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心的归处是故乡

时间:2022-10-05 22:16:18 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的归处是故乡

  心的归处是故乡,无论走的多远,以下是心的归处是故乡美文,请往下阅读:

心的归处是故乡

  心的归处是故乡【1】

  小时候,老师让写“我的故乡”绞尽脑汁也觉得没什么好写的。长大了才知道,那个时候之所以觉得没什么可写,是因为我一直生活在那里,我太熟悉那里,太习惯那里,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理所应当,没什么特别之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出求学,我离开故乡的日子越来越多,才发现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想念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料。走得越远思念就越真切,这里的一切又成了我时常惦念的源头。

  20年,恍如一瞬间。如今故乡的变化真可谓翻天覆地。可是无论它怎么变,它原来的样子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小村子不大但很热闹,茶余饭后,大人们坐在井边的白杨树下唠家常,小孩子成群结队的跑来跑去嬉戏玩耍……记得我七八岁时就跑遍了村前村后的所有山林。几场春雨过后,马路边一排排白杨落过“毛毛虫”刚开始发出嫩绿的新芽时,我们一群孩子争先恐后的一脚一脚地踩“毛毛虫”。

  这时候白杨林里还会长出十分珍贵的羊肚蘑,山里开放着各种各样的花,各种野菜也朝气蓬勃的生长,鱼儿在小河里畅游,水中的鸭子也欢快的抖了抖身上的水珠扑闪扑闪翅膀……放学回家许多小伙伴一起去采蘑菇、摘小杏、挖野菜、网小鱼儿……不知不觉中一个春天竟悄悄过去了。

  到了夏天,白杨树的叶子又大又绿,浓密的叶子遮挡住了炎炎烈日,洒下一片片阴凉。知了总在午后叫个不停,我最喜欢趁爸爸妈妈午睡的时候光着脚偷偷溜出家门,和约好的小伙伴们去捉知了。

  晒得小脸红扑扑、汗津津的,心里却美滋滋的。北方的夏日天长,傍晚,大人们喜欢坐在井边的树下乘凉。小孩子们则捉迷藏、跳皮筋、踢毽子……那时,我基本上不看动画片。因为我有好多小伙伴儿,我们在一起玩耍比看动画片有趣多了。

  初秋时分,几场大雨过后,松树林里会长出很多蘑菇,换上长裤长褂,拎上花篮和奶奶一起去采蘑菇。树林里特别凉爽。渴了就可以摘山里的酸枣,小山楂吃。

  饿了林子里还有各种果子。那个时候采的蘑菇并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卖钱的。小时候家里比较拮据,没有那么多钱给孩子买零食,奶奶平时就是靠采蘑菇,刨药材卖钱给我买零食、买玩具……

  冬天的时候,山上光秃秃的,基本上就没什么可玩的,小河里都结满了冰,爸爸给我做了一辆冰车,我们一群孩子都带上冰车去滑冰比赛,那个时候我从来不戴口罩、手套、帽子,可是我从未觉得冷。

  时间过得真快,快的让人缓不过神儿来。转眼间,村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都长大了。有的远在他乡求学,有的奔波在各个城市打工,还有的早已结婚生子……

  我们再也不会回到小时候,一起嬉戏玩耍、一起追逐打闹。基本上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见一次。马路一次一次重修拓宽,很少有人再去山林采蘑菇、挖野菜。村里的好多人都搬到了城里。从前的热闹景象也只能永久的定格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又是一个夏日的傍晚,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夕阳的余晖映的河水金光闪闪,习习的晚风轻轻拂过耳畔,我忽然明白了“叶落归根”、“月是故乡明”等词的真正含义。其实每个人小时候盼望着自己快点长大,快点离开故乡。长大后才发现,原来无论走的多远,心的归处还是故乡。

  心的归处是故乡【2】

  看到利比里亚的国旗,我保证,你会马上联想到美国的国旗。其实,这两国国旗的版式是一模一样的;区别就是:美国的国旗是13道红白条纹、50颗星星,利比里亚的国旗是11道红白条纹、1颗星星。

  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也正是本书作者想要告诉你的:利比里亚和美国的关系、作者本人与利比里亚以及作者与美国的关系。

  利比里亚,面积1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00万。由28个民族组成,较大的有克佩尔、巴萨、丹族、克鲁、格雷博、马诺、洛马、戈拉、曼丁哥、贝尔以及19世纪自美国南部移居来的黑人后裔。利比里亚共和国由美国黑人移民于1847年7月建立,之后百余年均为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统治。

  这被称为美国第一次且是唯一一次殖民尝试。从书中可以知道,这些美国黑人移民与普通意义上的黑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因为拥有了一部分白人的血统,不仅肤色变浅,还拥有了自由人的身份。而那些真正的黑人依然是奴隶,实际上这仍然是种族歧视的一个体现。

  利比里亚的国徽上赫然写着“热爱自由使我们来到这里”,然而,事实却是美国政府并没有给予这些拥有了自由人身份的黑人真正的认同,而是把这一部分人送回非洲,开始了所谓的“回归非洲运动”。

  从大西洋的东岸被贩卖到了大西洋的西岸,又被打着“回归非洲”的旗号送回到大西洋东岸,这群有了自由身份的美国黑人,开始了寻求生存之地的艰难旅程。

  利比里亚最终成为了这些人的落脚点,他们以生命和血的代价在这块土地上扎根生存,并成功地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的家族也就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贵族”。

  然而,一百多年后的利比里亚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那些“开拓者”能否预见他们子孙的命运吗?当那些养尊处优的子孙于内乱之中,不得不与大西洋两岸寻求生存的时候,他们又会做如何感想呢?

  这是宿命,还是必然?——答案就在本书之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以自传的形成给予了直接的讲述。

  本书以时间为背景,以利比里亚的社会变动为背景,以主人公的心灵成长为脉络,呈现了上世纪末的利比里亚。诚然,本书不只展现战争与爱、种族与权势、失落与希望,同时也展现主人公迷失和寻求自我的历程。

  P.S.书的封面“花花绿绿”,即亲切又可爱,不觉想起小时候的糖纸。

  乡思 不算什么【3】

  中秋快到了,天上的月儿快圆了,月饼的香味溢出来了。

  乡思,也就有了……

  在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徐水的夜空还是干净的,月亮星星都能看得很清楚。每逢中秋,满满一轮明月挂在天上,八九盒月饼摆在桌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借着月光,一边喝着淡茶,一边谈天说地,真是其乐融融啊,多年来仿佛生活一直是这样恬静。

  等我上了高中,开始住宿。中秋只能在学校过。中秋,并不是没有课程的安排,也不是少了,而是像平常一样,多。只有中午的片刻,去大门口,爸妈来看我。入眼是人海,但是,阻挡不了我前进的步伐。

  我像一叶扁舟,划开层层的波与浪,终于停泊在那“彼岸”边。握住父母有些发热的手,看着父母关怀的眼神,告诉父母:中秋我在这里,很快乐。我拿着月饼走回宿舍,路上遇到好友,就一起分享!感觉就好像家人在我身旁。

  大学,我的第二故乡。虽然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但我又找到了一片清新的空气。山城的空气是澄澈的,天是蓝色的,我的鼻炎都好多了,但离家确实很远,思念,就难以抑制了。

  幸好,每周,我都给家里打电话。说一说生活的酸甜苦辣,关心着父母家人的身体健康。爸妈则关心着我的学习情况,还有就是身体怎么样。我便汇报我获得的荣誉……我能想像得到,父母都在会心地笑。

  就这样,每一天,我都感觉,父母就在我身边,并未离我很远,他们一直在鼓励我,支持我。即使到了中秋,也是一通电话,就像平常一样,微笑挂在脸上。

  从小到大,对于中秋,我并没有铭心刻骨的乡思。或许,我正好错过了那个书信的时代,没有古人那离乡背井两地相思的感觉。我赶上的,是科技的大数据时代。无论我走到天南还是海北,只要我想家了,一通电话,就能连接家园,一段视频,就跨越了空间,让我和家人面对面。

  乡思,不算什么。

【心的归处是故乡】相关文章:

让祝福有个归处心情随笔10-08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02-23

归园田居教案01-11

秋归小学作文10-09

晚归检讨书08-15

晚归的检讨书01-06

晚归申请书01-11

晚归的检讨书10-10

晚归检讨书06-28

归脾丸的功效与作用11-24