就开了,三分钟就关火。关火之后他利用余热再煮三分钟,这时鸡蛋煮到了营养价值最高的状态。接下来用凉水泡三分钟,使鸡蛋很好打开。德国人认为这样做很标准。
跟中国人相比,这个做法节约了4/5的水,2/3的热,同时还让鸡蛋达到了最佳营养状态。德国人在煮鸡蛋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适用的程序和控制办法,结果每次用水耗热最少,鸡蛋营养还最大。而中国人只求鸡蛋煮熟,并没有认真观察和总结煮的学问,在煮的方式方法上较之德国人有浪费并破坏了营养价值。
有一个笑话,说一条载有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的船因为触礁快沉了,要保证船不沉只能是保留一个人在船上,其他人都需弃船跳海。可怎样才能让人们自愿的跳海呢?掌船的舵手是中国人。他对美国人说,要你跳海是集体民主表决的结果,于是美国人就跳下去了;他又对英国人说,要你跳海是大英帝国的光荣传统,于是英国人就跳下去了;他又对意大利人说,要你跳海是因为那很艺术,于是意大利人就跳下去了;他又对法国人说,要你跳海是因为那很浪漫,于是法国人就跳下去了;轮到对德国人说了,说什么呢?中国人想了想,对德国人说,要你跳海是条例规定,必须执行!于是德国人就跳下去了。
你看,德国人就这么精细严谨,就这么唯条例是从。
笑话说过,我们横向纵向的想一想,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看,各国各民族都有工匠精神也工匠辈出,我们泱泱中华大国杰出工匠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由此可以说,工匠精神并不独属于德国人,只能说德国人做的很极致罢了。
笔者以为,若反思起来,近代现代的`工匠精神同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还有“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拿个铁棒日久年深的去磨根细针,其成本标准(时间成本、材料成本)和成品标准(细针的长短粗细)过于粗疏;轮着斧子砍削新的斧子把儿,有样可依,但长短粗细尺寸也是大概其差不多;这样的做法虽则过得去,可不过得硬。也可以说,算不得高级工匠。跟诸如德国等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比起来,严格的说,我们传统习俗和心理文化积淀中的高级工匠精神并不普及,也得不到更高一级的尊重。
时代呼唤高级工匠,因为时间有限,因为资源有限,因为需要无限,因为竞争无限;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崇尚实干,不屑空谈,是对当今虚夸浮躁的时弊的反潮流阻击。
就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来说,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标准越来越严,工艺流程的衔接越来越紧密无缝,精工细作是常态,从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个需要人人皆工匠的时代,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工匠精神的倡导和普及有助于培养务实求真的氛围与价值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群体的工匠精神应当是勤奋敬业理念的延伸;个人的工匠精神应当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执着;工匠精神应当付得起无微不至的辛苦;工匠精神应当耐得住独当一面的寂寞。如果企业员工人人皆工匠,那么企业产品必将件件是名品。这就尤其需要全社会都来赞誉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当成优良品质来鼓吹来发扬;并且,人人皆以工匠精神为荣,人人皆以工匠精神来工作。当工匠精神普及开来,发扬光大之时,说道容易,做到不难,习惯成自然,岂不皆大欢喜?
随笔作文 篇5
喜欢冬天,喜欢冬日里紧紧粘住玻璃窗的雾气和窗花,喜欢清晨第一缕澄黄澄黄的阳光透过瓦房照进屋里。这些都是城市里冬季所没有的景象。
我喜欢冬季的清晨,那披着银白霜花的花草树木,喜欢胡乱飞舞的乡村雪花,却更衷情于乡村里那澄黄阳光下的冬天。
选一个阳光雀跃的天儿去散步,清晨里的冷气调皮地亲吻着我的脸和脖颈。呼出的气体和池塘里冒出的白雾在晨风里一吹就散了。那披着霜的草低着眼睑挨着土地瑟瑟发抖,阳光一照发出嗤啦嗤啦的声音。
乡村里多的是泥土,冬季的早晨,土被冻得硬邦邦的',踩在上面,会有嘣嘣的脆响,等到阳光再变厉害点,那些冻死的土哧啦啦就变得松软了,那消融的水在泥土上泛起粼粼白光,踩上去,泥土在鞋底迅速呼啸着滑向两边,于是地上便出现一个浅浅的水涡。
最有意思的是池塘里的冰,透明无色的冰围着池塘中心规矩安份的延伸下去,那最接近岸边的地方冰块最厚,池塘中心的水在阳光下漾起细小的水纹。等到那黄澄澄的阳光被灌进乡村里往日最阴暗潮湿的角落,那冰块便咻咻咻地缩小变薄,池塘中心的水变得意的漾起更大的水纹,这情形像极了战场,敌退我进。
如果嫌这不够明显,拿把小锤子从最厚的冰面上敲下一小块来,那细碎的冰块反射着银光翻滚着融进水里没了踪影,而那敲出的裂痕则哧哧的漫延向四周。拿一更不粗的绳拴住冰块,把它们一起放在阳光下,不消几秒,绳子就会被冰块吃进身体里,只听得嘶嘶的声音,冰块便在雾气中化成一滩水渍了。
乡村里的响晴冬天,鸟儿最活跃,喜鹊们爱站在阳光最好的枝头欢叫,尾巴还跟着一翘一翘的,麻雀则喳喳着从一个枝头蹦到另一个枝头,八哥干脆落在地上,蹦哒着互相追逐打闹。这阳光正好的冬天鸟儿们也乐在其中。
城市里的冬天死气沉沉,不像乡村这么热闹,乡村里的狗会慵懒的躺在走廊里眯着眼晒太阳,猫也会打着呼噜凑热闹,就连肥胖的肉鸡也喜欢迎着阳光舒展翅膀。
喜欢在阳光下搬一只凳子,靠在墙上学着老奶奶仰首闭目,那惬意的感觉绝对会让人上瘾。
喜爱这乡村的冬季。
随笔作文 篇6
我有个语文教师,她姓刘,我们都叫她刘教师。刘教师今年三十四岁了,和蔼可亲,该怎样上课都准备得井井有条,所以我们都十分喜爱刘老师。
刘老师上课十分搞笑。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老师上一课叫《云房子》,那时老师拿来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教师说:“小鸟们就是在这些‘云房子’里嬉戏,看,那里是高楼大厦,那里矮矮的瓦房,这是小鸟的游乐场。小鸟们在那里玩得十分开心。”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我同桌看到了,拍了我一下我才清醒过来。
刘老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有一次,我们写字头太低了,老师立刻说:“眼离书本要一尺,手离笔尖要一寸。”从此头太低的`现象大大的减少了。有时我们写字写得太乱了,老师立刻叫我们重写,我们明白老师是为了让我们把字写好来。在老师的教育下,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刘老师还教我们收集好词佳句。老师每上一节课都要我找好词佳句,找到一个就把它划下来,刘老师说这样对我们的作文有帮忙。正因为这样我的作文水平才这么好,我相信再过一段时光,我的作文水平必须会更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刘老师,多谢您教给我这么多的知识和道理,我必须会好好学习,将来报答您对我的教育之恩。
随笔作文 篇7
在此一刻,永远是珍惜的。
考试之前,沸腾着的我们。考试之后,反思着的我们。我城云不仅感到了有趣。如果你在考试之前就已经尽力了,用尽全力了,还至于考试之后还那么后悔吗?我曾盼望过考试,我层愿远离过考试,可是为什么却无法再次自拔。曾经之所以盼望考试是为了考试后面的假期,而如今,却希望永远也不要考试,因为考试的分数并不简单。
再过两天就中考了,但至少,最紧张的不是我们。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学习的路上有无穷无尽的坎坷,但至少你没有放弃。而那无穷无尽的坎坷,不久将化为记忆,化为那值得哭值得笑值得怀恋的美好记忆。
曾经的分数,已经过去,重要的是现在的分数。虽然分数并代表一切,但是它却代表着人生的转折,人生的坎坷,你所付出多少努力,你所承受多少坎坷,将在分数中体现出来。
我曾经写过文章《齿轮》,如今却感到,这篇文章却是如此的失败,文章背后却并没有内容中写的'那么悲剧。我曾经在《借我一生》这本书中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这句话说的好;每次在人生中遇到新的坎坷,将是为你的一生作出了无尽的价值。
为什么坎坷会成为价值?因为只有通过坎坷才能体现出气魄,体现出气势,体现出你所付出的努力,而这些努力,将是你所体现出的价值。这次考试我十分重视,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好,还是考砸,但是我却并没有尽力。
我今令我自己,考试,只准考好,不准考烂,这其中蕴含着我的人格尊严与我所付出的努力与代价,同时又体现出了我对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而这些东西,将在分数中体现出来。
【随笔作文】相关文章:
随笔作文10-08
随笔作文10-08
随笔作文10-08
随笔作文10-08
随笔作文10-08
随笔作文10-08
随笔作文10-08
随笔作文10-08
随笔作文10-08
随笔作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