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优秀散文作品分享阅读
优秀散文作品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其中的书写方法,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优秀散文作品,欢迎阅读!
梦里炊烟【1】
告别故乡的炊烟有很多年了,但依然魂牵梦绕。
故乡的炊烟,早晨是雾,润湿的炊烟与河沟间慢腾的水雾融合,飘绕在山间,天地浑然一体。
中午是云,淡蓝的炊烟在灶膛里热火的作用下,在灶屋上升腾,窜入空中,汇入高空的云彩。
晚间是风,骤来的风夹着一天的疲劳穿林而来,带着炊烟,直向天边,时光就在这炊烟里静静地飘逝。
依稀记得不上学的日子,一群群孩子在林间捡拾柴禾,为了一条干枝,胆大的男孩爬上高高的松树,用尽全身力气,把稚嫩的右手伸长又伸长。
为了不断炊,大人们忙锅里,孩子们忙锅下。
无论我们怎么忙碌,也会烧尽了庄稼的秸秆,一年里总有几次缺柴,父亲不得不趁着夜色剔些柏枝来应急。
无论大人们怎么勤劳,到来春二三月间,从未装满的柜子个个空着,一小堆粮食忠诚地守在夹背里。
母亲是会管家的人,在暴雨或阴雨天,若是大人不出工,我们未上学,一天就只有两顿饭,灶间是没有炊烟的,天黑就关门睡觉,这也许是不劳动不得食的缘故吧。
炊烟升起的时候,心就踏实温暖。
炊烟是家的旗帜,一见自家房上的炊烟,心里就顿感踏实与温暖。
放学归来的时候,若看见瓦屋上轻轻飘着青烟,就知道稀饭已经煮好,灶间余火尚在。
若远远看见屋上无烟,家门定是紧闭,父母还未收工。
来了客,炊烟就比平时延续的时间要长些,在迈进院门的时候,闻见扑鼻的香味,加快步伐,给认得的来客打个招呼,不由自主的跑进厨房,看见母亲翻动着锅铲,口水便在喉间咕咕作响。
客人吃剩的饭菜,我们会一扫而光,而母亲则借口拿一件东西,默默起身到了另一个房间。
最讨厌风雨天,大雨把炊烟压得出不了屋,老式的瓦木房屋相通,炊烟就在屋里转来转去,熏黑了四壁,熏黑了蚊帐,熏得人睁不开眼。
最喜春节,家家的瓦屋上都长时间升腾着欢快的炊烟,熊熊燃烧的烤火与灶膛里的柴火呼应着,送走无怨无悔的旧岁,热切期盼有所改变的新春。
最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父母重病在床的日子,汤水未进,气息奄奄,但亲人还得把日子向前打发,有很多事还要等着我们去做,到该煮饭的时候,父母总是有气无力地催促我们,我们总是到那一个房间无声地哽咽着饭菜,那时的炊烟该是风中的烛烟,烟若游丝吧。
故乡的炊烟如同故乡的小路,无论你离开多久,依然能清晰记得来时的模样,梦里不知多少次在小路上奔跑。
故乡的炊烟如同故乡的小溪,无论你离开多久,还依稀记得形影不离的时光,她奔腾着,歌唱着去了远方。
故乡的炊烟,就似故乡的云,故乡的雾,故乡的风。
她轻漫,她飘逸在灵魂的最深处,多少次梦里萦绕在心中,让你永生难忘。
那炊烟,那牛羊欢叫,那鸡鸣狗吠,连着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和着云与雾,是我们童年时的田园牧歌。
只是今天,打工的潮流浩浩荡荡,年轻的涌进大都市,年长者渐渐老去,很多的瓦屋紧闭,不再有袅袅炊烟。
乡村也没有先前的喧嚣与生动,农耕文明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炊烟也在大潮里愈飘愈远,愈飘愈淡,直至天边。
而我的故乡,处在阆中市、剑阁县、南部县三县(市)交界处,在烟云的弥漫里,似乎也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了。
我故乡百年的老屋,自大哥搬离后,孤寂在竹林间,每年的春节,我都会携妻带子回去,长满枯草的瓦屋又会升起袅袅的炊烟,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老屋仍然没有让我们遗忘,仍然还有亲人尽职守责地驻守在那里。
回望田埂【2】
我走过无数的名山大川,见过异域的风土民俗,经受过生活的重重考验,最牵动我心的依然还是那份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
回望故里,我清晰记得赤脚走在田埂上的历历往事。
出生农家,注定要与泥土为伍,爬田埂、过家家、干农活是我们乡里娃每天的日常行为。
大人要下田干农活,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我们,通常将我们丢在田埂上,让我们自个儿去抓土块扯草叶扔石子看过路的蚂蚱,偶尔空中飞过一架飞机,我们也会手舞足蹈惊奇好半天。
待至姗姗学步了,我们又打着赤脚板在田埂上颤悠悠地来来去去。
农村的孩子最熟悉的风景,莫过于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蓬蓬勃勃生长的庄稼,听不厌的鸡犬之声和看不完的灌木杂草。
每至放学回到家,我就沿着田埂奔向正在田间劳作的母亲。
小鸟在枝头啼鸣,田埂上的野花弥漫着香气,池塘里的鱼儿在畅游,狗尾巴草在随风摇曳……我的童年充满了无数的天真和烂漫,真是无限的惬意,无尽的美好。
特别是放了长假,我便邀约几个小伙伴踏着软绵绵的田埂,在田间地角逗蚂蚁,追逐野鸡野兔,夜间可以捉萤火虫、青蛙、黄鳝之类的小动物。
我们还用树枝自制刀枪棍棒,在树皮上刻画人物肖像,用草叶编制动物图案,生造一些绰号取笑那些长相有形的孩子。
疏松的泥土一次次亲昵着我们的掌纹,柔软的草丛按摩着我们的双脚。
大自然成了我们的天然乐园。
我们的童年泛着泥土的芳香。
我想,无论我走了多远,无论我身处何方,我终生难忘的还是烈日下风雨中辛勤劳作的父老乡亲的身影。
他们一辈子很少出过远门,终日脸朝黄土背朝天,却从不懈怠田地里的庄稼,也很少计较碗里的饭食,他们将造福子孙的愿望虔诚地根植在钟爱的土地里。
田埂上,有他们察看农作物的背影,有他们探讨种植技术的话语,有他们送别子女求学的场景,有他们风里来雨里去的坚实脚印。
农民是靠天吃饭的。
如果遇到干旱或涝灾,我的乡亲们就会久久徘徊在田埂上,心疼得眼望庄稼长吁短叹,甚至指责老天爷不长眼睛。
田埂,虽说只是他们下田种地的路径,却寄予了他们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
数十年来,他们无怨无悔地走着,很少有闲情逸致观赏乡村美景。
虽然辛勤的付出并没换回丰厚的收成,他们依然不改初衷忠实地履行着朴素的职责。
从田埂上,我体验到了他们的艰辛与无奈,执着与困倦,忙碌与不公。
大凡没在农村生活过的人,绝对体会不到其中的意味。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最为密切。
有时为了争以田埂为界线的地界,他们可以闹翻脸,甚至挥锄相向,全然不顾邻里之情。
如果哪家的田埂垮了,他们就会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将田埂重新加固并砌好……一次次走过田埂,我深知走田埂的日子是多么的艰涩和不易。
“稀溜溜的泥,那是你脚下的路;地上水一窝,那是我眼中的泪。
”每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家乡的田埂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怎会忘记呢?家乡的田埂是我走出大山的起点,赋予过我求知的激情,给予了我生活的无穷力量。
我想,无论未来的路上布满荆棘还是鲜花遍地,田埂的那头依然有我永远牵念的父老乡亲,我的耳畔照常回响着故乡的蛙鼓蝉鸣……
冬天的故乡【3】
因为怕冷,我不喜欢冬天,可每次想起故乡,总是最先想到冬天的故乡。
大概因为故乡温暖,能够抵挡冬天严寒,让每一个想家的人,心底暖融融的。
对于童心未泯的人来说,冬天的故乡最为可爱的就是雪人。
记不清雪从何时开始飘落,起先是小雨,然后小雨夹雪,接着是小雪,谁知最后竟然是一场大雪呢!本来,孩子们被家人看住,担心跑出去湿了棉鞋,可当漫山遍野都被大雪覆盖的时候,不要说孩子,就是大人的心里都在蠢蠢欲动。
于是孩子们跑到雪地里疯玩,或许掷雪球,或许打雪仗,但最终,所有人的心思都会集中到雪人上。
堆雪人时,大家都是快乐的,你堆一个,我堆一个,比比谁堆的雪人最漂亮。
争论不出结果,大家就觉得小雪人没啥意思,聚在一起堆一个大雪人。
这时候,本来在远远观望的大人也忍不住,拿着工具加入进来。
于是,冬天的故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与祥和,一个大大的雪人矗立在村头,也矗立在多年以后想家的人的心头。
对于浪迹天涯的人来说,冬天的故乡就是一个红红火火的火盆。
在我记忆中,每到秋天,很多人家都会制作火盆。
火盆很简单,烂泥里加入一些碎稻草,搅拌均匀,然后泥成盆的形状,在太阳下晒至半干,再拿到屋里荫干即可,如果晒至全干,火盆就会裂口,反而不好了。
假如村里有人家烧窑制砖,就会把晒干的火盆放进窑内代烧一下,这样可以用上很多年。
以前没有空调电暖器,到冬天时,家中有老人的就会早早用上火盆。
火盆烤火很简单,烧火做饭后剩在灶堂里的余烬,掏出来放到火盆里即可,到了三九严寒,就会燃上老树根。
用火盆烤火,不禁可以提高室内温度,更能吸引人气。
有闲暇的老人会聚在火盆边聊天,顽皮的孩子也来了,他们喜欢在火盆里烤东西吃,什么黄豆、玉米、扁豆粒、红薯干,烤熟后全都香喷喷的,多年以后,在梦中,我还为之垂涎。
对于心有牵挂的人来说,冬天的故乡就是一幅民俗画。
冬天虽然寒冷,却是父老乡亲们最为空闲的季节,他们便好好地利用这闲暇,好好地享受着生活的富足与闲适。
在冬天的故乡,人们喜欢赶街上集,不管买不买东西,只要天气晴好,总喜欢去集市上逛一逛,因此寒冬里的乡村集市总是最红火。
冬天里,人们也喜欢走亲访友,探望老人,看望孩子,和多日未见的亲友叙叙旧,也能赶走冬天的严寒,令生活温馨从容。
冬天的故乡,总是喜事不断,东家娶亲,西家过寿,善饮的人都会将喜酒喝得歪歪扭扭,怡然而满足。
冬天因为有故乡的牵挂才不觉得寒冷而漫长,冬天又因为有故乡的牵挂而常常心浮气躁。
冬天的故乡就是这样,存在于记忆深处,又经常浮现于脑海,除非投入故乡的怀抱,才会消除乡愁所带来的煎熬。
【优秀散文作品分享阅读】相关文章:
散文诗阅读作品10-26
喜好散文作品10-26
张小娴散文作品10-26
林清玄散文作品10-26
学生作品散文10-26
经典散文朗诵作品10-26
张爱玲散文作品11-15
遗失的岁月散文作品10-26
散文漫读作品10-26
张晓风散文精选作品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