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人物描写的散文800
抒情散文中的生活哲理【1】
写作是人的心灵絮语,是情感的叙述,是心灵的延伸,抒情散文不仅思想独异,发论近情,且涉及广泛,知识丰富,大到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小到喝茶、买东西,真是无所不包,笔触贯通中外,纵横古今。
抒情散文贵在感情的丰富、热烈,这是不待言的。
然而丰窗、热烈的感情从何而来呢?恐怕要基于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正确的理性判断了。
如果多情而不知理,只是物象的客观摹状或照象,其意境就会模糊,感情的抒发也将失去依据。
所以,成功的抒情佳作,不但感情浓郁,而且含蕴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抒情散文,叙述、抒情、描写是以人性、人道、人本为根基的真情、知意、感悟、体会、开掘、提炼,以情动人是散文作品的一个主要特征。
文章观点层出不穷,表现上绝不引经据典和搬弄概念术语,而借重大量鲜活的材料来浮现自己的见解,那是故事、诗词、史实、掌故和生活经验、生活细节等。
重视观察现实人生,写出来生活哲理和潮流思维,接近实际而有奇气。
抒情散文的整体风貌是滋润人心灵的甘露,是文学的陶情、消遣、启人心智等另类功用。
它以闲适为主调。
其实,闲谈体就整个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
亲切有“我”、漫不经心、语而不论和厚实平易再加上与之相联系的很高的知识文化含量、超越的观念、过人的智慧以及较为恬淡的心境、闲情逸致和浓浓的生活趣味,“闲适”是对“娓谈笔调”、“个人笔调抒情”等等的总括,也是一切闲谈散文的基本美学特征。
我试着用简单闲适的文字,给那些还不算太忙碌因而能抽空阅读的人们提醒一下;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会使文章蕴含着深刻精警的生活哲理,内容深刻,更彰显出思辨警策之美,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增强作品的理趣。
比如,“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花的一生来去匆匆。
人生一世,何尝不和花一样,没有预约已降临,通过写花的诞生,花的作用,花的追求来诠释深刻的生活哲理。
生活需要哲学,讲求生活质量的人们尤其需要了解生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如此,生活就会变得味同嚼蜡了。
现在人们把每时每刻都用于奔波劳碌,没有多少人能想到应当抽出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关于“生活的哲理”这类问题了。
如果重视哲理语句的提炼,以致文章显得肤浅,感染力不够,尤其是议论性文章。
用词准确有针对性,精练简洁不拖沓,利用话语语义的两可性,从表达机制的浅层进入到语义的深层,赋予平淡语言和平凡行为以深意,表达许多严肃的思想与深邃的情感,文章内容新颖脱俗,语言自然优美,情感真挚深沉,意味隽永,富有生活哲理。
另一方面把握作品的意境,发掘作品的生活哲理,就成为抒情散文中的重要一环。
因为生活是纷繁复杂、丰富多采的,笔者对生活的观察又有着不同的角度,所以在理性的形象化、感情化的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具体的叙述或描写中的关键处,以含蓄的抒情警句,将哲理点化出来。
比如我在〈望海心玄〉中虽然用语不多,可能是一闪一现,但却饱含深意,随物赋形,善于描写动态,既善于通过整体(情节),又善于利用细节(场景)来表明自己的哲学立场和观点。
只有深刻意识到这一切,对其写作方式即对话文体细作品味,才能揭开其哲学的面具,把握其思想的实质,又闪耀着哲理。
从〈望海心玄〉文章中点到生态是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及其背后蕴涵的深层的人类文化危机,同时以生态系统整体为价值基础,对自然、人的整个生命系统中进行道德关怀和审美观照,以此唤起人们吁求人与自然、他人、自我相互融洽和谐,能助益于我们深刻彻悟生态危机发生的内在深层社会机制和文化肌理,从而达到人们失落了对大自然的谦逊与敬畏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神秘,尊重自然。
另一方面创作意图既是生态,更是对自然的审美,凸现文章的功能价值和艺术品格;同时对现代赖以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的明确认识,致力于营构生态一种理想生存境界。
抒情散文描写手法,使抽象深奥的哲理形象,为读者的接受和在后世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使哲学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发人深思的结论,而且在于真理的探索过程之中,对话使得思想的探索成为一个活的运动过程,这与真理的本性相符合。
通过客观地叙述人生现象,人生问题,人物事迹,工笔修饰,开启读者的思维,拓展人们的视野,启迪人们的心智,传达人文理念和思想观点,反映一个时代的取向。
符合价值取向的文化,将得到吸纳和弘扬,从而增进意识形态的元素符合时代需要的。
因此,把握时代特色,语言,必须是生动、鲜活,创新,才能提高可读性。
人物的动作、神态,是文化艺术的特点,在写作技法上着力关于人物本身,从而使作品有活力、有人气,思想观念才更易传达。
生活是门艺术,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
以具体的日常生活小事寄寓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善于在日常生活中,从普通的现象里发现不普通的内涵。
热爱生活,感受磨难,能否沉入生活的底层,敢于直面于现实人生,并受生活的磨难和冼礼。
比如生活在贫困环境中人,会懂得生活的艰辛,激励奋发图强的斗志。
经历疾病的磨难人,会降低金钱权利的欲望,懂得珍惜生命。
坚信”踏平坎坷成大道”实在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道风景。
生活哲理,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主角,生活里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缺点,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所以说生活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观察世界、感知世界,也许它存在于一个动作、一个细节之中。
生活是一支歌,五音错杂;生活是一丛花,五彩缤纷,然后丰富我们自己。
生活中常有思亲、恋爱、交谊等情感,也有登览、宴游、赏花等乐趣,还有怀古、从戎、欢度佳节和品赏艺术的感受。
需要我们拥有一颗细致、敏感的心,需要我们时刻处于一种醒着的状态,去感悟生活。
哲学就是围绕人应该怎样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的这个问题展开的,日常生活小事寄寓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以曲笔写胸臆,日常形象与深邃生活哲理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就是这首词的显著特色。
通观全词,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大丈夫的胸怀与超脱潇洒的情怀。
以现实生活中的感人至深的特写镜头对升华出的生活哲理进行了铺排式的叠映,生活中饱含丰富的伦理情感,人的生活境界是文化哲学的阐释,文化生成人的本质,文化是理想人格的设定,文化规范着人生的修养,是生活中的境界内化于人的精神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方式,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等实践形态,可以对人求真、向善、臻美的终极眷注有更深刻的理性认知;既给人以一种生活的真切感,又将思维的触角伸向寻常的生活哲理是思维的提炼,睿智的凝聚,认识的升华,最终达到超越日常生活的深邃的哲理境界。
散文的真实与虚构【2】
作家贾平凹与评论家王尧在关于“新汉语”写作的对话时谈及散文的状况,他说,中国的现代文化思潮是从现代美术上开始的,下一步到文学上,最后才到散文方面的。
这观点是我极赞同的,而且新时期也是这样,美术思潮及观念方法等都是走在文学之前的,就更不要说散文了。
贾平凹又说,70年代的小说家,几年不写东西人们就把你忘了;但散文不是,到现在也还是那些人。
小说思潮的变化特别厉害,散文就相对稳定,缺少变化。
小说现在几乎没什么参考,怎么写都行,写啥都行;散文却一直都有个标准,那就是短啊散啊的老标准,把你捆在那儿,一直往死里拽。
贾平凹这样说似乎偏激了些,因为散文这些年不是一点变化没有的,事实上还是很活跃的。
据我所知,仅各种命名就不下十几种。
贾平凹是就总体且与小说比较而言的。
散文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肯定很多,但我个人的感觉,最重要的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散文作家对散文创作中的真实与虚构之关系还缺乏更深刻的理解。
多数散文作家被真实所困,无法更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的想象力,遨游于无限的艺术空间。
我的理解,散文的真实最重要的是情感的真实,作家向读者坦露的是一颗真诚的心灵,有了这一条,写什么及怎么写便可以随意了。
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大家的作品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仅仅是他们的艺术才能,更重要的是情感的真实。
而六七十年代的散文大家的散文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再去翻看了,我想,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才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作家个人的真实情感,完全是迎合那个虚幻的时代精神。
本来是最具个人化的一种文体,因顺应主流意识形态而变得“假大空”了。
杨朔自己也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凡遇到动情的事,就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
不要说我们还没有实现共产主义,即便是实现了共产主义,我们的生活也未必就全部充满诗意。
以一种完全诗意化了的情感去面对严酷的现实生活,其作品会是一种什么样子便可想而知了。
当然,我们现在也可以替六七十年代的散文大家们进行一些辩解,但他们这种散文模式对后来散文写作的影响却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无法消除的,即便是现在,也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散文作家没能挣脱其束缚。
我曾经也写过一些散文,并以《无法告别》为名结集。
我当然不能保证所写的细节都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但我敢保证,那些作品是我那时的情感与心境的真实倾诉与表达。
我想,那时的生活肯定还有许多可以写,但我现在的心境却绝对写不出那样的作品了。
因此,我对有的散文作家为一篇作品而苦思冥想数月甚至几年实在是难以理解。
我怀疑,构思是清楚明白了,可是时过境迁,再写出来的作品还有多少是那时的情感呢?对散文而言,我以为故事与细节可以虚构,但情感不能虚构。
虚构情感的散文肯定不能算作好散文。
关于真实与虚构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散文写作的具体方法与技巧。
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写作《无法告别》中的那些散文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模糊散文与小说的界限,我只是把它们当作短篇来写。
出集子的时候,我请范力女士写序,我特意向她强调了这一点。
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叙述与描写就更随意,而不顾及其文体究竟是散文,还是小说。
后来在《收获》上读到余秋雨的系列散文“文化苦旅”,以及再后来的“山居笔记”,就发现,余秋雨先生的这些被誉为“文化散文”的作品便在方法与技巧上吸取了小说及戏剧的因素,使得作品更具现场感与感染力。
比如《道士塔》,在描写王道士收拾洞窟,并发现藏经洞的细节便完全是现代小说的写法。
余先生当然无法知道当年王道士是怎样一种心境,并如何收拾洞窟,进而发现藏经洞的;他只能发挥他的艺术想象力,对那时的情景进行属于他的艺术虚构。
这一点曾经遭到批评,有人甚至可笑地说,给他的感觉,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时,余秋雨就在现场。
这可真是叫人有点无言以对的感觉了。
我觉得,这正是余秋雨散文充满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说,他没有完全地按照以往我们对散文的理解去写作,而是在一个更为开放的艺术空间里进行他自己的个性化写作。
我认为,当代散文要想真的有所作为,散文作家就必须是在这样的一种开放的观念与心态中进行各自独立的、充满艺术想象力的创作。
就文学发展到今天而言,我以为只有散文这一文体具备了全面开放、兼收并蓄的条件。
如果我们在真实与虚构这一组矛盾面前,采取更为灵活的态度,散文便可以在更为广阔与深刻的层次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实,新时期小说早就在吸取散文的语言、叙事及结构上的因素,进而打破了人物、故事、情节等小说理念,使小说更加生活化、散文化。
那么,散文何以非要固守自己的那一套传统呢?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三大特色【3】
朱自清是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他的抒情散文脍炙人口。
散文专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其中很多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生活感受,他敏锐地表现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作者倾注于人物形象中的感情力量,扣人心弦,引起读者对社会对人生深邃的思索,与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发生共鸣,增添了散文的感召力;他的散文构思缜密精巧,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在自然质朴中见到独特的情致;为文如作画,浓墨重彩,工笔细描,画出了各“景”中特有的意境;词语细致精当,形象生动而有韵味。
一、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色是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亲切感。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只有一千五百多字,既没有深奥的哲理,更没有华丽的文词,却那么动人,使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
原因在于作者是以最诚挚的态度抒写人生中平凡的一幕!“依我看这就是全部因为写的是真情、至情,是父子情深这样一个文学话题……这样一片真挚感情的人叙写,不论它是否与人性论、人情论、人道主义这样的理论大道理搭界,毕竟总是最能扣响人们的心弦,引来心坎深处的深深共鸣的。”
首先,主要是作者能够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敏锐地提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细端末节”,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透过对背影的描写,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这一形象栩栩如生地跃出纸面。
描写背影时最先显现于读者眼帘的,是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形态,色调十分浓重。
这一高洁的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给人以憨厚朴实的印象,而且为下面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
紧接着写他的动作,先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继则“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最后推出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特写镜头:“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样子”。
这里写的是背影,实际上揭示的是父亲内在的感情,透过那手脚并用,努力攀登的背影,使人们真切地窥见到他为儿子不惜劳苦的深情!通过凝练的文笔以态传神,揭示主旨,这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典型手法。
作者写父亲的对话都很简短,只有四次,但话短情深。
四句都集中在送别时,这些话可谓语语平常,再简朴不过了,但其中却是蕴含着千情万绪。
其实作者当时已是二十岁青年,来往北京已多次了,但父亲心目中他仍是个孩子,因而如此牵肠挂肚,一百个放心不下。
在这里,对话实际上是一种揭示心理的手段,它把父亲临别时的心绪、情态及对儿子无限怜惜、体贴、依依难舍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就加重了“背影”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从上可见,“背影”之所以如此动人,关键是作者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的心理动态和内在情绪作了深入的揣摩,有深刻的体会,正如他所说的,“仔仔细细下一番功夫,才能写出种种心情和关系”。
这种全物察真的态度正是朱自清缜密细致的现实主义风格的鲜明表现,而“背影”的魅力也恰是由这一“工夫”得来的。
其次,“背影”的动人处还在于作者倾注于形象中的感情力量。
在谈到《背影》成因时,朱自清曾说,这是因为他当时接到父亲的来信,其中说他“膀子疼痛得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看完信他泪如泉涌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特别是浦口车站分别的情形,“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可见文章是在感情十分冲动的情况下写成的,但作者并没有以抽象语言表述自己对父亲的刻骨思念,而是把感情熔铸于为自己所塑造的形象之中。
作品写父亲均从“我”的视角出发,三次“背影”都是从“晶莹的泪光”中映现出来的,儿子眼泪和父亲背影的交相融汇,从“背影”这一最佳角度下笔,大大增强了形象内蕴的浓度,把俗话所说的“人之常情”跃然纸上,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产生一种扣人心弦的力量。
此外,在作品里,作者也没有向读者直接诉说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之情,相反的却是不断叙说自己的悔恨心情,后悔当年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真太聪明了”。
作者巧妙地以悔恨来反衬思念,从而使思念之情显得格外深沉了。
因此,通过“我”对“背影”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很自然地会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引起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深邃的思索。
朱自清成功的散文创作,当然不止《背影》,他的《给亡妇》、《儿女》等,同样以肺腑之言感染着无数读者;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写景抒情中不忘自我,而《荷塘月色》更是以不忘社会的独特心境贯穿始终,即如《春》和《绿》这样的景色描述文章也能给读者深深感受到一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读他的作品就像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亲切切的谈话。
二、朱自清散文的第二大特色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原是一位诗人,所写散文自然 不失其诗人本色。
《荷塘月色》是他抒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写于1927年7月他在北京清华大学执教时期。
清华园是一个平常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富有诗意……照一般来说,荷塘容易描写,月色则则较难描写;画家做画,不怕画断山衔月,就怕画月色,因为月景的波光林影时刻在变幻着,很不容易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3]然而,朱自清却能够把一个月夜死荷塘写得那样的饶有生意,不愧为现代语言大师;我们在这短短的《荷塘月色》里,看不到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作者只凭着一时的感受,委婉细致地写来,却十分迷人。
作品中的景,重点自然是“荷塘月色”。
作者以缜密细致的笔触,把“荷塘”和“月光”表现得出神入化。
而作者的感情则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样,有时甚至不着一点痕迹。
这种不同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是需要我们潜心观察,悉心体会的。
比如写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既客观地写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来到“这一块天地”时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畅。
对荷叶的描写,不禁使人联想起《天鹅湖》里小天鹅们的圆圆的挺挺的裙子,再看作者笔下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那荷花的洁白,晶莹美好,不仅是月光下荷花的写实,更是作者对荷花深情厚爱的体现。
即便是写荷香,作者也绝不肯作平庸的描写,而是借助通感,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比喻这随着微风飘拂而来的似断还续的缕缕幽香,以引起人们美好的情思。
风过荷塘是一瞬间的现象,但也没有逃过作者敏锐的观察,他形容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就连不能见一些颜色的流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脉脉”含情啊!对于月光的描写,作者描绘了它照在夜间塘面上的氤氲水气所形成的“薄薄的青 雾浮起在荷塘里的美的景观,和照在花叶上所涂上的象在牛奶中洗过一般”的柔和的色调,在这两个比喻的基础上用“又象笼着轻纱的梦”来表示置身于这种境界所引起的梦幻似的感觉,而这三种意象的朦胧飘渺,将作者当时的不满黑暗却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向往光明却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心理与自然景观和谐的契合起来。
最后写由采莲联想到梁元帝的《采莲曲》和南朝乐府《西洲曲》,并引出对江南水乡的怀念,这实质仍是写作者对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是在“颇不宁静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层怀古之情和乡思之愁。
就这样,原只是清华园中僻静少人的一角,在朱自清的笔下,却充满诗情画意。
不愧是一代散文巨匠!
三、朱自清散文的第三大特色便是文质并茂、富有情致。
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长,构思更见匠心,《背影》的出奇制胜便是如此。
《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
《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 )置于描叙之中,毫无斧凿之痕。
朱自清的散文,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有口皆碑。
在质朴中见风华,其人如是,其文也如此。
就以《绿》为例,写游仙岩梅雨潭,并无人为的曲笔,但写景色之美,不在“景”上做文章,却在“色”上下功夫,抓住一个“绿”字,写尽了梅雨潭之诱人可爱!文章给人的艺术美感与古代散文中的《小石潭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感官上的绘画美,“七板子”的雕栏、家具、家具上的大理石、玻璃、灯彩、光影……都用表现各种色彩的词语细致形容。
再如《荷塘月色》中的“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脉脉的”、“阴阴的”,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26个叠词的运用使得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中朱自清是通过文字的描绘,构成油画般的效果的,他在记述自然景色时,写出自己细致独到的观察,进行加倍的描写,运用泼墨似的技法作出充分的勾勒;这种工笔画的作风,是由于他的词藻华美、精雕细刻,像这样加倍的描写,才保证他画幅中的许多形象,达到十分精确、丰满和浑厚的程度。
他这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文字,一点儿也为显出斧凿之痕,在这些读起来琅琅上口,颇有情韵的文字底下,更显得是蕴藏了十分饱满的形象。
朱自清尽力用文采去渲染和烘托形象,这正是他运用词藻的高超之处!
朱自清华美的文采,与朴素无华的风格、平常的构思紧密结合在一起描写的景色和人事,都是从平凡常见的境界中显出新颖的发现。
他的散文创作之成功,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人物描写的散文800】相关文章:
人物描写的散文10-05
关于人物描写的散文10-05
名家对人物描写的散文10-05
散文里的人物描写10-05
人物描写的名家散文(精选10篇)08-09
优美散文800字散文10-05
800字的优美散文10-26
唯美散文800字09-30
伤感散文800字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